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樂器介紹 西洋乐器 [复制链接]

查看: 11630|回复: 69
31#

好贴!!!!
TOP
32#

◆ 关于低音管(Bassoon)的构造与历史发展(I)     专栏作者     发表日期     阅读次数     响应篇数
    morgengruss     04-02-17     710     3
一位学音乐的人,与人初次见面最常被问的问题就是:「请问你是主修什么?」是的,我也常被问,并且很顺口的回答:「我是吹低音管的」,可是对方脸上困惑的反应恐怕是主修较热门乐器的人所不常见到的!为了避免对方困惑又尴尬的表情持续太久,我都会很快的接着说:「这乐器很少人学,又不常见,所以不知道也没关系」,嘴上是说没关系,可是心里确觉得「很有关系」,因为觉得自己虽然当不了大演奏家,但至少应该把自己所学到的学院派音乐用最轻松、最平常的方式介绍给大家。所以我决定在这里长篇大论,希望大家能认识低音管!低音管又名「巴松管」,其实这是根据它的英文”bassoon”译音而来的;法文是”basson”,不过”basson”这样的写法有时特指法式低音管(低音管分为德式、法式两种,稍后会为大家介绍)。在交响乐团中,低音管是跟竖笛比邻而居;在管乐团就不一定了,因为我的邻居曾经是法国号(Franch horn)、萨克司风(Sax)、双簧管(Oboe),甚至是低音竖笛!所以端看乐团是如何安排座位。这样是否让各位稍微能回想起低音管的踪迹!?如果还是印象模糊,不晓得各位是否听过Prokofiev的「彼得与狼」(Peter and the wolf)!?低音管在这首曲子里扮演了Peter的老爷爷,所以只要老爷爷开始数落Peter时,就会听到低音管低沉又缓慢的旋律出现。也许讲到这您还是一知半解,没关系!就让我们从低音管的构造、特性及制作过程开始认识它吧!壹.乐器构造:低音管是属于木管乐器,木管乐器又分「无簧」(长笛)、「单簧」(竖笛)、「双簧」,低音管跟双簧管一样都是属于双簧乐器。您一定会很好奇,低音管到底有多高!?低音管约134公分高,难道吹低音管的人都带着「134公分长的火箭炮」出门吗!?那乐器盒可要做的很长吧!?可别被数字吓坏了,低音管本身可拆为四节(joints),如果再加上弯曲造型的吹口管,这样总共有五个部份,当然这还不包括竹片部份。既然可以拆成五个部份,当然我们也要学会如何装回去啰!现在就依照装乐器的顺序为大家介绍每一部份的特点:一. 底管(butt or boot joint):底管顾名思义就是最底部的管,非常的厚重,底管的底部有个「U型管」,单从外表看是看不到的,因为有个金属罩子在外,所以要打开罩子才能看到。而底管有两个口,是连接长管及支管的。底管管壁很厚,因为有「斜开音孔」,这样讲可能让您一头雾水,我举个大家小时候最常接触的乐器---直笛,直笛的孔可以让你看到这个孔正对面的管壁,但斜开音孔就不是,如果你拿个棉花棒往斜开音孔插到底,也就是你的棉花棒不是呈水平状,而是斜的,希望我这样解释大家可以稍微了解。还有一个造型有趣的小东西,名叫”Handrest”,我们通常会叫它「牛角」,这就像是根据它的形状去取一个绰号一样。Handrest在底管上方,较靠近支管了,右手的虎口就直接放在它弯曲的部份。不是每个Handrest都长的一样,弯曲角度或大小都有可能不同,甚至还看过有人不用Handrest,其实用不用都不影响音色,只要你的手觉得舒服自在即可。二. 支管(tenor or wing joint):支管看起来就比底管或待会会介绍的长管瘦一些,可是支管的中间部份管壁变粗,就像是人胖了个啤酒肚一样,这也是为了左手手指要按的三个斜开音孔。装乐器的时候,我们会把支管接上底管一个较小的口;而底管的上端则是接吹口管(bacal or crook),也因为如此,支管的内管壁也很特别,为了避免吹奏时由口中所吹出的水气直接与木头接触,所以内壁是一层橡胶或塑料(hard rubber or plastic)。三. 长管(bass or long joint):装上支管后,接下来就是装上长管,它是在支管的旁边。长管的底部是衔接底管,它的顶端是衔接扬音管。既然它叫长管,顾名思义就是他的长度很长,的确,在这四节部份,它是最长的,它的按键也不像我们刚刚所说的底管及支管,有斜开音孔,它是藉采用杠杆原理的长按键盖住音孔。