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112131415161718» / 2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放弃贵价HI-END两声道,尝试接受平价AV吧 [复制链接]

查看: 30955|回复: 201
141#

11fyf 在 2003-4-17 14:31:20 发表的内容

指出你的问题:你还没分清DVD-A和DVD-V,估计你所说的DVD不是纯音乐格式的DVD,而是电影DVD。单从音乐的播放效果来说,电影DVD与我所说的音乐格式DVD离题万里。2000年出版的DVD-A可以说一张都没有,即使到2003的今天,目前在大陆还不见DVD-A的踪影(至少是我所见)。
在你未分清他们之间的差别时,讨论估计很难深入。
另外,我没有强迫别人接受我的观点,我也没有这个本事,除非我变成萨达姆。正象0075说的那样,是给个意见别人参考。
我的意见问心无愧,因为我做了AB比较,不止在我那简陋的系统,也在别的参考和演示比较过。我的观点只代表我个人的意见,与网站无关。
你有用过正统的纯音乐多声道去与两声道比较过吗?
请不要根据器材名单去判断效果好坏(先敬罗衣后敬人),而是用听觉去判断效果好坏。你还是抓住2万不放。
至于多声道系统的配置究竟是否与一般的家庭影院一致的问题,我在以前的贴子已经说过了,还要再说一遍?可以说是大体相同。如果严格来说,是有点分别,否则曹医师就不会加超高。因为播放DVD-A和SACD的多声道系统的高频在20KHZ以上。
不过,目前所出的家庭影院和多声道系统已经基本兼容了,特别在音箱和功放方面。各人可根据自己的条件配置,丰健由人。
3000员/月的问题不好回答。
TOP
142#

如果目前当多声道软件不是满天飞、人们欣赏多声道也不是有如欣赏两声道展示会那样容易。所以你真的在这里多此一举了。为了构筑音场和定位,2声道是最基本的,所以如果你连这也不知道,我都没法和那么多回你贴子的大虾们交代了,不过这也是我们的义务啊。你始终没有说出你对打败的观点理解,我可以明确的告诉你,就算2万的单声道,他的音质还是打败2万的多路。更别说18万了,他的不足我也说了无数次,你不会忘了吧。就如同罗马会买一个巴蒂,却不会买十个张xx。
TOP
143#

对未来多声道SACD和DVD-Audio的困惑

作者:詹海峰


写作时间:2002年05月


--------------------------------------------------------------------------------
yekai:
这是我近年来看到的关于DVD-Audio和SACD最客观公正的评论文章,值得一读。

随着DVD-Video机的普及和AC-3、dts等数码环绕声的发展,许多家庭的视听室有了很大的改变,但以电影等视听软件为主的环绕声系统与更注重音质的多声道音响不大相同。从使用的器材来讲,影音环绕声多声道是以5.1音箱和AV放大器组成系统的核心,其音箱组成比较注重前置L/R所用的音箱,而它的中置和后置环绕声道使用的音箱则是处于系统的配角,另外超低音音箱的选用也有如此的倾向,这些也可以从各声道音箱在市场中的售价看出来。

紧随着2000年底推出的多声道DVD-Audio机,期待已久的纯音响多声道SACD机也在2001年4月由索尼和飞利浦正式向市场推出。在两大厂商的支持下其频频向传媒展示优质的重播效果,由此而拉开了SACD与DVD-Audio的混战序幕。在这两种高级媒体中,前者是以6声道播放,而后者仍然沿续5.1声道规格。在系统的处理上它俩与AC-3或dts的环绕声多声道音源有很大不同,它们是通过Loss Coating(一种无信号损失标准化)来处理的。在DVD-Audio格式下它最多可提供24bit/96kHz/6声道程式信号源,而在SACD时可提供64fsΔΣ变调1bit/6声道程式信号源。由于是超高质素的规格,因此它们比目前纯音响两声道的重播要求有过之而无不及。

作为一名发烧友,我们对无论是规格还是音效都超越CD制式许多的SACD和DVD-Audio自然有着无限的向往。笔者可以称得上是国内最早接触和聆听SACD的发烧友之一,而且自己也购入了一部索尼的SACD/DVD兼容机DVP-S9000ES。在近一年的使用中笔者虽然肯定其超凡的音效,但也不是盲目地支持SACD。说句真心话,笔者(相信大多数发烧友可能都一样)其实更希望只出现一种新数码制式(只有SACD或只有DVD-Audio)来取代CD,就如同20年前数码取代模拟一样。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相信全球的发烧友和软硬件生产商都会皆大欢喜,但目前的情况却难如人意。

近期,笔者有过关于多声道SACD和DVD-Audio的多次聆听体验介绍,在这过程中也与不少商家和发烧友探讨过SACD及DVD-Audio的发展和现存问题。在讨论中,笔者不难发现大家的心里有太多的疑问。CD是否真的已日落西山?SACD和DVD-Audio 这两个制式谁才是未来的音响主流?多声道SACD的声效是否又超过双声道SACD很多?以DVD-Video环绕声AV系统来进行DVD-Audio重放是否合适?是否有必要再建立更高标准的系统?现在是否可以购买新制式机子?种种疑问均说明不管是商家还是发烧友都十分关注音响市场未来的走向,但直到目前为止上述问题的正确答案还未能得出。这其中的一大原因就是这两种制式背后所牵涉到相当多的硬件和软件厂商,它们之间的利益冲突大到难以统计,而且两大阵营的支持者也是旗鼓相当、各执一词。因此,最终是谁赢得胜利、谁被挤出局目前很难预测。在下文笔者除了向大家简单地介绍两大多声道制式的异同点外,还将讲述自己半年来接触多声道SACD和DVD-Audio时所存在的各种想法,同时也期望能抛砖引玉,与大家一起探讨。

1.硬件和软件的区别
SACD与DVD-Audio都有着比CD更高的分辨率,它俩都拥有多声道回放和显示歌词、声轨号码、图象等额外信息的能力,但两者还是有许多明显的不同点。最明显的分别是DVD-Audio依然采用CD和DVD-Video一样的PCM技术来进行音频编码,而SACD则另起炉灶,采用完全不同的数码直接流DSD技术。有关这两种制式采用的技术在近期某些文章及书刊中都有介绍,在此限于篇幅就不再赘述了。

到目前为止,SACD与DVD-Audio都已经有软件和硬件供发烧友选购。索尼和飞利浦在1999年宣布SACD正式面世之后,便由索尼的参考级SACD机SCD-1(如图1所示)充当开路先锋。而此机也不负众望,不但受到众多资深发烧人士的青睐,也荣获了各机构设置的多项大奖,其中最显赫的应是美国发烧天书《Stereophil》的“2000年音源大奖”以及“年度器材大奖”。它的另外几部SACD机SCD-777ES、555EC和C333ES均被《Stereophile》列为2001年的A级音源,风头强劲,到现在为止其已有十多款SACD(包括双声道与多声道)机种可供选择。另外,一些著名的音响发烧厂家(如日本的马兰士、金嗓子、声宝;英国的dcs;加拿大的Classe以及荷兰的飞利浦等)也推出了多款SACD双声道与多声道机器。如图2所示的是飞利浦的6声道SACD机SACD-1000。在软件方面目前已有超过300多张单层、SACD/CD双层立体声或多声道录音面市。

至于DVD-Audio方面虽然因挪威黑客事件而导致上市的延误,但现在DVD-Audio机与软件也已在市场上出现。主推DVD-Audio硬件的厂商有日本的松下、东芝、力士、胜利、先锋、安桥和Rotel等。不知是什么原因,DVD-Audio硬件和软件的来临只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悄悄渗入市场。厂家在宣传时采用了十分低调的策略,甚至没有像SACD那样有一个正式官方宣言和较有规模的宣传,这令发烧友十分迷惑。

由于目前DVD-Audio在宣传上比不上SACD那么鲜明,并且赞成和生产DVD-Audio的厂家大多均不是非常著名的专业高级音响公司,加上现在绝大多数DVD-Audio的解码部分均内置在DVD-Video机中,因此DVD-Audio这一最新数码科技给大多数发烧友的印象是它在硬件方面只是DVD-Video机种的一个更新及附属功能而已。据笔者所知,与索尼SCD-1同期推出的先锋DVD-Audio旗舰机DV-AX10(如图3所示, 可重放DVD和双声道SACD)在很多资深发烧友家中大多是当作高级AV信号源使用。作为25000元级别的DV-AX10尚不能得到高级发烧友的音质认可。目前这些机器的效果大部分都是万元以下中价DVD-Video机的模拟线路质素所达到的重播水平,它们是否能真正达到DVD-Audio所宣传的24bit/96kHz的效果确实令人产生疑问。

回头再看SACD,笔者一直认为SACD在刚推出时便以双声道Hi-End级纯音响音源形象出现是相当明智的。由于SACD与AV系统并没有任何关连,因此要融入现有的Hi-Fi系统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当世界上第一部SACD/CD机SCD-1以5000美元的售价推出后,发烧友也大多是把它当作Hi-End级的信号源来看待。SCD-1就算是当作CD机使用,它的表现也完全符合5000美元的售价,播放SACD软件时其音效明显比CD高几级,让人十分信服。现在我国香港几大权威媒体的视听室和不少大牌资深评论员均以此机为监听源,其质素之高和性价比之优可见一斑。SCD-1要煲300~400h才能逐渐达到最佳境界(其实笔者的S9000ES也一样,它的SACD和CD两部分都要煲,没有300h的热身您难以了解其真面目),其煲前与煲后的音效区别之大真可谓判若两机。

