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5556575859606162» / 6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HIFI168的版主终于都全部倒下了! [复制链接]

查看: 81871|回复: 687
581#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582#

行云流水 在 2005-10-12 23:17:12 发表的内容
    LP 与 CD  那个好、其实道理很简单。举个例子就知道了。
  

    有个灾区、因天气很坏、每天只能飞一架飞机送米去。而飞机只有十立方米的仓位、飞机可装60吨重、假设壹吨米是壹立方米、那么飞机只能装十吨米、灾区的人只能每天每人壹两米、那么就会有人俄死。如果把米磨成米粉、壹立方米就可以装五吨米粉。那飞机一次能装五十吨米粉、就不会有人饿死。可当地人只吃米、我们洽他一台把米粉压成米的机器、问题就解决了。因为把米磨成粉时己把米的植物纤维给切断、再把粉压成米时、人吃的感觉就不一样。我把压成的米叫做 还原米 。
    
    国家质检总局日前发出通知规定、用牛奶浓缩、干燥成为浓缩乳或乳粉,再加适量水制成的奶、要注明为 还原奶。只有从牛挤下来的奶直接包装才能称为牛奶。

     如上两例可推理如下:

     米                   还原米

    牛奶                  还原奶

     LP                             CD

      原音乐                还原音乐

    LP 与 CD 那个好、就成了不争的事实。只是还原米的植物纤维被破坏是我们知通、而 CD 破坏了音乐什么我们不知通而己吧了。


真是累着你了.为了这个还要天气很坏,还要一架飞机

可惜许多基本概念都错了.

模拟是有损失的,你一飞机米飞到目的地,就已经有些许变质了.你飞米,有人饿死,飞米粉,没人饿死,明显后者信息量大,你到底要说什么啊,兄弟.总是有人喜欢来把LP和Cd的问题比喻成其他,上次还有什么瓷器和桌子板凳.其实比不清楚就不要比.何必牵强呢.
最后编辑Raxel
TOP
583#

JWang 在 2005-10-12 10:24:20 发表的内容
反过来讲,如果我要来举点LP好CD的例子。这个贴子到100多页也不够。

关于Raxel举的那个实例,我再讲几句。对我来讲,香港音响界只有一个人。那就是老易。他的很多CD不但是我在音响方面的启蒙老师,而且对很多中国烧友也是这样。尽管近年来选曲不够精良,但老易在传播中国音乐上是做了很有益的事的人。


兄台一开始引用这位名人,那位大师.什么TJ, HP, Mark,事实证明,人家大师对数码和CD的态度都并非如你所说,而是平等,开明的多.TJ对数码录音的态度我前面已经给出了链接.HP在CD天碟榜里面的对CD和LP的态度也已经言明了.而Mark现在在做他的mp3相关的机子,号称可以给人一很好的音乐享受.同时他对SACD也是很支持的.如果需要我可以同样给出链接.在你所谓的名人认为CD不如LP的态度被一一否定以后.你现在又抱住了一个老易.可惜老易工作室里面用的也全部是PCM处理.这也是为什么他的SACD并非是真正的pure DSD SACD.而他的LP用的XRCD的数码母带压的.我对这种对待LP和SACD的处理态度持保留意见.他的确对民乐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不代表所有的观点,做法都是完美无缺的.
TOP
584#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585#

JWang 在 2005-10-12 9:03:55 发表的内容
从音响的角度来讲,没玩LP的当然就是残疾的发烧友。这话没有半点不对之处。我要是开口的话,我总是经过很多思考,而且对讨论的事物有比较好理解和接触。不象你们,一知半解就在叽叽喳喳了。所以我有道理当然也不奇怪的了。


玩LP和玩CD是很好的相互补充,特别是如果身边可以找到许多廉价二手软件的情况.许多廉价的LP专辑的声音还会好过再版的CD软件.但现在我不同意的是,LP被极度神话.听了LP才算听音乐.CD发出的只是声音.等等.同时在这种莫名神话的同时,二手软件价格也被快速炒起.失去了很大一部分玩LP的意义.而有少数人也以玩LP来显示自己的欣赏水平高于玩CD的.这是为什么有LP和CD争论,我站在CD方的原因.
最后编辑Raxel
TOP
586#

Raxel 在 2005-10-12 15:59:00 发表的内容
其实felixcat,你既然前面已经提到了现场的听感,那么 JWang问你听了多少LP,你问他听了多少现场不就可以了.你问他他判定的音色,音准,应有的水平是听LP听出来的,还是听现场听出来的不就可以了.前面Johnlee让你不要搬数据,讲听感.那你就和Johnlee交换一下现场的听感也可以啊.我相信Johnlee说了这么多以听感来比较CD,LP高低,一定听过许多场现场音乐会的.