而它的内壁不会接触到吹奏时由口中所吹出的水气。四. 扬音管(bell joint):装上支管及长管后,接下来就是在长管上端装上扬音管。扬音管的顶端通常镶嵌一圈远远看起来好象是白色或米黄色的环,通常会采用象牙或塑料,甚至有用铁环镶嵌的,最先只有法式低音管才是用铁环镶嵌,不过现在也有德式低音管采用此种材质,所以不能用顶端的环来判断是哪一种形式的乐器。至于象牙材质,碍于它是保育类动物产品,现在大多改用塑料。有一次练管乐团时,跟坐在我隔壁的学姐聊起来,我们两个开始研究顶端的环的材质,她的乐器比我早买了约七、八年(跟我同一品牌及型号),我们敲了敲环,感觉很不一样,她的环感觉比较硬,也稍小一点,而且色泽上看起来比较黄;我的环敲起来就觉得好象没那么「高级」,真的让人感觉就是塑料做的,且比学姐的环稍大一些,色泽上就比她的淡一点。虽然顶端的环不影响乐器的声音,不过这样材质的比较也蛮有趣。我喜欢形容乐器顶端的环为「宛如天使头上的光环」,当然这只是我个人如此形容,环还是有它的功用!由于低音管的长度比一般乐器要长,为了避免碰撞所造成的损伤或木头裂开,因为有时所以环的功用其实就是保护木头。扬音管的长度有时被要求加长,在马勒或是华格纳的作品中曾用到。原本低音管最低音可吹到降B1,扬音管加长后,可再吹低半音,吹到A1。五. 吹口管(bocal or crook):吹口管又叫变音管,不过我自己觉得中文翻译念起来不好念,所以我还是习惯用英文”bocal”来称呼底部衔接支管,另一端衔接竹片的弯管。吹口管插入支管的部份较粗(插入支管的部份是围一圈软木垫),在靠近这较粗的一端,有一个突出物,仔细一看会发现有个小孔;而插上竹片的一端则是较细的一端。吹口管大部份分为四种尺寸:0、1、2、3号。0号是最短的,3号是最长,这跟音准有关,以Schreiber(某一低音管品牌)来说,1号吹口管是A=442,2号吹口管是A=440,3号是A=438。面对这三种尺寸的吹口管,我通常使用1号及2号,如果自己做出来的竹片使用1号,音准会偏高的话,我会改采用2号吹口管。如果说拉弦乐的人都想要有把好弓,让自己演奏乐器更顺更稳,吹低音管的人也都想有好的吹口管,好的吹口管演奏起来除了有良好的音色外,在使用气方面,能有舒服自在的感觉,而各音域的转换演奏也能自然流畅。所以在材质、管壁厚度(thin-walled or thick-walled )、长度及弯曲的角度都会影响到吹口管的特性。甚至为了曲目的特殊性或音域,改用特别功用的吹口管。我手边有一份Püchner(百年乐器制造商)吹口管的产品目录,它列出六种吹口管的特色,有「给较厚重的竹片,有好的共鸣」(B)、「传统的可广泛使用的」(C, 大概意思指这种吹口管不是特别设计为某个音域比较好吹)、「特别为高音域设计」(A,高音时特别好吹)、「有良好的平均音色,设计给室内乐吹奏及独奏」(M)、「交响乐用的」(E)、「具圆润音质且音量大」(D),每一项后面的英文字母都像是这个特色的「代码」,它们会印在吹口管上面,例如吹口管上面印着”MD”,你就可以知道这是代表「有良好的平均音色,设计给室内乐吹奏及独奏,且具圆润音质,音量大」。不过这些英文字母代表并不是通用于各家品牌,以Schreiber来说,”E”这个字母是代表吹口管特性属于音色较明亮的。吹口管到底是用什么材质制作的!?一般来说以镍合金、金、银(又分German silver、Sterlin silver)、黄铜、白铜、钯金(Palladium,银色金属,比银还轻)等材质,外表再镀银、镍或金。我们刚提到吹口管上会印着代表特色的英文字母,有些吹口管还会再印上代表金属材质的字母,像我自己所用的Heckel的吹口管,”CC”代表是管壁较厚的之外,在靠近软木垫的地方有印上”N”的英文字母,代表是用用较软的German silver制作;如果是用纯银(Sterlin silver)制作,就会印上”S”。当然,也不是每家的代号都一样,或都会再标上这样代表金属材质的字母。在"支管"这部份有个错误....."装乐器的时候,我们会把支管接上底管一个较小的口;而"底管"的上端则是接吹口管(bacal or crook).....应该是支管而不是底管,我可能写到晕了,就打错字了@@.在此公告啰^^2004/02/20 By morgengruss
TOP
33#

