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由歌剧引起的话题:古典音乐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复制链接]

81#

你们两个可不能死啊.
TOP
82#

接着上午的帖子.我对"古典对我们意味着什么"的一点浅见:

其实,音乐不论古典还是流行,都是人类精神的一种需要或是一种本能的需要.不过,这种需要在不同的民族中强烈的程度不同.如前面Moka兄和龙兄所提到的非洲和我国少数民族的例子.我还可以补充11/12年前在昆明的经历:我住的宾馆前是昆明的一个公园,那几日早上均被公园里一群青年男女的歌声唤起.听着那些带着青春欢乐的歌曲的调子(歌词当然听不懂,更不懂什么复调和声之类音乐理论),虽然听不懂歌词,但一听便知是少数民族的青年男女在对歌找意中人.那些自然天成的音乐怕是已口口相传了上千年了,这应是人类最古老纯粹的音乐了--悦人悦己的音乐.

我一直以为我们汉民族是最不善音乐的了,至少不善用音乐来表达情感(只是我自己的感觉).原因不知是否与宋以来礼教的束缚有关.别说非洲,汉民族比起我国的少数民族来,在音乐方面的灵性上都要相差一大截.因此,我认为我们更是应该用音乐来解放我们的思想,启迪我们内心深处恒久的对音乐的渴求.因此,我要说:古典音乐对我们意味着悦人悦己!
TOP
83#

欢迎阿邓接着来。
TOP
84#

Moka 在 2004-1-28 3:06:38 发表的内容

Fever兄文学功底深厚。


Moka  兄不要再取笑小弟了,真汗顏,巴黎聖母院只是中學程度的參考書,Moka  兄在大學專修英國文學,那會把這點兒微末技倆看在眼內。
最后编辑fever
TOP
85#

Moka 在 2004-1-27 2:30:15 发表的内容

龙兄:
你凭着智慧和个性在论坛中博得了威信,如日中天,多我一份赞誉不会增你一份光芒,倒显得我俗了。
可你万万不该把我与邝版主相提并论,使在下处于十分难堪的地步,以后我还敢说话吗?

在我心目中,论坛中的两位Doctors是真正的古典音乐导师。



Moka  兄,你和龍兄在 2003  年的論壇都如日中天,你雖慎於言,帖子數量少於龍兄很多,但字字如金,擲地有聲。我雖並不盡同意你的見解,但你的帖子每能使我反覆自省,給我開展了很大的思量空間。你和龍兄都是 168  的重量級人馬,龍兄在本帖子開場白對你的讚譽,是實至名歸,直說出了我的心裏話,請你以後不要再那麽謙虛了。
最后编辑fever
TOP
86#


什么事情都坚持不到底吗?

我不信。
TOP
87#

同意MOKA兄说的,在专业与业余之间是没有一条明显的界限来划定的。
其实不光非洲人有着良好的音乐直觉,在中国的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同样一代一代繁衍着大师级的民间艺人。我生活过多年的广西,就有着非常善于歌唱的侗、苗、壮等一些民族。尤其是侗家山歌,那是一种多声部的复调曲式,复调,牛吧?巴洛克以后在欧洲都不流行了,在侗族那里却一直唱到现在。我去采风时听过,只能用“瞠目结舌”来形容它对我的冲击力。一组四个人,就有四个声部。听说最多能唱到6个声部。但是非常和谐,将人声之美发挥得淋漓尽致。当然,她们未曾受过任何训练的嗓子也使这种美澄现出一种特有的质地,形容为山泉还是林声都不过分。我在听过这种地道的民间山歌后,再去听(单位要求去的)珠海搞的什么“滨海之声”群众歌咏大赛,真是一直在翻着胃坚持没呕出来。
音乐最初形成时肯定没有高雅和通俗之分,如果一定有这种区分的话,那么古典音乐在二百年前的欧洲就是流行音乐。那时的人们要过音乐生活只能选择古典音乐。(那会怎么说?“今晚我们去听康塔塔吧”……)
不光音乐如此,戏剧也是如此。莎士比亚生活的文艺复兴时期,好象连戏剧都是下里巴人去的地方,有身分的人想去看戏有时还得乔装打扮一下,以免被人认出了自己的贵族身分。剧场里为了争夺剧作家还常常斗殴,弄得就像乌烟嶂气的酒吧。现在可好,情况全反过来了。
说回音乐。音乐的门坎是什么时候被人为地设立的?不知道,总之人在欣赏过程中的直觉或者说感官享受越来越不被强调,理性的东西越来越多。如果你面前站着一个音乐家或者音乐学院教授,你要与他交流音乐的感受,就会有一种找着枪口往上撞的心虚。为什么?因为人家“很专业”。
门坎不仅存在于现实,还存在于内心。比如先得有一套好的音响才能欣赏音乐,这种观点在HIFI界就很流行。我庆幸自己是靠山洋收录机走进了古典音乐的大门,如果那时有人说服了我一定不要用这样低劣的器材听坏了耳朵,我就有可能将这一爱好推迟十年。也许,十年之后也不再有当年的热情了。
门坎是被人为设立和夸大的,它反过来阻碍了古典音乐自身的发展。李德伦曾经致力于古典音乐的普及,这种行为放在二百年前的欧洲一定是件可笑的事。可是过了一百多年后,连他们自己的作曲家也在写《青少年管弦乐指南》这种作品了。
如果一个人从呱呱落地开始就浸淫在古典音乐里,他还需要去研究这些音乐理论才能开始音乐审美吗?
立志成为作曲家或者音乐评论家肯定是需要去研究的。可是我们这些只想自娱自乐,只想满足一下感官享受的人,能走多远就走多远好了。我们希望中国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古典音乐,最好有一亿人。可是我们不能指望有一亿人都在努力地向着音乐的学者化迈进。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像我这样就很不错了。他们中的极少数,成为MOKA或者DR  KUANG,当然也很不错。但确实不能太多也没必要太多。
我的一个姑妈,在退休后年近七十之际,居然对孙女正在弹的钢琴感起了兴趣,也挽起袖子坐在了钢琴前。今年春节,我在她家头一回欣赏到了她的演奏。完全没有指法,但是能弹简单的莫扎特了。那种自得其乐太让人感慨了。所以我有个计划,退休后一定要学会小提琴,还要拉巴赫的无伴奏。我的小手指有点短,条件不够好。不过我会试试。
MOKA兄的见解我是完全赞同的,但我想爱乐者也要分为几个层面,而您提出的要求准能吓跑不少人,包括我。像我这样的人肯定还是大多数,我需要能立马享受音乐而不设立前提,是实用主义加上官能主义。
写得真累。我一向不爱写这类文章的,这回被您逼着往“门坎”上走了几阶。
最后编辑阿龙
TOP
88#

