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345678910 / 1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和初哥聊天 [复制链接]

101#

喇叭装箱设计-1

分类: 2009/05/14 15:37

音响的领域里设备说多不多,在过去的年代里,音源部份里有唱片、收音机、录音座等,现在几乎只剩下CD,通过前级、后级送到最后的关键发音体- ----喇叭,所以相同的发音,几十年来有多种不同的发音单元被开发出来,例如说静电喇叭、平面喇叭、压电喇叭、各式各样的单元被开发,但经过几十年却一直无法取代传统的电磁锥盆喇叭,现在要说的就是这些最常见的所谓喇叭单体装箱的问题和一些条件。
说实在音响听了几十年,在音响的器材里结构最简单的设备,喇叭应该是其中之一,若拆开箱体你看不到太多的零件,电路也不太复杂,但最让人烦恼的却非它莫属,两个相同尺寸的喇叭,却发出完全不同的音效,左一对右一对都不一样,所以长久以来都困扰着音响嗜好者,让人无所选择。
   近年来相当多的人自己DIY,扩大器算是最多的,但喇叭系统却是较少,早期有些厂商进口套件,在台制作装箱,但却少有好的口碑,几乎都是一阵子就消失无踪,终究淹没在时间的洪流里,近年来有些厂商干脆直接仿名器,但多数也是普普,没比较还好,和原厂一比就下去了,这让许多人相当不解,为什么都是原厂的单体,箱子也是按原厂的仿制,甚至零件比原厂更高档,成果却会有这样大的差异,接下来就要说明喇叭的基础条件,及这些条件对声音的影响。
首先说喇叭系统,现有的流行约分为两大系统和其他较少的系统,密闭式和开孔式,当然还有被动式、传输线式等,首先说最简单的密闭式,密闭式的箱体型态有无限障阪和气垫式两种,无限障板式的设计是把音箱做的够大,使得音箱内的空气柔顺性远大于喇叭单体悬吊系统的柔顺性,若密闭式的香体内空气的柔顺性不足于低音单体的柔顺性三倍以上时就成为气垫式,这种把悬边做成宽松的单体,装在小音箱里的方式,在1950年代由AR公司推广而大受欢迎,尤其适合DIY的人。
下面列出密闭式喇叭箱制作上的各种定义:
f3 负3dB功率时的最低频率
fs 喇叭单体的谐振频率
fc 密闭音箱的谐振频率
Q 电阻、电抗比
Q ts 在fs 共振频率下的的低音单体总Q 值
Q tc 喇叭系统在fc 的总Q 值
Vas 与单体悬挂系统柔顺性相当的等效空气体积
Vab 与音箱本身柔顺性相当的等效空气体积
Xmax 喇叭单体堆盆的最大线性移动量
Sd 喇叭单体堆盆的有效表面积
Vd 喇叭单体堆盆最大移动时的体积
Vb 音箱的内部境容积
Cas 喇叭单体悬边的柔顺性
Cab 音箱内空气的柔顺性
以上是密闭音箱的基本参数,作为计算音箱大小、容积等使用,若是反射式的就稍微复杂一点,譬如反射孔的大小、长短和安装的位置等,这些条件都会影响音箱响应的平衡性,这些参数有些是单体厂会提供的,有些是必须自己测量的,如果你有两支完全相同的低音喇叭,测一下fs( 喇叭单体的谐振频率)、Vas( 与单体悬挂系统柔顺性相当的等效空气体积)、Qts(在fs 共振频率下的的低音单体总Q 值),你会发现差异是相当大的,有时差异是会大到让你吃惊,这就是低音单体必须严格配对,这也是喇叭系统DIY上的困难,就上述的参数要真的了解实在不容易。
我个人对喇叭的认知是交给专家才是正道,或者你就是哪个要成为专家的人,有足够的时间、金钱和设备,全心全意投入研究,才比较可能做出良好的喇叭系统。