以前的大米是1毛5 一斤啊!工资几十而已。
TOP
34#

三. 早期的低音管(The early bassoon):

早期低音管泛指文艺复兴时期后的巴洛克时期至1800年)(古典乐派初期)。这时期的乐器开始比较像现在的低音管,但是跟现在的乐器比起来,显的「阳春」很多!现在就先介绍巴洛克时期的低音管:

(一)巴洛克低音管(Baroque Bassoon):

1.历史起源:
我们无法确切的说出什么时候从dulcian演变成巴洛克低音管,但也人指出在1650年时,巴洛克低音管取代了dilcian。

我不太赞成这样「确切」的说法,但有另外一个说法,我倒觉得蛮合理的。根据1698年德国人Christoph Weigel的雕板画(*),他画了一位乐器制造者的工作室,制造者手上拿着dulcian,旁边却有一支巴洛克低音管,所以我们可以知道dulcian和巴洛克低音管的使用年代是重叠的,当时的演奏者可以选择他们要使用dulcian还是巴洛克低音管,由此我们可以去探究一些有趣的事:dulcian之所以被继续制造,是因为它长期被使用,演奏者也习惯这项乐器,而且价格比巴洛克低音管便宜;反观巴洛克低音管,虽然制作上比dulcian精巧,相对的确比较复杂,价格贵,演奏上也同样与dulcian面临一些限制,所以并没有特别的好。

