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4567891011» / 1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由歌剧引起的话题:古典音乐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复制链接]

查看: 14279|回复: 125
71#

很有意思的话题,也是我在考虑的问题。
**
我认识一个临退休的教授,做军用雷达的。因为喜欢音乐,就为自己买了一套音响,买了一套《音乐圣经》,买了几张CD,有莫札特的《魔笛》、比才的《卡门》、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等等。他年轻时候看过很多的歌剧电影,看过很多的外国文学,对西方的历史、哲学、文学都有一定的了解,对歌剧的故事情节并不陌生,听得津津有味的。每听完一个曲目,还写上一篇听后感,有空都找我聊上一阵,不亦乐乎!

不久,他发现CD还有德版、法版、荷版等之分,看不懂里面的内容介绍、歌词,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用,决定再学习一下德文、法文等,以能查阅到更详细的资料,读更多的书。他觉得只有这样才能系统的了解和欣赏音乐,也让自己得到一个学习的机会。
**

这件事带给我不小的震撼。人嘛,除了劳碌的工作,还要有一些精神生活,还要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
再告诉大家一个更震撼消息,由于假期期间教授同志听音乐经常通宵达旦,现在这活动已经让他老婆儿子明文禁止了。看来他要等退休以后才能继续他的宏愿了:)
最后编辑阿邓
TOP
72#


请恕我接着我上贴的话说下去。

既然音乐活动是一种大众的社会活动,有关音乐的知识就应该容易让大众接受,掌握,应用。从非洲和欧洲的情况看,确实如此。

我搞不懂非洲人是怎么掌握对位与和声知识的,但他们在一代代地使用,传承。他们绝不认为这是欧洲的,专业的,高雅的,只知道要这样唱才能表达自己的心声。

你一定看过伯恩斯坦在1951~1956年间[为年轻人的古典音乐]的录像,那就是非常棒的作曲课和音乐理论课了!伯恩斯坦认为那些在我们论坛里被朋友们敬而远之的“专业知识”,对于下面在座的孩子们是可接受的,是有重大意义的。

在论坛将近一年的浏览,学习,和DX们的交流中,我学到了很多。但我经常感到在许多帖子中,我们对“专业”和“业余”,感性和理性这样的概念似乎太在意了,赋予了太多的感情色彩,在论坛中似乎有一条不能跨越的分界线。是我们,在不自觉之中把西方古典音乐神秘化了,把属于大众的“专业知识”推得越来越远。

听上去有些跑题,其实是在发出一个由衷的呼吁:专业知识一点儿都不深奥,接触一下吧。

我在大学的专业是英美语言文学,现在做与音乐一点不搭界的工作。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喜欢古典音乐,可能也是在20多年前,我第一次听到[被出卖的新嫁娘],当然是LP,尚记忆犹新。后来,有与大家相似的发烧经历。我一直在学习,我从不认为那些专业知识有多么难懂,我也从不认为那些专业知识对我都是重要的。

不过,话又说到了另一方面。
我对西方哲学的兴趣是在我读了一本加拿大作家Will Durant 的 The Story of Philosophy 之后产生的。厚厚的一本书中把一个个哲学家和他们深奥的理论讲解得栩栩如生,鲜活有趣,以至于在大学毕业前我甚至想去考西方哲学史的研究生。
有关中国文学的普及读物给我印象极深的是周振甫先生的[诗词例话]和[文章例话]。
到现在我还在断断续续地读 A Brief History of Time by Stephen Hawking 。读以上提到的这些书,你不会感到有专业与业余之分。

而关于音乐理论和作曲是否有人写过这么好的书?我想在这里找一找,也请国内的朋友们推荐。
TOP
73#

小克 在 2004-1-28 21:08:23 发表的内容
想当时,大卫为了录制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抱着自己心爱的小提琴从莫斯科座火车到英国,他肯定能从中找到乐趣。


看来也不光是商业演出才能带来“快感”,好象大卫这样执着的音乐家还不少吧?
最后编辑阿邓
TOP
74#

你如果不坚持让我没完没了地打字,下次你回国时我请你吃湘菜,让你彻底官能意义上快感一把。
TOP
75#

置顶吧,置顶吧,我连看都看不懂
TOP
76#

非常赞成MOKA兄的观点。
音乐“出于心而归于心”,能引发你的共鸣的对于你就是最好的音乐。因为喜欢音乐而去学点音乐知识是兴趣使然,没兴趣勉强不来的。如果为了听音乐而去听音乐,得到的比失去的要多得多,还是顺其自然吧。
TOP
77#