第一批上市的绝大多数DVD-Audio播放机的外观及制作与市面上的DVD-Video机并无多大区别。如图4所示的Rotel发烧级 RDV1080 DVD-Audio机的质量仅为5.1kg,其薄薄的机箱与轻飘飘的体重让发烧友满脑疑问。难道这就是超高质素的新一代数码机种或未来音响的主流吗?由于这些机器均不带低音管理功能(该功能可允许用户将一部分低音信号和超低音信号分流到超低音音箱放音,以减少卫星音箱的负担,使总体音效更为完美),因此受到不少资深发烧友的批评。而DVD-Audio的对手索尼生产的所有多声道SACD机都带有该功能,而且它们均可以通过面板上的荧屏来加以控制。

在软件方面,虽然DVD-Audio声称它在两声道录音时最高可以达到24bit/192kHz的最高规格(在6声道时为24bit/96kHz),但实际上除了先锋在2001年哪出的那张DVD -Audio示范样版碟有4声轨是用24bit/192kHz规格录音的两声道音乐外,现在市面上标注24bit/192kHz的DVD-Audio碟少之又少。另外,各大软件商推出的DVD-Audio碟片的规格也参差不齐,既有24bit/96kHz也有24bit/48kHz,有5.1声道、5声道甚至4声道,较为混乱,让人摸不清到底那种规格的软件才是真正的DVD-Audio软件。

DVD-Audio与现行的DVD-Video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首先,两者都能够提供多声道播放,而且它们都有图象、照片和文字等信息,并且使用互动式菜单进入,以便于欣赏者的操控。但是DVD-Video的声音是紧紧与图象联系在一起的,而DVD-Audio则相反,音乐始终是处于最重要的地位,图象大多是静止的。这两者之间还有一个比较大的区别,这点与人们谈论的CD、SACD和DVD-Audio之间分辨率高低不同类似。不过,DVD-Video与DVD-Audio的区别与CD和DVD-Audio的区别更为悬殊。DVD-Video碟上是用成熟的压缩技术将整部影片的图象和声音压缩,而直径同样大小的DVD-Audio碟则是将绝大部分的空间保留给音频信号,而且它是用比DVD-Video高得多的分辨率对音乐进行编码和回放。因此,两者的信息贮藏和重放都有相当大的差别。 在软件方面,现在市面上的SACD软件中Telarc新推出的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非常引人注目,如图5所示。此碟提供CD、SACD立体声以及6声道的SACD共3种重播方式,这是不是未来SACD软件的发展方向现在还很难说,但毕竟是一大改进。由于SACD目前推出的软件大多是有CD层和SACD层的混合碟,因此这就照顾了拥有CD机的发烧友。SACD宣扬胜过DVD-Audio的一大卖点就是其可与现有的CD机兼容。也就是说,SACD/CD碟不但可在现在的CD机中重放,而且将来升级到SACD机后其音效将更出色。但是实际上很少有人会买将来才用得上的东西,何况其售价不低,一张混合碟的售价约25美元,而一张纯CD碟的售价只是其一半多一点。因此,上述这一优点并不如宣传中的那样突出。有人认为SACD/CD混合碟可以减少唱片商店的碟片数量,这是因为混合碟上已有的CD内容商店就不一定再要进内容相同的CD碟。但是索尼制作的SACD/CD碟为了避开与现存的CD碟竞争,它的SACD/CD碟上所选择的曲目内容不一定都能在同一张CD碟上找得到。如此一来,唱片商店还是不能减低CD碟的存量,另一方面SACD/CD碟却使消费者掏更多的钱去找CD市场上零星的曲目。这样,SACD的兼容性只局限于用SACD机来兼容播放现有的CD碟而已。

还有一个不同就是SACD缺少画面导航菜单,不过,这对于较发烧和专业的音响爱好者来说可能不是什么缺点。而DVD-Audio一般都有画面导航菜单(特别是日本生产的软硬件),随着越来越多的家用娱乐器材和服务项目进入家庭,不少的器材和服务项目都需要通过电视屏幕来访问和导航,而没有导航菜单的SACD是不是有些不方便呢?然而,当DVD-Audio使用了导航菜单,这从另一方面来看又增加了使用的复杂性。这对于要求操作简便的发烧友来说似乎有些抵触,而且又不免给人以只是娱乐而并不是高传真的感觉。

在重放模式的选定上,目前的SACD机与DVD-Audio机也存在着很大不同。现在的SACD机分为单纯立体声和多声道/双声道兼容机两种不同机型,因此如果要听多声道就要用一台多声道的SACD机。而DVD-Audio碟不能在CD机上播放,它也不需要一台专用的DVD-Audio播放机,迄今已发行的包括杜比数字版本和dts版本的DVD-Audio碟都可以在一台带杜比或dts解码的DVD-Video机上播放。

2.器材的组成
多声道SACD或DVD-Audio肯定是纯音响立体声CD制式的革命性飞跃,从理论上讲它会让音乐重播科技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但众所周知,不论是双声道立体声,还是多声道环绕声,硬件和聆听环境要做紧密的整体配合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多声道SACD或DVD-Audio对器材质素的要求和摆位的严格均远远超过目前的家庭AV环绕声,但现在真正为多声道重放而设计的市售器材很少。由于SACD和DVD-Audio两者的争斗旗鼓相当,因此生产音响器材的厂家在目前的情况下难以断定结局究竟如何,也难以肯定到底应该支持哪一种制式,由此也会拖慢它的发展。多声道音响到底是怎样的玩法呢?首先要有一部多声道音源,如多声道SACD机或DVD-Audio/Video机。由于唱片公司对非法盗版行为恨之入骨,因此目前的市面上还没有一台多声道SACD机或DVD-Audio机设有数码输出端子。它们并不像使用DVD-Video那么简单,用光纤或同轴数码线与家里的AV功放连接起来就行了。因此,要想体验到多声道SACD与DVD-Audio的美妙感受,除了音源之外您的功放必须具备6声道独立模拟输入端子。如果您认为AV功放可以担当重放下一代高清晰度数码信号大任的话,那么一部有6声道模拟输入的合并式AV功放并不难找,稍高档次的AV功放都有,如索尼 STR-555ES 或天龙AVR3801等。然而,如果您的要求略高,那就要在分体AV功放中寻找。有6声道输入的前级也不算难找,据笔者所知目前就有索尼E9000ES、先锋 C-AX10、Sunfire Theater Grand ProcessorⅡ、Krell HTS Ⅱ和Parasound AVC-2500(如图6所示)等多款。如果音源是DVD-Audio的话,那么5声道分体后级更不难找,但是如果玩SACD多声道则有6声道直入的后级就较难找了。目前多数高级AV分体后级大多是5声道设计,当然也有例外,如安桥新推出的RDA-7后级。

至于音箱方面,最理想的配置是采用5个或者6个全部一样的“全音域”音箱。这个“全音域”并非指人耳能聆听的20Hz~20kHz频域,而是指SACD或DVD-Audio的 5Hz~100kHz频域,笔者相信其对于我们大多数发烧友来说是很难做到的。但是如果要求不是很高的话,那么一套一流水平的家庭影院音箱系统(如图7所示的Bose AM-15系统,有5个卫星音箱和一个有源低音炮),也能勉强表现出多声道SACD或DVD-Audio的某些音质特色。

从“人有我也有”的角度来看,您可能会认为一套多声道重放系统的投入并不算大。如在第七届国产影音大展中笔者就曾看到国内某厂推出的DVD-Audio机的售价不超过3000元, 而国内一些带DVD-Audio重放功能的DVD-Video机也在2000元以下。像松下目前较新的RA71(如图8所示)的售价在4000元左右,先锋等进口中价机略贵,在5000~10000元之间(如图9所示的先锋DV-S838A DVD-Audio机的售价在9000元左右)。再配合一部有6声道模拟输入的中低档AV功放约需五六千元。至于音箱选购,3对(2000元左右一对)书架箱再配齐国产脚架也不过万元。线材嘛,跟机线也可以用,否则可以买几十元或百元左右的信号线,喇叭线也可用便宜点的。这样算来,一个多声道系统的投资也不过2万元左右。但是如果您是讲究一点的发烧友,那么肯定知道这区区2万元仅可以勉强武装一套入门级小型Hi-End立体声系统而已。想真正了解高质素SACD或DVD-Audio的声音优越性、营造真正的多声道SACD或DVD-Audio重放系统,笔者认为这2万元仅仅能买质素不错的6对信号线和6对喇叭线。

