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Concerts in Hamburg ! [复制链接]

查看: 12380|回复: 91
41#

Fever兄,很抱歉,我迟到了。

人说:理想主义者既是悲观主义者。

对您来说,可能就是如此。对古典音乐长期积累的知识,培养的鉴赏力,已经容不得演出者哪怕一点点的敷衍。这是悲剧的一个层次。

退一步看,他们确实在敷衍。尽管,在北京,已经把他们推崇成了“古典的劳斯莱斯”,票价已经高过了汉堡。

悲剧是必然的。

[/quote]

MOKA  兄,LSO  確是 “古典的勞斯萊斯”,只是它是一部只開到時速三十公里的“勞斯萊斯”。從第一部份的 BRITTEN  便知 LSO  的斤兩絕對不輕,但這些年來,世上一流交响樂團東來只交兩三成貨的事故在所多有,已是見怪不怪。但我保証如 LSO 到 BERLIN 或 HAMBURG  等音樂重鎮表演,必定施展渾身解數,博得滿堂掌聲不絕。
TOP
42#

fever 在 2004-3-28 4:57:43 发表的内容

MOKA  兄,LSO  確是 “古典的勞斯萊斯”,只是它是一部只開到時速三十公里的“勞斯萊斯”。從第一部份的 BRITTEN  便知 LSO  的斤兩絕對不輕,但這些年來,世上一流交响樂團東來只交兩三成貨的事故在所多有,已是見怪不怪。但我保証如 LSO 到 BERLIN 或 HAMBURG  等音樂重鎮表演,必定施展渾身解數,博得滿堂掌聲不絕。


说着说着这话题就又开始... ...

咳,算了,真不愿让这悲剧再展开,心里留下更多叹息。

我今晚去听李云迪。在汉堡音乐厅小厅,15 欧。
TOP
43#

李云迪的演出精彩吗?不知为什么我看到他在电视上做秀的样子,总不敢相信他会在艺术上走很远。希望这不是我的偏见,毕竟中国出个钢琴家不容易。

说到身体写作,主要是靠胆,设备不是很重要。你看看木子美那是个什么级数的设备啊。
我的方法是把所以朋友的经历都搜集过来,然后一古脑说成是自个儿的——你只要用上第一人称别人一定会这么看。
TOP
44#

fever 在 2004-6-11 1:44:45 发表的内容
MOKA  兄的文章真是發人深省。這世界上,高質素的演奏家多不勝數,但高質素的觀眾卻是難求,在亞洲,也許只有日本和韓國還有不少高質素的觀衆,但水平一定比不上歐洲的。英國是一個很奇怪的地方,在過去幾百年的古典音樂史中,英國作曲家連一百名也擠不進,不要說德國、奥地利、俄國和法國等重量級作曲家輩出的國家,連芬蘭、波蘭,捷克和匈牙利等小國也比不上,但在過去的幾個世記,每個出名的演奏家或樂團,都以能到倫敦献技為榮,就因為英國有全歐洲公認最有質素的觀衆。反觀我們,有質素的觀眾不是沒有,但...............連 MOKA  兄到了漢堡也............,那我們還在這兒發什麽白日夢!!!


阿龙 在 2004-6-11 20:03:24 发表的内容
欣赏古典音乐,太拿它当回事了不行。太不拿它当回事了也不行。


你还别说,我在此地音乐厅见得最多的亚洲人就是日本人,韩国人和中国人,当然是从面相和语言上判断出来的,没有印度人和阿拉伯人,东亚人热衷于古典音乐并取得一定成绩应该和经济的水平及较开放的文化、宗教背景有关系吧。

了解欧洲的文化环境对于欣赏发源于西方的古典音乐确实很有益处,我总想尽我所能把我的切身感受真实地告诉大家。但是,话说回来,中西方的历史和环境非常不同,我们是无法改变的,甚至同在一国条件也有千差万别。我们向别人借鉴的首先应该是观念,而并不总是物质的和形式的,这也是我在贴子中想表达的一种意思。

包括去听音乐会,这只是爱乐的一种形式。在此过程中,真能放松地,自由自在地把自己投入到音乐之中,得到满足,对作品,演奏家和环境等得到认识和评价,这就是非常有益的文化活动了。
TOP
45#