  look-t 2009/05/22

TOP
102#

变压器的规格与容量

分类: 变压器

2010/07/07 23:32





长期以来大多数的人,都不了解变压器的容量是怎么算出来的,就算电子科系毕业的人,甚至相当专业的人也不一定清楚,所以每次有人订做变压器时,都会特别叮咛做好一点,什么温升不要太高等等....,让我每次都要重说一遍,想想以其每次都说一遍,不如一次说清楚。
现就简化的算法做个原则如下:
首先了解变压器是铁芯和线圈构成的,以电源变压器来说,譬如50VA电源110v/60HZ使用的变压器,每伏特需要绕5圈,铁芯的磁通密度为10000高斯。 当磁力线通过铁芯时会产生涡流,也会因铁芯的材质造成磁力线的阻力,因而转变为热量损失,这损失就简称铁损,铁损的计算是以铁芯的重量和材质来计算的,例如Z11的铁芯每公斤1.1瓦, H18、H50则为1.8 瓦和5瓦,这也是一样大小的变压器温升却不一样的道理。 另因电流通过线圈,因铜线粗细内阻不同,因铜线产生的热量我们叫他铜损,两个损失相加就是这变压器的总损失,透过变压器的体积来散热,散不出去的热量会累积,所以会产生温度上升,这变压器温度达到一定的温度时,会趋于平衡这就是长时间使用后的温度,计算的方式为变压器最后温度减环境温度,这就是变压器的温升,这可考虑下列的两种状况。
一.短时间使用:如果变压器都是再一小时内使用,甚至更短的时间内使用,这样的变压器容量可以稍微扩大一点,譬如增加20%,这时变压器绕组每伏特可绕成4圈。
二.长时间使用:当然超过一个小时以上,甚至24小时连续使用(基本上我对管机使用的都是这样定义),则要严格限定才能胜任,若变压器使用时整流电路很多,连灯丝都有使用的话,因功率因数的关系VA数应加大20%才足够。
针对上述的状况的了解,那怎样才能知道变压器合不合格?一般来说环境温度加30度为设计温度,这时候EI变压器的标准为一平方英吋铁芯,标准的功率为35VA,当铁芯增加面积时,功率也同时增加,则以铁芯增加的尺寸的平方乘上35则是标准功率,一平方英吋表示铁芯面积的两边各为1英吋,如这时增加为1.2英吋时,1.2*1.2=1.44*35=50.4VA,大家以这简单算式来换算,以这样的标准设计的电源变压器就是相当不错的了。
再说PP机的输出变压器大小怎样才合格? 因为一般PP机应该没有直流磁通,简单说相同的体积,用在输出变压器时,功率输出只能达成1/3,这是因为电源变压器使用频率为60 HZ,输出变压器最低频为20HZ为基准时,若PP的两边稍有不平衡(多少都会有),则要加计直流占用的磁通。
若是单端的输出变压器,则直流部分最少要占用铁芯一半的磁通,所以功率减半,再除以三倍的频率,则功率为电源变压器功率除以6,这只是最低的标准,若加上各种损失体积应该更大一点。 若这基本都达不到,则这变压器算是不足够的。 以日本tango-808,这颗2K~5k/20w/30HZ~50HZ,通用型的单端变压器来说,使用铁芯为85*40的规格,换算功率为88瓦,虽然标示为20W,实际使用应该在15W以下。
以上简单的计算标准都是有实务验证过的,你估算变压器的功率时,首先计算总功率,譬如一颗audio note KIT1-300B 管机的电源变压器(如下图)。

输入电压为120V OR 230V 273VA ,输出电压各为:
425v-ct-425v/200mA /DC=170VA
6.3V/2A=12.6VA
7.3V/3A=21.9VA
7.3V/3A=21.9VA
6.3V/1A=6.3VA
5V/3A =15VA
合计:247.7VA,公司标示为273VA,这是加上10%的效率计算出来的,273VA=247.7*110%,要计算时以变压器的最长一边的1/3,换算成英吋,乘以厚度的尺寸,再以35VA为基准,很快就算出实际的功率是否足够了,譬如是使用96型的铁芯,则96/3=32mm ,32/25.4=1.259英吋,如果厚度为60mm ,则60/25.4=2.36,2.36*1.26=2.97,2.97*2.97*35=309VA,超过原先设计10%以上,这样算很足够了。
以上面简单的原则,换算出变压器功率,作为变压器品管的基础是相当方便的。 提供大家作一参考。

本人制作大一号的KIT-1电源变压器,功率高达370VA
LOOK-T 2010/07/07

TOP
103#

各国单端输出变压器频响测试

分类: 2010/11/01 20:30


下面的频率响应图形是转载于下列网站,看看各家名牌的实际测试图,大家就会知道,这些图都是2.5K和3.5K 阻抗的单端输出变压器,图面显示所有的低频都不足,这是为了延伸高频所致,因为大多数的高频喇叭频宽都只到22kHZ-3dB,多数人的听感灵敏度都只到18KHZ,虽然适当的高频延伸是必须的,但一昧的只重视高频,认真来看是得不偿失,所以高低频延伸平衡才是合理的。
http://www.sacthailand.com/Transformer_TestOutput.html


