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2627282930313233» / 6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HIFI168的版主终于都全部倒下了! [复制链接]

查看: 82031|回复: 687
291#

felixcat 在 2005-10-8 1:28:38 发表的内容
为了让更多没有听过CD和LP区别的朋友能够不被某些人“听感上LP更好”所迷惑,下面我引用一位很权威的制作人/录音师的讲话——Jack Pfeiffer,相信熟悉RCA Living Stereo的朋友都会记得这个名字,Pfeiffer开创了RCA的立体声录音黄金时期。各位迷倒在RCA Shadded Dog LP之下的朋友请记住,这些录音都是出自Pfeiffer之手的。

在Pfeiffer晚年,他总结了他一生的录音经历。他作了一个名为《The Age of Living Stereo》的录音演讲。在其中,他说了这么一段话,我原文引用如下:

But we just wanted to get as close as possible to the sound we heard at the recording session. We can get closer today, and digital mastering from original work parts with a digital playback probably satisfies this objective with the greatest fidelity.
                  
                                                           ——Jack Pfeiffer

请看上述最后一句话(英文不熟练的朋友可用金山词霸等软件翻译一下),连Pfeiffer都说数码制作和数码重放能够达到最大的传真度!知道吗,Pfeiffer说这段话的时候还是1993年,那时候他也只听过CD,他都能下这样的结论了。所以我真的很佩服某些发烧友,felixcat当然不算什么东西了,但他们竟敢挑战鼎鼎大名的Jack Pfeiffer。或许,某些烧友会因此高兴:哈,原来我的听觉比RCA的立体声开国元勋还厉害。。。



由于使用和保存上的原因,也主要是唱片公司制作上的原因,1993年CD已经全面地代替了LP,谁能保证Jack Pfeiffer的这番话没有商业上的原因?
TOP
292#

JWang 在 2005-10-8 13:40:43 发表的内容
理论还是少讲吧,多听听,以听为标准吧。


问题是听是主观的,理论是客观的.主观的不会讨论出个所以然.你说这个女的漂亮,我觉得她一般.讨论100页,也不可能有个对错.
TOP
293#

Raxel 在 2005-10-8 14:00:20 发表的内容
换句话说,如果有人告诉你现在开发出一种新的录音格式,动态是40db,频宽是1000hz-10khz,你会觉得有必要去听吗?


如果不必付出太大代价,值得去听听。
TOP
294#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最后编辑科研级旗舰
TOP
295#

[一定,古典的LP确实很贵,但流行的就大部分都非常很便宜,与D版CD差不多.[/quoe]
但现在一些中文歌曲很贵,象邓丽君都要一、二百块。
TOP
296#

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le.asp?titleid=17814&ftdate=20021009&ntypeid=10
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le.asp?titleid=13861&ftdate=20020619&ntypeid=10

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le.asp?titleid=15150&ftdate=20020731&ntypeid=10
此时,我又重温了hifi168有关谈论LP方面我认为最精彩的其中几个帖子。LP和CD只是先后两种不同的音乐载体而已,不一定要分高下吧?我觉得纯属个人喜好和取向,反正我两样都玩。可能我的LP系统不高班、唱片版本还不够昂贵及最优秀(所以我都不肯定自己是否有足够说服力),我觉得从欣赏音乐这个层面上说,还是CD有些优势,所以我平时约70%的时间听CD。
TOP
297#

CD的发明是个错误!
TOP
298#

阿杰 在 2005-10-8 20:43:28 发表的内容
我想告诉felixcat,现在拿着当年的模拟母带如果能够制作出比当年的LP所记录的信息量更高的SACD的梦想近乎于天荒夜谈。


为什么呢?能否有比较详细的调查情况呢?能提供一下说某年某月在某公司工作室听编号为某某的母带,或者这个信息是具体听谁说的呢?我需要实实在在的证据,而不是笼统的一句概括。我提供的每一个说法都有来源的真实姓名和出处。

事实上,在模拟录音时代,尤其是早期的时候,由于设备功能、性能仍不完善,在工作母带混音剪辑的时候,工程师对要剪辑处的那段磁带,需要播放好多次才能找到正确的剪辑地方。这个信息是由Mercury的录音兼混音工程师Cozart Fine女士亲自提供的。因此LP烧友们所津津乐道的由“最新鲜”的原始母带混制而成的LP,它所采用的工作母带是经过磁头磨了好多趟之后才制成的。

而在录音、混音技术完善的时期,尤其是数码录音时代,由于制式、设备先进,工作母带过一遍两遍(甚至数码磁带的磨损,只要还能读出数据,就像计算机硬盘那样,是不影响数据准确性的)就可以提供足够的信息让工程师完成任务。

关于设备性能的提高和唱片音质的提高的关系,《The Audiophiles Guide to London Bluebacks》(Robert Moon & Michael Gray著)中写到:

"...there is a harsh brightness to the Decca-London early stereo records because the disc cutters were weak in reproducing frequencies above 10khz. The pressings made after 1968--to my knowledge all FFRR--were made with the Neumann SX-68 helium-cooled disc cutter which could reveal the sweet high frequenices on the original tape. It's for that reason that the later FFRR pressings are often superior to the early FFSS pressings."

尽管这是针对LP所写的,不过这段话却反映了:由母带的时效性来完全决定唱片音效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最准确的是,完全决定不了)。当然,我估计反对者又会摆出“商业因素”“播放设备问题”等常用的理由来了。
TOP
299#

felixcat 在 2005-10-8 0:26:45 发表的内容
另外说个题外话,假如有机会浏览一下一些著名的拍卖网站上的LP销售,你随便点击各个竞标者,你就会发现基本上竞标者所在地无非是这几个地区:台湾、香港、日本、韩国。真没意思。


你觉得没意思而已。
TOP
300#

还是lichen 在 2005-10-8 0:21:53 发表的内容
我觉得好奇怪,felixcat就象是一个反LP的斗士。
虽然我还没有自己的LP系统,但我实际听过,知道LP的重播是绝大多数CD无法企及的。
felixcat的理论一套套,需知道人的听感非科学能辩的。


请您看完我上一个回帖再说。

我知道您最会无中生有,反复地泛泛而谈。您以往在各个帖子里面的所作所为我是看过一些的,别跟我来这套。另外不要用“非科学能辩”来含糊过去,以前什么严新气功呀,法X功、邪教之类的就最会用这一句话,您现在还接着用,天真得可爱啊。为了避免让这个帖子沦为吵架帖,我决定不再回复您的任何新回帖,反正坛上各位朋友对各ID的品性都是了解的,我也不怕你到处乱嚷嚷。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