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4546474849505152» / 5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纯属胡诌 [复制链接]

查看: 351596|回复: 566
481#

X兄好!感谢发言!
我认为“有信仰”也是一种能力,不是每个人都有“有信仰”的能力。


上几个周末,受同城年轻烧友M哥之邀,欣赏了他刚购置的入门级HIFI设备:
音源为一台笔记本电脑,自带声卡,通过一条普通耳机线接到一台ONIX解码器;
音箱为南京“微世N1”;
功放为“声雅”,型号未知,据说是前胆后石合并机,功率达到150w。
喇叭线是微世搭配,据说200元,信号线未知,应该较普通。其他电源线,电源插头均是普通家用产品,未作任何改动。

播放软件是FOOBAR2000,硬盘是华强北买的,包送音乐数据那种。据那天的听感,这种买硬盘包送音乐的,音乐的素质参差不齐,有些很有可能为了充满数据量,在网上四处找的MP3。这个跟许兄的音乐数据,都是拿几百近千元的头版碟自己抓成WAV格式的,音质有较大差距。

M哥及其同好,听的音乐类型比较多,主要是流行、乡村、布鲁斯等。那天下午基本上就听这些。
上面说的那套设备,功放和音箱两件一共不到9000元,表现上述类型的音乐,可圈可点。放古旋的《梅花三弄》,说实话我听不出跟一套几万甚至十几万的设备,有什么太大的差别。
这套设备还有很多可以改善之处,比如电脑主机、声卡、USB线,电源插座,电源线,信号线等;M哥家中的环境,纵向短了点,使音箱不大容易摆位。还有器材都摆在普通合板制作的电视柜上,估计避震效果很一般。

本人一直认为“好声”,是一个“木桶理论”,取决于整个环节中最短的一块板,而不是最长的一块。各块板的高度接近,才能装最多的水。除了音源、功放、音箱三大件之外,电源、线材、避震、环境如果能处理到相当的水准,低价器材一样可以出不错的声音。

由此本人认为国内的HIFI厂家,值得赞许,在外国HIFI器材如此天价难攀的时代,设计生产出了适合初级烧友享用的器材,造福普通爱乐人士。

如果说这些器材有什么问题,本人认为主要有:
1、    时间的考验。国外HIFI 器材,皆有长时间的设计制作历史,风格、产品稳定,经久不衰,一对HIFI音箱,如果不是人为地破坏,一般是听不坏的,而且几十年保持相同的状态,所谓“听过世”。这点,国产器材尚未经考验。
2、    音色的高贵程度和音乐感情的再现。这点国产器材和国外器材,还是有比较明显的差距,比如表现一把18世纪意大利名琴的音色,国产器材较难做到“细腻”和“高贵”。
LT.M HI-FI CLUB 订机、团机、摩机、修机    http://bbs.hifi168.com/showtopic-210184.aspx
TOP
482#

steveh兄, 关于系统的决定性因素,小弟有不同见解,根据我的经验,器材不分国产进口,但是有档次之分,通常一个厂家的产品,高级东西和中低档的最大差别,主要是在场面上面,规模感上面,还有就是音场的还原。所以对于只听小作品或者只注重音色的朋友其实是福音。平衡和有感情的声音不是一定要很多钱就可以得到的。关键是听力水平,调整的技巧和水平。  本人见过太多的朋友,系统还没有调整平衡和流畅,就又再次升级,结果还是不平衡。进入新的困境。
38“毒物”
TOP
483#

再赞一次楼主好帖子!这里看到除了音响(音乐)以外楼主的学识和学习精神。向你学习!
TOP
484#

精彩!继续啊!
TOP
485#

看了这贴,不禁感慨,想起逛陶街的那次经历。走进一家黑胶唱片店,看到一张邓丽君的《淡淡幽情》LP,有点心动,忍不住想看看,谁知那老板开口了,态度极其生硬“不买就别动”,虽然他店里还有很多张我感兴趣的唱片,但想都不想,不作停留;随后信步来到一家器材店,老板很热情,看我不是本地人,便操着极不熟练的普通话说“随便看看,也可以试听,不买也没关系”,然后看到我对哪些器材感兴趣便介绍,且尽量详致。虽然他的普通话慢且绕口,但听起来却无比舒畅。心里暗定:下次升级首选该店!
TOP
486#

楼主好贴,相见恨晚,以后常来了。
TOP
487#

感谢楼上几位朋友留言鼓励!