“未名湖”是汉堡的一家小中餐馆,因傍着市内一个不知名的小湖而得其名。主人老L,高高的个子,曾是北京足球队的守门员,与现国安队的一位人物是队友。

我与老L同龄,又是同乡,见面就熟,我也因此天天过来,一边尝着他的手艺,一边和他瞎侃。

不过,我今天要说的并不是老L,而是他介绍我认识的一位德国人,作曲家G先生。

老G早年在美国学的作曲,后来又跑到中国混了几年,在北京时碰上了一位学中文的姑娘,现在成了他的LP。

老G的汉语说得还真不错,尤其要谈点儿中国的事,马上就眉飞色舞。无论你说中国的什么,他都会说喜欢,让你平添许多莫名其妙的民族自豪感。(像我这样在国外的中国人是不是也净干这种莫名其妙的事?)

前不久我们又在“湖”中相遇,两桌并一桌,我们聊了起来。

Moka:你觉得现在德国的古典音乐市场怎么样?

G先生:不错,而且越来越好。音乐会和音乐节很多,看音乐会的人也越来越多,票价也看涨。权威机构统计,现在德国市场古典唱片的销售占各类唱片销售总和的10%,这在欧洲各国是最高的。

M:汉堡在德国音乐,艺术,或说德国文化环境中的地位是怎样的?

G:从历史上看,汉堡或说德国北方相对南方来说较保守,较能代表德国的传统。而南方在历史的各个时期总是最先也最易受到来自其他国家的影响。如在巴赫时期,南方作曲家的作品明显受法国和意大利风格的影响。而对年轻巴赫产生极大影响也最有德国严谨而纯朴风格的就是汉堡等北部城市的音乐家及其作品。

进入现代社会,汉堡的港口把她逐渐变成了一个国际化的商埠,比起柏林、科隆、慕尼黑等城市,她的文化味少,商业味重。听起来好象挺矛盾,可正是这商业味让汉堡的演出市场格外的繁荣。人们愿意来演,愿意来看。很多国外的艺术家和演出团体到德国首选汉堡。另外,有钱人多,得到的资助就多,所以你看汉堡的音乐厅和团体,他们的日子还是比较好过的,像NDR,它的电台、电视台、交响乐团和合唱团都在汉堡。用一句俗话来说就是艺术家和观众都想过好日子。

M:有人说,德国有辉煌的历史,但德国人好像已用尽了才华,再也出不了大师了。

G:类似的话是经常听到的。德国确实有很灿烂的历史,那是公认的。相对来说德国当代不行了,甚至说越来越不行了,也不为过。我对我的中国朋友从来也是这样说的。这样的话我以前在美国时也有人问过。可是对美国人,我不会毫无解释的承认这一点,任何一个了解历史的人都不会,也不该简单的得出这样的结论。

二战时,在德国的优秀的音乐家们死了一半,跑了一半,战后只剩下了素质优秀的听众。

M:德国当时不是还有福特温格勒和卡拉扬吗?

G:哈哈,要是连他们都没有了,德国也就不存在了。虽然在希特勒时代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有着不同的命运,被用来鼓舞斗志,当作武器。那与自由的艺术创作和欣赏有着天壤之别。尤其是战后初期,你知道当时要组织一个乐团有多么困难。音乐学院甚至因极度缺乏教师而不能开课,在之后的很多年中才陆续由前苏联和东、西欧一些国家得以补充。跑了的那一半到了哪里?美国。所以,一个美国人如果不愿动动脑子,只凭感觉就说德国不再会出现伟大的音乐家了,那么,这样的讨论会因为他的无知和自大而无法进行下去。这是历史的一面。

我们再现实地看看这个问题。当代社会为什么越来越难以产生伟大的艺术家呢?创作智慧和手法的汇聚与欣赏兴趣的分散是一对矛盾的集合体。当代艺术越来越依靠群体的智慧和多种手法的集成,好莱坞的大片就是代表。音乐界也是一样。现在顶尖的作曲家哪一个是只写室内乐或交响曲写出来的?另一方面,你越来越难以找到只着迷和借鉴于一种艺术形式的欣赏者了。

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来分析,德国或其他地方难以出现伟大的艺术家应该是可以理解的。

M:你刚才提到了德国观众,在最近的几场音乐会中我是有所感受。我听了席夫(Schiff)、波利尼(Pollini)、布伦德尔(Brendel)和李云迪,他们都很有个性。我想我们还是先来谈谈观众吧。我们能不能不谈共性,只谈谈汉堡音乐会观众的个性。

