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011121314151617» / 6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黑胶之路>>欢迎你加入吹水 [复制链接]

查看: 97200|回复: 674
131#

原帖由 松香味 于 2011-9-23 13:16:00 发表
原帖由 开心果 于 2011-9-23 13:06:00 发表
侧滑力的产生,几位高手已经说清楚了,如果说已经象1+1=2那样是常识了,也许有点过分。不明白你还想保留什么观点。

再说一次也许你还是装糊涂~~~~~~~

我前面的观点是:上面两个图都忽略了向心力,“图解

整天向心力向心力的,什么物体有向心力?。唱针是什么运动的?
TOP
132#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133#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最后编辑JWang 最后编辑于 2011-09-24 12:13:26
http://blog.sina.com.cn/jimwangny
TOP
134#

回复 122# LP 的帖子

原帖由 LP 于 2011-9-23 19:47:00 发表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1-9-23 18:37:00 发表
科幻片........了,黑胶系统运用洗衣机原理!!好耶............

饮番杯茶先!!



这个好茶呀!我不客气了。还有那白胎青花瓷幸福茶杯我也喜欢!


好啊!!这样的话,LP前辈就要多来中山了。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135#

回复 123# LP 的帖子

原帖由 LP 于 2011-9-23 20:04:00 发表
原帖由 阿杰 于 2011-9-23 16:48:00 发表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1-9-23 0:30:00 发表

您好LP兄!
请问:当时您用这种唱机时,还记得是那一

那时候的翡翠牌唱机应该是在中山六路粤华街口附近购买的,大概是85年左右的事。
当年我也在超波买了一台中华206唱机,唱头是压电陶瓷的,为此还托香港的亲戚买了一只audio-technica的AT11 MM唱头换上去。
算算

二兄:阿杰确是老手来的,那时有个AT11 MM唱头好了不起,真是的!!!。我是在你讲的店买的,时间是84年,现还保存该机的说明书,那机在2000年才送人了,是我妈一直保留着,她说:我留着是你的心血成果。那是组合机,全是我自装的,有黑胶唱盘,双卡磁带,立体收音机,灯光的等,还留有可放50张黑胶唱片的格,2个12寸底音三路分音音箱,整机为落地式。


LP前辈利害。并且还能亲自动手组装系统。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136#

原帖由 jacky70 于 2011-9-23 18:10:00 发表
看来你也是文科出身.圆周运动没有离心力吗?

针尖和唱片之间的作用力,无非是唱头重力,离心力,摩擦力,空气阻力,说起来麻烦,其实很容易理解.  

只要针尖准确地落在切点上,旋转的唱片对他作用力的方向只有一个,其他神马都是浮云。
TOP
137#

回复 136# 阿杰 的帖子

您好杰兄。
请问:您认为黑胶系统能不能运用洗衣机滚桶原理呢?

把黑胶盘转动部份假设为“洗衣机、或干衣机”的滚桶,把唱头、唱臂和唱片假设为要洗的衣服;然后把唱头、唱臂和唱片一同放进洗衣机的滚桶内,加满自来水,然后开机。

当滚桶转动一段时间后,唱头、唱臂和唱片不是产生“离心力”后就会全部集中在中间啰!!这个原理能不能运用到我们的唱臂“侧滑力”上呢???假如这个比喻成立的话,唱臂的“侧滑力”就不是这样产生的了??哈哈~~~~~
最后编辑中山张 最后编辑于 2011-09-24 17:36:39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138#

原帖由 松香味 于 2011-9-24 0:34:00 发表
要证明这个正切臂轨道摩擦系数仍然较高,具体方法是:用一条细长软线系上一个小吊锤,为了获得较高精确度,小吊锤质量不宜太大,一克左右就可以了,而细长软线长度不小于50cm,且细长软线的质量与小吊锤的质量相比可以达到“忽略不计”的程度。

在【平行唱臂轨道】的上方高约50cm处【牢固】架设一把钢尺,系上一个小吊锤的细长软线另一端用【活结】的方式绑到平行唱


不需这么复杂,只要调整尾砣,使针压为零,就很容易测试其阻力了。
TOP
139#

原帖由 开心果 于 2011-9-24 9:57:00 发表
昨晚看到这试验,只因网速太慢,无法回复。阿杰兄,你的试验不能证明什么。试验唱头不动,一种情况是,没有侧滑力,所以它不动。另一种情况是有侧滑力,但该侧滑力小于滑轮组的静摩擦力,所以它也不动。
所以这个试验不能证明什么。
  

怪我没把先决条件说清楚。
你说的第一种情况已经很清楚,不需要再讨论。
至于第二种情况,焦点就在滑轮组的静摩擦力上。
这也是玩好正切臂的关键,因为正切臂的移动力矩很短,如果有较大的摩擦力的话,是无法重播整张唱片的。
何况能够顺利通过telarc1812那16响能量巨大的炮声,其摩擦力已经很小很小了。
按照你的假设,那至少可以证明如果真的存在侧滑的话,也是很小很小了。
最后编辑阿杰 最后编辑于 2011-09-24 18:06:55
TOP
140#

原帖由 JWang 于 2011-9-24 11:08:00 发表
怎么才可在点臂上看到侧滑力呢?很简单。首先去掉抗侧滑的装置,然后把臂后的重量调至为唱头悬在空中不下掉为止。这时臂会向内摆动,这就是侧滑力在起作用。

正常情况下,是不可能出现你说的这种情况。
只有轴承或者臂管线存在预应力,才会出现。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