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樂器介紹 西洋乐器 [复制链接]

查看: 11634|回复: 69
41#

乐器发声原理之二:泛音的形成     专栏作者     发表日期     阅读次数     响应篇数
    skywalker     00-10-03     1835     12
泛音,英文称为Harmonics,在弦乐的演奏技巧上最常用到的人工泛音为Touch fourth。『一跃两个八度音程,音脆如笛声,细腻得让人有一种不稳定的平衡感‧‧‧』没错,这就是泛音﹝Harmonics﹞。在上一篇专栏中,相信大家对声音与乐音的产生多少有了一些基本的认识,在本篇专栏中,让我们再用物理学的角度来认识这美妙泛音的由来。 弦体的波动 由于泛音这一项技巧较常被运用于弦乐上,所以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弦体上的波动。如图一(a)所示,一条两端 (A,B) 被固定的弦,当我们由弦中心拨动时,它将以图一(b)的方式来回的阵动,如果我们以虚像的方式将图一(b)延伸如图一(c),则此一上一下的振动称为一个完整的弦波波动,其长度 (2L) 称为弦波波长,有趣的是,上一篇专栏中所提及的弦波频率﹝或空气分子振动频率﹞正巧与此波长成反比关系,也就是说,弦波波长越短,空气分子的振动频率就越高,发出的音也越高。
[upload=jpg]Upload/200472014583664119.jpg[/upload]
在弦乐器中,音符的高低源自于频率的改变,而改变频率的方法正是利用手指压弦来改变弦波波长。让我们来看看图二(a),在弦乐器中,所有弦的两端都被固定于琴身上,此时若以手拨动琴弦,其产生的弦波波长正好相当于弦长的两倍,即 2L 。若手指将弦紧压于图二(b)的 C 处,并于 C 至 B 处拨弦,此时允许振动的弦长变为 S ,弦波波长变为 2S ,则乐器所发出的声音频率就因此改变。这正是在拨弦乐器与拉弦乐器中改变音符高低的主要方法﹝即用手指改变弦波波长﹞。至于击弦乐器,乃是由许多长短粗细不一的弦所构成,而一条弦只对应于一个音。有关拨弦、拉弦与击弦乐器的差异,我们会在将来的专栏中一一介绍。[upload=jpg]Upload/20047201459139070.jpg[/upload]
甚么是泛音

接下来,让我们由演奏层面来认识一下泛音。所谓的泛音,就是在琴弦振动并发出某一音的同时以另一手指『轻触』于同一条弦上高五个半音的位置﹝注:十二平均律中相邻的两个音即为半音﹞,如原音为 A ,则另一手指必需轻触于同一弦上 D 的为置。此时所发出的音将比原先的音高出两个八度。正因触弦的位置间隔四个半音,所以又被称为Touch fourth。

泛音又被分为两种,凡原音是来自于空弦﹝Open string﹞的振动﹝所谓空弦就是指琴弦本身﹞,则由此产生的泛音称为自然泛音﹝Natural Harmonics﹞。如果原音是来自以手指控制的弦体振动,则由此产生的泛音称为人工泛音﹝Artificial Harmonics﹞。不过,基本上它们背后的物理原理是一样的。

泛音的原理

让我们来作个实验,如图三,在一条已振动的弦上用手指轻压弦上的某处C,则弦体的振动模式将如何改变呢?由于我们只是将手指轻压原本振动的弦体,并非完全限制弦体振动的长度,在满足波动连续性的边界条件下,弦体的振动模式将改变为如图四的情形,弦波的波长也由原先的2L变为2S。聪明的你是否已经发现泛音的原理了呢?当我们将这手指轻压于已振动弦体的四分之一处,弦波波长则变为原来的四分之一,也就是频率变为四倍,因此两个音正好差上两个八度音程﹝请参照上一专栏中的表一﹞,没错,前面提及『轻触』于同一条弦上间隔四个半音位置的手指就正巧落在这弦的四分之一处上。而这就成了泛音。
[upload=jpg]Upload/200472014593142602.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4720151862313.jpg[/upload]

基本上,泛音的形成原理就是如此,完全是藉由人为的技巧造成弦波振动模式的改变。接下来这一部份会有一些数学的计算,虽然有些繁琐,不过对于想了解为甚么高四个半音的位置正巧就是弦长的四分之一的朋友而言,这也许是唯一也最简单的方法,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依照这个方法比较看看,是否理论所算出的泛音位置与实际演奏的手指位置相同?下面的例子中我们以 A3 (220Hz) 为基音,并计算其产生泛音时另一手指所轻触的位置为何。

1.假设相对于 A3 的弦长为 L ,弦波波长为 2L ,若要产声泛音,按理论,另一手指必需轻触于弦长的四分之一的位置(C)上。相对于这个位置的基音是甚么呢? 也就是说,如果紧压手指于(C)点上,弦会发出甚么音?

2.将手指紧压在(C)点上时,允许振动的弦体长度由原先的 L 变为 3L/4 ,弦波波长则由 2L 变为 6L/4 ,还记得频率与波长的反比关系吧!此时频率则由 A3 的 220 (Hz) 变为 220 (Hz) x 4/3 = 293.33 (Hz),差不多是 D3 这个音。没错吧!中间正好隔了 Bb3、B3、C3、Db3 四个半音。

待续

经由这样的介绍与说明,是否让你对于泛音的产生原理有更深一层的了解与认识呢?是否让你在拉奏泛音的技巧上有所帮助呢?在下一次的乐器发声原理专栏中,我们将一起来探讨有关弦乐器的发声原理,敬请期待喔!
最后编辑leslie
TOP
42#

认识直笛的发展史

直笛(木笛)在历史上的发展,因地区的关系具有多种名称,目前较流通的名称有「Recorder」(如鸟鸣般的笛);「Flauto dolce」(具柔美声音的笛子);「Block flauto」(木头塞子的笛子)等。
笛子的起源,实际的年代很难确认,但各民族的历史中,包括现在较原始的部落均发现有笛子这项乐器,而且制作的才料也相当广泛,包含动物的角、骨、木头、竹子等均有。

