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678910111213 / 1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由歌剧引起的话题:古典音乐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复制链接]

查看: 14295|回复: 125
91#

呵呵:))硬件的原因,错过两位的大餐,甚憾!
其实,这些均涉及到人的综合素质的问题。
歌剧于我,最大的困难是语言,一处软肋,全盘皆困。
各位别停,继续!
TOP
92#

还来?要分析过战场态势,侦察敌情后,才敢动!^^^  ^^^还在发抖^^^ ^^^
TOP
93#

阿龙,你的理解能力可能超强,但千万别认为歌剧的情节简单,她固有的内涵是很富足的,艺术绝不能单看表面,你的同类诗词也一样。
TOP
94#

一:动物是没有性想象的,但是动物同样能获得快感。而人缺德的地方在于自认为比动物高明,于是非要把完整的感官快感切割成碎块,再把每一碎块分别命名:这一种快感是从知识中获得的:这一种快感来源于经验;这一种快感体现出他良好的修养……
   我想到前些日子的木子美现象。与朋友讨论时,他们大多从道德意义上看待这一事件。我却认为从道德层面研究木子美一点意义也没有。应该从人类行为学、动物学、遗传学等学科上来研究,否则就会对我们认识提高毫无帮助,最多只是批判了别人一把,从而获得了自我高尚一把的心理满足。
话说远了,但问题还是那个。人喜欢把简单问题搞复杂化,这点上古希腊人和德国人最讨厌。但是归根到底,我们如果不是为了一种官能满足,而是为了获得更好的修养,那我们还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比如去找一本黑格尔的著作来打发自己。我们为什么非得选择音乐呢?

二、第二个结论是前一个的延续:在认同“音乐欣赏的主体是感官而不是知识”的前提下,我们尽可以用最放松的心态去接纳音乐,而不必被它牵着走。信马由缰式的欣赏会带给我们更多的快乐。如果碰巧这快乐还让我们长了点知识当然也很好(有那么巧吗)。但是长期音乐浸染带来的变化肯定是超验的,每个人身上都会具备,只有少数人才会把这种超验归结成经验,也许他们认为教条的东西可以使后人有规可循,但跳出来看这种努力,实在是太形而下了。

我这些胡说八道,有一部分是被你逼到极端上的,因为要与你形成对立的观点。

连个年也没法好好过!
最后编辑阿龙
TOP
95#

哈哈,话说到这个份上,说明讨论结束了?
TOP
96#

以上开个玩笑。我实在是已经把全付家当摆上来了。李源在坛上,把他秋出来!
TOP
97#


那我给你打电话,你一定要给我解释清楚不可。
TOP
98#

哇,我可是个嘴笨的人。
其实我自认为基本上说清楚了。
再说,我的性格本来就不是坚持真理的那种,什么事差不多就行了。
TOP
99#


龙兄:
此帖第一层第一段实在让在下心里不自在了。(恳请删除)

现在,虽然我还抱着“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这样的信念,但人已经俗了,俗到了连选个车牌都要媚俗的地步。
至于说到“卖弄”,我可要引用某位导师说的话:“善卖弄者方为真男人。”据说善卖弄是雄性动物的特征(那可是关系物种繁衍的大事),否则,我们的论坛也就热闹不起来了。
(在下孑身一人飘泊在外,身边并无片竹只页,无法查证所言所引之笃,请指正,但请勿引用传谬。)

好了,言归正传。

我先不谈歌剧和古典音乐的欣赏,先谈谈对“音乐”两个字的理解,也请无论是坛子里的大侠还是初哥一起来注意一下。

我在非洲几个国家工作和生活了多年。非洲人的某些素质可说是上帝的特殊恩赐。在很多场合和地点,你会见到,听到他们载歌载舞,本能地释放着他们的激情和才能。

我从过去的手记中摘出一段以说明我对音乐的理解。

“雨后清新湿润的微风,窗外委婉轻柔的歌声呼唤着午睡朦胧中的我。我闭着眼,品味着歌声,渐渐醒来,大脑开始随着旋律把声音转变成音符。一个声部,两个声部,三个声部,有领唱,有合唱。旋律并不复杂,声音也还稚嫩,但对音高、节奏、和声与强弱的把握却是那么的成熟,自然。我猛然从床上站起,奔向窗前,又跑上阳台。不远处,我看到一群十来岁的小姑娘,边玩儿边随意地唱着,跳着,不时还传来开心的笑声。我在楼上站了许久,听她们一遍遍,一首首唱着,直到曲终人散。”