TOP
104#

变压器的绝缘素材特性

分类: 变压器

2008/12/22 03:41




近年因为DIY的兴盛,输出变压器制作和效果,又再次得到玩家的注意,也开始有人对铁芯、绕线、绝缘材料、含浸等讲究起来,但往往在挂一漏万的状况下没有太多的效果,像Teflon、Nomex、Kapton等较新的素材,尤其Teflon、Nomex、在输出变压器上使用大受欢迎,但好像品质更佳的聚丙烯却没人提过,会有这样的问题,我认为和人类喜欢新奇的心理有关。 但如果因此忽略了其他的问题将大大影响效果。
绝缘材料的特性有几个重点,既然是绝缘材当然就先要看耐压强度,这里测试的标准是0.001英吋的击穿电压,排名第一的就是Kapton,高达5000v/rms,再来就是聚丙烯4000v/rms,超过3000v/rms 的有Mylar和Mica,其他的都在几百伏到一千伏以内,所以如果要做高压变压器,大概非上面几种莫属,尤其是高压发射管的电源,动不动就几千伏,所以在电源的设计上绝缘就相当重要了。
但输出变压器的绝缘,就不是单纯耐压可以解决的,除了耐压强度外,还要注意绝缘材料的介质系数,介质系数最低的当然是空气,介质系数没有单位名称,只是以数字为单位,空气为1云母为5.8,数字越低表示绝缘间的电容越低,若是生产电容的当然高低都能应用,但生产变压器的大概都想找系数越低越好,但输出变压器的绝缘材选用,考量就更多一点其中包括音色的影响,这些材料包括液态的含浸材料,若选择不当就难有美妙的音色,这也是各家音色不同的原因之一。

这张是绝缘测试用的高压供应器,材料或成品都可以用这台来测试。 这台做的是破坏测试,
输出的是高压的交流电,由0V~5000V ,最高5500伏特、电流10mA,有自动定时、定电流测试装置,电流由0.5mA~10mA。 一般测试分耐压测试和破坏测试,耐压测试时先定好电压,例如1000v/1分钟,耐电压和时间由各安规来要求,破坏测试则把受测物夹在两颗球体的中间,手动调整调压装置,直到电压打穿受测体,自动跳脱装置会启动,这电压就是下图里的介质强度。

这张是常用的绝缘材料的电气特性


输出变压器常用的材料,各位看看哪一样才是好的! 薄膜中最好的就是常见的pp,耐压好介质系数低,牛皮纸介质系数也相当低,耐压稍差但音色自然,所以多数的输变压器以此为首选。


look-t 2008.12.21

TOP
105#

玩管几必备的基础---电之基本概念~1

分类: 2008/12/17 03:39

玩管几必备的基础--------有些计算式没出来


第一章、电之基本概念--------------------------网路转载若有侵权请告知



电的发展史
富兰克林:证明雷是电气现象,发明避雷针,且用正、负来说明电之现象
伏特:发明静电诱导发电机。 发明伏打电池,并以高电位差来输送电力
安培:动电学之创始者,发明电与磁之关系
奥斯特:电流所产生之磁效应
高斯:研究地磁效应
欧姆:研究电路之电压、电流与电阻之关系制定欧姆定律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理,制成世上第一部电动机,电解定律
马克士威:研究电与磁之关系
贝尔:发明电话机
爱迪生:发明电灯
汤姆逊:阴极射线系粒子

电之本性及电子现象
物质以化学方法分割至最小之粒子,且已失去其原来物质之特性者,
即称为原子

带正电子之质子与不带电之中子组成原子核,在原子核外围,
围绕着运行之电子,电子系带负电荷

安定之原子其电子数与质子数完全相等,即正电荷等于负电荷而中子不带电。
正常情况之下,物质呈现中性而不带电

若外加一能量,使质子与电子之平衡状态破坏,若原子中之电子逸出其轨道,
则此原子失去电子,遂成为带正电。 此原子失去电子,而使此原子呈现出
正电荷,则称为阳离子;若此原子获得电子,则原子便呈现带负电,
称为阴离子。

原子变成离子之程序称为游离或电离。
电流 (I)
导体中之电流系电子流动而产生,欲使电子流动​​必须外加能量。
电流速率
      等于光速即 3 X 10 8 m/s

电流速度
      在单位时间内自导体截面积所通过之电量,简称电流 (I)
      实用单位为安培 ( 简写 A)


I =
=nvAe


I
:电流,单位安培
(A)

Q
:电量,单位库仑 (C) [ 一库仑
6.25 X 10 -19 库仑电量]

t:时间,单位秒(S)

n:每单位体积内所含自由电子数( n电子数/m 3 )


A:导体截面积(m 2 )


e:一个电子所带电量(1个电子≒1.602X10 -19 库仑电量)