Raxel朋友,不好意思回复晚了。这个帖子能够写到这里53页,我觉得这已经反映出讨论似乎进入了“死循环”。再说下去状况也不能有什么变化。其实不管怎么讨论,felixcat都是不想强迫读者一定要和我的看法一致,我只是提供一些客观的材料让各位看了之后多一种认识。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不管别人怎么说,做决定的还是各位自己本人——并且这件事情也没什么决定好下的,因为我相信很多人都是同时听两种制式的唱片,也根本没必要一口咬定谁是最完美的,因为是人都知道自古以来世上根本就没有完美的事情,所以这种事情也绝对不会落在唱片领域里。
TOP
587#

JWang 在 2005-10-12 9:03:55 发表的内容

HP在开场白中讲的清清楚楚。他并不在表明最好的数码是和最好的analog等同的。但由于唱针循迹能力的有限,当低音,特别是低音,的声压快速变化时,唱针很难抓住。但这并不推翻这样一个结论:总体来讲,LP的音质胜过CD。

关于多声道,看到我在LDH的坛子的讲法吧。我在那里讲,从目前的数码来看,CD不要谈了,CD一定是无法胜过LP的。SACD是个进步。SACD要胜过LP的话,按照目前的音响效果来讲,多声道是一个必需的前提。我这样讲是有根据的。因为我是玩过真正按照AES的多声道标准的系统的少数人之一。从主观愿望上来讲,我希望SACD或其它新的形式胜过LP。但在这一秒钟上,这只主观愿望吧了。

从音响的角度来讲,没玩LP的当然就是残疾的发烧友。这话没有半点不对之处。我要是开口的话,我总是经过很多思考,而且对讨论的事物有比较好理解和接触。不象你们,一知半解就在叽叽喳喳了。所以我有道理当然也不奇怪的了。


从前面HP的评论,我丝毫看不出他有LP超过CD的说法.最后两句不论怎么读都是各有长短的说法.你只是把你的主观愿望强加在别人的说法上面.

我重复一下.LP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他本身经历了从单声道到双声道的发展.片基材料,播放设备等等都是经历了漫长的诸多的发展.而数码现在也是面临着从双声道到多声道的转变.既然前面你方有上将对上将,小兵对小兵的说法.那我们是否要拿CD和早期单声道的LP和播放设备对比.多声道SACD和现在的双声道LP和新设备对比呢?既然有标准,双方就应该平等.就目前而言,现在已经有很多多声道SACD/DVD-A胜过任何LP版本了.
最后编辑Raxel
TOP
588#

JWang 在 2005-10-12 9:03:55 发表的内容
这张M9怎么会没有?Walter的M9录下的有三次。但真正发行的有两次。第一次是1938年指挥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EMI出版。第二次是1961年指挥Columbia Symphony Orchestra。CBS出。你讲的是1961年的。从录音来讲,从这张LP和CD来讲,LP全面胜出。无论是交响乐的空间感,乐曲的质感都是LP得分的。我不知道你是如何听,也不知道你在哪里听的。可以讲出来让大家看看。还大言不惭地收集你推荐的CD,我要是无能这种地步要你来推荐,我的1万多张LP,近四千的CD,2百多的SACD都可送人了。你帮我少来点“笔误”就可以了。


骂人的话,我就先不跟你计较。很显然用文字来说,我说这个录音在CD上音质好,和你说LP胜出,别人看了之后是拿不定主意的。因此各位朋友听谁的话这不是最主要的。关键是自己要找来亲自听一下,然后自己拿主意,每个人的听感都是不同的,无谓强求一致。

但是,对于JWang在贴子里骂骂咧咧,在文中各处对我进行造谣,目的似乎是想把我渲染成某种形象,我很有必要澄清。我以自己的人格来担保我上述的听感。并且对于Bruno Walter这个著名的最后的录音,我是相当重视的,这个录音的LP,我一共有三张,昨天贴的是其中一张,这是我的另外两套:

[upload=jpg]Upload/2005101211104447897.jpg[/upload]

图中的两套都是六眼,其中之一我买的时候是全新没开封的,另外一套状态也极好(播放时两者一点额外的噪音都没有)。这套LP是我用来校准唱盘音色的测试盘之一。具体来讲,LP的音质已然极好,弦乐在高频处的质感犹如花粉般散发出来;木管在宁静乐段的时候优异的质感使得乐队的形体感跃然于眼前。并且felixcat觉得假如各位朋友假如用自己的系统听这套LP,觉得音色有哪怕一点点的不如意或者感觉有一点点不妥,那么首要的任务是调整一下唱盘,看看有哪些地方调校得不到位。我就是以前听这套唱片时在放第一面的时候,老是觉得弦乐总是有种淡淡的欲隐欲现的“硬”,因为这种感觉太淡太微小了,以致我开始还以为是我自己的心理作怪想不管,但某天下决心好好地查一查,通过很细小很细小地调整超距,才把这个问题解决掉。现在我聆听LP的时候,的确觉得:假如不和其他制式作比较的话,LP单独拿来听的话可以说是近乎完美的。

但是,CD除了拥有上述的优点之外,由于混音的时候不必担心高频段高声压的信号在LP内圈上产生大于外圈的失真,所以混音师(接下来我会告诉您CD混音师是谁)可以放心地让原始母带中那让人如痴如醉的弦乐以原始不加压缩的方式转录到CD上,所以最后出来的效果,不是像LP中那样“散发”这么简单了,用“喷出来“来形容比较贴切。对于乐队的形体和音场还原来讲,我对CD版用四个字来概括:真实、恰当。

该CD的混音工程师正是当年的制作人兼录音师John McClure。80年代的时候德高望重的McClure重新使用原始母带制作了Bruno Walter的不少CBS立体声录音的CD版。且不说当年推出之后的好评了,到了20世纪末的时候,国外不少烧友都对McClure的这个晚年的制作赞不绝口,对于马勒第九的这个录音,借用Google古典唱片类论坛网友John L. Holubiak的原话:“The CD transfers also allow one to hear the power of this recording for the first time.” (“该CD的转录能让大家有史以来第一次体验到它的力量。“)

当然不管每个人的评论如何,我建议有兴趣的朋友不妨自己把上述LP和CD都找来听一听,它们都不是唱片市场上的稀罕货,不难买到。felixcat并不强求每个人都要在听觉上一定要说CD好,因为我知道每个人的听觉、生活经历、意识取向等都是不同的。只是我希望各位有时不要太被一些人的夸张的描述和赞美所迷惑,并且记得还有felixcat、科研兄、Raxel兄等一批网友、还有现实中、网上诸多的烧友平心静气的叙述,那felixcat就心满意足了。
最后编辑felixcat
TOP
589#

有机会还是当面听清楚比较好,不知道各位是否有机会拜会JWANG大哥呢
TOP
590#

    LP 与 CD  那个好、其实道理很简单。举个例子就知道了。
  

    有个灾区、因天气很坏、每天只能飞一架飞机送米去。而飞机只有十立方米的仓位、飞机可装60吨重、假设壹吨米是壹立方米、那么飞机只能装十吨米、灾区的人只能每天每人壹两米、那么就会有人俄死。如果把米磨成米粉、壹立方米就可以装五吨米粉。那飞机一次能装五十吨米粉、就不会有人饿死。可当地人只吃米、我们洽他一台把米粉压成米的机器、问题就解决了。因为把米磨成粉时己把米的植物纤维给切断、再把粉压成米时、人吃的感觉就不一样。我把压成的米叫做 还原米 。
    
    国家质检总局日前发出通知规定、用牛奶浓缩、干燥成为浓缩乳或乳粉,再加适量水制成的奶、要注明为 还原奶。只有从牛挤下来的奶直接包装才能称为牛奶。

     如上两例可推理如下:

     米                   还原米

    牛奶                  还原奶

     LP                             CD

      原音乐                还原音乐

    LP 与 CD 那个好、就成了不争的事实。只是还原米的植物纤维被破坏是我们知通、而 CD 破坏了音乐什么我们不知通而己吧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