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兄好!感谢发言!
我认为“有信仰”也是一种能力,不是每个人都有“有信仰”的能力。
上几个周末,受同城年轻烧友M哥之邀,欣赏了他刚购置的入门级HIFI设备:
音源为一台笔记本电脑,自带声卡,通过一条普通耳机线接到一台ONIX解码器;
音箱为南京“微世N1”;
功放为“声雅”,型号未知,据说是前胆后石合并机,功率达到150w。
喇叭线是微世搭配,据说200元,信号线未知,应该较普通。其他电源线,电源插头均是普通家用产品,未作任何改动。
播放软件是FOOBAR2000,硬盘是华强北买的,包送音乐数据那种。据那天的听感,这种买硬盘包送音乐的,音乐的素质参差不齐,有些很有可能为了充满数据量,在网上四处找的MP3。这个跟许兄的音乐数据,都是拿几百近千元的头版碟自己抓成WAV格式的,音质有较大差距。
M哥及其同好,听的音乐类型比较多,主要是流行、乡村、布鲁斯等。那天下午基本上就听这些。
上面说的那套设备,功放和音箱两件一共不到9000元,表现上述类型的音乐,可圈可点。放古旋的《梅花三弄》,说实话我听不出跟一套几万甚至十几万的设备,有什么太大的差别。
这套设备还有很多可以改善之处,比如电脑主机、声卡、USB线,电源插座,电源线,信号线等;M哥家中的环境,纵向短了点,使音箱不大容易摆位。还有器材都摆在普通合板制作的电视柜上,估计避震效果很一般。
本人一直认为“好声”,是一个“木桶理论”,取决于整个环节中最短的一块板,而不是最长的一块。各块板的高度接近,才能装最多的水。除了音源、功放、音箱三大件之外,电源、线材、避震、环境如果能处理到相当的水准,低价器材一样可以出不错的声音。
由此本人认为国内的HIFI厂家,值得赞许,在外国HIFI器材如此天价难攀的时代,设计生产出了适合初级烧友享用的器材,造福普通爱乐人士。
如果说这些器材有什么问题,本人认为主要有:
1、 时间的考验。国外HIFI 器材,皆有长时间的设计制作历史,风格、产品稳定,经久不衰,一对HIFI音箱,如果不是人为地破坏,一般是听不坏的,而且几十年保持相同的状态,所谓“听过世”。这点,国产器材尚未经考验。
2、 音色的高贵程度和音乐感情的再现。这点国产器材和国外器材,还是有比较明显的差距,比如表现一把18世纪意大利名琴的音色,国产器材较难做到“细腻”和“高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