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樂器介紹 西洋乐器 [复制链接]

查看: 11665|回复: 69
61#

如何欣赏古典音乐 第六课 版本比较     专栏作者     发表日期     阅读次数     响应篇数
    douglin     01-05-15     2454     5
什么是版本比较 此处所谈的录音版本比较,是指一首相同乐曲在不同唱片中,音乐表现差别的分析比较。有时是比较不同演奏家的同曲录音,有时是比较同一演奏家的同曲但不同录音场次(recording session)的录音,有时,甚至是同曲、同演奏者、同一录音场合,只是发行版本不同(转录、压片等)的差异。原本,版本比较是一件好事,但是,对于资浅的乐友,我建议最好适量为之。因为人的时间有限,金钱也有限,趁着时间与金钱还有余裕时,应该尽量多听听新的东西拓展视野与品味,不要老是在旧东西上打转,特别对一、二十岁的年轻人尤其是如此。反之,对于自己非常喜欢的少数曲目,我建议务必可以试试一下版本比较,不要觉得是浪费。 台湾于十多年前开始有一些比较大型且商业化的古典音乐欣赏活动,版本比较会是其中颇受乐迷欢迎的一种。更早之前,这样的比较会是在杂志社(罐头音乐,日后的音乐月刊)的安排下,聚集乐评者与音乐专业演奏者,在私人的场合一起讨论乐曲的各种诠释与差异,其后再由杂志社整理发表。老实说,我比较怀念那种早期的讨论方式,虽然涵盖版本不广,但讨论自由而深刻,加上音乐演奏专业意见的补充,使得讨论兼具主观感受及客观技术的层面,可以使观者一窥乐曲的诠释堂奥。 版本比较的趣味 版本比较的宝贵价值在于接触不同的诠释观点与表现手法,前者比较偏主观的乐曲解释与感受,后者比较偏客观的演奏技术表达。如果要深入认识一首曲子的各种可能诠释面向,单靠自己想象是不够的,多听别人的想法及演奏是最快的方式,而听不同的录音版本,又是比去听不同的现场演奏或去上大师班更经济方便的方式。是的,是更经济,但不见得是更好或更有效。我想谈的是,如何透过版本比较,获得更多音乐体会与理解的个人经验。 版本比较的收获有几个方面: 一、 发现乐曲意涵的各种诠释可能性,并了解不同意涵的表达手法,借机深入了解乐曲的乐思、结构及技术表现细节 二、 发现不同演奏者(或团体)的演绎旨趣及能力差异 三、 不管是深刻研究还是走马观花,逐步建立(或调整)自己对特定作曲者、乐曲或诠释者的想法 探索诠释者的趣味 诠释本身就是一种再创作的艺术活动,讨论诠释的种种,比如技巧、意图、传承等等,就有很多趣味。所以有很多爱乐者的版本比较重心,是放在诠释者的了解与分析。只是要注意,单从录音是不足以全面评断一个演奏家的真实价值与能力的,因为录音就像是样本,是一个特定时空的记录或观察。对一个演奏者(或团体)的演绎旨趣及能力,无法由单一录音下评断,总是要透过现场、其它录音、文献记录等去多方面了解。总之,别骤下断语、太快关闭了解的大门。而且,录音音效对聆听时的感受有很大影响,不论是平衡、音色、高音及低音延伸是否足够、音像是否结实等等,都会影响对演奏的判断。 举一个自己最近比较萧邦第一号叙事曲的例子来说明。前几天买了Michelangeli弹奏此曲的录音(DG出版),而我以前比较熟悉喜爱的是Ashkenazy的版本(Decca出版)。比较以后发现,Michelangeli的弹奏让我不时觉得以前听的怎么好象跟他的不一样,很多处理及意境让我有新鲜感。而且DG这张钢琴音乐的录音音效相当好,音色丰美,即使是Ashkenazy在80年代初重录的版本也不见得好过这版。我听到Mechelangeli的音色非常晶莹剔透,乐句的流动性极佳,主旋律及伴奏声部的平衡感很好。在快速的乐段,节奏及重音的分布均衡,感觉十分流畅。这些特征在我听Michelangeli弹Ravel钢琴协奏曲时也有发现到。此外,他不会特意去刻画情感,但是因为他弹得好,情感的力量自然由原作中浮现,感觉就像好拉面是靠精炖的好汤头,而不是靠调味料。听完他的演奏,拿出Ashkenazy的60年代录音立即比较,马上会凸显出Ashkenazy版的内在张力不够,以说故事比喻,好象故事比较平淡,虽然多了一些年轻说书人的热诚,但内容终究比较不吸引人。Ashkenazy后期的录音则多了一些老练,层次感多了些。以上的比较,主要就是为了认识诠释者的风格及诠释差异,由原先自己熟悉的诠释者,推展了解新的诠释者。 探索作品的趣味 然而,对我这种并非音乐专业,而且既不会乐器也不会读谱的爱乐者,我把版本比较的重心放在「透过诠释以了解作品」。因为诠释方式的不同,更容易刺激听者去思考「为什么」。比如,当你听到两种不同的演奏速度或演奏方式,你会发现不同的表达效果有不同的意境,也许其中有一个比较符合你的想法,但是你会了解这是一个选择,你自己也可以有意见。从各种诠释角度,你可以建立对作品的完整看法,比如某一作品的诠释应该掌握哪些重点,表达出来的意境又是如何,这些活动都垫基于你对作品的认识与想法。 