*http://www.roberthcronin.com

2. Harmen Hals的一幅画:
巴洛克低音管跟dulcian最大的不同在于巴洛克低音管开始像现在的低音管一样可拆成数节(大部份的dulcian是用一块木头制成,可说是一体成形),这样在携带上比较方便。最早出现这种可拆成几节的巴洛克低音管是在法国,不过却只能拆成两节。最早能拆成四节的巴洛克低音管,发现的来源很有趣,是一幅画,由Harmen Hals所绘(*),时间约在1660年,位于现在德国的Aachen(亚琛)。这种由图画去研究乐器的历史演进,在音乐学里属于「音乐图像学」,它可以弥补文字记载的不足及缺乏,像我们方才曾提到德国人Christoph Weigel的雕板画,说明了dulcian与巴洛克低音管并存的情况,所以说图像学可说是一种「历史上的证据」。

我们再回到Hals的画,此时期乐器,扬音管已有装有性质的环,长管(ling joint)上也加上了按键,支管(wind joint)加厚管壁,因为有斜开音孔的缘故。在造型还有一点非常有趣,扬音管的部份,有球根状的造型,最低音也跟现在乐器的最低音一样(低音谱表下加二间的降B)。而且此时的乐器采槭树制成,重量较轻,音孔也开的较长。
*http://idrs.colorado.edu/Publications/Journal/JNL17/JNL17.Waterhse.Haka.htm (第一张图)

3. 三键式巴洛克低音管:
三键式的巴洛克低音管,现今推测所存在最早的应为J.C. Denner在纽伦堡所改良的,1684年他模仿了法式木笛及双簧管的造型而制成低音管,他所改良的巴洛克低音管影响了后来的法式低音管。

还记得我们前面刚提到的1698年德国人Christoph Weigel的雕板画,雕板画的主角据推测有可能就是J.C. Denner。Denner所改良的低音管除了在扬音管部份有球根形状外,它的吹口管也比较长,并配上厚竹片;支管的形状有点像是双簧管的车工技术,这样子的支管,管身比较细,后来并不采用,所以现在的低音管的支管比Denner的支管要粗。

至于这三个按键代表能按出这三个音:F、D、B1-flat(降B),其它的则靠手指按音孔了。

4.四键式低音管:
G-sharp键(升G键)的加入,使得低音管正式迈向四键式。第四个按键加入的时间约在1700年左右,然而却有人认为第四键的加入应该在1751年,因为这说法是根据1751年所出版的”The Encyclopedia of Diderot & d’Alembert”(法国百科全书)里的一幅图画,这幅画里的低音管为四键式的,这个说法我觉得有些奇怪,因为实在说不出书的出版跟第四个按键出现的时间有什么关联,只能说这本百科全书也许展示了当时最新型的低音管。因此有人做了另一种推测,四键式低音管1680年至1730年间产生。

根据Grove音乐辞典的内容,四键式低音管首先出现在1705年阿姆斯特丹一家乐器制造商Rykel的商务名片(trade card)(*),不过也有说法是1699年。总之四键式低音管出现的年代似乎是有了个范围。

Mozart的第一首管乐协奏曲,便是为低音管所作,于1774年完成,当时的低音管便是四键式的。

*http://idrs.colorado.edu/Publications/Journal/JNL17/JNL17.Waterhse.Haka.html(第四张图)

5.第五键及第六键的加入:
第五键(降E键)的加入,最早显示于1765年在Hotteterre and Bailleux 的Nouvelle Edition Augmente'e des Principes de clarinet et du bassoon 所含的指法表。约10年后,第六键(升F键出现),六键式低音管成为一般常见的形式,直至18世纪结束。

6.18世纪低音管特性简述:

讲了按键数的演进,我想我们应该了解18世纪低音管大概的特性。在乐器的内径方面,可说是多样的,常常修改,但有几点与现代的低音管比起来,可以确切的比较:
(1)吹口管的内径比现在更宽,我们先前亦提到吹口管有个突起的地方有个小洞,这时期的乐器却没这个小洞。
(2)底管与长管与现代的乐器比起来较狭窄。
(3)扬音管的部份缩成有腰身的形状,一方面是防止低音(特指最低音域)过份刺耳;一方面是能圆润声音的共鸣。
(4)当时英国的低音管还特别加宽了吹口管及支管,这样比其它的低音管有更丰富的音色。

四.19世纪:

19世纪,可说是促成现代低音管成型的开始,当然这是有原因的!作曲家开始要求演奏技巧、表情、强弱张力;管弦乐团的编制越来越大,演奏场所空间也变大;世界贸易博览会也激励了各产业竞争及开创实验性物品;再者一些具优秀演奏者背景的乐器制造商还有音响专家在技巧上的建议,这些因素都促成乐器再改良的动力。

再来19世纪也是法式、德式低音管分别发展的时代。我们现在就来看看多采多姿的19世纪。


(一)法式低音管的发展:

1.Jean Nicolas Savary Jeune:
Jean Nicolas Savary Jeune(1782~1853)是法国极知名的低音管演奏家, 这很符合我们前面所说的「具优秀演奏者背景的乐器制造商」。他是当时法国第一流的乐器制造商,制作时间从1820年~1850年;而Jean Nicolas Savary Jeune的父亲也是低音管制造商,制作时间从1800年~1826年。Jean Nicolas Savary Jeune制造的乐器被人比喻为有如小提琴中的Stradivari(意大利名琴),不仅在法国使用,当时在英国也非常流行。