对于欣赏音乐来说,我个人是纯粹的享受主义。有时候想多看看理论的东西,但总觉的有这个时间还不如多听听音乐。理论学习和研究,自己的工作尚有更多的事情可做,还轮不到这个业余的爱好上。(本来浪费太多的时间听音乐已经对工作有愧疚感了)有时间到是愿意亲自学某种乐器,昨天在电视上看到古琴的制作工艺,老婆还劝我去学。能够亲自掌握一门熟练的乐器,对爱乐者来说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TOP
78#


阿龙:(这样叫你感觉亲切)

我喜欢你的一切优点,也喜欢你的唯一弱点:偷懒耍"滑"。 :)也因此我才笑得那么开心!

遗憾的是,你过早地暴露出来。

阿龙 在 2004-1-28 0:51:26 发表的内容
音乐活动是一种本能的社会活动
音乐欣赏的主体是感官而不是知识
音乐理解由本能出发,随兴所至,最终获得超验的快感而求得真谛。

只有论点,不想论证了,累死我了。


“音乐欣赏的主体是感官而不是知识”
据说,将来只需用电流刺激某根神经就能达到性高潮,当然不需性伴侣,按阿龙的话去理解也不需性知识和性幻想。多简单,多刺激。

“音乐理解由本能出发,随兴所至,最终获得超验的快感而求得真谛。”
有点儿像李大师的话,我不太明白。

阿龙,有劳你啦。

我将以逸待劳,等你自圆其说。各位看官也在拭目以待。
TOP
79#

在我看来各位的见解已经不是业余爱好那么简单了,否则也不会说出这许多深奥的话题,而Kuang版更是专业水平了。说老实话,我是看得一头雾水。
TOP
80#

我听音乐只是为了找点乐子,从未学过乐理,对什么对位、复调、曲式一窍不通,一直是凭直觉去感受音乐。我不觉得音乐语言能和文字那样能清楚地表达一种情绪,说一个故事什么的。

有一次,一位学钢琴的朋友致电,说广州卖斯坦威的琴行有一台七十多万的古典钢琴展出,音色非常好,她可以试弹,问我是否有兴趣听一下。朋友兴致勃勃盛意拳拳的,不好推却。于是第2天就昂77的赶到琴行,看到还有一台大型的演出钢琴,据说是过百万的。朋友在两台钢琴上一展琴技,来一段“北风吹”,嘿!弹得非常好,优美动听,好象一首浪漫的诗。但是怎么也联想不到白毛女这个人物,跟那个凄惨的故事搭不上边。她的LG也曾提出过这个问题,原来她不知道《白毛女》这故事,不知道当年播放《白毛女》时那种痛哭声撼动剧场的情景,你叫她怎么弹出那样的感觉。我想,这是否属于在纯音乐的基础上赋予了内容的那一类,再如古琴曲《阳关三叠》、琵琶曲《十面埋伏》、《楚歌》、《苏三的歌》、《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柏辽兹的《特洛伊人》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比才的《卡门》等等,这里面就是有一个故事的。

听完美妙的音乐后,到旁边的一家琴行里,我看到一本《音乐赏析》,特抄下来一段与大家分享。
欣赏音乐有三个阶段:
1、官能的欣赏;
2、感情的欣赏;
3、理智的欣赏。
官能的欣赏主要是满足与悦耳(好听),是比较肤浅的欣赏。 要从官能、感情、理智三方面欣赏一个音乐作品,要,就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
1、作者和作品的时代背景;
2、民族特征;
3、作者的个性;
4、标题;
5、曲式和体裁;
6、音乐语言的表现功能

音乐语言的表现能力:作曲家创作乐曲,也象文学家写诗歌、小说一样,有一套表情达意的体系,那就是音乐语言。音乐语言包括很多要素: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和声、复调、调式、调性等一首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美,要通过各种要素才能表现出来。

如此看来,真要欣赏音乐,不能只是偷着乐,还需要要空利用余时间学着点,我想这也是所以“听古典音乐能令人更聪明”的地方吧……这以后你看了好多的书。

以上反动言论,是不经大脑乱作的,欢迎操砖。
最后编辑阿邓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