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和初哥聊天 [复制链接]

查看: 69096|回复: 185
21#

很好的学习资料!
TOP
22#

好贴!顶下!!!
音 源:XDK-MUSE Deluxe 1.0 +DAC-8+PC 
前 级:G&W T-6S收藏版
后 级:G&W TW-A100订制版
音 箱: Dynaudio Contour S3.4
其 它:PS AC-12 、OCOS、XLO、FA-Gold 、FA-2、FP-1、FP-5、XF2000S滤波电源、西门子漏保、超级紫铜座、海阳二号钉.......
TOP
23#

受益匪浅
TOP
24#

获益良多,LZ辛苦,辛苦。
TOP
25#

好贴置顶吧,便于共同学习
毋意、毋比、毋固、毋我。
TOP
26#

期待下文
TOP
27#

烧游记之
简单就是美

文 · H K Lee

我的Hi-Fi资历可以说十分浅,也可以说非常深。
大约五、六年前,我才算正式玩Hi-Fi。那时,我的一位德士司机朋友,因为要搬家,送了我一对Goodmans十二英寸全音域喇叭,于是我购置了一部300B胆机,又从二手店买一部Philips CD机来搭配它们。此后,我一直钟情Goodmans这对喇叭,发烧友中,像我这样从一而终的,简直是稀有动物。
不过,我还是敢夸口自己玩Hi-Fi属于元老级。为什么呢?这就要追溯至孩提时代,大约五、六岁,我就开始听收音机,一听便听了半个世纪之久。
在我心目中,听收音机不光是听音乐那么简单,当然,我今日能够对粤曲、华语老歌、欧西流行曲、古典音乐,甚至爵士乐都有一点点认识,全拜收音机所赐。
此外,我发觉我有许多普通常识,都是从收音机里学习得来。以前的广播节目,没有那些“口水多过茶”的DJ。过去的节目主持人,多少有点文化(俗语所谓墨水),才可以站得住脚。他们谈古论今,学贯中西。所谈内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包罗万有。我记得,香港一些电台节目,甚至开栏目讨论中国文学、诗辞歌赋,不像现在的DJ,整天嘻嘻哈哈,听完节目,脑海中一点值得回味的片段都没有(主编按:强烈同意!)。

陪伴我成长的,一直是爸爸早年购置的那部德国德律风根灯胆收音机。从小学开始,每逢做功课,我必定扭开收音机,就算第二天要考试,我都没有离开过它。
我相信,跟我年纪差不多的朋友,都会有相似的回忆。从前读书根本没有升学压力,完全可以一面听收音机,一面读书,其乐无穷。不象今天,几乎每一个小孩子读书,都要由母亲陪伴在侧。这种读法,既枯燥又乏味。
但有收音机陪伴就不同了,不但音乐上起到潜移默化、薰陶感染的作用,多收听时事广播、文化评论节目,又可以吸收到许多书本上无法学到的知识。即使现在,如果我是一个小孩的话,我也一定宁愿选择收音机,而不选择唠唠叨叨的父母亲作为我学习的良伴。

我钟情古董灯胆收音机,听过及玩过的收音机,也有一定的数量。直至今天,我依然保存着一部大型座地式收音机。

大家从照片中可以看到,这部收音机连同喇叭箱、唱盘,好似一个大雪柜。这是四十年代Philips的超级豪华大制作,整部收音机都采用一英寸厚的柚木为材料,要三个壮汉才搬得动它。
我一直以为,只有我才比较喜欢古董收音机,直至认识了亨利,才知道他是比我道行更高的超级收音机玩家。


亨利家住马林百列,客厅面海。这种环境容易形成浪漫的氛围。大家可以想像,亨利一面品一杯浓浓的咖啡乌,一面收听着怀旧气息浓郁的音乐,何其自在惬意。
进入亨利家中,犹如进入古董收音机森林。细数一下,竟然有十多二十部旧款收音机,有些大如书桌,有些小如烘面包的烤炉。种类之多,连我这个古董收音机迷,也大开眼界。
亨利以前在乐队曾经担任鼓手,喜爱音乐,搞过不少音响系统。想不到他今天竟然返朴归真,独爱古董收音机,他甚至用古董收音机来听CD,自得其乐。
跟亨利谈起六十年代的音乐,话题特别多,可能是年纪和兴趣相近的缘故。
其实,听古董收音机,先要做好心理准备,你千万不可用今天的音响标准来看古董收音机,什么音场、动态、聚焦,完全欠奉。你从古董收音机身上,可以闻到一种特殊的古董气息,而这种味道是五、六十年代才有的“独门秘技”。
我觉得,玩古董收音机,最能够体现“简单就是美”的艺术准则。