他制作的乐器到底有什么特色!?据说音色有种特殊的如歌性质,这是跟 其它乐器商所制造的乐器最不一样的地方。他还有个很重要的地位,现今法式乐器形式便是建立在Savary所制作的乐器。

Savary制作的乐器的按键数,得从他父亲制作时算起,从5键….7、8、9、10、11、12、13、16到17键,也就是说,这两代父子乐器商历经了5~17键的发展。且依照他们的习惯,很多制作的乐器都标上年代及日期。按键还有一项重要的改良,1823年Jean Nicolas Savary Jeune增加了按键滚轴(key-rollers),乐器长度约为127公分。

2. Buffet-Crampon:
“Buffet”……不是自助餐吗!?在这里可不是指自助餐喔!是指乐器品牌,一般人较为熟知的是他们制作的竖笛,但现在的法式低音管就是在19世纪中叶时由Buffet-Crampon发展,由此可知它的重要性。

Buffet-Crampon的制作,可说是由Savary制作的乐器形式去发展,模仿并应用其制作基础加以发展,改进了管径及按键,按键数增加到20键。他们的乐器除了在法国使用,亦在意大利、西班牙及一些英国演奏家使用,这时可算是法式低音管最繁盛的时期,当时Heckel的乐器还是很少人使用,不过风水轮流转,二次大战后,Heckel式乐器反而被较多人采用。原因是法式低音管较难操作,不过高音域却很好吹,因为它们的管径较窄。

(二)Boehm bassoon:

1. Boehm system的发明者---Theobald Boehm(贝姆):
如果非得找个词来形容Boehm bassoon,我会用「夭折」来形容这项乐器,原因是它被发明了,却未普遍使用,更别提说这项乐器存在了多久。

Boehm bassoon是由Theobald Boehm(1791~1881)所发明的改良乐器。Boehm是巴伐利亚人,一如音乐辞典上任何一位音乐家,他拥有多重身份:金匠、长笛演奏家、作曲家及慕尼黑的长笛制造商。1831年时他开始进行长笛改良的实验(有一说为1830年),在木管乐器的演进史中我们会听到”Boehm system”,便是指他自此开始研发的一套木管乐器的改良,这套系统除了用在长笛,亦使用在竖笛、双簧管,最后就改良到低音管。Boehm system有两个特点:第一是音孔摆放在合理的位置,第二是按键机械化。

1847年,Boehm开始将他自改良长笛所研发的原理用至低音管;1850年,变传来了消息:「Boehm已将各音孔安置在乐器上,而且音色也达到期望,每个音是轻巧明亮且有自信的,音质饱满、具有力量且又纯净,但Boehm必须面对一个难题,那就是他需列出这个新乐器可通用的指法表。」,1851年伦敦万国博览会更对这项新乐器的发展提出报导,并有广大的回响,这个现象使Boehm督促自己需将Boehm system的oboe指法移至低音管上。

2.Boehm与Frederic Triébert、Angelo Marzoli的合作: 1855年,Boehm与巴黎制造低音管极有名的Triébert & Cie合作(Triébert & Cie的负责人Frederic Triébert ),开始制作Boehm bassoon,另一位任教于societe des concerts du conservatoire的Angelo Marzoli则是将平日实际教学及吹奏的经验协住Boehm在这项新乐器上做改良,使它更合适。他们的新乐器在1855年巴黎万国博览会被报导:「Boehm这位发明者已将他所研发的应用在低音管,新乐器的模型会在巴黎被展示。新改良的低音管有着笔直的铜制长管(long joint),并包含了各音孔,这乐器的发明证明了Boehm system原理的正确。」虽然新乐器在博览会被提及,但未在博览会展出,原因是他们太慢准备以致来不及在博览会展出。不久之后,Marzoli发表了新乐器的详细指法表。

虽然赶不上1855年的博览会,但Frederic Triébert与Marzoli合作制作的Boehm-system bassoon却在1862年的伦敦万国博览会受到赞扬:「在所有音域中音色都很漂亮,音质高贵纯净。低音域相当轻巧,跳音也能达到令人惊奇的速度,然而有个事实无法被掩饰,那就是太多按键。」的确很多按键,共有30键,以现在低音管可达28键来看,30键并不会让人觉得太多,可是在当时最多只有十几键的低音管,30键实在是让人吓一跳。

但到了1867年的巴黎万国博览会,Boehm-sysmtem像是被隐藏了一样,没人去提起这项新乐器。Marzoli也在1865年过逝,使用新乐器且具知名度的人物也未出现,就这样,Boehm bassoon逐渐没落。有人试着去分析没落的原因,这原因很有趣,那就是Boehm bassoon实在太贵,当时一般形式的低音管只要280~320法郎,但Boehm bassoon价值1200法郎,也难怪无法普遍使用。

3.Giuseppe Tamplini与Boehm-system bassoon:
Boehm-system bassoon除了在巴黎发展外,在英国也有它的踪迹,而且时间上比Boehm与 Triébert、Marzoli合作要早一些。