直笛这项乐器一直到了十五、十六世纪才比较能确其型态,其发展的过程大约经过了一千多年之久。目前文献上可查的最早资料,法国十一世纪时的绘画中己有直笛吹奏的图样。英国十二世纪时己有使用直笛历史记载。在一些古老的教会壁画或雕刻中,也常有吹奏的图样。直笛的发展并非一夕即成,跟其它乐器一样是逐渐演变而成的。

直笛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以下历程(这只是大约的介绍,未必完全是如此):

1.民族乐器:
只能吹奏单音的笛子,构造大致相同,但外型、长短及制作材料则相当有差别。

2.嘉乐贝笛(Galoubet):
中世纪(十~十四世纪左右)的直笛,是吟游诗人(Minstrel)专用的伴奏乐器,也常会吹奏歌曲的主旋律.

3.法拉久列特笛(Flageolet):
十六世纪左右流行于英法的六孔笛(前四后二),音色优美

4.文艺复兴笛(Renaissance Recorder):
文艺复兴运动在欧洲大陆以意大利为中心于1450年~1600年间发展,教会在此时仍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音乐、绘画多数以宗教为背景,另有一部分歌谣及舞曲在民间及皇宫中流行。在教会的合唱中,常会加入高音笛增强旋律;舞曲中也会用高音笛来和其它乐器同时吹奏旋律声部。此时的直笛己发展成熟,它具有八个音孔(前七后一),音域有一又二分之一个八度。

5.巴洛克笛(Barogue Recorder):
巴洛克时期是区洲艺术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巴洛克(Barogue)在拉丁文的原意大概是「华丽的珍珠」,在此时人们对乐器的改良、音乐的要求均几乎达到真善美的境界,尤其是从教会中挣脱出来后新的风格建立,更是造就当蓬勃发展。直笛在此时由原来的圆柱内管改为圆锥内管,外形则由原来的圆柱形变为线条柔美细致、装饰华丽的外观,而一体的构造也改为三节式相接,音色则变得更加明亮、音域更加宽广(二又二分之一个八度)半音的吹奏自如,而且可以调整基础音高,所以可以和其它乐器合奏,尤其是弦乐器。因此,造就了直笛在当时独奏乐器的地位。

直笛家族
    直笛发展至巴洛克时期已臻成熟,因此和其它盛行的乐器一样成了家族乐器,而且除了独奏、和其它乐器协奏的演奏方式盛行外,也逐渐流行纯直笛的合奏型态。直笛家族目前大家所知的有八种长短不同的笛子:     1、小超高音笛(Klein Sopranino):C调,约16公分2、超高音笛(Sopranino):F调,约24公分3、高音笛(Soprano;Descant):C调,约32公分4、中音笛(Alto):F调,约47公分5、次中音笛(Tenor):C调,约64公分6、低音笛(Bass):F调,约96公分7、大低音笛(Great Bass):C调,约126公分8、倍低音笛(Double Bass;Contra Bass):F(或G)调,约200公分
TOP
43#

(三)Carl Almenräder与Heckel:

19世纪初期的德国乐器商制造的低音管,老实说离「令人满意」的标准还有一段距离。此时的乐器为了矫正每把乐器不太相同的音准,乐器贩售需配有三支不同长度的支管和许多不同长度的吹口管,这样的情况以现在的眼光看起来有点可笑。再来还有一种状况,当时标准配备的低音管应该是六键式的,但很多乐器仍然是四键或五键,这是因为缺乏统一的按键、管身内径标准。这样也无法建立统一的指法适用每个人,遇到一些会产生变音的音,还需要搭配特别的指法来校正音色。这种情形直到Carl Almenräder的乐器改良才算改进。

我们先前有提到,19世纪出现具优秀演奏背景的乐器制造者,Carl Almenräder(1786~1843)也是符合这项条件的人,他本人是优秀的乐团首席,也是教师及作曲家。他从1817年开始,便在Schott shop进行改良实验。他于1820~1822年于德国科隆成立了乐器公司,并在1820年发表了关于低音管改良的专题文章。Almenräder还有一位要好的朋友---Gottfried Weber,他曾发表一些关于木管乐器音响的文章,后来他成为一家期刊的编辑,提供相当的帮助让Almenräder能发表关于低音管改良的文章。

我们现在就以条列的方式来呈现Almenräder的乐器改良:

1.改良部份音的音色及音响效果
2.增加一些按键,并重新排列其它的按键:最值得一提的是在扬音管的部分,加上按键在原本做为共鸣用的一个洞口,而这个按键即是最低音降B的按键。
3.拓展音域。
4.使部份按键简单化。
5.采用了Boehm的rod-axles(一端有杆件可以旋转的轴承)及key-posts,并使用了填塞效果比皮革更好的衬垫。
6.在底管使用引线(栓)穿过管壁内部。
7.按键已达18键。

最值得注意的是他的改良曾引起贝多芬的注意。还有一位要好的朋友---Gottfried Weber,他曾发表一些关于木管乐器音响的文章,后来他成为一家期刊的编辑,提供相当的帮助让Almenräder能发表关于低音管改良的文章。

Almenräder于1822年回到Biebrich,并任职于the court orchestra of the Duke of Nassau,且又回到Schott shop进行他的乐器改良实验。此时的他并不算是个独立的乐器制造商,因为他虽然在Schott shop制作出自己设计的低音管,但仍挂上”Schott”这个品牌。

1829年,Johann Adam Heckel(1812~1877)加入Schott shop,当时他才17岁,1831年,Almenräder在Biebrich设立自己的工厂,并与J.A. Heckel合作,直至1843年,Almenräder过逝。