再野人献曝一个自己最近的例子,前阵子听Ravel的G大调钢琴协奏曲。第一次听该曲,是十多年前在电视上看过由Pascal Roge弹钢琴、Previn指挥伦敦交响乐团的演奏。当时印象最深的是美美的第二乐章,电视台还拍了一些宛如仙境的道具布景画面来搭配音乐。后来陆续接触了不少录音,但我总是把这首曲子放在愉快轻巧的框框里,向来认为它「只是」一首追随莫扎特古典精神及圣赏法式趣味的欢乐作品。它事实上就是一个令人愉悦的作品,但当我听过了Michelangeli的演奏后,我发觉它也可以是深刻伟大的。我拿了Francois与Michelangeli做比较。Francois与Cluytens合作的版本,在钢琴与管弦乐两方面都颇能表现此曲的愉悦性格,可说是诠释此曲的一种典型。Michelangli的演奏则似乎越过这个前提,以干净俐落的琴音与没有太多雕琢的冷峻语法表达。两人从第一乐章的第一段钢琴主奏性格就已完全不同,Michelangeli的入场很直接,Francois则好象说话用了许多卷舌音,有许多修饰。相形之下,或许会让人以为Michelangeli拘谨,但是通篇听下来,我觉得他表达出一种罕有的灵性,并露骨地表现Ravel音乐语法的时代性。会这样说,是因为我惊讶于Michelangeli的弹奏将此曲在第一及第三乐章中的爵士乐要素发挥的极好,他的节奏表现十分现代,切分音抓的精准。第一乐章再现部中的钢琴震音处理的非常轻巧飘逸,第二乐章不但琴音表达应有的晶莹剔透,许多乐句刻画出内省冥思的深刻,而左手持续整个乐章的6/8节拍则很适度,有弹性而不疲乏,也不会被右手的旋律变化吃掉。Michelangeli虽是我较晚接触的版本,但提供了此曲有关音色、语法、异国元素(爵士音乐与西班牙音乐)等意涵与诠释的新观点,使我对这个作品及Ravel本人的特性有进一步的认识。 版本比较的方法 版本比较需要集中心力投入,所以最好能专心无干扰的进行,否则是浪费时间。而音响的基本鉴别能力够好,则更能事半功倍。以下介绍的方法是我个人摸索出来认为比较完整的,但是整个过程很长,也很累,不一定每次照表操课,谨共各位参考。 首先,最好先找一个版本做基准,一般选你比较熟悉的版本,将作品完整听一次。如果是时间很长的作品,只好分乐章听。有了完整的意象体会后,再听另一个版本,也是完整的听。接着,找出差异点,根据差异处仔细做片段的比对聆听。如果手边有关于作品或版本的资料,这时可以拿来参考,看看诠释的方式是否有可依循的客观条件,而自己也可以揣摩符合自己意图的诠释方式。根据从完整到片段的比较累积,应可越来越清楚地掌握不同诠释者的旨趣。最后,再完整聆听各个版本,这次可以特别注意先前研究过的一些差异处,听听在完整的乐曲中其效果又如何。每次的比较最好集中火力在两个版本,这样比较容易掌握版本差异及比较重点。在比较及确认的过程里,又可以拿别的版本做参考,看看差异的原因何在。像先前提到Ravel的G大调钢琴协奏曲的比较,虽然时间主要花在比较Michelangeli及Francois,但是也听了Long、Roge、Argerich等人的录音。 有参考资料在手边有助于帮助确认或延伸思考。市面上有一些根据曲式(交响曲、协奏曲、室内乐等)分类或作曲家分类的名曲解说欣赏工具书,对想进阶的古典爱乐者很有帮助。像Ravel的G大调钢琴协奏曲已经多年未认真听过了,这次为了认识Michelangeli的琴艺才意外体会到该曲的爵士音乐元素。翻阅前阵子购入的Ravel作品解说,书中不但提到爵士音乐影响一事,也明确写出是哪一段音乐被Ravel自认是源出于爵士音乐影响,正好可以验证一下自己的主观听感。除了一些工具书外,总谱是有帮助的,如果你看得懂谱的话,那更是绝对有帮助。比如我听到Francois在Ravel的G大调钢琴协奏第一乐章结束时有明显的四个强音尾奏,但在Michelangeli版则听不到,虽然有人跟我说是因为录音效果造成的差异,但是我还是会很希望看看总谱来解惑。 另外,有一些专门介绍录音版本的专门书籍可以参考。目前最为台湾乐迷熟知的是企鹅唱片评鉴(Penguin Guide to Compact Disks),这是由三个英国资深乐迷编撰的古典音乐录音比较大全,每一至两年修订一次,在英语通行地区有多年的权威性,去年有简体中文版在大陆面市。在台湾古典乐迷的书架上,普及率最高的音乐书搞不好也就是这本企鹅唱片评鉴,这是相当有趣的一件事,不知是好事,还是坏事。有些人很在乎该评鉴给了某录音几颗星,有些人则是对该评鉴斥之如敝屣,我觉得这些态度都太过了。英国留声机杂志每年出版古典优秀CD指南(Classic Good CD Guide),也是英文的。日本唱片艺术的名曲五百盘于多年前曾有邵义强先生编译的中文书出版,现在不知有无新修订版本。 拉拉杂杂谈这么多,全是一些个人的经验。对资深乐迷来讲,可能各有神通,我的心得不值一提,只希望对还在摸索方法的人有一些帮助就好了。我唯一想呼吁的是,自己的想法比大师的想法宝贵,建立自己对作品的诠释观点,是我认为版本比较活动中最有意义的部份。欢迎各位对本文意见加以指教!
TOP
62#

