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4849505152535455» / 5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纯属胡诌 [复制链接]

查看: 351631|回复: 566
511#

春节假期深圳气候不大好,没去什么地方玩。
初四联系了一位在网上认识的同城烧友C兄,他的设备是“MBL CD机+KRELL400+B&W805”,想去听听他的系统。

B&W我以前在华强北雅乐的展厅听过,用一套加拿大“势驾”推“B&W804”,效果实在是不敢恭维。又听过许兄以前的“MBL前级+PASS350.5后级”推“B&W801”,也感觉很一般。心中疑惑,一个世界著名的音响品牌,竟然这么差劲?

C兄的设备摆放在客厅的短边,由于前几天还有一套5.1AV设备摆在后面,所以这对B&W805离沙发已经很近了,两只箱子距离也拉的比较开,平行摆放,没有内拗。C兄说这样声场比较开阔,我觉得这样虽然开阔,但是两只箱子之间的衔接度是否有点问题,就如我们去听音乐会的时候坐在第一排一样,会感觉声场不太对而且有点压迫感。

C兄比我早发烧的多年了,现在已经有几年不发烧HIFI器材了,改烧红酒了。C兄家里的电器都非常考究,档次较高,性格使然,喜欢尽量追求好的东西。音响系统的线材搭配也很讲究,其中一对信号线是“范登豪银线”,包装的木盒子都十分精美;电源、喇叭线看样子也十分高班。据C兄说这些搭配当时也请教了很多高烧人士,最终确定的方案。
C兄家的CD收藏量也非常可观,都是名碟,另外还有卡带机,真是个不折不扣的玩家。

听了C兄家的一些碟片,“老鹰乐队”、“皇家芭蕾”,还有我带的“米岛莉小提琴专辑”、“歌剧集锦”,有“蕾妮·弗莱明”唱的“德沃夏克《水仙子--月亮颂》”,“帕瓦罗蒂”的《图兰朵-今夜无人入眠》等。

上了这个级别的器材,各方面是不错了,有一个小小问题是:我觉得在中下段,有一点点混沌不畅。打个比方就像一条河流,上下游都蛮清澈流畅,就是在中游往下一点,大概2/3处,突然来了个小排污口和一个急转弯,使到这个地方的水流有点污浊和不畅。

另外这次听B&W,感觉比以前醇正得多,能让人感受到B&W的内涵,是“一种纯正的英国式的朴素”,这种“朴素”很可能会被认为“平淡无奇”。打个比方,就如老款的英国“路虎”汽车,我说的是原汁原味英国设计生产的“路虎”,不是后来卖给福特那个“路虎”。如果把老款“路虎”的标志去掉,一个对汽车历史文化没有认识的人,很可能认为这个方盒子是一辆呆头傻脑的国产低档车。

英国的文化有非常显著的特点,比如上面说的汽车:劳斯莱斯、路虎、美洲虎、宾利、阿斯顿马丁,甚至有一些根本不大知名的,比如有一次我在网上看到一部跑车叫“瑟伯拉”,其造型同样让人拍案叫绝(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谷歌一下图片),其精髓就是一种低调内敛质朴的尊贵,带着一点点粗糙的肌理,还有一点执拗和傲慢。完全不像法国人那样柔光丝滑美艳动人。

B&W就应该是这样,如果不是这样,那完全可能是系统的问题。包括我上面所说的“雨后初晴”的“干”,这种“干”依然是纯粹的英国式,喜欢他的人,会喜欢得不得了。。。。

艾尔加的曲子,杜普蕾的大提琴,用B&W来播放,那是何等赏心悦事。。。
最后编辑steveh 最后编辑于 2012-02-02 12:22:13
LT.M HI-FI CLUB 订机、团机、摩机、修机    http://bbs.hifi168.com/showtopic-210184.aspx
TOP
512#

steveh兄的比喻甚为贴切。与我心有戚戚焉!所谓万法归宗,殊途同归。steveh兄能做到万物融通,思辨通达。真是hifi烧友中最难能可贵的。
TOP
513#

原帖由 残剑831 于 2012-2-1 0:27:00 发表
steveh兄的比喻甚为贴切。与我心有戚戚焉!所谓万法归宗,殊途同归。steveh兄能做到万物融通,思辨通达。真是hifi烧友中最难能可贵的。


呵呵,剑兄言过了,我大都是凭直觉在胡说,图个开心。剑兄的文章更有可信度和说服力,期待剑兄更多听感评述。
LT.M HI-FI CLUB 订机、团机、摩机、修机    http://bbs.hifi168.com/showtopic-210184.aspx
TOP
514#