虽说 Almenräder的改良算是成功,乐器音质渐趋稳定,但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J.A. Heckel曾说:「新乐器声音清楚,但听起来硬梆梆的,音量较大,跟德勒斯登乐器商制作的旧型的低音管比起来,少了点令人觉得舒服、雅致、柔软的色彩。」所谓旧型的低音管是指德国德勒斯登的乐器商们制作的低音管。所以音色的改良,将是Heckel未来所必须面对解决的。

五.19世纪末至20世纪Heckel的发展:

我们前面说过,19世纪是德式、法式乐器发展的分水岭,Heckel正代表着德式乐器的发展。

在Almenräder去逝后,J.A. Heckel与其后代便继续接掌乐器制造商的事业,并开始进行乐器改良,重新找回从前德勒斯登乐器商制作的低音管所拥有歌唱般的音质,摆脱Almenräder乐器硬梆梆的音质,但仍保留他技术上的优点。

1862年,Wagner有一阵子进进出出他们的工作室,因为他实在拥有强 烈的兴趣关心乐器的发展,他甚至劝Heckel将扬音管加长,使最低音至A1, 这也促使Wilhelm Heckel(J.A. Heckel的儿子,1856~1909)于1879年改良倍低 音管,之后用在Wagner的乐剧”Parsifal”。

1889年,W.Heckel 将硬橡胶植入支管及底管,使它们的管壁能防水,这在低音管发展的历史上是非常重要的发明,他解决了演奏者担心木头会损坏的问题。除了硬橡胶的植入,底管部份的U型管也进行改良,原本U型管的接合点是藉滑管(slide),Heckel将其改良为螺丝(screw)。乐器管径及音孔位置也稍作改良,并为吹口管的洞(在吹口管的部份曾提到有个小洞)添加一按键,按键可盖住此洞。

1909年,W. Heckel过逝,他两个儿子Wilhelm II和August接管事业;同年,Wilhelm II过逝,August独自掌管事业;1924年,交给Wilhelm II的养子Franz Groffy接管;1956年,Franz Groffy的两个女儿及养子接管,后来第六代的成员也加入。我们前面提到法式乐器制造商Jean Nicolas Savary Jeune,有人认为他的乐器商事业之所以未能流传更久是因为没有后代继续接管经营,不像Heckel,一代传一代,直至今日。

20世纪,德式低音管开始普遍使用,Heckel则是吹低音管梦寐以求的乐器,可是造价不菲,约一百万左右,订货后四年后才交货。二次大战后,也有其它低音管乐器制造商成立,Yamaha近几年也开始生产低音管,也有不错的风评。

六.后记:

如果你能看到后记,那真的非常感谢你能从头到尾耐心的看完。自觉还漏掉很多地方未写出,也希望以后能有机会再补上,如果有错误的地方,还希望大家能指正,对我来说也是种学习!!

参考资料: 1.Anthony Baines.Woodwind Instrments and Their History.New York:Dover,1991
2.Gunther Joppig ( Translated by Alfred Clayton). The Oboe and the Bassoon.Portland, Or. : Amadeus Press, 1988
3.GroveGeorge ,SadieStanley.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London :Macmillan Publishers ,1980.
4.Will Jansen. The bassoon : its history, construction, makers, players, and music. Buren, The Netherlands : Uitgeverij F. Knuf, c1978
5.Karl Ventzke.Boehm-system bassoons in the 19th century.Duren,W.Germany
6.Karl Ventzke. A Splendid Bassoon by Savary. Munich, Germany
7.William Waterhouse, A Newly Discovered 17th Century Bassoon by Haka
8.Carles Koster, A Translation of: Treatise 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Bassoon Including Two Tables by Carl Almenräder
9.Philip Neuman, The Aulos and Drama: A Performer's Viewpoint
10.Günther Joppig, The Evolution of the Bassoon from 18th Century
11.Sarah Fordham, The Wilhelm Heckel Company:A Brief History and Overview
12.Marilyn S. Veselack, Arundo Donax:The Source of Natural Woodwind Reed
13.俞人豪.《音乐学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
14.Püchner乐器公司目录(2001年)
TOP
44#

出本书吧!
TOP
45#

以前的书真便宜啊!
TOP
46#

乐器发声原理系列之一:声音与乐音     专栏作者     发表日期     阅读次数     响应篇数
    skywalker     00-08-22     1747     7
引言 声音对我们人类而言,是再熟悉不过了,打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在眼睛还无法接受外界强光的时后,我们已经很清楚的听见了「声音」;也懂得利用「声音」来引起别人的注意─「放声大哭」。随着年龄的增长,声音不再只是利用来与别人沟通的工具,加入了一些美学的修饰,就有了音乐的产生。当然,好奇的你也许会问:到底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呢?而音乐这种如此主观的艺术,为甚么还会有所谓「乐理」的存在呢?是否这当中有些脉络可寻呢? 是的!在这些熟悉的声音与融合美学的乐音背后,其实是有一些科学及数学上的原理与根据的。利用这个专栏,我想就这些背后的科学原理作一介绍,嗯‧‧‧希望还没因为「科学」这两个字把您给吓走吧!?其实它也可以很美很有趣的喔! 声音的产生 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讲穿了,声音的产生只不过是一连串空气分子的振动罢了!这样的振动在经由我们的耳膜感受到时,就成为我们所听到的声音了。 问题是,空气分子要如何振动呢?好端端的为甚么会阵动呢?回想一下,当我们靠近正在播放音乐的喇叭时,是否感觉到些微的振动呢?没错!喇叭为了要正确的发出声音,它必需要先振动来带动原本平静的空气分子,当空气分子被振动之后,我们就听见喇叭发出的声音了。在图一中所表示的,是当一条被拨动的弦其振动以及周围空气分子被弦所带动的情形,而这些周围的分子又会再带动旁边的空气分子,其实严格来说,是空气分子将振动的能量一波一波的传递下去,直到这些能量到达我们的耳朵。由于声音的产生器﹝空气分子振动的带动者﹞是喇叭,所以我们就称喇叭为「音源」,称空气分子为声音传递的媒介,而我们的耳朵当然就是声音的接收器啦!
[upload=jpg]Upload/200472014531988052.jpg[/upload]
乐音的要素

前面我们介绍了声音的由来,但是美丽的音乐是如何产生的呢?我想我们先来谈谈乐音与噪音的不同。所谓的乐音就是指那些有规律、稳定的、和协的声音,反之则称为噪音。作曲家在谱曲时大部份会利用乐音,但为了一些特殊的情感表达,也不乏一些使用噪音的例子,由其是在近代的重金属音乐中,为了呈现另类与叛逆,常会使用一些噪音﹝注:在此的噪音是指一些不协调与不规则的声音,并非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谓的噪音﹞。而这些有规律的、稳定的、和协的声音﹝以下称为乐音﹞在数学及物理上是有严格的定义的喔!接下来,我们就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看乐音吧!

