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杰 在 2005-10-8 20:43:28 发表的内容 我想告诉felixcat,现在拿着当年的模拟母带如果能够制作出比当年的LP所记录的信息量更高的SACD的梦想近乎于天荒夜谈。 |
为什么呢?能否有比较详细的调查情况呢?能提供一下说某年某月在某公司工作室听编号为某某的母带,或者这个信息是具体听谁说的呢?我需要实实在在的证据,而不是笼统的一句概括。我提供的每一个说法都有来源的真实姓名和出处。
事实上,在模拟录音时代,尤其是早期的时候,由于设备功能、性能仍不完善,在工作母带混音剪辑的时候,工程师对要剪辑处的那段磁带,需要播放好多次才能找到正确的剪辑地方。这个信息是由Mercury的录音兼混音工程师Cozart Fine女士亲自提供的。因此LP烧友们所津津乐道的由“最新鲜”的原始母带混制而成的LP,它所采用的工作母带是经过磁头磨了好多趟之后才制成的。
而在录音、混音技术完善的时期,尤其是数码录音时代,由于制式、设备先进,工作母带过一遍两遍(甚至数码磁带的磨损,只要还能读出数据,就像计算机硬盘那样,是不影响数据准确性的)就可以提供足够的信息让工程师完成任务。
关于设备性能的提高和唱片音质的提高的关系,《The Audiophiles Guide to London Bluebacks》(Robert Moon & Michael Gray著)中写到:
"...there is a harsh brightness to the Decca-London early stereo records because the disc cutters were weak in reproducing frequencies above 10khz. The pressings made after 1968--to my knowledge all FFRR--were made with the Neumann SX-68 helium-cooled disc cutter which could reveal the sweet high frequenices on the original tape. It's for that reason that the later FFRR pressings are often superior to the early FFSS pressings."
尽管这是针对LP所写的,不过这段话却反映了:由母带的时效性来完全决定唱片音效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最准确的是,完全决定不了)。当然,我估计反对者又会摆出“商业因素”“播放设备问题”等常用的理由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