要真正体验多声道的威力,笔者认为我们“现在”投入的金钱以及心思都是空前的。 之所以说“现在”,并不是说将来SACD和DVD-Audio多声道器材的价格会像国内的家电一样大幅走低。其实,哪一个真正名牌音响产品(如麦景图、马兰士、ATC和Krell等)的售价会像我国的VCD、DVD和彩电那样一年创一个新低?这个“现在”是笔者认为目前多声道的SACD和DVD-Audio不成熟、不理智的技术所带来的结果(下文有述)。目前的多声道不但软件选择少、售价贵,而且音响厂家也没有专门为多声道SACD和DVD-Audio开发适当的搭配器材,就算有也是非常昂贵。一部设计平庸的DVD-Video机的音质绝对难登大雅之堂,因此笔者认为一部带杜比或dts解码的中低价DVD-Video机不能表现出DVD-Audio的优点。要组成多声道重放体系则多声道SACD机或DVD-Audio机一定要有。
众所周知,CD的取样频率一般为44.1kHz,量化比特为16bit。DVD-Audio的取样率和分辨率为192kHz和24bit,它的录音上限频率达96kHz,动态范围达144dB。而SACD的上述指标为2.8442MHz和1bit DSD,其上限放音频率高达100kHz,动态范围超过120dB。两者的上限频率和动态范围都远远超过CD的22kHz和96dB,同时也远远超过人耳的20kHz、120dB的听觉极限。

音源升级了,而其他环节是不是也需要加以提高和改进呢?现行放大器和音箱系统的上限频率和动态大多是20kHz、100dB左右。就放音频率上限来讲,放大器要做到100kHz还不太难,而音箱要做到100kHz虽然有一定难度,但也可以通过加装超高音单元来解决。国外的索尼、先锋和天朗等品牌已有100kHz的超高音单元出售,在国内也有40kHz的高音单元出售。如图10所示的是先锋的PT-R6铝带超高音单元12~100kHz,其售价为每只84000日元,约合人民币4000元。因此,只要有足够的投入就不难将这些超高音单元加到自己现有的系统中去。我们知道,动态范围是由上动态和下动态所组成的, DVD-Audio是通过降低下动态即噪声电平来扩大动态范围的。目前,高质素放大器和音箱的上动态在105dB左右,这个上动态还能勉强适应新数码制式的需要。从人耳听觉的实践来看,现在那些高质素音箱的动态还没有什么问题。

目前,对放大器的动态改善问题主要是下动态即噪声问题。新一代数码制式要求放大器的信噪比至少为120dB(SACD)和144dB(DVD-Audio),而目前大多数高质素放大器的信噪比在100dB左右。事实上,要达到DVD-Audio 144dB以上的信噪比可能吗?信噪比为144dB时的噪声电平相当于0.12μV RMS, 而一只10Ω电阻20鸆的室温下在0Hz~96kHz带宽系统工作时的热噪声理论值就为0.12μV RMS。就算在0Hz~20kHz带宽中工作,在正常的工作温度(40鸆~50鸆)下,一只50Ω电阻就足以产生使24bit量化出现误差的热噪声。因此,笔者认为DVD-Audio144dB的动态范围只不过是纸上谈兵,是不可能达到的。考虑到目前的科技及工艺的制约,同时也考虑到满足高解析力的基本放音要求,目前不论是SACD还是DVD-Audio,两者定下的放大器信噪比标准都折衷为120dB。目前市售的放大器能做到110dB的信噪比已不多见,如果能做到120dB那一定是极品级器材了,其售价相信也非一般百姓所能承受。

这两个系统都要求所有声道(不管是5声道还是6声道)的信号线、喇叭线、功放和音箱都要一模一样。如以此为标准,则目前大多数家庭的套装AV放大器和组合音箱均不符合其使用要求。如果您追求的是高传真重播,那么就算是选用拥有多声道输出功率相同的高级宽频AV放大器来担任放大系统也需1.5万元以上的价格(如图11所示的是天龙高级AV机)。至于音箱,就算是选用达不到标准(高频延伸和动态)的BOSE AM-15系列也要花1.8万元左右,如果是选用那些真正对应SACD或DVD-Audio的宽频音箱则投入更是惊人。以上器材加上喇叭线和信号线等,整套入门级多声道系统要超过4万元。请记住,这只是勉强的入门级系统。在高级的Hi-End立体声双声道重放系统中,售价超过三四万元的单一器材比比皆是,单是一对高级的信号线或一对高级喇叭线有时都可能不止这个价格。因此,一套号称新一代数码制式的多声道系统以4万元的价格来搭配到底能不能发挥其声音特点还是个未知数。由此可见,在现阶段要推广真正的多声道系统所面对的困难是多么的大。


3. 环境的制约
  发烧友要尽情享受多声道的新科技成就,在音响器材方面,除了具备上述所言的高质素器材之外,依现在多声道DVD Audio和SACD出台的摆位标准,还要有一间不低于40m2(当然用小型卫星音箱+超低音的系统时可适当减少)的聆听室可供自己随意规划。

  在音箱的摆位方面,DVD-Audio的要求方式是以皇帝位聆听点为中心作一个正圆形,如图12所示,前方左、中、右音箱分别处于-30线、中轴线和30线来摆放,而后方左、右声道音箱则处于-120线和+120线摆放,每个音箱离聆听者的耳朵距离应一样。SACD多声道的音箱摆位标准图,如图13所示,也是一个大圆形的3前2后摆法,它与DVD Audio的摆位差不多,只是左后、右后两音箱与中轴线成±110摆放,但它的第6个全频的独立声道音箱却放在我们头顶的天花板位置,因此这个第6声道叫做“Overhead Channel”,即天花板声道。

  如图12的正圆形多声道摆位方式在DVD-Audio刚刚发展之时颇受争议,而著名的软件公司Chesky在录制的多声道DVD-Audio碟时竟又倡议另外一种如图14所示的音箱摆位法,他们认为这样才能“最准确”地模拟出录音现场的真实感。Chesky这两个前面、两个前侧面和两个后面共6个声道的音箱摆位法取消了中置声道,明显与我们习以为常的3前2后的摆位方式有所不同。本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也无可非议,但通过Chesky的这一倡议产生的问题是,如照Chesky公司的提议我们是不是在听Chesky的DVD-Audio碟片时应按照其指示方式摆位,而听其他公司的软件时则要按如图12所示的标准摆位?

  依目前多声道SACD和DVD Audio的标准摆位法,我们原来用作立体声重放的聆听室肯定太小,一般家庭的聆听室多是20m2左右,而且多数是安排在客厅,家具不少,其房间宽长也近似3.9m×5.1m,如果以听立体声时的皇帝位为中心点作圆,那最多只能摆放多声道的前方左、中、右3个声道的音箱,而后方左右音箱均超出房间的范围,如图15所示。倘若以房间的中点为皇帝位作圆圈,虽然可以得到一个符合如图12所示的标准摆位,但请您想一想,在20m2内这5或6个声道的音箱是多么拥挤,更何况,这样摆位要你对客厅的家具作重新布置。除非你的聆听室有6m以上的宽度,否则前面3个音箱肯定会太近,声音的压迫感过分强烈,音场也会因重叠而大乱,但拥有这种大型聆听室而本身又是高烧族的朋友,笔者相信不论是在国内甚至港台都只是极少极少。

  谈到摆位,也不能不顾及家人的意见,如果你能在客厅中离墙几尺摆放两个音箱或者能用一间较合适的房间专门作聆听室的话,那么笔者相信你在家里的地位应是“人人敬仰”了,但升级到DVD-Audio或SACD多声道后你又如何向家人解释为什么应像图12或图13那样基本不差地摆放5或6个音箱?要是多声道SACD,其中一个声道音箱还要放在天花板上,这不论是调校或安装难度都较大,有多少音响发烧友能面对这一项挑战?笔者不知道各位发烧友对SACD这第6个“天花板声道”有什么看法,就笔者来说,就算自己有能力投资,也不会把一个TAD TSM-300挂在头顶上,但倘若要我采用折衷方法,以影院AV系统来听多声道SACD,我想自己永远也提不起这个兴趣。

  先不谈多声道这个正圆形的摆位方式是否可行,也不谈紧跟DVD-Audio或SACD的格式标准升级自己的器材,发烧友只要想想我们目前在那套双声道功放和音箱上的投资多少,想一想这几个声道所需的同样功放(高级点的包括分体前、后级)、音箱和信号线有多大的投资,如此一来,我想再“发烧”的心也会冷却。

  因此笔者个人认为这两种多声道新制式现在出台的标准都不考虑我们绝大部分发烧友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它们的音箱摆位标准对我们绝大多数特别是追求Hi-End级重放要求的发烧友来说完全是脱离现实,但假如不照其标准摆位,以我们现在的条件,在房间的阔度与前后左右5或6个音箱的摆位角度作出妥协的话,那重播效果绝对会大打折扣,重金投入又得不到回报,理智一点的发烧友谁又会淌这混水?