音高﹝Pitch﹞

构成乐音的最基本要素在于音高﹝Pitch﹞,也就是声音的频率。简单的说,频率就是每秒钟空气分子的振动次数﹝空气分子完成如图一所示的振动称为一次振动,其单位为赫次﹞振动次数越多其频率越高,而人类耳朵能够辨识的声音频率约16赫次到16000赫次之间。发声弦体振动的模式﹝Vibration mode﹞正好对应于空气的振动频率。在图二中所呈现的即为三种不同的弦体振动模式,如果假设模式一对应的频率为f的话,那么模式二则对应于2f的频率,依此,模式三即对应于4f。
[upload=jpg]Upload/200472014534727912.jpg[/upload]
在乐理上,乐音音符可分为七个基本音,即【Do Re Me Fa Sol La Si】,以美式的符号则记为【C D E F G A B】而第八个音则称为高八度的Do。在数理上,每一个八度音程﹝Octave﹞正好对应于不同的振动模式,而两个八度音程差的音在频率上正好差上两倍,例如:在第0个八度的La﹝记为A0﹞频率为27.5赫次﹝Hertz﹞,则第1个八度的La﹝记为A1﹞频率即为27.5X2=55.0赫次﹝Hertz﹞。在这每一个八度的音程中,又可再将其等分为12个频率差相近的音,这分别对应于【C Db D Eb E F Gb G Ab A Bb B】,这样的等分法就是所谓的十二平均律﹝Twelve-Tone Scale﹞,这当中每一个音符所对应的频率,都可以藉由数学的方程式准确的算出,在此就不缀述,仅提供一参考的图表,表中所列为第3, 4, 5个八度音程中各个音符所对应之频率,并以A4频率440赫次为标准,此为现行之乐音标准频率,定于公元1939年伦敦国际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n London﹞。
八度音程别    3    4    5
音符别    f(Hertz)    f(Hertz)    f(Hertz)
A    220.0000    440.0000    880.0000
Bb    233.0819    466.1638    932.3275
B    246.9417    493.8833    987.7666
C    261.6256    523.2511    1046.502
Db    277.1826    554.3653    1108.731
D    293.6648    587.3295    1174.659
Eb    311.1270    622.2540    1244.508
E    329.6276    659.2551    1318.510
F    349.2282    698.4565    1396.913
Gb    369.9944    739.9888    1479.978
G    391.9954    783.9909    1567.982
Ab    415.3047    830.6094    1661.219
tab001


音响

音响基本上就是指乐音的音量,如果换作弦体或是空气分子的振动,就是指振动幅度﹝振幅﹞的大小。振幅越大相对传递的能量也越大,音量自然就大声了。

音长

顾名思义,就是每个音符的长短,亦即弦体或空气分子在一段时间内做持续稳定﹝保持同一频率﹞的振动,在弦乐器上是靠弦与弓之间持续拉扯来达成这样的目地,在之后的乐器发声原里中将陆续介绍各式乐器是如何让声音持续且稳定的发出。

待续

根据这些乐音的基本要素,再加上作曲家巧夺天工的雕饰,一首美丽的乐曲就如此产生了。除此之外,有时为了达到某些特殊的音乐效果,以上述乐音要素为基础而衍生的复杂变化,如泛音﹝Harmonics﹞、协音等‧‧‧都有其科学的内含,在之后陆续的专栏中将会逐一的讨论及说明。
TOP
47#