谁是「交响曲之父」呢?
「交响曲之父」指的是海顿(Haydn, Franz Joseph)。由于当时的人们总把音乐会当作打瞌睡的场所,海顿创作了在漫长的宁静之后突然钟鼓齐鸣的「惊愕」交响曲
提供者:comemusic     
谁是「协奏曲之父」呢?
「协奏曲之父」就是因一头红发而被称为「红发教士」的韦瓦第(Vivaldi, Antonio)
提供者:comemusic     
谁是「音乐之父」呢?
「音乐之父」就是出身于音乐世家的巴哈(Bach, Johann Sebastian)
提供者:comemusic     
谁是「音乐神童」呢?
「音乐神童」就是从小就到处旅行演奏并创作的莫扎特(Mozart, Wolfgang Amadeus)
提供者:comemusic     
谁是「神剧之父」呢?
「神剧之父」指的是神剧「弥赛亚」的作者韩德尔(Handel, George Frideric)
提供者:comemusic     
谁是音乐史上的「乐圣」呢?
「乐圣」是指丧失听力的贝多芬(Beethoven, Ludwig van)
提供者:comemusic     
谁是「钢琴诗人」呢?
波兰作曲家萧邦(Chopin, Fryderyk Franciszek)被视为钢琴音乐最伟大的作曲家,通常被誉为「钢琴诗人」
提供者:comemusic     
什么是AAD/ADD/DDD录音呢?
AAD/ADD/DDD三位字母的第一位字母表示演奏过程是以何种方式收音;第二位字母表示后来混音及编辑的过程采用何种方式;第三位字母表示以何种方式拷贝复制
何谓中国五声音阶?
我国古代利用三分损益法求得五声音阶,其音程为大二度与小三度,分别为宫,商,角,征,羽
提供者:comemusic     
什么是4D录音呢?
所谓的4D录音是指德国DG唱片公司所研发出的录音技术,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Remote-controlled microphone pre-amplifier 2.21-bit digital-floating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 3.Stagebox principle / Digital network 4.All-digital mixing / Authentic Bit imaging
提供者:comemusic     
甚么是变化音呢?
不是自然音的就是变化音,简单的说就是有临时升降记号的音!
TOP
63#