我想,“音乐”的所有概念及其含义不过是人们对这本能表现的概括与规定。音乐活动是最本能的社会活动,将其沙龙化总有世俗的目的。

还有最近的一段。

“在汉堡一家繁华的商业中心的偏僻角落里,我不经意中发现了一家小修鞋店。房间不很大,干干净净,亮亮堂堂。墙上整齐地挂着各种小工具,几台漆得鲜亮的机器贴墙安放。一个高挑白皙的小伙子,系着围裙,抬头微笑着跟我打招呼,又聚精会神,低头修他的鞋。我默默地看着… …。离开前,我有意识地想再多看一眼,可这最后的回头一瞥,却让我发现了他桌上大大的一本乐谱,上写着圆体的“J.S.Bach”。… … 这一刻,我依稀感受到了什么是平凡中的美。”

这一段除了进一步证明上述个人理解,还想说明:我们中国人,具体地说论坛里的同好,不具备非洲人似乎与生具有的潜能,也不具有欧洲人的传统与环境,要想亲近欧洲古典音乐而不亲近其文化及传统,是不可能体会其真谛的。

在想,再写,请各位继续。
最后编辑Moka
TOP
100#

创作、欣赏都是一种很个人的行为

我本人是学艺术的,以前上课的时候,外教老师总会眉飞色舞地介绍各个时期的名画,我当时感兴趣的是,究竟西方艺术在西方人的眼中和我们的眼中是否同一种概念呢?假如不同,作为“外人”,我们应该以一种怎样的方式或心情去读解这些本来陌生的符号呢?
似乎对音乐和美术两者的理解有助于让这帖主题得到一些更具体的解释,当然,理由是两者都有相同的文化背景和欣赏方式。
我不想谈得太泛或太深涩,在我眼中,无论美术批评或则美术欣赏都是一种很个人的行为,很有观点和角度的意思。说得具体点,就是任何作品都有“技巧上”(感觉)和“背景上”(文化和创作)的双重欣赏价值,欣赏者可以从色彩,构图,技巧上获得愉悦快感,又可以通过创作背景和文化含量的获知,得到另一种价值的体会——古典音乐也是如此,旋律本身——“技巧上”(感觉)和创作思想和动机“背景上”得到快感。
回到国人的眼中,由于历史和先天环境的差异,我们无法一开始用很“背景”的层面去欣赏古典(当然不排除有些象牙塔的学院人士是如此的),所以我们很自然就采取从“技巧”上欣赏古典的方式,由于某些耳熟能详的旋律,某些很优美的小品,或则很富技巧和戏剧化的片段——所有一些趣味性的元素,吸引了我们的耳膜注意力,让我们回味其中。然而,由于“技巧上”和“背景上”在艺术上的因果关系,让欣赏者的注意力逐渐产生深入的欲望也是常见的,所以我们要翻词典,看史论,务求从“背景上”获得更深入的欣赏价值了。
当然,无论我们如何从“技巧上”和“背景上”发掘古典作品的欣赏价值,我们充其量都只能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因为我们无法感受到作为西方人对古典艺术的亲切感,就象我们怎样学流利的英语,都只是把它当作一种工具,很难有汉语的身同感受的语感和活生感一样!
龙兄发的这个贴,令我想起了曾经思考过的这个相似的问题,今天整理了一下,让大家再深入讨论下去。
最后,记得外教老师在授课后,对我们说了这样的一句话:“你们想要完全理解真正的西方艺术,是不可能的,正如我们西方人,无论如何也不能洞悉东方的文化一样!”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