4.使用的便利性和音效
  不论是用DVD-Video看电影还是听现场音乐会,发烧友对声音重播的质素要求肯定比不上只听Hi-Fi立体声时那么高,因为屏幕上的画面吸引了人的大部分注意力,但如果你关掉画面来听DVD-Video音乐碟时,肯定听得出DVD-Video的声音质素比起Hi-Fi音响来讲还有不少差距,而在听高质素制式的DVD Audio时,为了对比它与CD或DVD-Video的区别,我想绝大多数发烧友都会关掉画面,恢复听Hi-Fi时的状态。

  笔者曾在广州某大发烧友家中用如图16所示的Onkyo全套Integra系列 (RDV-1 DVD Video/Audio机+RDC-7解码前级+RDA-7多声道后级)Hi-End级家庭影院组合来试听几张DVD Audio碟,朋友所用的5个音箱是如图17 所示的美国监听名牌WILSON AUDIO(威信)的CUB(每个约23000元),该箱的体形和笔者所用的TAD TSM-300差不多,但重量却翻了3倍,质素异常高。由于是5声道采用相同音箱,因此这套音箱也适合目前的多声道重放。他的超低音是B&W ASW3000,这套AV组合可以说是笔者在国内见过最好的AV系统。朋友的专用聆听室约有28m2(尺寸4.5m×6.3m),已不算小,可我们在参考DVD-Audio的正圆形标准摆位时仍然遇到相当多的困难,后来我们只能退而求其次地以AV影院方式摆位聆听。

  但这时我们又遇到了另外一个问题,因为是以Hi-Fi重放状态聆听,便没有开那部索尼43英寸的背投影机,并用厚绒布把背投影大屏幕遮盖,但当朋友把我带来的天龙DVD Audio碟“竹竹”放进RDV-1之后,按了多次“Play”键,它还是拒绝工作,再按“快进”或“快退”键,它的荧光屏总是亮着暂停的“Pause”英文让我们摸不清东南西北,仔细想了十多分钟才明白——必须开着投影机的画面才看见这张DVD-Audio碟的选单,然后再通过遥控器方能选定播放制式和重播歌曲。没有办法,只能重新打开投影机,以遥控器进入重播模式之后才再关掉投影机或调黑画面,而这步骤在听第二张DVD-Audio碟时又要重复一次,说实话,如此不方便的操作连自己都失去聆听的乐趣。由此笔者又不免想到另一个问题,先不论价钱,如果前面3个声道都不是CUB,而是按DVD-Audio的要求而摆放3个中型的WILSON AUDIO System6座地箱,那么这部背投影机应该摆放到哪里才较符合重现高质素声音的要求?众所周知,一个有大面积反射的背投影或彩电放在前面中央会破坏声场的完整性,难道不用背投或电视机吗?也不行,那折衷玩法只能去掉大电视机再配备一个十几英寸小型电视机才OK了,但如此一来,看DVD-Video时,难道再搬回背投影吗?唉……

  在重放EMI的DVD-Audio古典音乐碟《WALTON Belshazzar′s Feast》一碟中,DVD-Audio表现的铜管乐音色之鲜明灿烂以及人声传真度的确比CD略胜,但在重放也是EMI出品的同一批DVD-Audio碟如图18所示的《20TH Century Symphonic SOUND》时的音效之差使我们大吃一惊,与前者相比简直一天一地,音场浅窄,某些中高音刺耳到近乎有失真现象。DVD-Audio由于是5个独立声道放声,因此它在还原现场感和堂音空气感的方面的确比两声道CD优胜,在表现古典音乐之音乐厅现场感的丰满程度更让人垂涎,但可惜除了这个优点之外,这套组合重放DVD-Audio时在频域两端的伸延度并不出色,弱音的细致感和分析力只与中级Hi-End系统相差无几,透明度、层次感、音场的深阔、声象定位、从容度等高传真要素与两声道Hi-End 级CD系统相比更不见优越,不要以为它是5声道独立放音声场就有深度层次感。事实上,我们感觉到众多乐器仅限于同一个扁平面发声,音场的深阔度和层次感并不足以让人满意,其音效表现之平庸令人不敢相信这是未来数码制式的有力竞争者。

  后来笔者在另一个朋友的音响公司中,以索尼的多声道SACD机SCD-XB770聆听2张多声道SACD碟时也遇到类似(包括摆位和音效)的情况。尽管出现这样的情况,但笔者仍认为应一分为二理智地看问题,之所以有不理想的音效,其最大的原因应该是我们不能严格按照它们的各自标准来摆放音箱;其二是聆听时所用的某些器材可能达不到新数码制式的标准,而且是为家庭影院开发的产品,音效表现不如意是可以预料的,毕竟它们和我们接触和向往的数万元级以上的双声道Hi-End器材在质素上仍不可相提并论;其三是软件的规格和录制效果参差有别。

笔者记得世界上多家权威音响杂志均对去年和今年的美国CES期间索尼和飞利浦协作举办过几场SACD多声道的示范会赞不绝口,认为这些示范精彩绝伦,显示出多声道特有的真实现场感和丰富堂音,并指出其音重现的音乐细致度、层次感和音色的平衡性都达到当前最高水平。几个月前飞利浦在香港作的几场多声道SACD示范中笔者当时也有幸在场,虽然对于笔者而言当时的音效已非常出色,但事后香港几家媒体的资深写手均认为这次演示会使人感动的程度却比不上在CES的示范会,并不足使人产生购买的冲动。笔者当时颇觉得奇怪,因为据他们说香港这次演示会使用的器材(功放和扬声器都是Krell)质素比那两次CES都要高,但为什么重播效果反而降低呢?当时仔细对比手中的资料及现场的音箱安置实况后才发觉答案原来还是摆位没有做到标准!在宽大的演示会场尚不能百分之百做到标准,在家中又如何?其难度想来和登天差不多吧!为了改变受环境的限制,有人提出这样的补救方法,当不能以聆听点为圆心为各声道音箱等距离摆位时,可通过调整各声道的发声延迟时间来改善。这一方法粗看可以,但是,能够将各声道的延迟时间都十分精确地弄好并不容易,也非一般发烧友能懂得调校,况且目前市面上有这种调校的多声道DVD-Audio和SACD并不多,而且,就算能调校出来,其效果也只是近似而非准确。另外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一间小房间肯定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模拟出大房间的音效。   现在欧美新推出的某些DVD-Audio(如上述的Rotel RDV1080)不用画面显示选择模式就自动进入聆听,这样的好处是使用更方便一些,可以不将DVD机和电视机或者投影机等连接,大彩电不在聆听室后对音场的再现更真实一些,但这时DVD-Audio那些额外附带的功能和音乐资料也就无法享用而浪费了。因此,笔者认为DVD-Audio要想为人们所接受,还要面临着操作更改的障碍,由于它在使用上的复杂性,例如人们可能会觉得它无法简便地在家中、汽车里或者在便携设备上随意欣赏而失去兴趣,相对之下不论是多声道或双声道的SACD和CD的简单、易于操作的个性对它而言是一个很大的压力,从这点来看,DVD-Audio所面对的道路要比多声道SACD更不平坦。

5.现实的困惑
  新的格式能否站稳脚跟,市场定位和营销也将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不妨看看音响行业的人怎样说,在软件方面Tower唱片公司的高层指出:“如果软件公司把价格定在每张20美元以上,那并没有多大的发展空间。”当唱片仍然长时间维持在20美元的水平时,购买一张CD片要额外付出几乎多一倍的金钱,但如果这些所标榜的全新音乐体验却因器材和摆位方面的妥协而大打折扣时,那么人们有什么理由升级到多声道呢?相信发烧友仍然会抱着CD或双声道SACD不放。

  NAD公司的主管也认为唱片业内的大多数人对于新的音频格式是好奇多过热情,他认为开发多声道的厂家正试图向人们销售还没有实用的新格式,却不是将有大量群众基础和已经成熟的现有格式优化,而这种策略将是“十分错误”的。

  更先进、更高级的多声道对声音的重现力虽然非常不错,但它们却没有方便易用的特点。我们应该不要忘记,人们喜欢用CD,虽然一大原因是它的音质好,但更因为其方便,60%以上的人们听CD并不是用很讲究的Hi-Fi系统欣赏,而是用台式组合或Walkman袖珍CD机或汽车CD。天龙公司的高层也指出,该公司生产的汽车音响和袖珍音响的销售额是家庭影院器材的6倍还多。

  之所以摘录这些业内人士的种种说法,并不是鼓励人们不去接受新的多声道系统或让人安于现状,在追求时尚时请你先考虑自己的承受能力,请你想一想多声道系统所需要的投入,这个消费的尺度是多大呢?最早买双声道SACD或买不带杜比或DTS解码的DVD-Video的那些贪新鲜人们,为了享受多声道新科技成就,他们必须把这些还新的双声道SACD或DVD-Video机放到一边,再去买一台DVD-Audio或多声道SACD。

  现在看来,不论是多声道SACD和DVD-Audio,它们的中低价机售价并不贵,索尼已有两款多声道SACD售价在5000元以下,但其他的器材投资却是一大问题。单是线就是一大烦恼,由原来立体声合并机的2条RCA线,变成6条线,如果是讲究的发烧友,采用前后级分体玩法那得要12条线,目前在双声道立体声中一对入门级的信号线至少几百元,而稍好一点性价比高的线材如图19的VDH的102Ⅲ,1对也要1000多元,再加上3对喇叭线(如AQ的CV-4),还有电源线呢?单是线材的支出都不止上万元。再加上那些具有超高动态、信噪比的6声道放大器,目前信噪比大于110dB的高级双声道放大器没有一部售价低于万元,名牌产品更甚,动辄三四万元也是常事,故那些符合新制式标准,信噪比在120dB的6声道放大器售价多少,相信各位心中都有点底吧?音箱呢?你认为那些3000~4000元1对的廉价货有接近多声道所要求的频宽和动态范围吗?