如何欣赏古典音乐 第五课 阅读与音乐     专栏作者     发表日期     阅读次数     响应篇数
    douglin     01-05-04     2580     4
亚当与夏娃因为违逆了神的旨意,偷吃了知识树的果子,结果被逐出伊甸园,从此展开人类在灵魂与肉身都苦难的历程。知识就是这原罪!心灵的直观是音乐欣赏的终审判官。知识进来插一脚后,世界变得更复杂、更痛苦、但也更有趣。无知者的快乐与饱学者的快乐等价,但看你自己的选择。虽然了解知识的罪恶,但我还是鼓励大家多阅读,为什么?因为知识使人更有魅力?喔,当然不是。只是让你生活更增乐趣也更增头痛。就像电影[骇客任务]中的药丸选择,如果你选择了"知识药丸",我也要跟你说:欢迎来到真实世界! 诚然,音乐是用听的,阅读以及阅读的收获-知识,不能取代聆听音乐的过程。但是,知识增加你理解音乐的纵深,怎么说呢?以唱片录音录音的欣赏为例,知识可以为你贡献几个理解的角度。 关于音乐:乐理、音乐风格、历史演变、作曲背景、作曲意图、音乐史定位与评价、乐谱版本考据 关于诠释:演奏者风格、流派、诠释方法的演变、诠释意图 关于录音:录音音响特性、录音版本比较及评价 这些知识可以增加你欣赏音乐的乐趣,虽然,有时候也形成偏见。我的想法是,知识是要为自己的音乐欣赏提供更宽广的观点,而不是为了寻找「更正确」的观点。正就好象把人类学研究了半天,结果搞出一个结论是「某某人种才是优秀人种,其它人种乃是要为某某人种服务」的话,就是把知识拿去为意识形态服务了。 知识的多寡或许并不增减你感受音乐的心灵敏锐度,但肯定会增减你感受所得的情报量,并影响你对音乐的思考,影响音乐对你的意义。比如说吧,你可以一无所知地欣赏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仍有收获,但是,一旦你知道了英雄交响曲与拿破仑、法国大革命之间的关系,你对此曲的体会就多了一个历史、人文的层次。如果,你知道了英雄交响曲在贝多芬创作生涯的指针意义,以及贝多芬和古典乐派几位大师(如海顿、莫扎特)在风格上的关系,你会对这作品的音乐表达形式有更深一层的了解。再如果,你知道你所听的卡拉扬录音版本与其它指挥者(如福特万格勒、托斯卡尼尼)在演绎方式的旨趣差异,你就会知道一首曲子所可能包含的多个解释可能。更进一步,有一天你知道了霍格伍德的古乐团演奏录音或是辛曼的乐谱考证录音与你先前听到的卡拉扬录音有版本考究上的差异,你可能会开始对作曲者的意图、甚至乐器本身对诠释的影响等等问题进行思索。当你对一首曲子或演奏的来龙去脉了解越多,你对这首曲子的本质或诠释上的了解也会有更多层次的感受。这些知识上的投资是会有收获的。 对于刚入门者,我觉得开放欣赏的心灵比攫取知识更重要,但当你的欣赏广度及深度到了一个阶段以后,就必须在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否则你的主观欣赏活动将面临一定程度的成长瓶颈。而初入门者,也不必太担心如何取得知识,先把古典音乐唱片中的解说小册先认真地阅读就可以了。等你对特定主题有兴趣,再开始延伸你的阅读领域,这样负担不会太大。另外,当你觉得古典音乐是你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兴趣后,基本的人文社会及艺术史了解会是必要的。毕竟,音乐是人生、社会活动的一个环节。 至于阅读的材料来源,大概有几种类型。 一、 唱片解说:别小看唱片解说,许多国外唱片公司可是请专家学者执笔写解说,很有看头,特别是稀有曲目录音的解说尤其如此。 二、 音乐杂志:台湾曾有一阵子有很多的古典音乐杂志,但最近两年来又归于平淡,而且杂志的素质还没以前好。英文的杂志台湾也买的到,前阵子关了一本Classic CD杂志后,目前比较容易买到的有Gramophone及BBC Music。 三、 中文书籍:有分作曲家介绍类(如贝多芬、莫扎特、巴哈等)、曲式介绍类(如交响曲、协奏曲、室内乐等)、音乐欣赏类(如如何欣赏古典音乐、指挥家与乐团、音乐故事等)、唱片录音介绍类(如名曲五百首等)等等,可以根据需要参考。 四、 外文书籍:书籍种类更丰富了,可以根据门类需要,上各种网络书店查询,比如Amazon及Barnes and Noble。 五、 网络:台湾有许多网络上的音乐网站,有的是由企业经营的,更多是个人开设的网站及讨论区。里头有各式各样的内容、门类与服务方式,电子报服务也有很多可供参考的。比如本报就是啦,嘻嘻。不懂的问题上讨论区或BBS上问,一般都能得到热心人士的解答。 对于想省钱的乐友,我建议多利用图书馆及网络这两种资源,既丰富又价廉,再来就是多重视阅读唱片解说,既然买了唱片,就好好读一下唱片公司为你准备的信息。
TOP
64#

如何欣赏古典音乐:第二课 养成好的习惯     专栏作者     发表日期     阅读次数     响应篇数
    douglin     01-03-02     1327     0
其实,听音乐就听音乐嘛,干嘛搞得那么严肃,还要养成什么习惯。但是,跟许多休闲嗜好一样,比如打高尔夫、游泳、养鱼、烹饪等等,所有这些事如果要能够作为一个长久的兴趣或嗜好,养成好的基本动作习惯确实是有助于你更享受其中的乐趣。关于欣赏古典音乐的几个好习惯包括: 一、 当有时间只听音乐时,务必专注精神聆听 二、 听前或听后随便你,总之要花点时间了解该曲相关信息 三、 无法接受某首曲目时,可以先搁一旁,但不要宣判它死刑 四、 有钱有闲时,务必找机会听听喜爱曲目的现场演出 五、 当你对某类型或作曲家曲目有兴趣时,不妨对该系列曲目做有系统的聆听 六、 如果你会演奏乐器或歌唱,尽可能找些机会弹奏或唱唱你喜欢的曲目 七、 有闲钱时,可以针对喜好的曲目购买一个以上的版本,进行版本比较 八、 尽量不要有预设立场,开放胸襟接受新鲜而不同于传统的观点 其中的每一个项目,我们日后再逐一的说明解释。本文结束以前,说说入门的唱片系列。一旦你开始激活了古典音乐的欣赏,免不了要开始不断的补充新曲目的唱片。现行许多唱片公司都出版有低价版的CD,每张价格多在200元以下,像EMI的古典长红系列、台湾Decca的国际中文版系列、DG的音乐图书馆系列、Sony的Essential Classics系列、Teldec的钻石系列、Naxos全系列产品等等,其中藏着不少好东西。另外还有一种低价版,是两张CD卖一张价格,像Philips、Decca、DG、BMG都有出版,大家可依曲目的需要、演奏版本的优劣、甚至唱片封面的美丑为依据选购。
TOP
65#