1安培之电流即为每秒有6.25X10 18 个电子通过导体截面积)

电压 (V或E)
电位差是促使电子流动​​之原动力

Vab=Va-Vb;Vba=Vb-Va
电池两端之电位差称为电动势,一般均以大写 E表示之

线圈两点感应而得之电位差,一般称为应电势以小写e表示之

电路元件两端之电位差又可称为电路压降,以V表示之

圆密尔 (C.M)
一般导线均为圆形,为求其面积及电阻计算方便,英美等国家均采圆密圆
(C.M)作为导体截面积之单位。

一圆密尔定义:直径为一密尔之圆面积 (1密尔= )
1C M= (1 密尔 ) 2 = 平方密尔
1 平方密尔 = (C M)
圆面积其直径为 N 个密尔,则其面积之圆密尔数求法:
A= (N 密尔 ) 2 = N 2 ( 平方密尔 )= N 2 (C M)=N 2 (C M)
若已知圆导体之面积圆密尔数,则将其开方即得此导体之线径密尔数

d =

电阻 (R) 及电阻系数 (ρ)
导体本身反抗电子流动之阻力,此阻力称为电阻。 电阻单位为欧姆 (Ohm),以希腊字母Ω表示
R=ρ
R :电阻,单位欧姆 ( Ω )
l:导线长度
A:导线截面积
ρ:电阻系数,须视导电材料而定,其值愈小表示导电性愈佳。


ρ= XΩ- cm,则l应化为cm,A为cm 2
ρ= XΩ- m,则l应化为m,A为m 2
ρ= XΩ- C,则l应化为ft,A为C. M

色码电阻器之读法
三色带:
十位数值
个位数值
前二位数字后面之零的数目(金色X10 -1 ,银色X10 -2 )
无色代表误差为20%
四色带
十位数值
个位数值
前二位数字后面之零的数目(金色X10 -1 ,银色X10 -2 )
误差金色5%,银色10%
五色带
百位数值
十位数值
个位数值
前三位数字后面之零的数目(金色X10 -1 ,银色X10 -2 )
棕色1%,红色2%,绿色0.5%,蓝色0.25%,紫色0.1%,灰色0.05%

色码颜色与所代表数字关系:
黑棕红橙黄绿蓝紫灰白

0
1
2
3
4
5
6
7
8
9

电导 (G)及电导系数(g%)
电导系电阻之侄数,表示物质之导电程度
G=

  电导单位为姆欧 (mho) ,简称莫 ) (S)
其他材料之电导系数计算公式


g%=
X100%

电阻温室系数 (αt)
温度每升高1℃所增加之电阻与原电阻之比,是为原温度电阻温度系数。
1 = /R 1

R 2 =R 1 [1+
1 (t 2 -t 1 )]

R 2
t 2 时之电阻值

R 1
t 1 时之电阻值
  1 t 1 时之电阻温度系数
导体、半导体、绝缘体
导体:凡物质中含有较多电子可自由移出其原子轨道者

绝缘体:凡物质中甚少电子可自由移出其原子轨道者
半导体:导电率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
线规
中国线规 (CWG)

美国线规
(AWG)
单位

MKS
  工程与科学上
  质量单位为公斤 (kg) 长度单位为公尺 (m) 时间单位为秒 (S)

电学

  电量为库仑 (Coulomb) 电流为安培 (Ampere) 电压为伏特 (Volt)

电阻为欧姆 (Ohm) 功率为瓦特 (Watt) 电容为法拉
(Farad)

电感为亨利 (Henry) 电能单位为焦耳

CG.S
  电磁单位 静电单位
表示大小不同之倍数
  百万
Mega(M)
10 6


Kilo(K)
10
3


milli(m)
10 -3


micro
(μ)
10 -6


nano(n)
10 -9

微微
pico(p)
10 -12



第二章、直流电路
电路组成元件
电源:有交直流电源

  负载:灯泡、电动机、电视机、电冰箱、电热器 等等
  导线:一般均采用铜线。 有单心线、绞线及电缆线等多种

欧姆定律
欧姆定律

1.
电路上之电阻条件不变,则电路上电流与所加之电压成正比

2.
电路上之电压大小不变。 则电路上电流与电路之电阻大小成反比

I =


I
:电流,单位安培 (A)

V
:电阻器两端之电位差,单位伏特
(V)

R
:电路电阻,单位欧姆 ( Ω )

电功率 (P)
在一电路元件两端之电位差为 V(伏特),而有Q(库仑)之电量通过,则此元件所消耗能量W=Q. V。 而电功率系表示单位时间内所消耗之能量:

P =

=
= =VI
又根据欧姆定律可演绎为下列两式:


P=I 2 R

P=

P= VI 适合于求电路电压源或电流源供给功率
P=I 2 R 适合于求串联电路电阻消耗功率,及一般求电路损失
P= 适合于求并联电路电阻消耗功率

  功率实用单位为瓦特 (W) ,如功率较大者用仟瓦 (KW) ,在英制单位为马力 (HP)
1HP=746
W≒
KW

电能
电能系功率乘以时间,即 W=Pt( 焦耳 )

能量可以有数种不同的存在形态
  物体发热表现出来的能量,称为热能
  物体的运动以及所处的位置表示出来的能量,称 ​​为机械能 ( 分为动能及位能 )

电压、电流等形式存在的能量,称为电能

  不同形态的能量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1 电度 =1 仟瓦 - 小时 =1000X3600 - =3.6X10 6 焦耳
串联电路
电流 I 依先后次序流经每个负载,其每个负载之电流大小始终保持相同之值,
  是为串联电路
串联电路特性:

1. 串联电路,不论电路电压或电阻如何变化,流经各负载之电流永远相同。
2. 串联电路,若有任一负载断路,则整个电路呈现断路,所有负载均没有电流。
3. 串联电路负载接的愈多,电路电阻愈大,即总电阻 R T =R 1 +R 2 +…R n

4. 串联电路,各负载位置可以互换,其结果不变。
克希荷夫电压定律 (Kirchhoff's Voltage Law)
于任何时刻,任一封闭迴路其电压升之和,必等于电压降之和

  E = V

电压升系指电流由元件正端流出,负端流入 ( 指电源 )

电压降系指电流由元件正端流入,负端流出 ( 指负载压降
)
电压分配定则

串联电路流经各元件之电流大小相同,但元件之电压则不相等

(
除非各元件电阻值相同 )
E = V R1 +V R2 +V R3 +…+V Rn

=IR 1 +IR 2 +IR 3 +…+IR n

=I(R 1 +R 2 +R 3 +….+R n )

=R T =R 1 +R 2 +R 3 +….+R n


串联电路总电阻

R T =R 1 +R 2 +R 3 +….+R n
各个电阻器上之分压,即:

V R1 =I
R 1 = R 1 = R 1

由上式可知,串联电路电阻较大者,其分配到之电压较大

并联电路
并联电路具有下列特性:

1.
并联电路,各负载不论大小,其负载两端之电压桓为相等

2.
并联电路中,任一负载断路不会影响其他负载,
    所以目前大部​​分之配线均采并联电路

3.
并联电路所加之负载愈多,对总电流而言,其所通行之路径长度并无增加,
    但通行面积加大,所以并联电路愈多,总电阻愈小,电路电流愈大。

4.
并联电路各分路之电流分配视其电阻大小而定,电阻愈小,分配电流愈大,
    电阻愈大分配电流愈小。 当电阻大到无限即视为断路;电阻小到零值视为
    短路。

克希荷夫电流定律 (Kirchhoff's Current Law)
任何时刻流入任一节点之电流和必等于流出该节点之电流和。

   I in = I out
I = I 1 +I 2 +I 3 +….+I n

I=
I 1 = I 2 = ……I n =
= + + +…..
= + + +…..

G = G 1 +G 2 +G 3 +…G n
R= +

R=

R 1 R 2 并联可用符号 R 1 //R 2

电流分配定则
I 1 = I 2 =
=
E = IX
I 1 = =IX
I 2 = IX
短路
电源未经由负载而仅由导线直接构成一回​​路,则称为短路

串并联电路
一电路中同时有串联电阻及并联电阻存在,则称为串并电路
星形 (Y) 与网形 (△)互换
(一)Y化△型

R A =

R B =
R C =

(二) △化Y型
r a =

r b =
r c =

电压源与电流源互换
1. 电压源
    电路系一电阻与电动势串联,其电源之电动势不受负载之大小变换而保持
    一定值者。 一般电压源之内阻 R 值很小,理想电压源其内阻 R=0 ,但实际
    上均有一小电阻。
    当电压源接上负载时,在负载两端良之端电压与负载电流之关系

V L =EI L R
2. 电流源
    电路系一电阻与电流并联,其电源为一电流,此电流不受负载大小影响,
    而保持一定值者。 实际上电流源之内阻均甚高,故理想电流源其电阻应等于
    无限大。
    当电流流接上一负载时,在负载两端之端电压与负载电流之关系