铜管乐器
乐器简介:
  铜管乐器的音色庄严,一宣被认为是富丽堂皇的表征,无论是室内的演奏,室外的行进乐队,或典礼伴奏,都需要铜管乐器才能表现出澎湃的气势。铜管乐器的基本构造是由金属制成的细长管子,两端开口,吹奏者将嘴唇压入吹口,迫使空气进入管中,使双唇震动,并使管中空气随之震动,因而发出富于和声的声音。
  铜管乐器中产生的和声汇和而一,发出亮丽圆润的音色,这就是铜管乐器的特色。演奏者只要改变双唇的压力,就可以吹出一串或高或低的和谐音列,但要表现大部份乐曲,光靠这些和谐音则是不够的,因此大部份铜管乐器都有一组活门,可以用手指控制,以改变音高,吹出和声音列之外的音阶。
学习建议:
  铜管家族不仅音色亮丽,而且通常音量较大,比较适合在大空间的地方练习。因此在家练习时,可以使用弱音器减低音量,以防干扰他人。弱音器适用于许多种铜管乐器,如小号,长号,法国号等,不仅可以减低音量,更可以使音色富于变化,如听起来像喃喃低语,或有滑积的喜剧效果等。
  以下介绍管乐团常用到的铜管乐器,包括小号、法国号、长号、上低音号与低音号。
小号Trumpet)
  小号也就是俗称的小喇叭。标准的小号是个金属制细薄的圆筒管,在尾端四分之d长的地方扩大成为喇叭口。原筒管上有三个按键式的活门用来改变音高。小号通常以降B调为主音,调整管道后则可改为降E调或C音为主音。
  小号的音色变化多端,在管乐合奏中常有独自表现的机会。尤其它宽广的音域在流行音乐,特别是爵士乐中,最有发挥的空间。许多有名的作曲家部曾经专门为小喇叭写作曲子,如海顿的小喇叭协奏曲,和孟德尔颂的小喇叭序曲,及轻快活泼的「三个小号手的假期」等。
法国号(Horn)
  法国号是一种中音铜管乐器。这种乐器早期可能运用于狩猎或军队中的通信工作,之后由于法国音乐家首先把它运用在歌剧中,而逐渐广泛约为法国乐队采用,所以被称为法国号。
  它约吹管部份细而长,弯曲成圆形,尾部则扩大成漏斗状的喇叭口。原本都以喇叭口朝上的方式演奏,后来演奏者意外发现,以右手放进喇叭口,可以控制细微的音高变化,而且制造特殊的效果,因此法国号就被改良为喇叭口朝右后方。
  跟其它铜管乐器一样,在音键发明之后,法国号才能自由地奏出完整的半音阶,但右手还是要放在喇叭口用来控制效果,因此法国号是铜管乐器中独一无二以左手按键的乐器。
  法国号属中音乐器,音色柔和,弱奏时,像是自远处悠悠传来,接近弦乐的音色;中等音量时,近于木管的音色;强奏时。却又有铜管的音色。整体而言,它真有含蓄内蕴的特质,写给它的独奏曲并不多,但在管弦乐中常会有片段的突出表现。尤其它的中音可作为高低音之间的桥梁,许多合奏都少不了它,是惟一横跨铜管、木管五重奏的乐器。
  在所有的铜管乐器中,法国号入门较困难,但稍后就可以追上其它乐器的进步程度。它的音高不易控制,容易跑音,所以在演奏时失误机率较大。
长号(Trombone)
  长号也就是俗称的伸缩喇叭。它大约于公元1400牢出现于欧洲,当时称为低音喇叭,后来才渐渐演变为现今常见的音域和造型。
  长号的总长度几乎是小喇叭约二倍,主要管身是圆筒形,末端向旁扩张成喇叭型,由于它有独待修长的外型,应该是大众相当熟悉的乐器,而且在行进乐队中,伸缩喇叭经常排在第一排,以免拉管向外推时,会碰到前面的人。
  长号改变音高的方式不是按键式的活门,而是以右手前后拉动音管,以产生原和音系列之外的音符。有时演奏者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在七个把位间抓到准确的位置,相当困难,但这种特殊的演奏方式,却刚好能制造出滑音的特殊效果,常被运用于爵士乐中。
  长号是铜管乐器类的中低音乐器,相当于混声四部合唱中的男高音,其音色醇厚,高贵,能表现豪气万丈的气势;在缓的旋律中,更能展现威严庄重的神韵;在快速的旋律中,也能演奏出灵活调皮的感觉。不过在传统的管弦乐改编的管乐曲中,长号大多数时候扮演中低音的伴奏角色,偶尔会有一鸣惊人的表现。
上低音号/低音号(Baritone Horn/Tuba)
  上低音号即是一般俗称的巴里东,低音号则指俗称的土巴号。这两者虽然音域略有不同,但音色相近,在管乐团中扮演的角色也相似,因此一并在此介绍。
  管乐团内的低音号大致分为两种:室内用的,抱着演奏的低音号(Tuba);以及室外用的,扛着演奏,常见于户外行进乐队,体积较为庞大的苏沙号。但它们除了外型与音域不同之外,在性能和音色士都没有很大的差异,上低音号与低音号除了可当作独奏乐器之外,更是乐团合奏时不可或缺的角色,因为任何和声中,如果少了低沈,厚实的低音,就会失去重心。而且它们经常吹奏固定的节奏,在合奏中有「稳定军心」的作用。
  低音号与上低音号的音色浑圆丰厚,如果用很强的力度演奏,可以产生近乎雷鸣的震撼效果。偶尔独奏时,可以吹奏出速度缓慢,节奏简单的乐句,产生庄严稳重的感觉;但也能演奏快速复杂的乐句。所谓的「声如宏钟」可能就是它们的最佳写照。
  上低音号与低音号在现代的管乐曲中,已经有相当多的发挥,几乎所有小号的曲子都可改由低音号演奏。
木管乐器
  木管乐器属于吹奏乐器类,演奏者藉由吹气,让空气在管中震动而发出声音。木管乐器管道上有一排按键孔,以手指控制孔的开台,以调整音高。
  管乐团中主要的木管乐器包括(1)无簧乐器,也就是直接以嘴唇就吹口,不必用簧片的乐器,如长笛,短笛;(2)单簧乐器,吹口夹一簧片,如竖笛,萨克管;还有(3)双簧乐器,吹口有成对的簧片,如双簧管等。以上乐器,除了萨克管之外,均为木制,所以称为木管乐器。虽然现今有些乐器已经改由塑料或金屑制造,但名字沿用至今。
  木管乐器的音域宽广,音色柔美,表现力强,在合奏中扮演要角,而且也是重要的独奏乐器。
  在管乐团里,常用到的木管乐器主要是长笛,竖笛,萨克管,双簧管及低音管。以下就这几种乐器,及同一家族的其它乐器一一介绍。