巴洛克音乐
现在网上面有不少网站都提供古典音乐入门的资料﹐其中好多就包括一些古典音乐入门曲目。大多数都提供贝多芬和莫扎特的作品欣赏。很多人都认为﹐入门听贝多芬和莫扎特的音乐较为合适﹐而巴洛克音乐容易给人宗教气氛过于浓烈﹐旋律平淡无味﹐经常都是不知所云﹐其中的美妙需要过一段时间才能领略。不过﹐考虑到让大家能够更好的了解古典音乐的发展足迹﹐以及了解巴洛克音乐对了解西方音乐的基本风格特征的重要作用﹐我还是决定从巴洛克音乐开始。更何况﹐巴洛克音乐中同样有很好的入门曲目﹐比如不少人都耳熟能详的维瓦尔第的《四季》﹐巴赫的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亨德尔的《水上乐》等等。
“巴洛克”是一个时期的简称﹐通常指从1600-1750年之间这150年的范围。在这期间繁荣起来的音乐和其它一些视觉艺术﹐习惯上便称为“巴洛克艺术”。巴洛克一词来源于葡萄牙语﹐意思是形态不够圆或不完美的珍珠﹐最先出现的艺术领域是建筑和雕塑艺术﹐后来才逐渐用于音乐领域。
那么﹐为什么要把那一时期的音乐称为“巴洛克音乐”呢﹖这就得从巴洛克时期之前西方音乐的发展说起啦。在巴洛克时期以前的文艺复兴时期﹐音乐艺术也有了一定发展。但那个时期的音乐﹐作品力求获得和谐统一﹐舒缓流畅的效果以及整体四平八稳的风格﹐节奏上也缺乏强弱变化。而巴洛克音乐突破了这种传统﹐变得热烈而张扬。有人曾把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时期的美学观放在一起做了对比──“如果把文艺复兴的美学观比作浑圆的珍珠﹐那么巴洛克的美学观则是形状不整的珍珠﹐它是宁可打破形式上的均整也要着重于表现强度的一种形式”。“巴洛克”之名正是来源于此。这一突破使得巴洛克时期的音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推动了整个西方音乐史巴的发展﹐虽然曾被指责为“过于夸饰而不够规范”﹐但它的历史地位不可动摇。巴洛克音乐能够风靡至今﹐与它的这一突破也有很大关系。
巴洛克音乐的特点﹐可以说是“对比强烈而略带夸张”。作曲家大多强调作品的情感起伏﹐以至于音乐的速度﹐力度变化相当被看重﹐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巴洛克音乐的节奏强烈﹐活跃而律动﹐旋律精致而富于表现力﹐跳跃且持续不断。在各声部相对独立的复调音乐织体中融合了突出主旋律的主调音乐织体﹐普遍采用通奏低音。以和声与低音乐器共同的通奏低音与富于变化的上部旋律相互制约﹐相互呼应﹐从而形成充满紧张度的两级化的音响空间。曲目的调性也从文艺复兴时期单一而保守的教会调式发展为采用大小调形式。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体裁较之文艺复兴时期要丰富的多。歌剧的兴起为后来歌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声乐领域其它表现形式还有神曲﹑经文歌﹑清唱剧﹑受难曲和弥撒曲等﹐可见巴洛克时期宗教音乐还是占了很大的分量。器乐的表现形式有三声部奏鸣曲﹑大协奏曲﹑独奏协奏曲﹐以舞曲和歌曲旋律为主题的变奏曲﹑以托卡塔为代表在键盘上演奏的即兴乐曲﹑管风琴演奏的众赞歌与赋格曲﹑从意大利的小提琴音乐发展而成的教会奏鸣曲与室内奏鸣曲﹑及古典组曲﹑管弦乐组曲等。
音乐在巴洛克时期的迅速发展得益于这一时期涌现出来的大量优秀作曲家。其中最重要的作曲家是维瓦尔第﹐J.S.巴赫和亨德尔。维瓦尔第的《四季》是现在大家最为熟悉﹐流传最广的古典曲目之一。巴赫被誉为“音乐之父”﹐其作品之多﹐水平之高是亘古罕见。而亨德尔则是天才的旋律大师﹐他所作的《水上乐》﹐《皇家焰火音乐》给人以极为美妙的感受。这三位伟大的音乐家本站的相关文章已有较详细的介绍﹐在此就不再费篇幅啦。 请大家留意背景音乐巴赫的第一首勃兰登堡协奏曲的第一乐章﹐感受一下巴洛克音乐的风格。
“巴洛克”一词源于葡萄牙语﹐原词义为”不圆的珍珠”。十九世纪德国美术史家用以指十七世纪欧洲风行的一种倾向于豪华﹑浮夸﹐追求动势与起伏的艺术风格。巴洛克时期通常指的是从1600年到1750年之间的150年。这一时期的音乐习惯上便称之为“巴洛克音乐”。打破了文艺复兴时期为追求形式上的均整和和谐统一﹑舒缓流畅的效果使得作品缺乏有规律的节奏感和强弱音变化的局限﹐巴洛克音乐强调宁可打破形式的均整也要表现强度﹐极大的推动了西方音乐艺术的发展。