G:可以。汉堡的音乐环境你已有所了解,和北京还是很不一样的吧。好吃的太多了人们就会挑食。汉堡的观众对音乐会的曲目和形式就很挑剔。来的虽然都是大腕儿,又都有个性,但你弹贝多芬,他也弹贝多芬,人们就会没兴趣。曲目的选择直接影响上座率。

M:这让我想起一件事。6~8月份在鲁尔将举办国际钢琴节,有40多场音乐会。原本我是选了巴伦博伊姆(Barenboim)的一场。跟我的德国朋友一说,他问我为什么选他,因为他的名气大吗?整场的巴赫你会瞌睡的。他推荐让我听Sokolov。  http://www.klavierfestival.de/index2.html (点击页面左边的Kalender 可看节目安排)
说明他对曲目是很敏感的。要是在中国,只要是名人,弹什么我也会去听。

G:在这点上波利尼做得比较好,每场必有一首现代作品或新作品。

M:现在我能理解他了。不过,当时在听他弹勋伯格的作品时,真是在怀疑人们是否能听得懂。好像大家很喜欢。

G:以我之见,大部分人是能听出些名堂的,因为勋伯格是能和巴赫联系在一起的。

M:啊,对了,你提醒了我,twelve-tone system。

G:所以你看,波利尼在选曲目上真是动了脑子。

M:我们谈了曲目的选择。那么你刚才还说了音乐会的形式,音乐会还有什么不同形式吗?

G:有哇。有一位钢琴家是一位贝多芬专家。不过,在德国贝多芬专家有很多,就像在中国说一个人是红楼梦迷一样。可他与人不同的是,他重点研究贝多芬与他老师的关系。他把所有他们之间的通信,传记和历史记载搜集整理,挑出精彩的部分与曲目联系在一起,念给大家听,与观众一起分析探讨,先提供一种环境,产生共鸣,然后再演奏,让观众的好奇心和欣赏欲得到极大的满足。汉堡的,或说德国的观众特别喜欢类似的形式。

M:用我们流行的一个词来说就是,观众很“发烧”,要给他们提供条件,让他们发高烧。

G:发烧?是… …SARS?什么意思?

M:哈哈哈哈… 你慢慢会明白的。

G:在这方面,布伦德尔就有很多尝试。他的学问很大,语言天赋极高,对艺术的爱好也很广泛。

M:音乐家和观众对作品有自己的理解和表述,当着行家我不敢多说。但有一点确实很难得,他的音乐会是让我感觉最好,最亲切的。他晃晃悠悠走上前台,那表情和神态就像喝了点儿酒的自家大叔。在演奏中,我能感觉到他在与观众交流,他在处理上的一些变化,台下甚至能报以笑声。他的音乐是在向一群老友讲述,讲述一个个丰富多彩的故事。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4692125381421.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4692131687034.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469214020089.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4692161141103.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4692164617265.jpg[/upload]



内涵丰富,是我对布伦德尔演奏的主要感觉。比如他演奏莫扎特的作品,在像我这样的发烧友看来… …

G:你也发烧?

M:哈哈,就算是吧。

… …在国内我们听惯了李斯特,我们在心底总是习惯地比较着谁能弹得更快,弹得更响。所以,在我们看来,他弹莫扎特也许太儿戏,太平淡。在中国,几岁、十几岁的琴童都会弹,没什么。还有他的贝多芬109。

可在现场听他的演奏,我对他创造的绚烂多彩感到惊奇,我惊奇他的理解,我惊奇他的境界,而且,越是你熟悉的,他越让你感到惊奇。

G:是啊,我也喜欢他。弹了一辈子了,在活着的演奏家中,他可算是最具德国风格了。

M:说说李云迪吧。

G:啊,李和郎朗是中国的骄傲。很遗憾,两个人的音乐会我都没听过,肯定是很棒的。

M:李的技术可说是完美无瑕,整场都是难度很大的作品,表现很到位,观众很喜欢他。但我觉得,他和郎朗是很好的料子,可还都没有成形。李的形式美是他的一种追求,是一种对美还未有深刻、成熟的理解而刻意的追求。也因此,越完美表现得倒越像学生。连他上台,微笑,鞠躬,落座,长时间的心理准备这一系列刻板僵硬的动作,都像是老师严格训练的结果。