好文章,主要是好心态。
喜欢听五六十年代的录音,建议搞搞黑胶听听。
但是以我现在的经验,模拟录音中有非常好的,也有非常不好的,不像后期的数码录音质量比较整齐。模拟是有的很好,数码是都不差。
TOP
515#

回复 514# 老范 的帖子

范兄好!感谢鼓励!
范兄所言极是,一圈下来,我还是认为最杰出的作品,在模拟时代,在人类的艺术时代。西盖第拉的莫扎特,那种感情,不是数码时代的设备能表达出来的。
但,数码设备尚难玩好,这个黑胶系统所需的时间、精力、财力。。。,实在令人望而却步。

所以只能折中,适可而止。
最近用电脑浏览了一些数字音乐(感谢许兄赠与),听到很多以前没有机会听到录音(我只是普通百姓,没有金钱买那么多好碟),这样已经很好,我觉得听音乐的最大乐趣,还是在于感受和理解不同的作曲家和演奏家,看看他们是什么样的人,想说什么,看看他们的人生有什么奇趣。
实在是非常喜欢的版本,会考虑买质量好的CD。
LT.M HI-FI CLUB 订机、团机、摩机、修机    http://bbs.hifi168.com/showtopic-210184.aspx
TOP
516#

国内听黑胶的乐友,好大一部分是冲着好音效去的,还有一小部分,是为了好找好的,或者不同的演绎。其实我觉得后者带来的乐趣更大一点,毕竟古典音乐的黄金年代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这里面有好多的录音现在没有CD版发行,或者很难找。随便说说,Hoelscher,Mainardi的贝大奏,Lili Krause的莫扎特,或者Elly Ney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不过我对CD不熟,说不定有,我不知道。
黑胶的门槛现在没有那么高不可攀了。像这个Clearaudio的入门级唱机,Concept, 唱臂,MM唱头都调好了,拿来找个唱放,连上听就可以了。这个官网报价是1100欧。还有一个T+A的一体式唱机,连唱放都设定在底座里了,更方便,不过那个算是高档器材。我觉得现在黑胶的风气起来了,所以也有厂家愿意研发新的唱机。这个concept要是五年前就有,我肯定买一个。
国内的唱片,如果不挑版本的话,100元一张可以找品相非常好的唱片,应该说不算贵了。同样花一万块买播放设备,LP肯定是比CD好听了。
TOP
517#

[quote] 原帖由 老范 于 2012-2-2 19:24:00 发表
国内听黑胶的乐友,好大一部分是冲着好音效去的,还有一小部分,是为了好找好的,或者不同的演绎。其实我觉得后者带来的乐趣更大一点,毕竟古典音乐的黄金年代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这里面有好多的录音现在没有CD版发行,或者很难找。随便说说,Hoelscher,Mainardi的贝大奏,Lili Krause的莫扎特,或者Elly Ney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


老兄说的对,这个过程的确很有乐趣,但是比较耗费时间精力了。

我个人其实不是很在意黑胶或者是CD,但有些音乐的确是黑胶系统来播放好一点。比如上面讲的“西盖蒂拉莫扎特”,这张碟是我在QQ上下载的,连封面是什么样都不知道(很惭愧,我听过的音乐其实不是很多),估计是20世纪40年代的单声道录音,初一听感觉非常好,觉得这才是真正的“莫扎特”。我以前说过几次:我们之所以觉得莫扎特“不好听”,十有八九是因为那位演奏家根本拉不出莫扎特。西盖蒂有一种天然的流美惆怅(我认为这是莫扎特的一部分气质),他处理音色的技巧很有特色,后来我终于好奇百度了一下,好像有一篇文章在写他总是有意无意的略掉一两个音符,所以他的琴声中有点“咿呀咿呀”似断似续的感觉,这是我以前说过的“熟而返生”的境界,绚烂之后复归平淡、简朴与稚拙。

这样的音乐,配合黑胶系统“咿呀咿呀”的转盘,还有一点“吱吱”声,那的确是很美妙的。。。
这样的赏乐过程,也充满妙趣。
最后编辑steveh 最后编辑于 2012-02-02 22:21:25
LT.M HI-FI CLUB 订机、团机、摩机、修机    http://bbs.hifi168.com/showtopic-210184.aspx
TOP
518#