古典音乐对我们意味着什么?语言的尽头就是音乐的开始……
最后编辑小克
TOP
89#

jazzlee 在 2004-1-25 12:08:08 发表的内容
好话题!建议置顶!
春节这几天,我也老想这个问题。
我有好多话要说。。。有可能偏激,但绝对真诚!


还不能结束。
TOP
90#

在各位文坛、乐坛前辈面前,实在不该胡说八道:)))
TOP
91#

呵呵:))硬件的原因,错过两位的大餐,甚憾!
其实,这些均涉及到人的综合素质的问题。
歌剧于我,最大的困难是语言,一处软肋,全盘皆困。
各位别停,继续!
TOP
92#

还来?要分析过战场态势,侦察敌情后,才敢动!^^^  ^^^还在发抖^^^ ^^^
TOP
93#

阿龙,你的理解能力可能超强,但千万别认为歌剧的情节简单,她固有的内涵是很富足的,艺术绝不能单看表面,你的同类诗词也一样。
TOP
94#

一:动物是没有性想象的,但是动物同样能获得快感。而人缺德的地方在于自认为比动物高明,于是非要把完整的感官快感切割成碎块,再把每一碎块分别命名:这一种快感是从知识中获得的:这一种快感来源于经验;这一种快感体现出他良好的修养……
   我想到前些日子的木子美现象。与朋友讨论时,他们大多从道德意义上看待这一事件。我却认为从道德层面研究木子美一点意义也没有。应该从人类行为学、动物学、遗传学等学科上来研究,否则就会对我们认识提高毫无帮助,最多只是批判了别人一把,从而获得了自我高尚一把的心理满足。
话说远了,但问题还是那个。人喜欢把简单问题搞复杂化,这点上古希腊人和德国人最讨厌。但是归根到底,我们如果不是为了一种官能满足,而是为了获得更好的修养,那我们还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比如去找一本黑格尔的著作来打发自己。我们为什么非得选择音乐呢?

二、第二个结论是前一个的延续:在认同“音乐欣赏的主体是感官而不是知识”的前提下,我们尽可以用最放松的心态去接纳音乐,而不必被它牵着走。信马由缰式的欣赏会带给我们更多的快乐。如果碰巧这快乐还让我们长了点知识当然也很好(有那么巧吗)。但是长期音乐浸染带来的变化肯定是超验的,每个人身上都会具备,只有少数人才会把这种超验归结成经验,也许他们认为教条的东西可以使后人有规可循,但跳出来看这种努力,实在是太形而下了。

我这些胡说八道,有一部分是被你逼到极端上的,因为要与你形成对立的观点。

连个年也没法好好过!
最后编辑阿龙
TOP
95#

哈哈,话说到这个份上,说明讨论结束了?
TOP
96#

以上开个玩笑。我实在是已经把全付家当摆上来了。李源在坛上,把他秋出来!
TOP
97#


那我给你打电话,你一定要给我解释清楚不可。
TOP
98#

哇,我可是个嘴笨的人。
其实我自认为基本上说清楚了。
再说,我的性格本来就不是坚持真理的那种,什么事差不多就行了。
TOP
99#


龙兄:
此帖第一层第一段实在让在下心里不自在了。(恳请删除)

