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4567891011 / 1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论电脑hifi的潮流不可阻挡-----从jitter说起 [复制链接]

查看: 18652|回复: 100
91#

按目前的技术水平,从抓轨到刻录,必然有损失产生。只是损失的程度被控制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而已。
理论上的完美复制虽然存在,但前提是人类社会的物理再好好发展一下,呵呵。
TOP
92#

从串行信号(如SPDIF)中恢复时钟,必然会遇到jitter问题。我现在的疑问就是:如果把传来的数据缓存起来,用另一个时钟(暂且称为C)把数据送到DAC中,是不是就能消除缓存之前所有的jitter,只剩下时钟C的Jitter?
我的直觉是“能”,但最明显的反驳就是如果事情真是这么简单的话(缓存+本地高精度时钟),HiFi的音源就没什么可研究的了。
如果是“不能”,那究竟缓存之前的jitter是如何影响时钟C的呢?我实在想不通。
TOP
93#

我们人类的耳朵不是只能接受是或者不是精确信号的计算机,就算是有什么误差也无关紧要,只要你听起来好听或者可以接受,楼主等爱好者们的努力就没有白费。人们之所以喜欢蛋鸡的声音走向也就是蛋鸡产生了某种令人舒服的误差。
我支持楼主的努力,信息时代媒体的载体也应该赶上时代的脚步,不能固步自封,方向应该是对的,探索经济实用、使用方便的听音器材无疑是广大爱好者的福音!
最后编辑900900
TOP
94#

SACD不是早已被抛弃了吗??

DVD是因为太多种规格并存 而 无从下手吧~~~
TOP
95#

dr kuang 在 2006-2-18 0:35:52 发表的内容
asdffx000 在 2006-2-17 23:17:21 发表的内容
既然雨果都出了刻录cd,这还不是说明cd是可以完美复制了吗?

有数字转换又如何,就好比解压那样,出来的东西都是一样的。

如果不能完美复制,试想先把捉下来的东西刻录成cd,再把刚刻录的东西捉下来,再刻录成cd,经过上百次的循环。那最后的cd不就变得面目全飞了吗。



1:建议再看看LPCD的资料,雨果的刻录CD实际上等同于一张CD母盘,而不是用一张CD做母盘来复制出一张刻录CD。因为雨果手头上有原始数字音频录音文件,而不是从一张普通CD抓轨获得的WAV文件。
2:音频数字格式间的转换都不能避免时基误差的出现,其它类型文件不需要解决时基误差。
3:上百次是否会面目全非就很难说,但如果有兴趣完全可以自己做做试验,这样重复几次之后和原始版本的差别,听听是否还能说是“无损”?


如果不是道听途说,请提供有关cd不能完整复制的相关资料。
TOP
96#

查阅一下JITTER(时基误差)的资料就有明确答案了。
“Jitter:一般翻译作时基误差,是数字音讯播放音质劣化的原因之一。Jitter会造成声音的改变,成因并非振幅信息本身的错误,而是时间部分出错。在数字化的过程中我们知道一个采样点包括振幅和时间这两项信息,而Jitter造成振幅没有在准确的时间呈现出来就使得波形扭曲。”
“一个相关实验:准备一张音乐CD,通过这张母盘再复制一张音乐CD,然后用抓音轨软件检查确保这两张音乐CD的信息内容相同。可是,放入CD唱机中聆听时却发现两张CD的音质还是有很大差异。开始笔者猜测是因为CD唱机的读取机制不如计算机光驱精确,尝试用Digital Audio Labs公司出品的专业声卡CardDeluxe录制从CD唱机数字输出(SPDIF Out)的数字录音信号,再经过多次对比,我们发现数字录音的结果与直接抓音轨的信息内容相同,也就是说CD唱机读取信息内容并没有问题,而影响音质的主要原因就是Jitter——单位时间信息流量不稳定的变动造成Jitter,但这些信息内容本身并没有出错,因此不能单从数字录音的信息发现错误。 ”
这个试验完全可以重复,在制作2005年白天鹅纪念CD时,所使用的设备比上文中提及的要高级得多,结果仍然相同,电脑测试相同的音频CD母盘和复制盘,在重播时可以听出明显的差别来。显然,用EAC在PC平台上检测到相同的两张音频CD,在实际播放时并不一定就有相同的效果。如果认为CD能完美复制,那么请提供一个方式,看能不能由其他人用相同的方式复制CD,而又能通过高级音响器材检测?