巴洛克音乐的特点为旋律富于表现力﹔在各声部相对独立的复调音乐织体中融合了突出主旋律的主调音乐织体﹐普遍采用通奏低音﹔以和声乐器与低音乐器共奏的通奏低音与富于变化的上声部旋律相互制约﹑相互呼应﹐从而形成充满紧张度的两极化的音响空间。巴罗克音乐构成原理形成的主要音乐体裁有歌剧﹑清唱剧﹑三声部奏鸣曲﹑大协奏曲﹑独奏协奏曲﹐以舞曲和歌曲旋律为主题的变奏曲等

著名的巴洛克音乐大师有维瓦尔第﹐巴赫和亨德尔。他们创作了大量美妙的巴洛克音乐﹐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TOP
66#

◆ 如何欣赏古典音乐 第四课 录音与现场     专栏作者     发表日期     阅读次数     响应篇数
    douglin     01-04-06     2249     2
虽然录音及媒体技术日新月异不断进步,但欣赏录音仍不时被人比喻为吃罐头。不去吃新鲜食物的烹调(听现场音乐表演)而要吃罐头食物(听录音)看来是大多数人生活之现况,那常吃罐头又怎样呢?谈谈我个人的一点小心得。 录音技术及媒体的发达是好事,但也有它坏的一面。它使音乐的生产、重现、欣赏变得廉价了,这种廉价不只反应在成本或价格等经济因素上,它也反应在心里层面,让人对音乐内容不那么珍惜,对聆听的瞬间不那么专注。 当然,录音有其好处。经济层面的因素不谈,录音可不断回放的特性,就十分具有魅力了。想要特别斟酌玩味的乐段,可以回放;想要研究细节,可以回放;想要优美音乐不断反复耳际,可以回放。而且,心情好坏不同的时候,可以取出适合的录音随时播放,这当然也是现场音乐会没有的功效。另外,因为录音可轻易被复制,所以也方便将自己的喜好传播给他人。比如,把自己喜欢的情歌或古典抒情曲目集结转录在一卷卡带或一片光盘上,作成最有气质的告白,赠送给情人。 在这里,呼吁很少去听现场演奏会的古典乐迷(流行乐迷反而这种问题较少),不要老抱着唱片。因为,一场音乐会极有可能让你对一个烂熟的乐曲或作曲家重新评价。除非你的音响器材及聆听室是超棒的,否则回放的效果都是有局限的,特别是因为台湾的居住环境狭小,大部分人的音响聆听空间无法让声响充分扩散,音乐的活生感、空间感与聆听的舒适性都大打折扣。 以去年底在巴黎听的几场音乐会为例,说明一下现场音乐会所能带来的特殊效益。在巴黎管弦乐团的演奏会中,杨纳捷克的小交响曲可一点不小,铜管的排场气势、音响的酣畅淋漓,现场的感官刺激如同在声光效果优良的大型电影院欣赏侏逻纪公园,听音响就好象在家从小电视上看录像带一样,那效果是不能比的。在圣礼拜堂听的一场韦瓦尔第四季协奏曲中,我感受到听唱片无法体会的合奏乐趣,一种透过演奏者的肢体、表情、眼神所传递出来的愉悦与亲切,一种团队分工合作的默契,一种表现在视觉上有如运动般的竞赛与合作,这种种的气氛蔓延在声音的起伏里,形成支撑乐曲前进的感官期待,这远远超出了录音所能提供的欣赏享受。而在这样的氛围下,听者也能自然地感受到韦瓦尔第音乐中纵横的才气及泉涌般的灵感。 听现场音乐会未必场场都令人满意。这是一个比较恼人的问题。而且,很多时候会因为心情或一堆杂事搞砸欣赏的情绪或现场的气氛。然而现场演奏在视觉、听觉及环境氛围的凝聚力上的确能帮助听者珍惜那稍纵即逝的音乐瞬间,在流转的时间里将全部精神投入在音乐中与演奏者一同共鸣。在这种情况下,你所得的决不只是”听到音乐”而已。
TOP
67#