长笛(Flute)
  长笛是无簧乐器,它的外型是一个圆柱型的细长晋身,在一端的管身上开孔为吹口,直接以口送气发声。长笛虽称木管乐器,但通常以金属制成,呈银白色。音色明亮清澈,演奏时以手横持。
  现代的长笛是由德国制造商贝姆在1847年改良成功,他为乐器洞孔加上机械式的按键,不需直接以手指按孔就能发出正确的音高,演奏起来更为轻松愉快。
  一般人的印象中,长笛是非常优雅的乐器,事实也是如此。长笛每个音域的音色各异其趣,但都有温柔动人的特质。它的低音域温柔沉厚,中音域透明润泽,高音域奔放清亮,合奏中常以数支齐奏来突出旋律。写给长笛的曲目相当多,包括巴哈,韩德尔,莫扎特,舒伯特等大作曲家所写的奏鸣曲及独奏乐曲,或和其它乐器合奏的室内乐。
  同属长笛家族的乐器还有短笛,它的演奏指法与长笛相同,但长度只有长笛的一半,可发出比长笛高八度的音程,在合奏时穿透力强,尤其进行曲中,高昂轻快的短笛乐声更能带起活泼的气氛。
竖笛(Clarinet)
  单簧管又称竖笛,由于管身通常以黑木制造,颜色黝黑,所以也俗称黑管。它的外型是一个圆筒状的长管,底部稍微扩大成喇叭口,吹口夹了一个簧片,以口吹气震动发声。这种乐器是由德国乐器制造商丹纳(JohannDennerl655~1707?在十八世纪时将原有的乐器沙鲁摩(Chalumeau)改良而成。按键系统则是采用十九世纪初贝姆改良的长笛按键系统。以按键改变音高。
  竖笛音域宽广,音色变化很大,音量可由强烈的咆哮,锐减至轻柔的低语,加上它可以演奏快速音阶,琶音,跳跃音,断奏,或圆滑的旋律等,表现力卓越,因此常在交响乐改编的管乐曲中演奏原先小提琴的旋律,也是极为理想的独奏乐器。
  乐团中最常用到的竖笛为降B调竖笛,其它还有A调竖笛,低音竖笛等,种类繁多到可以组成一个合奏团,而且以上每种竖笛演奏指法都相同。
  写给竖笛最有名的曲子要属莫扎特所写,旋律优美的竖笛协奏曲,与竖笛五重奏。
萨克管(Saxophone)
  萨克管也就是俗称的萨克斯风,通常由金屑制成,但它的基本造型与木管乐器相同,内部成圆锥状,末端开口扩大成喇叭状,并向上弯起,所以仍属木管乐器的一族。
萨克管在1864牢出比利时人阿道夫,萨克斯(A.SAX)设计发明,所以就以他的姓命名。它约吹口、簧片、按键设计、演奏嘴型及指法部与单簧管很相似,几乎可以说学会其中一种,另一种乐器也能很容易地上手。
萨克管音色浓厚,可以狂野,可以温柔,常令人想到爵士乐,不过其实爵士乐中更常使用小号、竖笛等乐器。
  由于萨克管发明较晚,我们熟知的许多大作曲家都早于它的时代,因此流传较广的古典名曲中,几乎部没有它的声音。但是萨克管被广泛应用于军乐队与室外乐队中,而且一些现代作曲家已在交响乐和管乐曲中,将它的特色作了很好的发挥,如拉威尔为穆索斯基编曲的【展览会之昼】。
双簧管(Oboe)
  双簧管的外形远看很像竖笛,但是吹奏竖笛时只要将嘴对乐器的上面部分即可,而双簧管的前端有一个突出的细长管子,吹奏者必须含着管子来吹气才能发出声音。
  而它的材质是以芦苇为材料,削成薄薄的二片舌板,其管体本身为圆锥状,不同于其它的木管乐器,因此它的机械构造上显得复杂了许多。音色从尖锐细致到圆润温柔的都有,这也是其它木管乐器所不及之处。
低音管(Bassoon)
  低音管的前端安置有簧片的金属字管插入乐器的本体,空气自此朝向圆锥管的下方前进,到底部转至旁边圆筒的上端部分。管体全长为2.59公尺,高为1.5公尺,前后面各有七个孔,贯穿厚厚的管体,上面有键,可以十个指头来操纵,因此以绳子绑住乐器本身,挂在脖子上弹奏。
  此种乐器擅长于表现急切及快速的优美乐句,或是大幅跳隔的音符;而稍微带有滑稽的声音,这是因为构造太复杂,而且音程不稳定所导致的。
打击乐器
乐器简介:
  打击乐可以说是最古老,最原始的音乐,几乎可见于任何民族的传统音乐中。只要能以手敲击发声的物体都可以成为打击乐器家族的一员,因此打击乐器的种类待别多。但我们基本上可以将其分为两类:有调打击乐器,无调打击乐器。
  无调打击乐器的音高是固定不变的,常见于管乐团约有大鼓(BassD Drum)、小鼓(Snare Drum)、钹(Cymbal)、三角铁 (Triangle)、响板(Castanets)等。有调打击乐器则指音高富于变化,可演奏旋律的,常见的有定音鼓(Timpani),木琴(Xylophone),铁琴(GIockenspiel)等等。
  由于许多打击乐器的演奏方式都相似,因此初学者可同时小鼓和木琴分别为无调与有调打击乐器的入门。小鼓的鼓背拉了八至二十条响弦,拉紧时可以使小鼓产生待有的嘎嘎音色,连续敲击时,能制造出紧张期待的气氛,乐仪队表演连续拋枪的高潮时,就常以小鼓连鼓来衬托。木琴则由鼓槌敲击长短不同的木条而产生音色清脆,空灵的旋律。
  过去由于旋律乐器发展迅速,作曲家常忽略打击乐器,使其屈居单纯的节奏,陪衬效果,所以许多古典名曲中都没有打击乐器发挥的余地。但近代作曲家广泛尝试运用打击乐器,制造出激动、急躁、诙谐、恐怖等等旋律乐器做不到的戏剧性效果,最能吸引听众的注意,直接撼动人们的情绪。
学习建议:
  打击乐器的演奏者除了必须有良好的节奏感之外,由于经常掌控速度,节奏等重要的音乐元素,因此性格上必须果断,明确,敢独当一面。
学习条件:
  学习打击乐器必须身体协调良好,富于节奏感,个性上独立,有责任感,果断有决心,若有学过键盘乐器更好。
铜管号嘴
※ 每个吹奏者都必须使用最适合本人的号嘴。选择号嘴时要先考虑牙齿、下颚、嘴唇形状(厚薄宽窄),同时对于嘴型强度、所想要的音色、高低音域的难易、耐力、音准、经常吹奏的乐曲等都需列入考虑。千万不要忽略它的重要性。
A.    号嘴各部名称
B.    SCHILKE号嘴分类系统

