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678910111213» / 6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黑胶之路>>欢迎你加入吹水 [复制链接]

查看: 97304|回复: 674
91#

新手回帖!!
TOP
92#

等待ING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不为君王唱赞歌,只替苍生说人话!
鸟声、虫声、核桃声轻声入耳,
花事、鱼事、葫芦事诸事关心。
lp-33@hotmail.com
TOP
93#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1-9-19 23:36:00 发表
坐坐前辈的沙发!

我的黑胶之路就不是被你们毒害的啰!!哈哈~~~~~

9494
TOP
94#

原帖由 704lwh 于 2011-9-20 8:49:00 发表
最近168真系热闹,一轮嘴,把广州黑教荣誉教主LP前辈都请出山了!
我等晚辈受益匪浅!

是好久没这么热闹了.
TOP
95#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玩唱片,但是由于经济条件和市场条件限制,当时收藏的黑胶唱片大多数是国产单声道唱片(薄膜唱片是主打),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才收藏了几张欧美及港台立体声,但当时还没有立体声唱头,偶尔也只当单声道听听,睡梦都想拥有一套立体声系统……。现在收藏的唱片绝大多数都是近几年在二手市场买的,不少二手唱片(约1/2多)都有一个共同的现象,外圈前几分钟磨损都较明显,音质明显相对较差,几分钟甚至十来分钟后(直到结束)声音表现才达到唱片版本的正常水平,偶尔还会遇到内圈音质好于外圈音质的情况。成色较新的唱片(约1/3多)就没有这个情况,尤其是三维立体声声场和音质方面,正常情况外圈总是会比内圈好一些。

说上面这些现象是要提示一个问题:一些朋友播放唱片时,好像总是心猿意马,几分钟就换碟,这是个不好的习惯,播放CD唱片没有问题,播放黑胶唱片也这样,调整到位的系统磨损会较小或许还好一些,可年长月久就会出现唱片磨损不均匀、严重的就会造成内圈音质好于外圈音质的反常现象。曾经不少前辈都建议:平时听黑胶唱片最好听完整面再换碟。这样偶尔烧友造访要求换碟就没有多大关系了,爱护唱片要从播放开始,良好的操作习惯对唱片养护也是有好处的。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96#

[quote] 原帖由 jacky70 于 2011-9-22 15:13:00 发表
松香兄过多的理论上的追求和探究,只能让你陷入迷宫.还是以实际听感为主,理论支持为辅.本来黑胶播放已经存在几十年了,理论上是成熟的,关键在于讲理论应用于实践中的器材的设计和制造.这个过程变数太多,不是简单的理论可以解决的.机械上曾明的力学理论,受到的因素影响太多.我们普通烧友就只能耳朵收货,以听感为主.
这个说到点子上了。太多理论、推理没多大意义,实践、实际听感才是硬道理。
TOP
97#

原帖由 松香味 于 2011-9-22 17:31:00 发表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玩唱片,但是由于经济条件和市场条件限制,当时收藏的黑胶唱片大多数是国产单声道唱片(薄膜唱片是主打),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才收藏了几张欧美及港台立体声,但当时还没有立体声唱头,偶尔也只当单声道听听,睡梦都想拥有一套立体声系统……。现在收藏的唱片绝大多数都是近几年在二手市场买的,不少二手唱片(约1/2多)都有一个共同的现象,外圈前几分钟磨损都较明显,音质明显相对较差


我看到松香味兄此帖提及薄膜唱片又称33转胶碟,回想起趣事:周六我很高兴的,因为又可以将学校的唱机(中华牌)借回家烧一番了,下周一广播体操前原位就可以,我用的唱针是铁做的,用钝了用一磨刀石上磨尖再唱,有时不知是没磨好还是放针位置不正,把胶碟好似车床般地车出一丝多圈胶丝,见状,死了!真怕弄坏唱片,结果重放时又不易发觉,当时单声道只能有声就好,谈不上音质,后来老师也没发觉,我才放下心头大石。松香味兄:可见你是用心之人 。



TOP
98#

原帖由 jacky70 于 2011-9-21 16:48:00 发表
很多理论上非常好的器材,其实际表现很一般.轴承唱臂和正切唱臂都各有优劣,要是轴承唱臂一无是处,早就被市场淘汰了.常言道:针无两头厉.

同样升压牛的使用也自有道理.BRINKMANN,NAGRA,EMT等旗舰级别的唱放照样内置升压牛,问题是你的升压牛的质素和整个放大线路的质素去到哪里?

没有能力玩好正切臂不是你的错,每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或者在另一个领域你就是强人。
没有能力玩好正切臂,确又喜欢黑胶,支点臂就成为了选择,这就是支点臂存在的原因。
但如果因为存在很贵的支点臂,并认为可以和正切臂一较高低的话,那将是贻笑大方了。
正切臂玩的就是能力!!!
轮驱盘、升压牛同样也是这样,我还是再拿饮食来比喻:
因为有些味精也很贵,不需要太多的食材、不需要太多的配搭,只要加点味精,就可以熬出一煲味道浓郁的汤了。
这番话你跟普罗大众讲或许会得到支持,如果是对着美食家讲的话,同样会贻笑大方。
TOP
99#

回复 98# 阿杰 的帖子

近年发现,支点臂也一直在发展当中,并非停滞不前,有些我们认为支点臂无法克服的缺点,随着新型材料和更精巧的工业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善。
当然,如果从理性数据去分析,一些经典的古董器材存在很多方面的不足,甚至是一些致命的缺陷,但不能否认的是音响除了技术性指标外,审美取向也有很大因素。另外,我们听音乐,玩音响都是图个心情,一套器材,只要能让自己心情好的自然就是耳中的HIEND。除了器材的声音品质与风格,其它如历史内涵,收藏价值,甚至外观设计都可以是欣赏的内容。
TOP
100#

薄膜唱片的确是很难谈得上什么音质,记得有资料说频响上限只有7~8KHz(-10dB),由于当时的唱针(中华牌唱头)基本上都是“人造宝石”(酒石酸甲钠晶体)针尖,很粗燥不耐磨,使用几十小时音质就明显变差了,因此实际播放读取到的高频上限往往还达不到7~8KHz(-10dB),放大器也就常使用RC、LC电路对5~6KHz以上高频进行补偿提示,至使整体声音失真非常明显。哈哈!不过当时仍然是折腾得很强劲哦,回想起来,仍然可算是快乐时光。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