  如果要以一二万元甚至几万元的家庭影院系统来重现的话,那这两种制式的超高传真质素肯定要大打折扣,讲究的发烧友都不会用家庭影院组合来听CD,更何况是更高质素的DVD-Audio和SACD?因此,无论是SACD的6.0还是DVD-Audio的5.1,其投入都叫人难以承受,有多少朋友可以玩得起?

  不谈器材,不谈兴趣,单是说聆听室,在笔者认识的听音乐或玩AV的人中,我没见过多少人能正确地设置过AV家庭影院系统,而能正确地设置立体声系统的人则几乎达到60%,余下的其他人并非是他们完全不知道该如何正确摆放音箱,而是他们对现在的家居环境感到头痛,目前住宅设计的个性化和多样化,让他们很难找到一间适合做聆听室的长方形房子,许多人不得不把一只音箱放在走廊边或拐角处,而另一只音箱却放在墙角。音箱摆放在哪里只能因室而异,而不能是哪里出声最好就放在哪里,这对于发烧友来讲肯定也是一个遗憾。而新制式呢?你必须有一间符合它们标准的不少于35m2的房子(每m2至少也得1500元吧!大城市就远远高于此价了),这时,你就不得不自摸一下腰包的厚度,你会天天吃碗稀粥去享受“这么逼真的现场感”吗?我想没有多少个发烧友有此决心,就算有也会在家人的脸色或巨额金钱的压力之下崩溃。除非先发财,否则不要去接近它,如果贪新鲜,降格使用其他如AV器材或在摆位方面作出妥协,那又何必去领略这种不伦不类的效果呢?

  不错,多声道SACD和DVD-Audio在符合其标准下播放,要在聆听室中重现音乐厅的空间感并不难,其音场也能穿破聆听室的5面墙(包括天花板),从而营造出在音乐厅欣赏演奏的同样感受。但是笔者认为无论是从使用的现实性和录音方式来讲,多声道重放还要开展新的探索,最简单的例子就是目前的多声道重放会使音乐艺术家看到他们的音乐原貌和在家庭重放音乐的方式之间差别,如果多声道系统不能正确地看到这一点并着手改进,这种矛盾就会日渐显现出来。这样的说法并不是说大多数人对环绕声录音不满意,很多人还是认为这些在耳边飞来绕去的声音有“新鲜感”,就算很差的一两千元一套家庭影院系统也会给人带来“酷毙了”的听觉“享受”,但有一点必须明白,我们去听现场音乐会时,并不是坐在乐队中间聆听音乐的,因此到底是立体声还现出来的现场感真正接近真实,还是多声道再现的现场感真实,我想这点值得大家深思,无疑用多声道再现的现场感是十分宏大的,但笔者认为人在听两个音箱在前面发声更像我们坐在剧院听乐队演奏!
  
30年前人们就开始采用双声道系统放音,但到今天大多数的发烧友仍然未能将立体声的潜质完全挤压出来,现在已有不少人只是玩一台电脑和几只小音箱,可是这并不意味着今天的年轻人不再喜欢Hi-Fi。就声音还原质量来讲,从因特网下载的音乐是数码音源中最差的一种,但正是因为方便和便宜的原因使袖珍MP3播放机大放异彩,同时也让立体声有了新的生存空间,虽然它们并不能提供发烧级的音乐享受,可是这并不是关键的原因, 人们愿意买它们是因为方便和容易使用。

  虽然这两种新的音频制式目前已对现有的CD格式产生较大的冲击,但自1982年推出以来,CD已经存在近20年了,目前世界上已有近8亿台CD唱机和超过100亿张CD 唱片,相信大多数人对它的音质还是满意的,在DVD-Audio或SACD发展壮大之前CD肯定还会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

  而有关两种新多声道格式的上述种种问题如果在未来的两三年内无法解决,那么新一代数码多声道重播系统将在近期内无法顺利地展现它们的优点,双声道的CD也将在近10年内不会被取代,而且新格式多声道取代CD的时间将会比CD取代LP的时间更长,CD在取代LP时几乎没有什么麻烦,因为它能提供的声音更纯净清晰,光盘易于保存、携带和播放,而且不易磨损,经久耐用。而DVD-Audio和多声道SACD的优点不过是有更高解析度和更身临其境的效果而已,但这种效果只能在更多金钱堆积的顶级体系中才能实现。

  从音质便利性和操作性来讲,DVD-Audio不及多声道SACD有优势,从市场形象定位来讲,多声道SACD最终发展成极少有人能拥有的真正意义之顶尖Hi-End系统,而DVD-Audio只因与高不成、低不就的DVD-Video视频机相结合而带有娱乐形象而沦为一种不伦不类制式。考虑到目前的DVD-Audio软件和机器都是多声道产品,而SACD却拥有双声道与多声道的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局面,因此,笔者相信只有等到DVD-Audio推出更高质素的硬件和较多24bit/192kHz的双声道软件之时,SACD与DVD-Audio两种制式的大决战才真正开始。

  对两种新的高解析度格式我们现在还没有理由怀疑它们的重播质素,在符合其标准条件下,不论是多声道的SACD或DVD-AUDIO的效果肯定会比CD优胜,但目前存在的太多妥协却让这两者在目前都无法达到实用阶段,它们的优点也体现不出来。故此,展望未来,笔者认为,多声道系统在将来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难以撼动立体声的基石。
TOP
144#

LW兄,你要是大叫:多声道SACD比双声道CD好,大家都会点头,再一句:大家都去玩多声道SACD!人人都一脸苦笑。可是你偏说: 放弃贵价HI-END两声道,尝试接受平价AV吧!于是被人骂了一句:丢!
TOP
145#

我也认为两声道是基本的。因为人只有两只耳,我们所以能听到立体的声音,是由两耳各自听到的声音的强弱差和时间差造成的,单耳的人是听不到立体的声音的,正如单眼的人看东西是没有立体感的。两声道的音箱在重播音乐时所造成的立体感,也是由于左右箱的声音强弱差和时间差,跟人耳听音的原理一样合乎自然,所以我说两声道是基本的。多声道是人为加强和夸张了这种强弱差和时间差,不能说是基本的。立体是多维的,但是最终进入我们耳里的还是两声道的。况且如果还要强求多维立体的声音重播,多声道也并不能做到,大概只有MBL的360度发声的101、111葫芦喇叭还可以,那才是真正的多维立体。
另外,LW兄能说说为什么两声道的立体是平面的伪立体声吗?
TOP
146#

LW 在 2003-4-17 13:20:46 发表的内容
“家庭影院似乎没有往日那么热闹了”。 看看3期的新音响杂志,书中说两声道音响在CES变成了异类。
“只要AV看腻了,自然就会转到音乐来,这就是商机。”?刘汉盛说...............?
看看刘汉盛今年热衷于什么吧.........

好象刘汉盛的话是圣经?!真是可气又可笑。
请问你自己有没根据刘汉盛大侠的推荐配置器材?
再请问你究竟用了什么好器材?公开让大家鉴赏鉴赏!
TOP
147#

LW 在 2003-4-17 10:17:26 发表的内容
为什么要我罗列一套出来呢?为了说明什么问题?市面很多嘛,你可以自己组一套。
如果你怀疑我是在说大话,我没必要在这里提供原文。

1、为什么要我罗列一套出来呢?因为牛是你吹的!
2、为了说明什么问题?证明平价的多声道系统的确优于高档的二声道系统!
3、市面很多嘛,你可以自己组一套。很多?我还没遇到2W的多声道系统优于我家的二声道系统(才6W),叫我组一套,你跟我买吗?
4、如果你怀疑我是在说大话,我没必要在这里提供原文。我一直声明:我相信多声道系统是好的!只是不信平价的多声道系统优于高档的二声道系统。你提供了作为依据的原文,让我等好好拜读,你要相信我们的理解力和接受力,相信我们是与时俱进的!只有学习才会进步嘛,你这么努力的推介目的不也是为了挽救一批烧友吗?不让我们学习原文,焉知你传达的精神无误?
TOP
148#

LW, 不要再说理论了。说一个多声道组合吧,再说
一个立体声组合,不必2万打败18 万,同样的价格好了,
让大家评判一下好了, 如何?实在不行,可以请有条件
的装一套试听一下好了。不要连纸上谈兵都做不到啊!
呵呵。
TOP
149#

音响的理性思维 音响二十要
2001-12-24 10:37:09 刘汉盛
  
  音响第一要:音质

    音质是指声音的品质,许多人都把它与「音色」混淆了。什么叫作声音的品质?当您在说一双鞋子品质好的时候。您指的一定是合脚、舒服、耐穿,而不是指它的造形好不好看、时不时髦。同样的,当您在说一件音响器材音质好、坏的时候,您也不是在说它的层次如何、定位如可,而是专指这件器材「耐不耐听」!就好像耐不耐穿、合不合脚一样。一件音质很好的器材,它表现在外的就是舒服、耐听。您不必去探讨它听起来舒服、耐听的原因,那是专家们的事,您只要用您的耳朵去判断就行。有些器材生猛有力、速度奇快、解析力也强,但是不耐久听,那可能就是音质的问题。一件好的音响器材,其音质就应该像一副好嗓子,让人百听不腻。或许我这么说您还是认为很抽象。其实不然,我可以再举实列来说明。当您提到布料时,您会说:这块料子的质很好。当您在吃牛排时,您会说:这块牛排的肉质很好。当您在称赞一个小孩时,会说:这个孩子的资质很好。所以,当您在听一件音响器材或一件乐器时,您也会说:它的音质很美。从以上这些例子,您可以很清楚的知道「质」就是与生俱来的天性。音质高贵、很好、很美就代表着这件器材的本性很好,它让人听起来很舒服。我可以说音质是音响器材中最重要的一环,所以我将它摆在第一要。