自从许兄的系统调整到一个很好的状态,加上许兄的数字音乐巨多,小弟也就经常过去蹭听了。
最近两次与许兄闲聊,听许兄说了些不错的心得:

很有些纯音乐爱好者,常不屑器材发烧友,认为这同音乐本身没有什么关系。许兄举了一个例子:比如我们在欣赏一首唐诗,书上油墨印的美术字,能让你欣赏并理解诗歌的内涵。但是如果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在某时有感而发,挥毫书写了这首唐诗,那不是更好吗,那不是又从一个层面,更深更好的帮助读者来欣赏诗歌,不是又一种完美的合作吗。听音乐也一样,我们用一台普通设备听音乐,就如在书本里欣赏诗歌;如果我们用一套HIFI设备听音乐,就犹如在欣赏一位书法家书写的一首诗。。。。。。

听完,深赞许兄比喻之精妙。由此我想起历史上那些杰出的诗文法帖如《兰亭序》、《黄州寒食帖》等。“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同样是这几个字,看着苏东坡自己亲手写出來的字,当然是跟书上的印刷体不一样。
所以发烧音乐和发烧音响并不矛盾呀。

又:录音唱片技术发明之后,萧伯纳等人就在嘲笑这种“罐头音乐”,也深忧这种过于容易获取的音乐,会使听者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去专注、参与音乐,现在看来的确是这样,很多人家里的唱片一柜一柜的,但却没有心思完整听完一部作品。同样,过度强调、追求音响器材的搭配,也可能使人反而忽略了音乐本身。

发烧音响器材本身都很有个性,搭配好,并不容易。
现在很多发烧器材品牌都开发了一系列前后端器材,比如NAIM、英国之宝、贵丰等。本人现在认为,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就某个品牌整套购置,是欣赏音乐的最佳选择。
最后编辑steveh 最后编辑于 2011-12-19 08:38:23
LT.M HI-FI CLUB 订机、团机、摩机、修机    http://bbs.hifi168.com/showtopic-210184.aspx
TOP
488#

中医与音响玄学

有次与许兄闲聊得知许兄老家竟与中医有些许渊源,甚至有治疗烫伤烧伤的祖传秘方。

在我们老家那个比较落后的地方,我们小时候有点感冒发烧都是喝中药、注意饮食、休息来恢复身体健康的。不像现在的大城市里,孩子病了,抱到医院,先用一堆仪器一顿查,然后打吊瓶,吃抗生素。如果吃中药,则是一堆塑料包装的成药,我戏称为“红糖水”,反正喝了没啥事。

理性的西方人好像不是很相信中医,煮几根草能治病,人体中有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什么“筋络”、“穴位”,这个听起来太玄乎了。
近年好像有一个著名的“院士”说要“废除中医”。这个说法让我很惊讶,中医在中国起着重要的“保健作用”,就像西方人要吃大量的保健品一样,“先保后医”,最后实在不行再上医院。在医疗费用如此高昂,这么多人看病如此困难的情况下,中医起着非常重要的“保健”作用。现在居然有人说要废除,让人们有点小病小灾就得去医院挨宰打吊瓶吃抗生素,感个冒就得花一两百块。。。。

从小就喝中药,自然也知道中医医术有高低之分,有些医生踏破门槛,有的医生则门可罗雀。同样的病,同样几号药抓来抓去,高明的医生,两付下去立竿见影。

许兄说这音响器材的搭配,就如这中医中药。不信中医的人,说中医没用,就如上述某位“院士”。但中医的的确确在中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医是一种“经验论”,是经历了千百年的积累,而不是“最新科技发明”,所以医生越老越管用,因为他的经验越多。

搭配音响器材、线材、电源、环境,跟中医的道理一样,里面的任何一道环节,就如中药里的一号药,需要多少号药、每号药多少份量,放多少水,什么时候煮,煮多久。。。。。。都影响功效。
这就需要经验丰富的高明医生,需要长期的探索实践。

听完许兄所述,深感极有道理啊。许兄今天系统的好声,的确凝聚了许兄长期学习摸索所得的经验精华,实属难得。
LT.M HI-FI CLUB 订机、团机、摩机、修机    http://bbs.hifi168.com/showtopic-210184.aspx
TOP
489#

回复 488# steveh 的帖子

先生您好!!

您总结的许兄的关于音响的中医论,甚好!

我很有同感!

中医讲究调理,阴阳平衡最重要!

玩音响也是如此!升级换机换线犹如西医疗法,摆位,避震,超低温处理就像中医的针灸,拔罐,按摩等调理手段。不论西医或中医。保持系统(人或音响)阴阳平衡为首要!

被先生言语触动,呼吁几句,见笑了!
最后编辑xin889 最后编辑于 2011-12-19 10:39:57
TOP
490#

真够扯的!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