Giuseppe Tamplini(1817~1888)是意大利低音管演奏家。1847年,他开始担任伦敦剧院低音管首席,并有机会听到采用Boehm-system的双簧管及竖笛,他开始对Boehm system很感兴趣,并想要将Boehm system采用至低音管,于是他请他的好友Cornelius Ward(英国有名的乐器制造商)帮忙并完成新乐器的设计,乐器很快就被制作出来,他们制作的新乐器声音色相当有魅力、深具感情,甚至带有悲凄的感觉;中、高音域听起来带有鼻音,像是喘息,甚至让人有窒息的感觉;在低音及极低音域却听起来有点怪异,好象哼着鼻子说话,虽然每个音域各有「有趣」的特色,但无损新乐器的音色上的魅力及力量,且在管弦乐团里融合度相当高。

Ward和Tamplini制作的乐器展出于1851年的伦敦万国博览会。1853年,Ward放弃新乐器的专利;1865年,Tamplini发表了新乐器的指法表。

不过他们研发的新乐器一样未受到广大的回响及使用,随着伦敦博览会的落幕,Tamplini任职的伦敦剧院关门,他本人转任英国军乐队指挥后,也无法有多余的心力去关心新乐器的发展,新乐器就这样无疾而终。

4.Heinrich Joseph Haseneir与Boehm-system bassoon---不太确定的纪录
在所有有关Boehm bassoon纪录中,并未有Heinrich Joseph Haseneir研发的纪录,可是在现存的Boehm bassoon中却有他所制作的。

现存Haseneir制作的乐器被推测约在1860年制作,我们实在找不到他制作Boehm bassoon的可靠理由,唯一可推测的是,Boehm有阵子为了健康,待在德国埃母几个月,可能就有机会与Haseneir碰面,因为Haseneir在当时是很有名的低音管技师。所以关于他的乐器,我们只能说真是「不太确定的纪录」。

5. 导致没落的其它原因:
我们前面曾提到Boehm bassoon很贵,除了这个原因致使它不能被普遍使用外,还有其它原因:
(1)过于复杂:我们前面曾提到有30个按键,对当时的人来说,会觉得「按键真多真麻烦」。
(2)无法接受新乐器:一些专业的低音管演奏家,甚至具知名度的,他们不愿意放弃使用已久的低音管,对他们来说,接受这种新乐器,就得从头再来学习。就连乐器制造商也有如此的倾向,因为新乐器制作是建立于科学原理,制造商在制造乐器前必须先对这些理论的数据及机械性加以了解,所以制作新乐器对他们来说等于是增加额外的开销,花在新乐器、关于乐器结构的书、买新机器及工具、重新绘图。此时有人提出事实,当初Boehm flute在英国推广时,使用者大部份为生手。
TOP
35#

^_^^_^哈哈哈哈呵呵呵呵.......拉拉拉啦拉啦啦宝贴宝贴,继续,不要停下来.......
TOP
36#

◆ 古典音乐欣赏者特质     专栏作者     发表日期     阅读次数     响应篇数
    philechat     01-08-21     1426     3
也许很多人认为古典乐迷们之所以欣赏古典音乐,完全是各人的喜好罢了,和欣赏流行音乐没有两样,或者他们以为古典音乐欣赏者食古不化,把流行音乐当成是不道德的或是不协和的。甚至有人把古典乐欣赏者说成势利的,认为我们只是用欣赏古典音乐来表达身份。这些说法完全误会了古典乐欣赏者的想法。许多古典乐迷其实比一般人的想法还来得开放和前卫,对各类现代思潮的接受力也较高。古典音乐欣赏者常常是最不在乎传统和别人想法的,不是一般人认为的老古板。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首贝多芬和一首流行歌曲,我们就会发现,贝多芬音乐里所使用不协和音的机率其实比流行歌曲中多得太多了。相对于一首古典乐曲,流行音乐反而显得保守而缺乏变化,犹如一篇光看第一页就知道全部情节的小说。 最受古典音乐欣赏者敬重的作曲家,绝大多数是当代最大胆前卫的作曲家,如莫扎特,贝多芬,萧邦,华格纳和德布西等人。即使是一般公认的保守派如巴哈,他所使用的和声在当代也是极为大胆的。相对的,缺乏新意的作曲家的作品就很少流传下来。 古典音乐欣赏者对音乐的要求到底是什么呢?又为什么那么多古典乐迷会对流行音乐大肆批评呢?这个现象可以由音乐欣赏者对音乐各要素的注重的比例得知。音乐要素分为三方面:旋律要素,节奏要素和和声要素,其中节奏要素又可细分为节拍和乐句。古典音乐欣赏者之所以偏好古典音乐绝非偶然。 一般人欣赏音乐的方式是欣赏音乐中的旋律要素。流行音乐欣赏者大多属于这种类型。他们注重音乐是否有流畅悦耳的旋律,因此贝多芬和巴哈等非旋律性的作曲家对他们来说是艰深难懂的。旋律要素的欣赏者经常需要跟音乐一起哼唱,或诉诸歌词等非音乐性的东西,因为他们只有这样才会被音乐感动。相对的,许多古典音乐欣赏者宁可欣赏他们听不懂的外文音乐,以防止歌词左右他们欣赏音乐本身的乐趣。 节奏要诉的欣赏者分成节拍的注重和乐句的注重。许多摇滚乐和重金属乐曲的欣赏者就是节拍欣赏者,因为摇滚乐强调低音和打击乐的节拍效果。许多古典乐欣赏者也是节拍取向的,但是他们注重的是节拍的复杂变化,而不是摇滚乐中过于规律的节奏。 乐句取向的欣赏者较旋律倾向和节拍倾向的欣赏者为少,但却占古典音乐迷的一大部份。他们是所有音乐欣赏者中最知性的,注重音乐中动机的发展,变化和组织。一段乐句或音乐素材无数的变化让他们有如看万花筒般地兴奋。缺乏发展性的流行音乐对他们来说是平淡无奇的,因为流行音乐的结构太过松散而简单。他们喜欢结构紧密而复杂的音乐,如贝多芬和布拉姆斯,对二十世纪的古典乐曲也颇能接受。 和声取向的音乐欣赏者是所有欣赏者里最稀少的,但在古典乐迷中也十分常见。和声听觉并非每个人都有,因为欣赏者必须有同时听数个声部的能力,但是如果一个人养成了和声听觉,音乐就会出现某种令人疯狂的感动力。这类欣赏者注重和声和音色的变化,因此和声复杂多变的音乐是他们的偏好。他们有可能喜欢巴哈,萧邦,华格纳,德布西,或马勒的音乐,因为他们作品里的和声发展极富特色。和声取向的欣赏者对二十世纪古典音乐和不协和音的接受力是所有欣赏者中最高的,也有许多人热爱史特拉汶斯基和巴尔托克等人的音乐。和声保守又大同小异的流行音乐对他们来说自然是无聊透顶。 古典乐迷因为多半属于乐句或和声倾向,因此会感到流行音乐似乎完全没有内容。流行音乐的"保守性",而非"前卫性",才是许多古典乐迷不喜欢流行音乐的主因。
TOP
37#