  音响第二要:音色

    音色是指声音的颜色。在英文里,音质(TONE QUALITY)与音色(TIMBRE或TONE COLOR)一看便知其所指不是同一件事。但是在中文里,音质与音色经常被混用、误用。我们时常会听到:这把小提琴音色真冷、这把小提琴音色真暖等的说法,这就是指小提琴的音色而言。声音就像光线一样,是有颜色的,不过它并不是用眼睛看到的,而是以耳朵听到的。通常,音色愈暖声音愈软;音色愈冷声音愈硬。太软或太硬当然都不是很好。有时,音色也可以用「高贵」、「美」等字眼来形容,基本上它也是天性之一。不过,就像布料一般,布质是指它的材料,布色却是指它的颜色,这其间还是有明显的界线。在音响器材评论里,音色就如同颜色一般,是指它特有的颜色。有些器材的音色偏黄、有些偏白、有些偏冷、甚至您可说它是带点忧懋的蓝。总之,音响器材就如乐器一般,几乎脱离不了愈贵音色愈美的事实。一把二百万美金的小提琴其音色可能美得有着金黄色的光泽;而一把五千台币的小提琴其音色有可能像褪了色的画。虽然每个人观点各异,但是,「美」仍然有着一个大家承认的「共识」,您不能说一个朝天鼻者是「美的化身」;同样的您不能说一件冷蓝音色的器材是美。这就是我们对音色之美的共识。

  音响第三要:高、中、低各频段量感的分布与控制力

    这个项目很容易了解,但也很容易产生文字传达上的误解。怎么说呢?大家都会说:这对喇叭的高音太强、低音太少。这就是高、中、低频段的量感分布。问题出于如果把从20Hz到20KHz的频宽只以三段来分的话,那必然会产生「不够精确」的混淆。到底您的低音是指那里呢?多低呢?为了让形容的文字更精确,有必要把20Hz-20kHz的频宽加以细分。照美国TAS与Stereophile的分法很简单,他们把高、中、低每段再细分三小段,也就是变成「较低的中频、中频、较高的中频」分法。这种分法就像十二平均律一般,相当规律化。不过用在中国人身上就产生了一些翻译上的小问题,如「较低的中频」我们称作「中低频」还是「低中频」?那么较高的低频呢?「高低频」吗?对于中国人而言,老外这种分法恐怕行不通。因此很早以前我便参考乐器的频宽,以及管弦乐团对声音的称呼,将20Hz-20KHz的频率分为极低频、低频、中低频、中频、中高频、高频、极高频等七段。这七段的名词符合一般中国人的习惯称呼,而且易记,不会混淆。

  极低频

    从20Hz-40Hz这个八度我称为极低频。这个频段内的乐器很少,大概只有低音提琴、低音巴松管、土巴号、管风琴、钢琴等乐器能够达到那么低的音域。由于这段极低频并不是乐器的最美音域,因此作曲家们也很少将音符写得那么低。除非是流行音乐以电子合成器刻意安排,否则极低频对于音响迷而言实在用处不大。有些人误认一件事情,说虽然乐器的基音没有那么低,但是泛音可以低至基音以下。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因为乐器的基音就是该音最低的音,音只会以二倍、三倍、四倍、五倍…等的往上爬高,而不会有往下的音。这就像您将一根弦绷紧,弦的全长振动频率就是基音,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五分之一…等弦长的振动就是泛音。基音与泛音的相加就是乐器的音色。换句话说,小提琴与长笛即使基音(音高)相同,音色也会有不同的表现。

  低频

    从40Hz-80Hz这段频率称为低频。这个频段有什么乐器呢?大鼓、低音提琴、大提琴、低音巴松管、巴松管、低音伸缩号、低音单簧管、土巴号、法国号等。这个频段就是构成浑厚低频基础的大功臣。通常,一般人会将这个频段误以为是极低频,因为它听起来实在已经很低了。如果这个频段的量感太少,丰润澎湃的感觉一定没有;而且会导致中高频、高频的突出,使得声音失去平衡感,不耐久听。

  中低频

    从80Hz-160Hz之间,我称为中低频。这个频段是台湾音响迷最头痛的一段,因为它是造成耳朵轰轰然的元凶。为什么这个频段特别容易有峰值呢?这与小房间的长、宽、高尺寸有关。大部份的人为了去除这段恼人的峰值,费尽心力吸收这个频段,使耳朵不致于轰轰然。可惜,当您耳朵听起来不致轰轰然时,下边的低频与上边的中频恐怕都已随着中低频的吸收而呈凹陷状态,而使得声音变瘦,缺乏丰润感。更不幸的是大部份的人只因峰值消失而认为这种情形是对的。这就是许多人家里声音不够丰润的原因之一。这个频段中的乐器包括了刚才低频段中所提及的乐器。对了,定音鼓与男低音也要加上去。

  中频

    从160Hz-1280Hz横跨三个八度(320Hz、640Hz、1280Hz)之间的频率我称为中频。这个频段几乎把所有乐器、人声都包含进去了,所以是最重要的频段。读者们对乐器音域的最大误解也发生在此处。例如小提琴的大半音域都在这个频段,但一般人却误以为它很高;不要以为女高音音域很高,一般而言,她的最高音域也才在中频的上限而已。从上面的描述中,您一定也了解这段中频在音响上是多么重要了。只要这段频率凹陷,声音的表现马上变瘦了。有时,这种瘦很容易被解释为「假的凝聚」。我相信有非常多的音响迷都处于中频凹陷的情况而不自知。这个频段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从二音路喇叭的分频点来分析。一般二音路喇叭的分频点大多在2500Hz或3000Hz左右,也就是说,2500Hz以上由高音单体负责,2500Hz以下由中低音单体负责。这2500Hz约莫是1280Hz的二倍,也就是说,为了怕中低音单体在中频极限处生太大的分频点失真,设计师们统统把分频点提高到中频上限的二倍处,如此一来,最完美的中频就可以由中低音单体发出。如果这种说法无误,高音单体做什么用呢?如果您曾经将耳朵贴近高音单体,您就听到一片「嘶嘶」的声,那就是大部份泛音所在。如果没有高音单体发出嘶嘶的音,单用一个中低音单体来唱音乐,那必然是晦暗不堪的。当然,如果是三音路设计的喇叭,这段中频绝大部份会被包含在中音单体中。

  中高频

    从1280Hz-2560Hz称为中高频。这个频段有什么乐器呢?小提琴约有1/4的较高音域在此,中提琴的上限、长笛、单簧管、双簧管的高音域、短笛的一半较低音域、钹、三角铁等。请注意,小喇叭并不在此频段域中。其实中高频很容易辨认,只要弦乐群的高音域及木管的高音域都是中高频。这个频段很多人都会误以为是高频,因此请您特别留意。

  高频

    从2560Hz-5120Hz这段频域,我称之为高频。这段频域对于乐器演奏而言,已经是很少有机会涉入了。因为除了小提琴的音域上限、钢琴、短笛高音域以外,其余乐器大多不会出现在这个频段中。从喇叭的分频点中,我们可以发现到这段频域全部都出现在高音单体中。如我前面所言,当您将耳朵靠近高音单体时,您所听到的不是乐器的声音,而是一片嘶嘶声。从高音单体的表现中,可以再度证明高音单体几乎很少发出乐器或人声的基音,它只是发出基音的高倍泛音而已。

  极高频

    从5120Hz-20000Hz这么宽的频段,我称之为极高频。各位可以从高频就已经很少有乐器出现的事实中,了解到极高频所容纳的尽是乐器与人声的泛音。一般乐器的泛音大多是愈高处能量愈小,换句话说,高音单体要制造得很敏锐,能够清楚的再生非常细微的音。从这里,发生了一件困扰喇叭单体制造的事情,那就是要如何两全其美?什么是「两全」?您有没有想过,假若一个高音单体为了清楚再生所有细微的泛音,不顾一切的设计成很小的电流就能推动振膜,那么同样由这个高音单体所负责的大能量高频与中频极可能就会时常处于失真的状态,因为这二个频段的能量要比极高频大太多了。这也是目前市面上许多喇叭极高频很清楚,却容易流于刺耳的原因之一。您还记不记得以前的Spentdor SP-1喇叭?它是三音路设计,那三音路呢?中低音单体、高音单体、超高音单体三路。那个超高音单体负责13000Hz以上的频率。我记得当时有许多人都「不解」,为什么SP-1有超高音单体,而声音却是那么的柔呢?应该要很锐利才对呀!现在我想您该了解了吧!SP-1设计着眼点在于使高音单体不会失真,而又能再生极高频。这就是SP-1听起来很舒服,具有音乐性的原因之一。了解了高、中、低频段的分段法之后,我们接着要讨论量感之外的「控制力」。量感当然是指量的多寡,即是我们说的:高音比较多、低音比较少等。而控制力通常多指「对低频段与高频段」的控制力。有些器材低频松散,有些则具有弹性。我们会说后者有低频的控制力。有些器材能够抓得住高频,让它不会飙得耳朵难受,我们说它高频控制力佳。请注意,各频段量感的多寡并不代表器材真正的好坏,器材之间量感多寡的相互搭配才是重要的。而控制力的好坏就可以说是器材本身的优、劣。