I L =I-

3. 电压源与电流源互换

(1)
电流源化成等值电压源

E = I
R 1



R 1 =R 2


(2)
电压源化成等值电流源


I=


R 1 =R 2

损失及效率 (η)
电能与机械能间之转换过程,必然会有一些损失在电路或电机上。 因此,

其输出之能量必小于输入之能量,而将输出功率对输入功率之比乘以100%

,即所谓之效率(η)

η=
X100%=
X100%=

X100%


第三章、直流网路分析
行列式之应用
二元一次联立方程式利用行列式解法分析

a 1 x+b 1 y=c 1

a 2 x+b 2 y=c
2
x=
=
y= =

回路电流法
为网路分析求各支路电流,其所列之方程式数目与网路之回路数相等
其列方程式要领

1.
先定出各回路电流方法 ( 最好均假设顺时钟方向 )

2.
将任一迴路四周之阻相加乘以本身回路电路,

    再减去各交界电阻与邻界回路电流之积,即完成方程式之左边

3.
方程式右边为常数项,即各电压源之和或差,当顺此假设电流方向之
   电压源取正号;若电池极性与假设电流方向相反,则取负号;
   如迴路内无电压源则等号右边为零

重叠定律
一网路有两个以上之电源同时作用时,则此网路上任一支路之电流,
  为各电源单独作用于此网路在该支路上所产生电流之向量和。 而各电源
  单独供电时,其他电源应暂时移去,但电源厚来之内阻须保留在原处,
  一般电压移去后,原处均以短路视之,而电流源移去后原处以断路视之

(
电压源内阻近乎零,而电流源内阻近乎无限大 )
利用重叠定律解各元件电流时,此网路若有 N 个电源,则须分成 N


TOP
106#

基本电学之二

分类: 2008/12/17 04:27

重叠定律
一网路有两个以上之电源同时作用时,则此网路上任一支路之电流,
  为各电源单独作用于此网路在该支路上所产生电流之向量和。 而各电源
  单独供电时,其他电源应暂时移去,但电源厚来之内阻须保留在原处,
  一般电压移去后,原处均以短路视之,而电流源移去后原处以断路视之

(
电压源内阻近乎零,而电流源内阻近乎无限大 )
利用重叠定律解各元件电流时,此网路若有 N 个电源,则须分成 N 个单独

  电源,解出各支路电流,最后再行重叠之。
适用于网路中仅有两个电源,而又一个或二个均为电流源。

节点定律
节点电压法,亦为分解网路各支路电流
节点系由三个或三个以上之支路构成之交点 ( 共同点 ) ,必须选其中之任一节点
  作为网路之参考点 ( 即零电位 ) ,其余各节点对参考点便各有一电位存在。
N 个节点之网路,可以列出 N-1 个方程式
节点电压法求各支路电流之步骤

1.
决定网路之节点数,并选其一为参考点,其余各节点分别标注 V 1 V 2 …V n

(V a
V b ….)

2.
任意假设各支路电流方向并分别注明 I 1 I 2
I 3 ….

3.
写出各电流之方程式


4.
在各节点,应用克希荷夫电流定律,写出各节点方程式

5.
解联立方程式,求各节点电位

6.
将各节点电位代入第 3 步骤之电流式子,即可求出各支路电流

戴维宁定理
戴维宁定理:任意两端点间之网路均可由一等效电压及一等效电阻串联而成。
戴维宁等效电路,即为一电源模式
戴维宁电阻及戴维宁电压之求法步验

1.
求一网路任二点之戴维宁等效电路时,先移去此二点内之元件,
   并将留下之两端点作记号为 a b

2.R Th
求法:将原网路中所有电压源短路,所有电流源断路,自 a b 两端点

   看进去,即求 R ab 之值, R Th =R ab

3.E Th
求法: E Th =V ab ,即 a b 两端点之电位差,通常求 E Th 均由最靠近 a b
   端之支路电流求之。 如果网路较为复杂时,求 E Th 可能须运用到重叠定律
   、节点电压法或回流法等解之。

诺顿定理
任意两端点间之网路亦均可由一电流及一等效电阻并联而成
诺顿等效电路,即为一电流源模式
诺顿电阻 (R N ) 及诺顿电流 (I N ) 之求法步骤如下:

1.
诺顿等效电阻 (R N ) 之求法:与戴维宁等效电阻 (R Th ) 之求法完全相同

2.
诺顿等效电流 (I N ) 之求法:将 a b 两端点短路,求流经此短路之电流即为 IN

汇流排法
解由数个电压源并联,供给负载,求负载之电流的方法
R=R 1 //R 2 =

E=

惠斯登平衡电桥
利用三者可调之已知电阻及一检流计来测定一未知之待测电阻值
V ab =0

I 1 R 1 =I 2 R 2 -----(1)

   V ad =V bd

I 1 R 3 =I 2 R x -----(2)



R x =

XR 3

最大功率转移
由于电压均有内电阻存在,因此其输出功率,无法完全输送至负载,有一部份
  是内阻损耗

而负载之功率又随着负载而产生变化,负载等于何值会得到最大功率转移 ?