亨利拥有的收音机,大多数是单声道制作,声音非常纯朴、直接,绝无花巧成份在内。但很奇怪,只要这些收音机发声,就会有一种魅力,叫人一直追听下去,舍不得关机。
现在很多发烧友,都是胆机的“自作派”。说实话,要做一部胆机,虽然不需要像考试一样过关斩将,但却不能缺少一双懂得音乐的耳朵。当你听惯古董收音机,你对什么是靓声,必然会有一套标准。
据我所知,在本地要找古董收音机,既要运作正常,又要有FM的话,比较困难。
很多朋友都愿意在网上投标,一来价钱合理,二来选择甚多。当然,你也要冒险,网上货不对办的情况很多;而本地师傅懂得修理收音机的,却是少之又少。
我自己收藏的一两部古董收音机,都是从本地一些发烧老前辈手中接棒过来。因此,我也特别珍惜这种类似于薪火相传的关系。
简单就是美。古董收音机多数线路简单,声音却妙不可言。我觉得,从古董收音机身上,也可以得到一点小小的启发。我玩Hi-Fi,喜欢把复杂的东西简化。正如我家中的主力系统,只不过是一部合并式胆机加一部CD机,喇叭则选用简单到无可再简单的全音域。这样的系统,我一听就听了六、七年,绝对没有换机的念头。


当然,我也认识一些发烧友,他们的Hi-Fi哲学,与我的见解完全相反。他们喜欢将简单的东西复杂化。这也是一种玩法。并没什么对与错之分。
不过,我觉得今天的社会,不论玩Hi-Fi也好,人与人之间也好,已经越来越复杂。比如小孩子读书,艰深的英文越念越多,但他们以及老师们可能忘记了,除非是较高深层次的文学创作,外国人的日常英语都是简单而直接的,让人一目了然。
玩古董收音机的道理其实也一样,一颗简单的心灵,更容易真正进入它的世界。
TOP
28#

一步一发烧

文 · 章鱼

求学的时候,因为参加了乐团,所以开始接触音乐,除了在家时常听音乐之外,也经常出席音乐会。日子久了,自然而然地对音响有了要求。工作三年后,开始有了些积蓄。婚后,有了自己的小天地,便买了我的第一套音响系统,开始了我的发烧生涯。
这套系统是当年老编刚好要转让的,包括了Audio Research SP6 前级、Adcom 555 后级和 Celestion SL6S 喇叭,另外自己还买了一部Denon 3520 CD机来搭配。后来在老编相助之下,添了两对Straight Wire Interconnect 讯号线,又蒙老编慷慨相赠一对Monster M1喇叭线, 从此漫游于音响世界,不亦乐乎!
由于当时新婚,只有两个人住在五房式组屋,地方大,就用了一间睡房来当发烧房,生活非常写意。几年后,我因为想听更好、更多的低音,便把SL6S换成“天外飞球”——Mirsch Rondo RF2-42。当“飞球”降陆后,将我的音响系统提升到令我非常满意的境界,觉得世界非常美好,万事都可解决!唯一的遗憾是每当上老编的家听了他的系统后,回来便会对自己的系统产生“无理”的要求,但往往以失望收场。所幸的是当时工作繁忙,上老编家的机会也不多,所以一颗玻璃心得以保住。
第一个孩子出世后,生活起了变化。虽然还有听音乐,可是却没有以前那么随心所欲。十年前搬了新家,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由于地方比以前小,加上老妈和姐姐跟我同住,又多了老二,家里地方虽说还够用,但要有间发烧房就是奢求了!
开始的时候,我把系统安置在客厅内,和电视放在一起。可是那地方的音响效果实在差, 而且如果长时间占住那个“公用”地方来听音乐,剥夺了家人的娱乐时间,免不了会引起公愤, 苦不堪言。为了顾全大局,我只好牺牲小我,久而久之,那音响系统便成为了装饰品,被束之高阁了!

“天外飞球”——Mirsch Rondo RF2-42

直到前几年,孩子长大点,我的发烧细胞又开始蠢蠢欲动, 便在家里找寻理想的地点建立发烧天堂。一天灵机一动,突然想到了一个法子——把系统搬到睡房,在睡房里听音乐。理由有二:一来是在私人空间,不受干扰;二来,如果需要开大声量,只要把房门关起来,便与世隔绝。就这样,睡房内的可用空间都被器材给填满了——喇叭放在床尾,CD 机放在床边小台,扩音机放在床边地板上,听音乐时就坐在床上,舒服极了!
这个布局的缺点是空间较小,回音较大。我的对策便是上网搜购吸音海绵粘在墙上,又在天花板上加了扩散板,声音改善不少。