例如:9C3c ﹝小号号嘴﹞
·    9 显示号嘴杯口直径。

大部份小号或短号号嘴杯口直径在 0.6吋到0.725 吋之间,相邻
两号之差约 0. 005 公分。号码越小直径越小。
·    C 显示号嘴之容积。
  A. 小型
  B. 中小型
  C. 标准型
  D. 中大型
  E. 大型

通常一个深的吹嘴杯发出较暗的音色,而浅的发出较明亮的音
色。
·    3  显示号嘴环外廓形状
  1. 最圆型
  2. 半圆型
  3. 标准型
  4. 半平面型
  5. 接近平面型

适当的弧度可使嘴唇获得较大的弹性以及均匀的分散吹奏时所
需的轻微压力。
·    c  后膛径内壁型状
  a. 窄型
  b. 直型
  c. 标准型
  d. 微外曲型
  e. 粗型

较窄的后膛径会使音色明亮,而宽的后膛径则使音色柔和。有
时改变后膛径的尺寸可使音准改变
·    号嘴的密接

号嘴的尾管必须在吹嘴补强管内与嘴口管完全密接,使号嘴尾
管内径至导管成一完整之圆椎状。
·    号嘴内的污垢

号嘴内的污垢会改变音准,因此应该每周以通条﹝刷子﹞清理
一次。
·    号嘴各部名称
[upload=jpg]Upload/20047201435191325.jpg[/upload]
TOP
48#

davidgo 在 2004-7-20 13:22:02 发表的内容
出本书吧!


[upload=jpg]Upload/200472013381464110.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472013383636688.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472013395727878.jpg[/upload]
TOP
49#

