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7891011121314» / 6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黑胶之路>>欢迎你加入吹水 [复制链接]

查看: 97182|回复: 674
101#

原帖由 松香味 于 2011-9-22 23:08:00 发表
薄膜唱片的确是很难谈得上什么音质,记得有资料说频响上限只有7~8KHz(-10dB),由于当时的唱针(中华牌唱头)基本上都是“人造宝石”(酒石酸甲钠晶体)针尖,很粗燥不耐磨,使用几十小时音质就明显变差了,因此实际播放读取到的高频上限往往还达不到7~8KHz(-10dB),放大器也就常使用RC、LC电路对5~6KHz以上高频进行补偿提示,至使整体声音失真非常明显。哈哈!不过当时仍然是


你说得对!那时只有就是那程度,有声便是良了,也是一种启蒙的过程。后来工作了,我买的第一台辈翠牌唱机,唱头是三角牌压电陶瓷,那很了不起,也有香港33转中英歌曲音乐黑胶唱片,12寸的山水曰本喇叭单元,也是一种享受。真是黑胶之路!!!
TOP
102#

回复 101# LP 的帖子

原帖由 LP 于 2011-9-22 23:36:00 发表
你说得对!那时只有就是那程度,有声便是良了,也是一种启蒙的过程。后来工作了,我买的第一台辈翠牌唱机,唱头是三角牌压电陶瓷,那很了不起,也有香港33转中英歌曲音乐黑胶唱片,12寸的山水曰本喇叭单元,也是一种享受。真是黑胶之路!!!


您好LP兄!
请问:当时您用这种唱机时,还记得是那一年吗?
最后编辑中山张 最后编辑于 2011-09-23 12:51:57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103#

有进步啊!

原帖由 Dr kuang 于 2011-9-22 22:53:00 发表
       近年发现,支点臂也一直在发展当中,并非停滞不前,有些我们认为支点臂无法克服的缺点,随着新型材料和更精巧的工业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善。
       当然,如果从理性数据去分析,一些经典的古董器材存在很多方面的不足,甚至是一些致命的缺陷,但不能否认的是音响除了技术性指标外,审美取向也有很大因素。另外,我们听音乐,玩音响都是图个心情,一套器材,只要能让自己心情好的自然就是耳中的HIEND。除了器材的声音品质与风格,其它如历史内涵,收藏价值,甚至外观设计都可以是欣赏的内容。


       已近得道,值得一赞再赞!
最后编辑地狱谁下 最后编辑于 2011-09-23 03:12:51
TOP
104#

原帖由 阿杰 于 2011-9-20 20:01:00 发表
原帖由 松香味 于 2011-9-20 17:53:00 发表
个人观点如有谬误欢迎交流拍砖。

有向心力,为什么就不提提离心力呢?
图都画成这样了,还不明白的话,就只有请你做试验了。(你还可以和开心果DX一起研究)
先将唱头固定在唱臂的直臂段(目的是使补偿角为零),然后放在转动的光面唱片上,看看唱臂是向那个方向移

谢谢你常记得我,我也记得你()。
最后编辑开心果 最后编辑于 2011-09-23 10:53:36
TOP
105#

看到大家的讨论,收获不小。
不过松香味兄的说法的确有问题。一是基本知识。二是态度,本帖里,各位高手(不含开心果)都对产生侧滑力原因有正确的共识。可是松香味兄依然是:“即使最后不能统一意见,各自保留观点就好,不必强求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阐述自己的观点已经很累,强求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一定更累且通常办不到”。
TOP
106#

原帖由 开心果 于 2011-9-23 11:22:00 发表
看到大家的讨论,收获不小。
不过松香味兄的说法的确有问题。一是基本知识。二是态度,本帖里,各位高手(不含开心果)都对产生侧滑力原因有正确的共识。可是松香味兄依然是:“即使最后不能统一意见,各自保留观点就好,不必强求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阐述自己的观点已经很累,强求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一定更累且通常办不到”。



很久不见了,最近可好。

观点不一致时采取“各自保留观点”的态度有问题吗?你上面这个发言是不是有点借势(借刀)强求别人接受一个不能赞同的观点呢?所以按照你的逻辑,我没有接受就是态度有问题。哈哈!硝烟味是不是太重了?

我前面的观点是:上面两个图都忽略了向心力,“图解”显然存在问题。有请开心果兄补充完善。
最后编辑松香味 最后编辑于 2011-09-23 12:12:32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107#

侧滑力的产生,几位高手已经说清楚了,如果说已经象1+1=2那样是常识了,也许有点过分。不明白你还想保留什么观点。
TOP
108#

原帖由 开心果 于 2011-9-23 13:06:00 发表
侧滑力的产生,几位高手已经说清楚了,如果说已经象1+1=2那样是常识了,也许有点过分。不明白你还想保留什么观点。

再说一次也许你还是装糊涂~~~~~~~

我前面的观点是:上面两个图都忽略了向心力,“图解”显然存在问题。有请开心果兄补充完善。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109#

原帖由 开心果 于 2011-9-23 13:06:00 发表
侧滑力的产生,几位高手已经说清楚了,如果说已经象1+1=2那样是常识了,也许有点过分。不明白你还想保留什么观点。

假如你认为讨论侧滑力可以忽略向心力,或者忽略向心力去解释侧滑力已经很完善,已经像1+1=2那样无懈可击,那么我现在明确的告诉你,对你的见解我同样表示——不可认同。但是我会清楚,持不同观点的人数中,多了你的一票。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110#

原帖由 Dr kuang 于 2011-9-22 22:53:00 发表
近年发现,支点臂也一直在发展当中,并非停滞不前,有些我们认为支点臂无法克服的缺点,随着新型材料和更精巧的工业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善。
当然,如果从理性数据去分析,一些经典的古董器材存在很多方面的不足,甚至是一些致命的缺陷,但不能否认的是音响除了技术性指标外,审美取向也有很大因素。另外,我们听音乐,玩音响都是图个心情,一套器材,只要能让自己心情好的自然就是耳中的HIEND。除了器材的声音品质与


KUANG版一语道破天机.赞同.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