leslie 在 2004-7-20 11:49:29 发表的内容
抄的手酸,谢谢支持:)

“声文并茂”,好,顶。(要不要找个PLMM帮你揉一下手啊?)
TOP
38#

打开第一页后,那个乱哦!!!
TOP
39#

好贴!顶
TOP
40#

音乐座谈会稿摘录--古典音乐难吗?(1)     专栏作者     发表日期     阅读次数     响应篇数
    geigemeister     02-10-29     1812     0
1.古典音乐新眼光引言--很高兴今天能和大家在这里探讨古典音乐,这是一场座谈会,所以在形式上我希望能和听众们有多一点互动,否则座谈会变成演讲会,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与价值。办这场座谈会的原本构想,是希望利用我们在古典音乐圈中的所学见闻,来让大家对这个看似很复杂的音乐型态有不同的认识。台湾以往也办过许多类似的音乐座谈会,无论是政府办的、私人办的,但绝大多数都像上课一样,专家们在台上滔滔不绝,听众们在台下拼命的听,内容大多也都是一些艰涩难懂的理论性题材,结果听众回家没多久,早已对刚刚的座谈内容不复记忆。我不认为古典音乐这个主题可以光用「文字叙述」来让听众们了解,音乐就是音乐,无论如何,听众都得真正的「听到」音乐,才能深刻体会座谈会的内容。今天的音乐座谈会比较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我们利用现场演奏的方式,来增加听众的印象,藉由现场的演出,相信能让大家的印象加深,就算你们回去就把座谈文字叙述部分忘光,也能利用对于音乐旋律的印象来让自己唤起记忆。有很多人说,古典音乐很难懂,很深奥,很复杂。其实,之所以会有这种错觉只是因为大家没有得到入门的要领。古典音乐可以纯粹是一种兴趣,也可以是一种专业。无论你懂得多,懂得少,只要用点心在其中,相信一定可以从中得到一些乐趣。很多时候,古典音乐贴上商业化的卷标之后,在一夕之间便的广为人知。这种事情再一次证明,其实大多数的人都有欣赏古典音乐的细胞,只是被开发多少的问题而已。聆听古典音乐最需要的不是一套很好的音响,或者是某某大音乐家的CD,而是一颗敏感而敞开的心。多用点心去感觉,去想象。音乐是一种时间的艺术,艺术是用来表达人类情感的工具之一。我们在听音乐的时候,要想想,这些声音要告诉我什么东西。例如说听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试着把自己投入淡淡的哀愁之中,去感受音乐中带来的伤痛,或者听孟德尔颂的仲夏夜之梦,想象精灵在跳舞.......等等,这都是接近音乐的一种方法。作曲家要表达的东西除了跟作品的标题有很大的关系之外,作曲家自身的经历、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作曲时的人事时地物都有很重要的影响。这些资料走一趟音乐书局或者上网查一查都可以找到。面对古典音乐之观念--熟悉,如何去聆听,利用演奏导入乐派、编制。古典音乐对于我们来讲,是一种外来音乐,对于我们亚洲人来说,这种来自欧洲,拥有数百年历史的音乐型态,会有陌生的感觉是很正常的。对于台湾的社会来说,古典音乐虽然已经在台湾发展了许多年,但是它终究是一种外来的文化,对于我们来说,要轻易的解析古典音乐的全貌并没有那么容易,因为我们没有他们那样的环境,在思想、观念、语言上都是隔阂。就像一个欧洲人要了解中国的传统音乐or国剧的意境也并没有那么容易。我们要如何去面对古典音乐?其实它也只是一种音乐类型,就像我们一般人所听的Jazz、Blus、Hip Hop都一样,只是一种音乐类型,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就能体会到欣赏的乐趣,更甚者,可以学习去演奏它。由于古典音乐的范畴非常的广泛,所牵扯到的有编制、乐器、曲式、时代、风格……等等不同的分类,就像我们听一般的Pop Muisc也有分R&B、民歌……等等类型一样,我们可以用面对流行音乐专辑的态度来面对古典CD,其实差别不大,只是一般人不了解,所以把它想的很复杂。以下用各种简单的分类来说明一下古典音乐的概况。四大乐派--古典音乐这个名词涵盖了近400年的欧洲音乐。这些音乐其实是不尽相同的。在此我们也想跟大家分享一些古典音乐简单的分类方法。根据这些分类方法,可以帮助大家更容易找到自己所喜欢的古典音乐类别。今天我们所听到的大部分古典音乐作品都是在公元1600以后写成的。1600大约是西方世界巴洛克时代的开始。在这之前由于基督教的强势文化,使得音乐大多作为教会音乐用途,民间音乐鲜少有文献流传下来。1400文艺复兴时期的开始,带动了人们对自己价值的重视,艺术也随之多元化起来。从1600年到现在,我们大概可以把古典音乐分成四个时期:巴洛克乐派、古典乐派、浪漫乐派、现代乐派。巴洛克乐派的特色就是对位。对位简单说就是以一个单音旋律为基础,去写另外旋律,让它们同时发出和谐的声音。所有的旋律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这些个体中却同时有一个完整的整体感。这种创作方法至少有2个旋律,但也可以更多。3或者4个旋律(这种各个独立的旋律我们称他为声部)是最常被使用的作曲方法。演奏这种作品最困难的地方是要对所有声部了若指掌。特别是我们只有两只手(或一把弓),如果要演奏3或4声部的曲子,必定有几个声部必须用两只手交替完成(钢琴示范)。这个时期最有名的作曲家就是有音乐之父之称的巴哈。(现场演奏Bach 平均率Fuge)在巴洛克乐派的时代,人们视这一类型的音乐是最崇高的艺术,它自1600开始大约持续了150年的时间,直到1750年,也就是巴哈去世的那年,发展到极致。1750以后的作曲家开始思考,我们还要创作什么东西?鲜少有人能够在超越巴哈的成就,而且音乐的消费者(贵族与王室)已厌倦这类型的音乐,在各种背景,及时代的转变下,另一种乐派渐渐形成,它叫”古典乐派”。古典乐派最重视形式所带来的美感。每一种曲子都有它自己固定的样子,就像作文的起承转合,或者唐诗宋词的平仄。大多数的作曲家就在这些框不同的架下,创作他们的作品。著名的作曲家海顿,莫扎特,贝多芬,都是此一时期的作曲家。以我们等一下要演奏的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为例,他就必须以古典协奏曲的写作方式来作曲。古典协奏曲的方式大概是这样的:整首曲子分成三个段落,第一段及第三段是类似的东西。第一段中又由两个主题构成,第一个主题听起来是这样的(演奏),第二主题听起来是这样(演奏)。在第一段中,乐团会先把第一段的东西从头到尾演奏一遍,演奏完一遍之后就由小提琴出场再把第一段演奏一次,增加印象。由于请一个乐团需要的财力物力相当庞大,所以常常用钢琴来代替乐团的部分。第二段由第一段的其中一个主题作发展与变化,像这首曲子的动机就是这样演变过来的....(演奏解说)........发展得差不多就回到第三段(和第一段相类似)把两个主题演奏一遍。