另外,黑胶风起,厂家愿意研发新唱机,这就像巴黎的时尚复古风,相机、单车等等工业产品也纷纷采用复古造型一样,是为了满足某些顾客的心理,它没办法成为主流。HIFI设备也不可能重新回到真空管、黑胶时代,毕竟真正使用黑胶唱机来听20世纪五六十年代唱片的人是少之又少。

现代HIFI器材的主要追求是“精准”。但是衡量艺术作品的标准,不一定是“精准”。上个时代的HIFI器材设计,是各厂商设计师融入了自己的艺术审美理念,把HIFI器材美化、艺术化,而并不追求绝对的真实精准。

这就像紫砂壶的“手工壶”和“模具壶”,用现代的电脑辅助设计软件,还有立体扫描技术,可以设计出很精致的模具,也可以把古代名家的造型做的一模一样。这样的“模具壶”,圆能百分之百圆,方能百分之百方,成品率高,对制作者的要求反而不需要很高,可以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其实现在市面上大多数都是这种“模具壶”)。相反,“手工壶”就无法做到绝对的圆、方了,壶口的水平线也不能绝对的平整了,壶盖和壶口也没办法做到严丝合缝了,要凭经验估算烧制时的收缩率,这些是因为人的感官是有局限性、有误差的。但是一个高水准的手工壶,它就妙在这一点点的“不完美”,这一点点所营造出来的独特神韵,还有让人赞叹制作者的高超技艺。所以,它稀有,也比较贵,碰到一个很好的纯手工壶,并不容易。

好的黑胶系统,就如这高级手工壶,它的魅力不是“机器一样的精准”,恰恰是一点一点的不准,营造出独特的韵味。但是难找,难搭配好,就像很难碰到一把纯手工好壶一样,要有钱,有缘分,买到了还要小心翼翼好好养。
买个可以播放的黑胶设备当然并不难,就像随便一个人,捏了一个壶,都可以叫“手工壶”,可能基本上都也能用。但是这肯定还远不如“模具壶”了。
另外还有好的黑胶唱片,也不好淘。就像一把好的手工壶,也要有好茶来泡一样,不然就只能拿来摆了。

呵呵,这就是我说的“望而却步”的理由了。
最后编辑steveh 最后编辑于 2012-02-02 23:58:01
LT.M HI-FI CLUB 订机、团机、摩机、修机    http://bbs.hifi168.com/showtopic-210184.aspx
TOP
519#

……
“买个可以播放的黑胶设备当然并不难,就像随便一个人,捏了一个壶,都可以叫“手工壶”,可能基本上都也能用。但是这肯定还远不如“模具壶”了。
另外还有好的黑胶唱片,也不好淘。就像一把好的手工壶,也要有好茶来泡一样,不然就只能拿来摆了。

呵呵,这就是我说的“望而却步”的理由了。”

整个贴子的其它方面都很认同,就这个“望而却步”的理由实在不是个理由,因为有假想的成份!
真正听上黑胶后(先不说玩吧),这个理由很脆弱的!
TOP
520#

呵呵,老兄看来对黑胶有点误解。
现在的LP播放设备,转盘主要的挑战是避震,主要是因为唱头对声音信号非常非常敏感,马达一点点震动如果传导到唱头上去,都会影响效果。转盘另外一个主要的作用就是保证转速在33.3转,这个也算个不大不小的难题。
唱臂的主要作用是保证唱头的循轨准确,简单地说,就是让唱针在V型的声槽中一直保持垂直,这样拾取左右声道的声音讯号一致。
唱头的作用是拾音。唱盘转得平、转得稳、转得匀,唱臂循轨好,都是为了保证唱头的完美拾音。
唱头放大器的作用是要把微弱的电信号升压放大,输送给前级。好的唱放里面还有RIAA还原电路,是为了早期的单声道唱片准备的,因为那个时候RIAA曲线不是全球统一标准。
解释了这些,是为了说明,现代的高科技条件下的唱机,并不是为了让唱片更“好听”,而是让它们更真实。换句话说,好的唱机并没有人工地改变声音,只不过是更准确地播放。傅聪最仰慕柯尔托,说他虽然有错音,但是意境最好。但是有没有错音是柯尔托的事,LP唱机的任务是把这个错完全表现出来,不能把错的播成对的,也不能错上加错。
近半个世纪以来,机加工技术有了质的提高,所以现代的唱机,即使是入门级别的,加工质量也很好。高档的唱机就更精益求精。这应该是当代乐友的福音。从这个意义上,我本人是不倾向于买古董唱机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