哇,攞命!囫囵吞枣也还没有吞下去。
TOP
68#

听演奏会应该何时鼓掌
相信这个问题对很多刚刚接触古典音乐的朋友来说﹐是一个很头痛的问题。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一个既简单又保险的方法﹐那就是﹕等到别人鼓掌的时候再鼓掌。当然﹐这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要想真正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还需要了解一些关于古典音乐的小知识。
一般说来﹐鼓掌的恰当时机应该是在整首乐曲结束时﹐而不是各乐章的间歇中。所以我们应该知道不同类型的乐曲通常由几个乐章组成。
1 协奏曲(Concerto)由一件独奏乐器或一组乐器在乐队伴奏下进行演奏的乐曲。音乐会上经常演出的有柴可夫斯基钢琴协奏曲﹑门德尔松小提琴协奏曲以及中国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和钢琴协奏曲黄河等。在西方古典音乐中﹐协奏曲通常由三个乐章组成﹐每个乐章之间有短暂的间歇(千万不要在这里鼓掌﹐这样会破坏音乐的气氛﹐同时别人也会觉得你很老土)﹐三个乐章的速度分别为快─慢─快。
2 交响乐(Symphony)为管弦乐队而做的﹐构思宏伟复杂的管弦乐作品。一部交响乐通常由四个乐章组成﹐各乐章之间形成情绪和速度上的对比﹐一般结构为快─慢─舞曲节奏-快。脍炙人口的作品有贝多芬第五交响乐(命运)﹑德沃夏克第九交响乐(自新大陆)等。
3 小型乐曲(Piece)耳熟能详的乐曲都属于这个范畴﹐例如拉德斯基进行曲﹑雷电波尔卡﹑春节序曲等等﹐这类乐曲的特点是短小精悍﹑一气呵成﹐中间没有间歇。
如果知道一首曲子包括几个乐章﹐并对每个乐章的“风格”都有一个概念的话﹐我们就会知道曲子什么时候结束以及什么时候该鼓掌了﹗喔!对了并不是所有的协奏曲﹑交响乐结构都一样﹐比如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不分乐章的﹐贝多芬第五交响乐的三﹑四乐章之间也是没有间歇的等等﹐请大家注意﹗
TOP
69#

基本音乐名词解释


音(Ton)是一种物理现象。物体振动时产生音波,通过空气传到耳膜,经过大脑的反射被感知为声音。人所能听到的声音在每秒振动数为16-2000次左右,而使用到音乐中的音(不含泛音),一般只限于每秒振动27-4100次的范围内。音的高低、强弱、长短、音色取决于物体振动的状态。
音色(Tone-color)指音的感觉特性。发音体的振动是由多种谐音组成,其中有基音和泛音,泛音的多寡及泛音之间的相对强度决定了特定的音色。

共鸣(Resonance)当一个发音体振动时,引起了其它物体的振动,并发出了声音,这种振动就是共鸣。

基音(Fundamental tone)物体振动时所发出的频率最低的音,其余为泛音。也就是发音体整段振动。基音决定了音高。

泛音(Harmonic overtone)除了发音体整体振动产生的基音外,其1/2、1/3、1/4等各部分也是同时振动,比如:当奏大提琴的最低音C音时,弦的振动里就包含了图示的那种振动。泛音的组合决定了特定的音色,并能使人明确地感到基音的响度。乐器和自然界里所有的音都有泛音

音高(Pitch)用一秒钟的振动数来表示。频率次数多者音高,频率次数少者音低。将每秒振动440次的声音定为“a”,是目前国际通用的标准音。

音名(Pitch name)指西洋乐制中代表固定音高的名称。这些名称因国家而异。被广泛采用的是:C D E F G A B。

唱名(Syllable names)音阶上各音的名称。通常使用1do、2re、3mi、4fa、5sol、6la、7si。大调的主音用1do,小调的主音用6la。

音域(Compass)指某人声或乐器所能达到的最低音至最高音的范围。

调性(Tonality)指调式类别与主音高度。如:C大调、d小调。在乐曲中,主音处在旋律、和声的核心,其它音与之发生从属关系最后中止在主音上。这样的乐曲就成了有调性的乐曲。

音阶(Scale)调式中的各音,从主音开始,按照音高次序排成音列。根据调式所包含的音的数量可分为:“五声音阶”、“七声音阶”等。音阶由低到高叫做上行,由高到低叫做下行。

五声音阶(Pentatonic scale)由五个音构成的音阶。多用于民族音乐的调式。如:do、re、mi、sol、la、(do)。

大调(Major mode)调式的一种。其音阶除第三、四两音间与第七、八两音间为半音外,其余均为全音。大调的色彩通常比小调明朗。

小调(Minor mode)西洋小调式的简称,有“自然小调”、“和声小调”、“旋律小调”三种形式。小调的色彩一般较大调黯淡,常用来表达悲哀、忧郁的情绪。

纯律(Just intonation)与十二平均律不同。音阶中各音与主音的关系均为纯音程。由于这样形成的半音无法分平均,所以不能随便转调,由于使用不便,现在较少使用。