充满专业色彩的偏压电流表

至于器材方面,由于它们都一把年纪了,前级和后级送去修理好多次,零件换了不少。喇叭哑了,换了低音单元。不知道是器材快要寿终正寝, 还是换了零件伤了元气,听来听去总觉得声音扁扁的,舞台深度不够,在听大型交响乐时各个声部混淆不清,听到我一头雾水兼朦查查。当然,我岂能就这样混混沌沌地过一辈子呢?于是下定决心提升器材,找了老编详谈。他说CD机技术一日千里,相比之下,扩音机的技术比较成熟,所以更换CD机的成效应该会比较大。于是我先着手把Denon老机换了新的Marantz SA11S SACD机。换机以后虽然在播放SACD效果上比CD好,可是在播放普通CD时,音效改进不多,令我百思不解。心想,下一步应该是换扩音机了。之前看了《视听艺术》介绍的一些合并式胆机,便想这回换机不如从简,虽说是从分体式“降级”到“合并式”,但找一部较好的“合并式”,也算是对得起自己。当私房钱存到差不多时,正好老编在报章上介绍一部低价位、美国出产的Rouge Cronus合并式胆机。在老编的大力推荐下,令我对这部机留下了不错的印象。
打了个电话给老编,请他介绍一部合并式胆机。他居然一开口便说出Rouge Cronus,还说他家里有一部试听胆机, 可以让我听一听才做决定。事不宜迟,我当天就飞车到老编家把这部重重50磅的胆机搬了回家。
试听之后,觉得音效比以前进步许多,尤其在立体感和层次感方面,突飞猛进,但在听交响乐的时候还是觉得系统的分析力不能令我满意。接着我想到了系统接线也用了二、三十年,肯定该换一换了。于是再找老编诉苦,老编也真慷慨,二话不说便借了一对Lieder Leads La Canzone讯号线,一对Sonic Art银质喇叭线及两条Onix电源线让我试听,看看是不是系统接线出了问题。
我换上了讯号线,发现我的 Straight Wire Interconnect 还是宝刀未老,略胜一筹。换上喇叭线之后,系统分析力马上有了改善。听《红旗颂》的时候,各个声部都清楚分开来,而且小号的音质嘹亮了许多,听起来特别有精神。看来,用了近三十年的Monster M1已到了收山的时候了。自从使用了那两条Onix电源线之后,又发觉了电源线在提升系统的功能上,起了相当显著的作用。为了充分发挥Marantz SA11S 、Rouge Cronos和Mirsch Rondo 的潜能,接下来就得在电源洁净和电源线运用方面动脑筋才行。但目前我却不急着搞这个,因为一步一步慢慢来改善系统,享受其中过程,也是发烧一大快事!

TOP
29#

浅说真空管

文·【杨伟鑫】

[size=+2][size=+2][size=+2][size=+2][size=+2][size=+2]


1883年爱迪生在试验他所发明的灯泡时,发现灯泡用久了之后,玻璃管内璧有发黑的现象。为了测验此现象,他用一金属板插于灯丝之间。他发现当把金属板接上正电压,灯丝接上负电压时,电流表的指针动了,表示有电流通过。灯丝和金属板之间是真空,没有电线相连,以当时的电子知识,认为是不可能的。这种现象称为爱迪生疚。后来科学家对此现象不断地研究,发现原来烧热的物体会发射出电子,就好象煮熟的水会变成蒸气一样,这些热电子会被带正电压的金属板吸引过去,形成电流通过。
二极管
二极管是由阴极和屏极两个电极组成。阴极又分直热式和旁热式两种。
直热式是灯丝通电流加热灯丝,使其热至通红以发射电子,灯丝本身就是阴极。300B、211,845,2A3都属于直热式电子管。
旁热式阴极是把阴极造成管状,管的表面涂上一层氧化物如氧化锶或氧化钡等。
阴极本身不发电,由灯丝在阴极的内部把阴极烧热,屏级是用铜、铁、镍等金属造成圆筒型,阴极就在正中央和屏级保持一定的距离。当阴极被灯丝加热时,由于热电子效应放射出电子,这些电子会在阴极附近漂浮。当屏极加上正电压时,带正电压的屏极会把带负电的电子吸引到屏极造成电流的流通,这种流通的电流称为屏流,屏压越高屏流越大。虽然如此,但屏流增大到某一点便停止,这就称为饱和电流。饱和的现象是受到阴极发射电子的限制,要增加电流,必须加大阴极,加强灯丝电流,提高阴极温度。二极管的主要用途是用作整流,把交流电变成直流电,另一个功用称为检波,主要用在调谐器(收音机),把调幅波(AM)、调频波(FM)解调变为音频讯号。
三极管
在二极管的屏极和阴极之间加入一个网状的电极,称为栅极。这个网状的栅极包围着整个阴极,目的是阻挡电子的流通。三极管的运作和二极管一样,如果新加入的栅极不加上电压,热电子从阴极飞出,穿过栅极的网孔,向屏极飞去而产生屏流,如果在栅极和阴极之间加上一个很小的负电压,这负电压虽然很小,但因为很接近阴极,其阻挡电子的能力还是十分显著的,使得通过栅极的电子数量减少。如果栅极电压不断地下降到某一点,所有热电子均被栅极所阻挡,无法到达屏极,屏极电流便为零。此时的栅极电压称为截止电压。 三极管的表态特性曲线如图一,图二则是它的线路。
在图一中,我们可以看到屏压为200Volts时,屏流是20ma;当屏压降至150Volts,屏流也下降至15ma,少了5ma。
改变栅极的负电压也能使到屏流改变。如屏压固定在200Volts,栅压为零,这时屏流为20ma,把栅极电压由零减至-5V,屏流就会从20ma降到15ma,少了5ma。由此可见,改变5ma电屏流,屏压得改变50Volts(200V-150V=50V),而栅极只须-5V就能轻易把屏流改变5ma。三极管就是利用这一特性放大电压。










TOP
30#

版主能否谈一下音乐传真A5.5功放怎么样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