现在,虽然我还抱着“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这样的信念,但人已经俗了,俗到了连选个车牌都要媚俗的地步。
至于说到“卖弄”,我可要引用某位导师说的话:“善卖弄者方为真男人。”据说善卖弄是雄性动物的特征(那可是关系物种繁衍的大事),否则,我们的论坛也就热闹不起来了。
(在下孑身一人飘泊在外,身边并无片竹只页,无法查证所言所引之笃,请指正,但请勿引用传谬。)

好了,言归正传。

我先不谈歌剧和古典音乐的欣赏,先谈谈对“音乐”两个字的理解,也请无论是坛子里的大侠还是初哥一起来注意一下。

我在非洲几个国家工作和生活了多年。非洲人的某些素质可说是上帝的特殊恩赐。在很多场合和地点,你会见到,听到他们载歌载舞,本能地释放着他们的激情和才能。

我从过去的手记中摘出一段以说明我对音乐的理解。

“雨后清新湿润的微风,窗外委婉轻柔的歌声呼唤着午睡朦胧中的我。我闭着眼,品味着歌声,渐渐醒来,大脑开始随着旋律把声音转变成音符。一个声部,两个声部,三个声部,有领唱,有合唱。旋律并不复杂,声音也还稚嫩,但对音高、节奏、和声与强弱的把握却是那么的成熟,自然。我猛然从床上站起,奔向窗前,又跑上阳台。不远处,我看到一群十来岁的小姑娘,边玩儿边随意地唱着,跳着,不时还传来开心的笑声。我在楼上站了许久,听她们一遍遍,一首首唱着,直到曲终人散。”

我想,“音乐”的所有概念及其含义不过是人们对这本能表现的概括与规定。音乐活动是最本能的社会活动,将其沙龙化总有世俗的目的。

还有最近的一段。

“在汉堡一家繁华的商业中心的偏僻角落里,我不经意中发现了一家小修鞋店。房间不很大,干干净净,亮亮堂堂。墙上整齐地挂着各种小工具,几台漆得鲜亮的机器贴墙安放。一个高挑白皙的小伙子,系着围裙,抬头微笑着跟我打招呼,又聚精会神,低头修他的鞋。我默默地看着… …。离开前,我有意识地想再多看一眼,可这最后的回头一瞥,却让我发现了他桌上大大的一本乐谱,上写着圆体的“J.S.Bach”。… … 这一刻,我依稀感受到了什么是平凡中的美。”

这一段除了进一步证明上述个人理解,还想说明:我们中国人,具体地说论坛里的同好,不具备非洲人似乎与生具有的潜能,也不具有欧洲人的传统与环境,要想亲近欧洲古典音乐而不亲近其文化及传统,是不可能体会其真谛的。

在想,再写,请各位继续。
最后编辑Moka
TOP
100#

创作、欣赏都是一种很个人的行为

我本人是学艺术的,以前上课的时候,外教老师总会眉飞色舞地介绍各个时期的名画,我当时感兴趣的是,究竟西方艺术在西方人的眼中和我们的眼中是否同一种概念呢?假如不同,作为“外人”,我们应该以一种怎样的方式或心情去读解这些本来陌生的符号呢?
似乎对音乐和美术两者的理解有助于让这帖主题得到一些更具体的解释,当然,理由是两者都有相同的文化背景和欣赏方式。
我不想谈得太泛或太深涩,在我眼中,无论美术批评或则美术欣赏都是一种很个人的行为,很有观点和角度的意思。说得具体点,就是任何作品都有“技巧上”(感觉)和“背景上”(文化和创作)的双重欣赏价值,欣赏者可以从色彩,构图,技巧上获得愉悦快感,又可以通过创作背景和文化含量的获知,得到另一种价值的体会——古典音乐也是如此,旋律本身——“技巧上”(感觉)和创作思想和动机“背景上”得到快感。
回到国人的眼中,由于历史和先天环境的差异,我们无法一开始用很“背景”的层面去欣赏古典(当然不排除有些象牙塔的学院人士是如此的),所以我们很自然就采取从“技巧”上欣赏古典的方式,由于某些耳熟能详的旋律,某些很优美的小品,或则很富技巧和戏剧化的片段——所有一些趣味性的元素,吸引了我们的耳膜注意力,让我们回味其中。然而,由于“技巧上”和“背景上”在艺术上的因果关系,让欣赏者的注意力逐渐产生深入的欲望也是常见的,所以我们要翻词典,看史论,务求从“背景上”获得更深入的欣赏价值了。
当然,无论我们如何从“技巧上”和“背景上”发掘古典作品的欣赏价值,我们充其量都只能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因为我们无法感受到作为西方人对古典艺术的亲切感,就象我们怎样学流利的英语,都只是把它当作一种工具,很难有汉语的身同感受的语感和活生感一样!
龙兄发的这个贴,令我想起了曾经思考过的这个相似的问题,今天整理了一下,让大家再深入讨论下去。
最后,记得外教老师在授课后,对我们说了这样的一句话:“你们想要完全理解真正的西方艺术,是不可能的,正如我们西方人,无论如何也不能洞悉东方的文化一样!”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