主音(Key-note)调式音阶里的第一音。
十二平均律(Temperament)音律的一种。把一个八度音均分为十二个半音,半音的音程都是相等的。这一律制的理论最早由中国明代大音乐家朱载育确立。钢琴、竖琴等乐器均按此律定弦。
在西方,十二平均律起源于16世纪,到了18世纪被普遍采用。

半音、全音(Semi tone、Whole tone)将一个八度音分成十二等份,每一份为半音,两个半音相当于全音。半音相当于小二度,全音相当于大二度。

协和音程与不协和音程(Consonant,Dissonance)根据协和的程度可分为完全协和音程(纯1、4、5、8度)和不完全协和音程(大、小3、6度)。除此之外都是不协和音程。

音程(Interval)指两音之间的距离。计算音程的单位称“度”,两个音之间包括几个音节就称几度。度数相同的音程又因为其所含半音和全音的数目不同而有纯、大、小、增、减等区别。

音区 音的高低范围。不同音区的音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各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

和声 两个以上的音按一定规律同时结合。和弦进行的强和弱、稳定与不稳定、协和与不协和,以及不稳定、不协和和弦对稳定、协和和弦的倾向性,构成了和声的功能体系。和声的功能作用,直接影响到力度的强弱、节奏的松紧和动力的大小。此外,和声的音响效果还有明暗的区别和疏密浓淡之分,从而使和声具有渲染色彩的作用。

复调 两个或几个旋律的同时结合。不同旋律的同时结合叫做对比复调,同一旋律隔开一定肘间的先后模仿称为模仿复调。运用复调手法,可以丰富音乐形象,加强音乐发展的气势和声部的独立性,造成前呼后应、此起彼落的效果。

调式 从音乐作品的旋律与和声中所用的高低不同的音归纳出来的音列。这些音互相联系并保持着一定的倾向性。而调性则是调式的中心音(主音)的音高。在许多音乐作品中,调式和调性的转换和对比,是体现气氛、色彩、情绪和形象变化的重要手法。

主题旋律发展手法


在讲主题发展的时候,我们再温习一下以下概念:

1.旋律、节奏、拍子、速度:

也叫曲调,是组织在一起的音的线条,在音乐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是音乐内容最主要的表现手段;

节奏:就象旋律的脉搏,象动作一样,能给旋律带来鲜明的性格。

拍子:节奏在音乐中,总是和拍子结合在一起,如二拍子强弱交替反复,常用于进行曲、舞曲或表现欢乐;

速度:一般来说,快速多表现活跃或激动的情绪,慢速多表现安静、抒情或低沉的情绪。


2.调、和声:

调中包含调的高度和调式两个方面调式的转变对比是发展音乐的重要手段之一,如在贝多芬的作品中,C大调常用来表现光明和刚毅;F大调常用来表现田园的大自然美景。和声是单个和弦按一定的规则连接起来的和弦序列,在调式的基础上产生,帮助旋律更丰富地表现音乐内容。和声除了能够给主要曲调充当背景外,自己还能够在表现音乐内容和情绪上起色彩性作用,本身能极大地丰富音乐内容。

3.力度、音色:

音乐的重要表现手段,在音乐作品中力度越强,音乐越紧张、雄壮,力度越弱,音乐越缓和、委婉,因此音乐作
品中常运用强弱对比的手法来发展音乐。


音色是音乐中极为吸引人、能直接触动感官的重要表现手段。一般来说,人们区分音色的能力是天生的,音乐的颜色分为人声音色和器乐音色。人声音色高、中、低音,并有男女之分;器乐音色中主要分弦乐器和管乐器,各种打击乐器的音色也是各不相同的。

欣赏大型音乐作品时,能听出主题是很重要的,但之还不够,还要学会听懂主题是怎样发展成一首大型作品的。主题的发展手法主要有重复、变奏、展开、对比、再现等,而这些发展手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经常是混合使用的。现分述如下

(1)重复:原样地重复一次乐句或主题,是最基本的发展手法。重复已经不再是主题的第一次陈述,而是起强调和巩固的作用。

(2)变奏:在原来音乐材料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小的变化,这种变化了的重复,比简单重复要复杂一些。

(3)展开:从陈述过的主题材料中,抽出一些小片段加以变化发展,其中有一种手法叫做模进,即模仿进行。就是把主题的某一小片段,在不同高度上重复。

(4)对比:把不同性质的主题材料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能产生矛盾的因素,从而丰富音乐内容。对比发展中又可能引出新材料,这就又出现新旧主题之间的对比和矛盾,从而使乐曲的发展更为复杂。

(5)再现:是一种特殊的重复,这是音乐经过一段发展之后,或者在出现一段新的音乐材料之后,原来的主题又重新出现。这种主题的再度出现,不是单纯的重复,而是在音乐内容经过呈示、发展之后。这是的主题再现,已经具有了结论的意义。因此主题的现对于乐曲结构的完整和内容的统一,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TOP
70#

好帖!!!不要停啊!多谢版子啊!!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