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级台阶
每一个地下建筑都会有防水设计,绝不只是简单的通过设几个台阶来挡水,而且,公共建筑是必须要有无障碍设计,以方便残障人士通行。
2。转弯的问题
交通建筑都是希望流线简洁通畅,导向性明确,地铁出口的设置受到很多因素限制,实际的地形情况,地面建筑的避让等等,即使是相同的建筑之间很多时候也没有可比性,但显然和能量的损耗没有必然的联系,事实上国外很多建筑的能量损耗要超过我们的想象。
3。地面装饰线
这确实是室内装修上没有考虑细致的地方,但说是这个原因导致必须得增加提醒人员,那就实在是太牵强了。举一个例子,国外包括香港的地铁站都没有专门检票的人员,靠大家自觉,但你能说这是设计的原因节省下这些人工的经费吗?
4。站台宽度
前半段说的有道理。后半段“丧失了在柱子上做广告的收入”,你在哪个国外看到在所有柱子上做广告的?恐怕只有中国的牛皮癣了。据我所知,很多国家的户外广告的位置大小内容都是有严格限制的,上海其实也开始这么做了,虽然仅仅是开始。
5。小缺口
正确。
其他的就不多说了,我不是反对国外的设计比国内的好,但我反对的是本文的结论,说以上的几方面就导致“号线运营成本远远高于一号线,似乎至今仍未实现收支平衡”,未免太幼稚了吧?一个建筑牵涉的方面太广,很多时候根本不是一个设计师所能把握和控制的,这里反而是地方官员起的作用最大。
我最反感的是有很多人可能并不了解一些事情的真实情况,只是凭其它人的一说就跟着人云亦云,而完全没有自己的判断,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