  音响第四要:音场表现

  「音场」到底是什么?在美国,「Sound Field」与「Sound Stage」是二个名词。「Sound Field」泛指整个声音充塞的空间;「Sound Stage」特指舞台上乐队的排列(包括宽、深、高、低)。在台湾,我们所谓的「音场」其实是指「Sound Stage」而言,因为无论是「声音的舞台」或「音台」都无法让人望文生义。至于「Sound Field」,我们早已用另外一个名词代替,那就是「空间感」。因此,当我们提到「音场的形状」时,就是指您的器材所再生的乐团排列形状。由于受到频率响应曲线分布不均匀以及喇叭指向性、房间声波反射条件的影响,有些音场是内凹形的、有些是宽度大于深度的;有些是深度大于宽度的。有些音场形状就是四四方方,没有内凹的。这种声音舞台不同形状的再生,我称为音场的形状。最好的音场形状当然要与录音时的原样符合。在此我要提出一个值得注意之处:现场演奏时的录音,其乐团的排列是宽度大于深度的;但在录音室中,往往为了音响效果,乐团的排列方式会改变,通常纵深会拉长,尤其是打击乐器会放得更远一些。如此一来,就不是我们在音乐厅中所见到的排列。 ,挑剔的读者以及评论员们不可不察。

  音场位置

    除了「形状」之外,音场还有「位置」的问题。这里面包括音场的前、后、高、低。有些器材会使整个音场向聆听者逼近;有些则后退。有些音场听起来会觉得浮在半空中;有些则又像坐在音乐厅的二楼看舞台一般。会形成音场位置的原因很多,像喇叭的摆位与频率响应的均匀与否皆为重大影响因素。一个理想的音场位置应该如何呢?低音提琴、大提琴的声音应从较低的地方出来,小提琴的位置比低音提琴及大提琴高;如果录音时乐团有前低后高的排列时,音场内也要有前低后高的模样出现。像铜管就极有可能位置较高。至于整个音场的高度?常您坐着时两眼平视的高度应该是音场的略低高度。换句话说,小提琴应该在视线以上,大提琴、低音提琴应在视线下。铜管至少要与小提琴等高或更高。至于音场的前、后位置应该在那里?应该在「喇叭前沿一线」开始往后延伸。当然,这种最理想的音场位置不容易求得,因为它与聆听软体也有极大的关系。通常,从喇叭后沿一线往后延伸比较容易求得,不过,不能「后缩」得太多。

  音场的宽度

    常常听到发烧友夸口:「我的音场不只超出喇叭、宽抵二侧 ,甚至破墙而出。」这句话在外行人听来,简直是天方夜谭。在我听来,则仅是有点夸张而已。我想许多音响迷都有这种经验,不必我再多费唇舌。一般而言,音场的宽度可以宽抵侧墙。至于破墙而出,那恐怕就要靠一点想像力了。至少,以我而言,我要「用眼睛能够看得到」音场在那里才算数,墙外的东西我看不到,我不能肯定它在那里。所以,我的音场宽度其实在只在我的墙壁之内而已。

  音场的深度

    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深度感」,现在我把它归于音场的深度。为什么不像以前一样,将它与层次感、定位感并列呢?因为层次与定位谈的不是音场,而深度感却仍属音场的范围之中,所以,我将它改成「音场的深度」而不以「深度感」称之。与「音场的宽度」一样,许多人会说他家音场深度早已破墙而出,深到对街。这当然也仅是满足自己的形容词而己。真正的「音场深度」指的是音场中最前一线乐器与最后一线乐器的距离。换句话说,它极可能是指小提琴与大鼓、定音鼓之间的距离。「宽到隔邻、深过对街」这应该是包含在后面说的「空间感」中。有些器材或环境由于中低频或低频过多,因此大鼓与定音鼓的位置会前冲,此时,音场的深度当然很差。另有一例,有些音场的位置向后缩,结果被误以为音场的深度很好,那是错误的。我相信,您只要把握住「小提琴到定音鼓、大鼓之间的距离」这句话就不会错了。

  音响第五要:声音的密度与重量感

    所谓声音的密度就像一公斤棉花与一公斤铁块一般,铁块的密度当然要大得多。因此虽然二者重量相同,不过铁块给予人的重量感就要大得多。声音密度大听起来是什么感受呢?弦乐有黏滞感、管乐厚而饱满、打击乐器敲起来都会有空气振动的感觉。所有的乐器与人声都应具有重量感。不过,大部份的音响迷都得不到很好的声音密度与重量感。这种感觉我推测与供电的充足及中频段、低频段的饱满有关。声音的密度与重量感好有什么好处呢?让乐器与人声听起来更稳更紮实更像真的。

  音响第六要:透明感

    透明感几乎是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名词。有些器材听起来澄澈无比,有些则像蒙上一层雾般,只要是有换机经验的人一定就有这种感觉。透明感是「音响二十要」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如果透明感不佳的话,连带也会影响对其余各项的判定。最好的透明感是柔和的,听起来耳朵不会疲劳;较差的透明感像是伤眼的阳光,虽然看得清楚,但很伤神。大部份的音响器材无法达到既清楚又柔和的透明程度,而只能单单表现清楚而已。如果能够达到「清楚又柔和」,那么该件器材的价值恐怕也不低了。

  音响第七要:层次感

    层次感很容易了解,它是指乐器由前往后一排排的间隔能否清楚再生。以电视而言,深灰与黑能够分辨出来的话就是有层次感。音响亦然,乐团的排列不会混在一起就是有好的层次感。更甚者,我们要听到乐器与乐器之间的空间,这样才会有最好的层次感。

  音响第八要:定位感

    顾名思义,定位感就是将位置「定在那里」。聚焦不准定位感就差,结像力不佳定位感就不行,器材的相位失真也会导至定位的漂移;甚至空间中直接音与反射音的比例不佳(一般指高频反射太强)也会导至定位不准。举一个例子:夏天很热时,柏油路上会冒气。此时如果您走在路上,就会觉得物体的影像会飘。这就像我们音场内乐器定位会飘移的情形。如果您有散光而忘了戴眼镜,那也是定位感不好的具体表现。总之,定位感不佳可能由许多原因造成,我们不管它是怎么形成的,我们要求的是乐器或人声要浮凸而清楚的「定」在那里,不该动的时候就不要动,不该乱的时候就不能乱。

  音响第九要:活生感

    所谓活生感可以说是暂态反应、速度感、强弱对比的另一面。它让您听起音乐来很活泼,不会死气沈沈的。这是音乐好听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好像一个卓越的指挥家能把音乐指挥得充满生气;而蹩脚的指挥往往将音乐弄得死气沈沈的。这就是音乐的活生感。

  音响第十要:结像力与形体感

    顾名思义,结像力就是将虚无飘渺的的音像凝结成实体的能力;换句话说,也就是让人声或乐器的形体展现出立体感的能力。在以前,我把它归入「形体感」中。后来我仔细思考过,认为用结像力能包容更完整的意思,所以现在将之改为结像力与形体感。结像力好的音响器材会让音像更浮凸,更具有立体感。也就是我常说的音像轮廓的阴影更清楚。

  音响第十一要:解析力

    这个名词最容最懂,玩过相机的人都知道镜头解析力好坏的差距;看电视的人也知道自己的电视能把一片黑色的头发解析得丝毫不混就是解析力好的表现。好的音响器材,即使再细微、再复杂的东西都能清楚的表达出来,这就是解析力。其实,细节多与暗部层次清楚也是解析力产生的结果,这就好像空间感也可合并入音场来讲一样。但是解析力并不能代表所有的细节再生与层次感。例如由前往后一排排的层次感就不是全由解析力造成的;再者,如果真的将层次感并入解析力,那就无法对单项的名词做明确的解释。因此,我在此都尽可能分开来说,读者们只要知道「音响二十要」之间彼此都有难以分割的关系就可以了。一般而言,如果细微的变化(低电平时)都能表现得很清楚,那么这件器材的解析力当然很好。既然有低电平时的解析力,那么有没有高电平时的解析力呢?当然有!在极端爆棚时能将所有东西解析得很清楚,那就是高电平的解析力。

  音响第十二要:速度感与暂态反应

    其实,速度感就是暂态反应的结果,也是器材上升时间与回转率的具体表现。老外通常会将这项说成是暂态反应而不说速度感。不过,台湾习惯的用语是速度感。对于老中而言,速度感要比暂态反应更容易了解。基本上,这二个名词都是指器材各项反应的快慢而言。我想,在此就不必多做解释了。