在当时尝试过的音频CD复制方式中,经过对比,最佳的音频CD复制方式是不经过电脑,直接用CD转盘数字输出到独立的刻录机,以1:1速度对录。决定这个方式效果有几个方面,包括CD转盘的精度,数据传输方式(数字平衡式AES/EBU把音频文件和时钟文件分开传送,这样比常用的同轴式更精确,而EMM LABS采用三根光纤分别传送音频,时钟,校正时钟讯号的方式又更为精确),传输线的品质,刻录机的品质,刻录CDR的品质,还有影响相对较少的如电源供应的品质,对转盘和刻录机的振动抑制等。
TOP
97#

一个台湾的朋友过去曾经通过美国某卫星通信频道给我打电话,这样一来,这个电话就会要经过不知道多少次的差转放大传递,才能达到我这里,其结果;他讲的话和我讲的话,都要好几秒时间才能达到对方,我只听他说或者他只听我说可以,要交流对话几乎办不到,因为谁都不知道对方什么时候在说话,你一说话,对方的声音可能就到了,造成你听不清楚对方的声音,对方也听不清楚你的声音。但是相对其他长途电话费就非常便宜。后来就宁愿使用长途电话费贵得多的方式联系了。
我说这个现象,是说明电流信号在通过电子器材时是会产生“群延时”的,通过的电子器材越多、越复杂,“群延时”作用积累越明显,甚至达到我上面说的7~8秒时间的程度。如果不是电流信号在通过电子器材时的“群延时”作用,以电流的速度,一秒时间可以围绕地球跑三圈半了,怎么可能出现上面说的情况?
电流信号在通过电子器材时的“群延时”作用,是引起JITTER(时基误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个“群延时”作用存在于任何导体、任何电子器材中;对“群延时”作用敏感的编码计算里(与时间紧密相关的参数计算),如数字音讯播放中的数字虑波、数字解码放大,其影响就比较容易被察觉到了。
为什么说数字音讯播放的数字虑波、数字解码放大是与时间紧密相关的参数计算呢?因为“表达声音的坐标”里包含了;时间、频率、幅度三大要素,只有改变其中一个要素的参数,声音就会发生改变。
1、JITTER(时基误差)不能完全消除,只能尽量减少。
2、JITTER(时基误差)具有“积累”的特征。
3、“群延时”作用存在于任何导体、任何电子器材中。
TOP
98#

觉得电脑hifi不是那么乐观的,我用的是dmx 6fire 24/96 lt做数字输出到外置DAC,一直用电脑听音乐。

可以说明数字信号的保存和传输可以是无损的,一个音频数据信号保存到任何一张cd里对于数字信号来说他们都是相同的,如果你把数字信号用打印机打印到纸张上,如果你也能把它完整的读出来,那么它还是一样的,对于数字来说,无论用什么传输和保存方式我们都可以保证其完整一致性。

既然数字保存和传输是无损的,那么就可以说用EAC抓轨刻录CD就可以完美复制CD,电脑就可以轻易的hifi了吗?答案是不行的,因为忽略了很多数字以外的东西。

什么叫完美的CD复制,我的定义是:A是母盘,B是复制盘,用高倍显微镜观测,A上记录信号点的分布和B的记录信号点的分布是一样的。有人可能说这是吹毛求疵,但是想想把数字信号记录到CD中和打印在纸上,对于数字信号来说他们是完全一样的,但对于读取它们来说那个速度又相差了多少的千万倍呢?同样的道理,对于记录了相同数字信息但刻录时信号点分布又不同的两个CD,读取它们的时候可能速度就是不同的,因而在读取时还是会有差别。所以通过EAC抓轨再刻录的CD含有和母盘相同数字信息,但它们是绝对不同的两个盘。

所以通过抓轨再刻录的CD和母盘在读取的速度上会有差异,这种速度上的差异同样才存在于电脑和外置DAC的传输上,我们是可以保证电脑传出的数字信号DAC都能完整无误的接受,但是我们并不能保证其在接受数字信号的速度上完美的同步。数字信号传输的时候也会经过很多步骤,也会被重新编码成电讯号通过电缆传输,接收端还会把电讯号重新解码变成数字信号,但说这个过程就受到电缆的质量和周围的干扰的影响,如果电缆的损耗过大或者干扰过多那传输速度就是会不理想的,所以想要在数字信号传输的速度上完美的同步还是不乐观的。

信号传输的速度不同步也许就是Jitter吧,松香味提到的打卫星电话的例子也能算一个Jitter所造成的声音上的变差极端的一个例子吧。对于音响中的Jitter可能就没有那么明显了,但肯定会影响到我们对音质的感受上。

解决Jitter可以用时间同步的方式也可以用缓存的方式,我觉得在解码芯片里加超高速缓存是一个比较完美的解决方案,但其价格一定不便宜。
TOP
99#

自己感觉好就行了
我有时也用电脑听,效果还行
TOP
100#

回复: 论电脑hifi的潮流不可阻挡-----从jitter说起

原帖由 激光鼠 于 2006-2-17 21:25:00 发表
从串行信号(如SPDIF)中恢复时钟,必然会遇到jitter问题。我现在的疑问就是:如果把传来的数据缓存起来,用另一个时钟(暂且称为C)把数据送到DAC中,是不是就能消除缓存之前所有的jitter,只剩下时钟C的Jitter?
我......


当然是能了。

取决于缓存以后的jitter。。。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