比较特殊的是在最后快要结束的地方作曲家常常为了要让独奏家有更多的发挥空间,会写一段由独奏者单独演出的”装饰奏”。通常,演出 ”装饰奏” 需要相当高超的技巧与音乐性,也是全曲中最难的一个段落,现在就请大家欣赏莫扎特的第二号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现场演奏Mozart Violinekonzert Nr.2 1.Satz)浪漫乐派---古典乐派持续了大约半个世纪,人们很快就厌倦了每一首都很类似的音乐,因为在曲子架构的限制下,所有作曲家只能以换汤不换药的手法创作。在这个世代交替的时期,古典乐派渐渐的被浪漫乐派取代。如果我们说古典乐派重视客观的形式美,那么浪漫乐派就主观许多。浪漫乐派主要表现作曲家自身的天赋与情感,可以天马行空,毫无顾忌的创作。从19到20世纪,出现了许许多多优秀的作曲家,多到我们很难举出一个或两个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音乐对他们来说不只是谋生的工具,而是心灵的抒发。音乐可以是对爱情的渴望(像舒伯特的歌曲),心中的幻想(舒曼),对国家的热爱(西贝流士芬兰颂,史麦塔那我的祖国等),对宗教的深省(布鲁克纳的宗教音乐)……..音乐对作曲家而言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表现与升华。现在我们为大家演奏一首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 ”三首小品中” 的 ”旋律”。(现场演奏Tschaikowsky "Melody")现代乐派----基本上,浪漫越派的音乐模式,一直持续到20世纪中叶,才不被作曲家使用,然而在20世纪前期的的两次世界大战,唤醒了世人对于一切的反省。20世纪初开始有一群作曲家使用新的作曲手法,来展现新时代的心思维。他们突破调性,旋律,节奏、演奏法、等等传统所遗留的东西,创造出了一个音乐的新纪元。现代音乐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每个作曲家都有他特殊的作曲模式,我们很难用一个特定的概念(像古典或浪漫)来概括它,只能把大多数1900以后出生的作曲家用 ”时间” 加以区分。有很多人会说,现代音乐很难听、很难懂、或者很生涩。其实,我认为我们现代人的耳朵其实仍然停留在浪漫乐派的时代,在我们音乐会或者唱片中的曲目,浪漫派的音乐还是占了大多数。然而,对于现代音乐来说,我们不能用浪漫乐派的美学观来衡量它。用中国菜的标准去吃欧洲的起士,一定会不对味嘛!听现代音乐要用现代耳朵,听浪漫要用浪漫的耳朵。这是一种习惯问题。只要我们习惯现代音乐的声音,也就是浪漫音乐中所谓刺耳的声音,就不会那么难接受了。我有几次弹奏现代音乐的经验,那些刺耳的声音,其实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当我把现代音乐的乐谱细细的拿来研究,反而能够发现更多严谨却令人惊叹的作曲手法!我觉得身为现代人,不论你喜欢与否,只少多少接触一点现代音乐,看看当代的作曲家到底都在干麻。以下我要演奏的是捷克作曲家Suchon于1977年写的曲子,取名叫触技曲(Tocatta),触技曲最开始是一种用及打键盘的方式来表现演奏家技巧的曲子,这首曲子就用这点作为写作的基本精神。这首曲子你可以看到我几乎从头到尾都在快速的敲击键盘,敲击也可以是音乐的一种表现方式。大声敲,小声敲,很多音一起敲,只敲一个音……..都是一种很有意思的语言。现在就请大家欣赏Suchon 的 Tocatta.(现场演奏Suchon Tocatta)以上我们介绍的四个乐派:巴洛克、古典、浪漫、现代,是整个古典音乐史中最简单的分类方法。喜欢巴洛克的就去找巴哈、韩德尔的作品;喜欢古典的就找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喜欢浪漫的就去找萧邦、李斯特、舒曼、孟德尔颂;喜欢现代的就去找德布西、拉威尔、荀白克、亨的密特、等等,。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参考我们附的一张重要作曲家的乐派分类表。这些作曲家当中,某些人会因为他出生在交界的年代,或者作品风格随着年龄转变,而在别的书上被归类在不同的乐派。不过,我想最重要的是各位对音乐的感受,字面上的分类,毕竟只是一种参考。编制分类法独奏---除了藉由乐派了解之外,还可以藉由编制去认识古典音乐的多样面。所谓『编制』就是”用什么乐器来演奏音乐”。常见的编制有:独奏、重奏、弦乐团,管乐团,管弦乐。『独奏』并不完全是指某种乐器的单独演奏,而是只有一个的主要乐器。就像我们刚刚所表演的柴可夫斯基也叫作独奏,只不过主角是小提琴而已。独奏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不只一个人(通常两个)。以钢琴为主的就叫钢琴独奏,以小提琴为主的就叫小提琴独奏,如果再小提琴独奏的时候有钢琴,那么钢琴就是所谓的伴奏,伴奏不能抢过主奏的锋头。重奏---如果有人觉得不喜欢听独奏,因为太单调,永远只有一种乐器重要,哪你可以试试重奏。重奏就是有2种以上的主要乐器,他们的地位同等重要。重奏有二重奏,三重奏,四重奏,五重奏,六重奏………等等,前面的数字表示乐器的数目,这种类型的音乐可以是给钢琴,给弦乐,给管乐,也可以混合不同性质的乐器。当然,乐器越多,越难分辨每一种乐器不同的的声音。乐团---另外有一种叫 ”弦乐团”,顾名思义就是把所有重要的弦乐器组织起来成为一个乐团,而 “管乐团” 就是把所有重要的管乐集合在一起。乐团的好处是他们集合了大部分人耳所能听到从最低到最高的声音,并且在和声与音量上都比重奏要强的多。然而这种乐团的缺点是发声法太相近(都是管乐或弦乐),使得声音听久了会有点单调,于是 “管弦乐团” 弥补了这个缺点。”管弦乐团” 其实就是一个 “弦乐团” 加上一个 ”管乐团” 再加上打击乐器。这种乐团可以作许许多多的效果,大小通吃,而大部分的作曲家也都喜爱这种编制,举凡有名的作曲家都已几首成名的交响曲,就连现在的作曲系学生也要写出至少一首交响曲才能毕业!如果一个管弦乐团再加上一个合唱团就可以称得上是舞台上人数最多的编制了。著名的贝多芬第九号合唱交响曲,就是这样一个大编制的曲子。现在我们就来欣赏这首的片段。以上介绍的两种方法〈乐派分类、编制分类〉都可以帮助大家对古典音乐作一个粗略的分类。当大家到唱片行看到琳琅满目的CD的时候,就可以依据自己喜欢的音乐类型选购唱片。基本上,这份归类只是一种参考的方向。如果大家想要买经济际又实惠的CD,建议大家可以去买那种古典音乐入门CD,很便宜的那种,一张大多200以下。大部分很经典的曲子都会收录在其中。多多接触自然就可以发现自己到底喜欢那一种音乐了。之后,就可以针对特定的作曲家或是演奏家、甚至特定的乐器去找自己所喜欢的音乐。〈待续〉演讲稿由音魔与易之合力完成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