  音响第十三要:强弱对比与动态对比

    强弱对比也可以说是老外所说的动态对比,也就是大声与小声之间的对比。一般而言,强弱对比也可以分为「对比强大」的强弱对比与「对比极小」的强弱对比。我们常说古典音乐的动态很大就是指它最大声与最小声的对比很大;而摇滚乐虽然大声,但是它大小声的起伏并不大,所以我们说它虽然大声,但是动态对比并不大。什么是对比极小的动态对比呢?也就是强弱很接近的细微对比。这种细微的强弱对比就像水波荡漾般,远远看好像不动,近看才知道它是一直细微的在波动。强弱对比用最浅显的说法应该是这样的:极大的强弱对比是拍打岩岸的海浪;极小的强弱对比就是清风吹拂下的湖水波动。

  音响第十四要:乐器与人声的大小比例

    到底乐器的线条、形体要多大才算对?到底人声要一缕如链?还是要丰润有肉?这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音响迷。理想主义者认为应该按实际乐团大小比例缩小放入家中聆听室。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我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好了。当钢琴与小提琴在演奏奏鸣曲时,钢琴的形体不知道要超过小提琴多少倍(音量亦然)。如果在录音时不增加小提琴的音量,小提琴往往被钢琴掩没(现场音乐会往往就是如此)。所以在录音时,录音师都会刻意平衡一下小提琴的音量。再来说到整个管弦乐团与小提琴做协奏演出时,如果完全按比例缩小,那么小提琴的音应该要细小得不能再细小,而不是我们在CD上所听到的那么清楚、强劲。所以,正确的「乐器与人声大小比例」不是一味的照章缩小,而是按照合理的音乐要作大小比例。乐器如此,人声亦然。其实,乐器与人声的大小比例最值得注意的不是比例缩小与否的问题,而是因为频率响应曲线扭曲所造成的误解。例如您的房间在100Hz左右有严重峰值的话,定音鼓敲起来一定会特别的大、特别有劲;大提琴、低音提琴亦然。这才是真正错误的比例。所以,在评写「乐器与人声的大小比例」时,应该特别注意频率响应曲线扭曲所造成的影响。

  音响第十五要:乐器与人声的质感、空气感

    「质感」这个名词相当抽象,我们常说这家俱的木头质感很好、这套真皮沙发的质感很好;或这个大理石的质感很好。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了解,所谓「质感」京是指该物体「材质的本性」。不过,我们在此说的并不是音质的那个质感,而是乐器演奏、打击接触那一刹那动作所发生的质感。因此,当我们在说:「小提琴的擦弦质感很好」,就意谓着「它录得很像小提琴」。当我们说:「钹的敲击质感很好」,也就是说「它敲起来像真的」。反过来说,当我们认为「小提琴擦弦质感不够」时说的就是「它不像真的」。由此,我们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所谓质感也就是指「传真度」。雷射唱盘刚推出时,大家都觉得小提琴的声音不像,就是指它的擦弦质感不像。而「形体感」则更容易了解,当我们听单簧管吹奏时,我们说它的形体感真好,那也是「传真度」的一种。总之,质感与形体感皆是「传真与否」的代名词。至于「空气感」又是什么呢?当我们在形容拉奏、敲击键盘乐器时,我们用的是「某某乐器的质感很好」。可是,当我们在形容管乐器时,我们通常不用「质感」二字,而用「空气感」,也就是说吹气的感觉。说得更清楚些,「空气感」是指声波振动的感觉,而质感大部分是「接触」后刹那的感觉。当然,弦乐群除了拉奏时的擦弦质感外,它同时还有弦乐空气中产生的「空气感」。

  音响十六要:细节再生

    细节大概是泛指乐器的细节、堂音的细微再生与录音空间中所有的杂音。一件音响器材细节再生的多寡很容易经由AB Test 比较出来。为什么有些器材所再生的细节较多呢?我想这与低失真、高讯噪比、高灵敏度、解析力、透明感等都有关。细节少的器材听起来平板乏味:细节多的器材起来趣味盎然。一件优秀的音响器材,其细节的再生当然是丰富无比的。

  音响第十七要:空间感

    我常常说,如果一套音响系统(包括器材与空间)能够「使音场浮出来」,那么它一定也「可以看到」空间感。请注意,我是用「看到」而非「听到」。真正表现好的音场与空间感绝对是可以「看到」的,而非仅「听到」而已。什么是空间感?那就是录音场所的三度空间实体大小。要能够将空间感完全表现出来,绝佳的细节再生是绝对需要的,尤其是「堂音」的再生。我甚至可以说,如果听不到完整的堂音,那么「空间感」也无法完整的再生出来。什么又是「堂音」?堂音与「残响」往往又被混淆不清。大部份人误认「堂音」就是「残响」。其实,这是二种不同的东西。堂音的英文是Ambience,残响的英文是Reverberation。Ambience原意是指周围、环境或气氛,后来被引申为音乐厅中的堂音。从「气氛」二字,我们就可了解它是指包围在我们周围的音乐细节。除了感性的意义之外,Ambience另有一个理性的解释,那是狭隘的指传入耳朵的第一次反射音。换句话说藉由第一次反射音与真接音的时间延迟,我们可以「感受到」音乐厅空间的大小。因此,如果我们无法在软体中听到堂音的话,我们便无法「看到」空间感?「残响」在一般的解释中,当然也可以说是反射音。但是,残响有一个更严苛的时间定义,那就是指一个猝发音发生之后,声音的能量衰减到原来的百万分之一(60dB)的时间长度。换句话说,通常我们会说:「这个音乐厅的残响真丰富、真美」,而应该说残响较长较短。反过来说,我们也不应该说:「这个音乐厅的堂音太短」,而应该说:「这个音乐厅的堂音真丰富、真自然」。

  音响第十八要:整体平衡性

    每件音响器材都和指挥在控制乐团一样,应该求得一个整体的平衡性。这就好比一个乐团中,人人皆是独奏的高手,但是每一个人都想出锋头,不听指挥的诠释,如此一来虽然个别演奏水准高,但是乐团的整体平衡性一定很差。这样就不是一个好乐团。同理,一件音响器材的前述十七项要素都非常好,但是如果无法把这十七项要素做一个精妙的平衡,那么也一定不耐久听。此时,不管解析力再高、强弱对比再好也没有用。关于这项,我们无法用尺度去度量出来,要分辨整体平衡性就像多听音乐会才能分辨乐团好坏一般,祗有靠自己丰富的聆听经验来判断了。除此之外,整体平衡性说的还有高、中、低频段的适当量感分配。例如我们所说的低频基础要好就是其中之一。所谓低频基础就是低频段在整个音乐里造成的稳固、稳定的状态。大部份的音乐迷都希望音乐是很厚实、丰润的,而不希望高频多过中频、低频,而造成头重脚轻的情况。这种合理的高、中、低频段量感也就是我所说旳整体平衡性。整体平衡性好的器材听起来就会耐听,这也就是一般人所说的音乐性。在此顺带一句,当您在做喇叭摆位时,首先要得到的就是整体的平衡性。千万不要为了音场表现,而牺牲了雄厚的中频与低频。我的意思是:如果您的喇叭离墙太远时低频会不足,那么就应该让喇叭靠墙摆。

  音响第十九要:器材个性

    每件音响器材都和人一般,有着自己的个性。有些器材听起来像绅士,有些像火爆浪子;有些温柔得像淑女,有些又热情得像卡门。由于个性不同,因此,在搭配上也就必须如婚姻大事一样,慎重其事。二件火爆脾气的器材配在一起一定让您难以消受。反之,二件温吞水、慢郎中配在一起也要急死您。所以,器材个性的认知绝对是必要的。在此我必须郑重的告诉读者们,根据我长期试听音响器材的经验,我认为器材本身个性上的差异要大过各器材之间真正品质的差异。也就是说,一般读者们所认为的器材好坏往往可能是不同个性搭配下所产生的个人好恶而以,真正器材的好坏往往被个性所掩盖。因此,深入的了解器材的个性是有其绝对的必要性。如果您不了解器材个性,当然也就无法做合适的搭配。这样一来,声音要好听就难了。

  音响第二十要:搭配上的推荐

    这「第二十要」是特别为评论员而写的。一个负责任的音响器材评论员应该就他自己丰富的经验,向读者推荐适合的搭配组合,否则,读者枉费看了前十九要,却因自己缺乏其他器材的个性资料或搭配经验,到头来仍然不知该项被评器材到底要如何搭配周边器材。对于评论员而言,这是为德不卒。所以,当您写完十九项要素之后,一定不要忘了,为读者推荐适合的搭配组合。我再次强调,不当的器材搭配往往比器材本身的好坏影响更大。不仅是一般音响迷,就是连音响评论员也经常会因为不当的搭配而误解了器材本身的真正能力,这是很遗憾的事。其实,任何一位评论员只要听得愈多,就愈不敢为一件器做黑与白、好与坏的二极化评语。因为在这二极之间往往还存在着许多可能性。所以,听得愈少的人愈肯定二极化的答案。这就好像小孩子在看电影时最喜欢问大人:爸爸!那些是好人?那些是坏人?为了减少犯错的机会,评论员在聆听器材时一定要先做多方的搭配,然后再将自己的搭配推荐告诉读者。
  
LW 来比比吧。
TOP
150#

越来越扯皮了,即使价格相同的平价av和hifi,平价av也无法在音质等诸多要素上取胜。但是按照LW的逻辑,多声道至上,即使打鼓像敲橡皮圈,拉小提琴像拉锯条也没关系,弹钢琴只要能当当响就成了,只要有“空间感”,一切就ok……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