音乐座谈会稿摘录--古典音乐难吗?(2)     专栏作者     发表日期     阅读次数     响应篇数
    geigemeister     02-11-05     1742     0
学习音乐的态度--目的、方法、经验谈刚才上半场我们介绍了许多古典音乐的分类方法。当大家开始听出兴趣以后,可能会手痒,想要自己来试看看,去演奏一些简单的曲子。这当然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于是他找了老师,可是怎么学,都学不出个所以然来,或者家长把小孩送进了某个音乐教室,可是一年下来,在家里听来听去都是那种俗俗的曲子,突然进入了学习的高原期,进步缓慢。到底原因出在哪里?我想原因有很多,但是今天我想针对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学习音乐的正确态度”来跟大家说明。在舞台上演奏,与聆听古典音乐,是两件截然不同的事情,要用完全不同的态度去面对。台湾目前有许多的管道可以学习演奏古典音乐,不但有科班环境,更有许多由国外学成归国的演奏家、老师们。许许多多的音乐比赛、音乐营也都可以在台湾取得信息,要发展自己的音乐学习生涯,已经有一个不错的环境。学习音乐就跟学习其它的才艺一样,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目标,有的人是为了兴趣,有的人是为了达到专业程度。只是古典音乐圈中,付出和收获常常并不成正比。在乐器演奏的领域中,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精力才能有一点点的收获,而且成绩是很难看出来的,经年累月的训练,很容易就让一个人放弃坚持。建议真正有心的人可以尝试看看用演奏的角度来看待古典音乐,但是要先有心理准备,音乐训练是非常辛苦的。对初学的人来说,我会建议每天排出固定的时间练习。至于练习的时数由于每个人的程度,耐力,都不尽相同,很难订出一个客观的标准。随着程度的进步及曲目的增加,视情况加长练习时间。专心的练习是一件很重要的事。用一颗专心的脑袋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不二法门。其实练琴不一定指在跟乐器作长时间的奋战。像是看有关的乐曲解说、听CD或音乐会都是自己练习的方式之一。学习音乐的目的对每个人都不同,无论是要求专业或是只是兴趣,都要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也就是练琴的重要性,很多人认为只是因为兴趣而学,不必太认真,但是对于音乐演奏的学习上,要是没有在刚开始的时候建立好该有的观念与基础,那就不用谈什么兴趣了,因为在学习的阶段,练习所带来的压力会远大于单纯的「兴趣」,为了别让孩子对音乐产生厌恶感,起步时的认真态度会有助于以后音乐学习的顺畅。学习音乐的方法,找到好的启蒙老师,并且建立好对于音乐学习的远景,至少订立短程或中程的目标,别学一步算一步,由于音乐在学习上的阶段性很明显,所以我们可以很轻易的订定出适合自己的目标,并且达到目标之后再依自身的情形来调整往后的目标,对于小孩子而言,家长所给予的期待也是其进步的最佳原动力。如果有心较为深入了解古典音乐的世界,可以考虑进入国小音乐班学习,身于特殊班级中可以让自己有更优异的环境来学习音乐,而且以台湾的音乐班环境来讲,并不会有「一失足成千古恨」的麻烦,觉得不适合随时都可以回到普通班级,向音乐班环境挑战只是给自己多一个选择的机会。常常有人会问:学某某乐器会不会很难啊?(每个人说的都不一样)a乐器与b乐器哪种乐器比较简单(你说a 简单,a乐器的专家会骂你。B亦同)?拉琴要练几年才可以达到一定的水准?这些问题都是没有绝对标准的答案的!回答这种问题就像要评断红色和绿色谁比较好看一样!这类的问题范围太广,不确定的因素太多。对于音乐的学习来说,每个人的天赋不同、优缺点不同、老师不同、用的乐器不同、兴趣程度的不同,练习时间的不同等等,都会影响一个人学习的效果。其实,每一个乐器都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没有一个是简单的!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把乐器学到专业演奏的水准,很多人只要乐在其中就够了。所以我想,最重要的是,你学到了什么?学它你快不快乐?学习中的困难与解决---在学习当中,当然会遇到一些困难。这些困难有可能是成绩一直不理想,或者做到钢琴前面就头痛,肚子痛,手痛脚痛………或者运动伤害,或者技巧上的瓶颈等等。然而我很诚实的说,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有解决之道。我们只能用心取发掘问题的所在,做能力范围内的改进。音乐这种东西人人可学,乐趣也是俯拾即是,然而若要学得好,则非要一点天赋或者其它的先天优势不可。举个例来说,如果一个手小的人,他要弹很多连续八度的曲子像我等一下要弹的弄臣或马采巴 (示范) ,或是小提琴中的八度或十度,就会很吃力。如果猛练加上方法不好,又没有充分的休息,很容易把手练受伤。我自己也曾经因为练这首曲子受伤过 (是练其它的地方),对一个钢琴家来说,想弹钢琴却不能弹的感觉,大概就和把一个男人阉掉的意思差不多吧…………这点请大家千万要小心。如果你不想弹钢琴也请好好讲,不要用这种自残的手段!另外像头痛,肚子痛,这边痛,那边痛可能就是和心理障碍有关,像我以前不想练琴,就用这个当借口。至于成功率就要我装的像不像。成绩不理想原因就更多了,综合了一大堆主客观+道听涂说的因素,搞到后来很难说问题一定出在什么地方。不过呢,关于这个问题我想请教专业并且了解这位学生的老师会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至于其它的小道消息,我想参考一下就好。很多时候,自己最清楚自己的状况。安静地,诚实地面对自己,想必会为自己的头脑理出一些思绪,慢慢的,方法就出来了!根据我们音乐学习的经验看来,自我意识的培养相当重要,学习音乐的人首先要先能肯定自己,才能追求进步,良好的自我管理、求进步的精神,才是音乐这条路长远的唯一办法。迈向专业的音乐之路相当漫长,而且过程中也很辛苦,但是只要熟悉了这样的环境,就可以慢慢的培养出对自己要求的观念,只要习惯于在竞争中成长,就可以在专业的领域里闯出一片天,永远别忘了音乐对自己的目的为何,就算是胡里胡涂的开始,时间一久,也可以找到音乐对自己的感觉。音乐的乐趣介绍了许多古典音乐的信息,也许大家会觉得它是个严肃又不有趣的东西,但是音乐本来就是要带给人娱乐的,因此撇开学术性的方面不讲,古典音乐也有其轻松的一面,「玩乐音乐」是许多音乐家、作曲家所喜欢做的事情,例如说用相同的一个主题来改编成不同编制,或是利用古典乐器来演奏非古典音乐主题。甚至用非古典音乐主题来写成一首古典乐曲。与音乐为伍最快乐的莫过于在演出的那一刻,与观众产生心有灵兮一点通的感觉。我们弹音乐,也玩音乐,也享受音乐。我们也可以借着乐器表达一些声音(电铃,救护车) 或者心情好随性来一个即兴,即兴就是想到什么就弹什么不打草稿,这种能力也是可以训练的。以上讲的这些,都是音乐中相当有趣的东西。改编就是在既有的作品上作一些变化。除了一些钢琴教本以外,通常改编不会越改越简单,只有越改越复杂。这些变化包括乐器的转换,声部的增加,等等。钢琴及管风琴等键盘乐器是改编者最喜欢用的乐器之一,因为它们的音域广,又可以同时演奏很多音,可以一个人弹,因如果太多也可以两个人弹。这些都是其它乐器没办法取代的优点。像一些交响乐曲常常会有钢琴的改编谱供指挥练习 (自己练,并且跟钢琴家练),著名作曲家李斯特也曾将贝多芬的九首交响曲全部改编成钢琴独奏版本。接下来委就想为大家介绍这首帕格尼尼的第一号绮想曲。这原本是一首给小提琴的练习曲,由李斯特改编成钢琴独奏。这部改编作品中,音符更动的比例相当少,几乎是原谱重现,只是在不同乐器上演奏,风味不一样罢了。(现场演奏Paganini Caprice No.1)另外有一种的情况是将 “器乐作品” 改成 ”交响乐作品”。这种改编方法使乐曲变得更庄严雄伟,声音的变化也为之丰富起来,现在我用穆索斯基的 ”展览会之画” 作一个代表性的范例。穆索斯基的 ”展览会之画” 描述作曲家自己进入一个展览后写下的感想,原本是一个给钢琴独奏的曲子,整首曲子的长度大约半小时。法国作曲家拉威尔将这个作品改编成管弦乐版本。改编之后反而更受到广大听众的喜爱,也趁机拉抬了原著的声势 (就像电影 ”钢琴师” 成功上映以后,真正的故事主人翁 ”David Helfgott” 连带的变成众所皆知的人物,他的音乐会也变的一票难求)。现在就请大家听听看这首中 “序曲” 的钢琴版和乐团版 。请大家自己去感觉其中不一样的地方。(现场演奏穆索斯基的 ”展览会之画”)前面介绍的两种,终于原著的改编方式。如果改编的人自认为可以把原来的作品变得更好,那么他就会他的改编作品中加一些东西。像威尔第的歌剧 “弄臣” 就是很好的例子。著名作曲家李斯特 (又是他!!!) 将这首歌剧的一个四重唱作为改编题材,然后把整首曲子的结构顺序都改掉,用自己的方式排列组合。曲子中你可以听到熟悉的旋律,又欣赏到作曲家在结构上巧妙的安排,以及另外加入炫技的东西。现在就是威尔第歌剧 “弄臣” 中著名的四重唱,原版与改编版。(现场演奏Liszt "Rigoletto")最后,用一首易之自己改编的曲子作为结束。取材自我们所熟悉的民谣 “望春风”,并集合了上述各种改编方法作成的曲子。改编这首的动机纯粹只是为了好玩,也就是写音乐与分享音乐的乐趣。希望大家会觉得好玩,在看手指乱动之余,对音乐也有进一步的认识。(现场演奏"望春风")演讲稿由音魔与易之合力完成
TOP
50#

好帖,顶,版主辛苦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