不过,年轻人现在也很难。功利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氛围给他们造成的压力,使他们的美学标准难以定型。不正确地理解观众兴趣(如在汉堡)或为单纯迎合观众口味(如在某些地方)而大量选择炫技性作品,对演奏者和观众都无益处。这次,李在Encore时连续弹了两首李斯特的大型炫技作品后(钟和唐璜),报了一首肖邦的抒情作品(夜曲),观众席上发出了一片如愿的感叹声,这似乎是期待之后的满足,更可能是紧张之后的解脱。你想想,下半场的李斯特h小调,加上Encore的两首李斯特,一个小时的高度紧张,这决不是享受,是一种冲突,一种观念上的冲突。

G:哈哈,你可能真发烧了。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4692173364995.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46921105019663.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46921112311860.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46921154142293.jpg[/upload]
最后编辑Moka
TOP
46#

打断一下。请问MOKA兄的新壶是什么用途的?怎么使用?
MOKA兄、龙兄博学。春节一来,我知道要学着点才行了。
TOP
47#

阿邓 在 2004-6-10 18:57:49 发表的内容
打断一下。请问MOKA兄的新壶是什么用途的?怎么使用?
MOKA兄、龙兄博学。春节一来,我知道要学着点才行了。



是艺术品,中看不中用。

最近很少看到阿邓兄说话?
TOP
48#

阿龙 在 2004-6-10 16:58:01 发表的内容
不知有没有与这位“G”大人谈到中国古典市场的一个有趣现像:在国内,坚持消费正版古典制品的市场,几乎由一群音响发烧友支撑着。
其实讨论一下两国爱乐者的文化心态也会很有意思。德国历史上有过太多音乐巨人,所以他们的听众对音乐的触摸就像在把玩家里的家具。中国的爱乐者则不同,翻开厚厚两大《音乐圣经》里面的历史与我们没多大关系,因此界限分明。爱古典的都很“铁杆”,不爱的压根儿也不关心。(在德国不会这样界限分明吧?也许更多的是处于中间地带的人们,听古典音乐只是他们生活的一个部分,因此这个层面有更大的群体。这只是我的一种推测。)也许中国听众的这种爱有点无厘头?因为我们太喜欢把一种选择或者是判断与“民族自豪感”之类联系起来了,而这里怎么也挨不上。也许又正是因为“怎么都挨不上”,这种爱才显得更纯粹?
好象又回到春节期间我们讨论的那个话题上去了?


龙兄,坦率地讲,我很同意你关于爱乐者心态的看法。喜欢音乐确实是生活的一部分,把心态放平淡就好。

据我的观察,你的推测基本是正确的,两国之间的差别可以归纳和抽象成比例和度。

哪里都有“铁杆”和其他质料的“杆”,只是比例不同,一听古典就头痛的人在德国也多了去了。

根据我的感受,在国内我觉得我非常发烧,在我的生活环境中确实烧的与众不同。而现在,经常能碰上同好和行家,总感到知识不够用;经常有太多好的音乐会和唱片,总感到时间和钱不够用;经常有很多好的题目可写,总感到智力和能力不够用。

说到底,除了历史两国不一样,现实的不同还是“发烧”的程度和比例的差别,因为发烧的对象是一样的。历史大家可以共享,我们缺乏的是现实环境。

再举一例。20、21日艾森巴赫 (Christoph Eschenbach)和NDR有两场音乐会,下半场是贝9。因为是在NDR的老家,NDR几乎每周都在汉堡音乐厅有演出,票价也较低。

我今天顺路就去订了票。到那里一看,除了第三层靠边的还有几张票,都卖光了,还有十天的时间呐,真没想到。票价:8~38 欧元。


  http://www.christoph-eschenbach.com/    这家伙竟然有中文网页!

正版和盗版的问题我想还是不和老外讨论的好,讨论了有些话也不好说。
最后编辑Moka
TOP
49#

好文章!!
那天Moka兄要去了拜罗伊特,一定要大写一篇!!!
坛子上的瓦格纳发烧友们都在等着呢。
TOP
50#

zjize 在 2004-6-10 18:38:55 发表的内容
好文章!!
那天Moka兄要去了拜罗伊特,一定要大写一篇!!!
坛子上的瓦格纳发烧友们都在等着呢。


说去就一定去,只是越来越感觉自己的水平低,还要好好修炼。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