P=P MAX =

直流三线制
直流三线制具有下特性

1.
负载 R L1 =R L2 称为平衡负载,此时 I 1 =I 2 ,中性线电流 I N =0
   线路损失最少。 因此直流三线制使用时应尽量使其负载平衡分配

2.
R L1 R L2 称为不平衡分配,此时中性线电流 0 ,若 R L1 L2 I 1 >I 2

I N =I 1 -I 2
,负载愈不平衡 I N 愈大,如负载极端不平衡情况之下,
    轻负载那组之端之端电压有大于加于此组负载电源电压之可能

3.
直流三线制中性线不可装过载保护器,否则中性线断路,轻负载那组之
   分压较高,会烧毁负载

4.
使用相同电源电压,相同导线材料,输送相同距离,连接相同负载,而
   却产生相同功率,若直流三线制负载平衡分配,则直流三线制之导线用铜
   量可比直流二线制节省 5/8(62.5%)



第四章、静电
静电产生及其性质
静电性质

(1)
电荷具有同性相斥异性相吸之作用力

(2)
电荷能发射电力线,而电力线方向系由正电荷发射出去,而负电荷电力线
    系进入,电力线多寡与电荷量大小成正比

(3)
孤立绝缘点体上如有一部分带电,则电荷仅留在原处,不会任意传导;
    孤立之金属体如有一部份带电,则电荷会立即传导至带电体之表面

(4)
电荷在孤立金属导体各表面之电荷分布,随表面之曲率半径不同其带电量
    有异。 导体表面每单位面积所带之电量,称 ​​为表面密度,即ρ =

库仑静电力定律
两带电体间之吸力或斥力与两带电体之带电量成正比;而与距离平方成反比
  或F=K

K=


F=9X10 9


ε r 为介质常数=


F=9X10 9


Q 1 ,Q 2 :电量,单位库仑

d:距离,单位公尺

F:作用力,单位牛顿

ε r :介质常数(
) ,如介质为真空,ε r =1

电场与电场强度 (E)
正电荷会向其外侧发射电力线(负电荷吸收电力线)。 而电力线所到达之空间,

称为电场。
电场强度(E)

1.E=


2.E=
9X10 9
电通量(Ψ)与电通密度(D)
电通量

电荷所建立之电场,根据法拉第研究结果,实际系电荷所发射之电力线作用

的结果,而电场之方向即为电力线方向。 而电荷所产生之电力线总数,以电通

量(Ψ)表示之,其单位为库仑。

电通密度

单位面积垂直通过之电力线数称为电通密度以D表示之。

D=
( 库仑 / 平方公尺 )

电力线愈密集之处,其电场强度愈强,而电力线愈疏之处其电场强度愈弱。

  亦即电通密度与电场强度系成正比关系。
  D= ε E或ε=
  ε即为诱电系数 (介电系数)

电位与电位差
正电荷之球体q置于电场中,则此球体将受力而向电场方向移动。 此电荷即

作功而释放能量,因此沿电场强度方向移动,遂有电位降发生,如果将此

电荷继续移到距Q无穷远处,则q电荷之电位将变为零伏特。

反之若将此q逆电场强度方向移动,则外界必须对此电荷作功,因此逆电场

强度移动q之电位会升高。 因此将+q置于无穷远处其电位为零,若将此电荷

移至距+QA处,则外界对此电荷所作之功除​​于该电荷量即为A点之电位,即:

V A =


W=qV A =F
d(d A 处距 +Q 之距离 )

=

E=
=9X10 9 X

V A =9X10 9 X
d=9X10 9 X
  求距电荷外围任一点之电位
V AB 系指 A 点对 B 点之电位差,其为单位正电荷自 B 点移至 A 点所需之功,
  设电荷其带电量 +q ,在 B 点之能量为 W B ,当移至 A 点之能量为 W A ,则 AB

两点之电位差:


V AB =
=

介质强度与电压梯度
两带电体间所隔离之绝缘物质,称为介质。 而每种介质,其每单位面积能容
  许在某范围之电力线通过,不至于破坏介质之绝缘特性;若电力线密度超过
  其限度,则在介质间将产生电弧 ( 放电 ) ,而将介质之绝缘特性破坏,使其游离
  而变成一导体。 因此可定义加于介质两端之最大电场强度而不致破坏该介质之
  绝缘特性,即称为该介质之介质强度。
电压梯度:加于一介质两面,每单位厚度之电压值。

g =

带电球体外部电场与电位
带电球体外部所建立之电场强度与电位可应用:

E=9X10 9 X


V=9X10 9 X

带电球体内部电位及电场强度
带电金属球体内部电位及电场强度

(1)
带电金属球内部电场恒为零

(2)
因球体内无电场,故在球体内移动电荷,不需作功,所以带电金属球内部
    任何一点与表面均为同电位

电容
C= = 4πεr
平行金属板之电容
E=


C=
= = =
电容器之组合
1. 电容器之串联
    = + + +…..
    电容量值愈低,其所分配之电压愈高

2.
电容器之并联

C T =C 1 +C 2 +C 3 +….+C n

并联电容电路,其储存之总电量 Q C 增大而增大

电容器储存能量
电容器之电量由零值逐渐增加至 Q T ,而电位差由 0 逐渐增加至 V T ,因此在
  充电过程中,平均之电位差

V=
V T

整个充电过程电容之储存能量

W=Q T V=
Q T V T = CV T 2 = 焦耳

第五章、磁之基本概念
磁之特性
1. 磁铁有二极,其静止时恒指南北,指北方称为 N 极;指南方称为 S

2.
磁具有同性相斥,异性相吸之作用力。

3.
磁铁之磁性强弱以其发射出来之磁力线多寡来表示之,磁铁内部系由 S

N
极,而外部系由 N S 极,构成一封闭磁力线回路

4.
磁铁之磁性以二端最强,中间最弱

库仑磁力定律
两磁极间之相吸或相斥作用力大小​​与两磁极强度乘积成正比;
  而与两极间之距离平方成反比

f=K


K=


f=6.33X10 4 X


u
:任何介质之导磁系数

u 0
:真空或空气之导磁系数

u r =
:称为相对导磁系数

f
:作用力,单位牛顿 (NT)

m
:磁极强度,单位韦伯
(Wb)

d
:两极相距距离,单位公尺 (m)

磁场强度 (H)
已知为 m 之磁极强度,置于该处,则视该 m 磁极之受力大小即可测出该点之

  磁场强度,即 H=

H
:牛顿 / 韦伯 ( 安匝 / 公尺 )

H=

磁通量
磁力线所到达之空间即有磁场存在,而磁力线之数量则称为磁通量,
  一般以Φ来表示之。
1. 磁通量单位

MKS
制单位为韦伯 (Wb)

CGS
制单位为马克士威 ( 或线
)

2.
磁通量与磁极强度之关系:根据高斯定律


MSS
制:Φ =m( 韦伯 )

1Wb=10 8
马克士威 ( 线 )

磁通密度 (B)
磁通密度为每单位面积垂直通过之磁通量


B=


MKS
制:单位为 Wb/m 2 Tesla

磁场强度愈强,其磁通密度也愈高,即 B H 系成正比关系即


B=uH
u=

磁化、磁化曲线及导磁系数
将待磁化物体绕于线圈后,通于直流电​​源激磁,则可使此物体带有磁性
  此电磁铁之磁化力强弱,系与磁动势 (F) 成正比,而与磁路长度成反比
  H=

F
:磁动势在 MKS F=NI( 安匝 )

H
:磁化力在 MKS 制单位为安匝 /

磁通密度零到饱和点,即为一块铁心磁化过程之磁化曲线 (BH)
介质导磁能力之强弱称为导磁系数。u 值愈大 ​​表示该物质之导磁能力愈强,

  反之则愈弱。
  若一介质之 B 不发生饱和,则其 BH 曲线为一直线,则此种介质之 u=
  若介质之 BH 曲线不为直线,则此种介质之导磁系数:

u=
=

磁阻及磁路欧姆定律
磁阻系为反抗磁通通过之一种阻力

R=


MKS


l
:磁路长度单位公尺

A
:磁路截面积,单位平方公尺

u
:导磁系数

R
:磁阻,单位安匝 / 韦伯
磁路欧姆定律

  
Φ
=

MKS


F
NI( 安匝 )
&


TOP
107#

基本电学之三

分类: 2008/12/17 04:33

磁阻及磁路欧姆定律
磁阻系为反抗磁通通过之一种阻力

R=


MKS


l
:磁路长度单位公尺

A
:磁路截面积,单位平方公尺

u
:导磁系数

R
:磁阻,单位安匝 / 韦伯
磁路欧姆定律

  
Φ
=

MKS


F
NI( 安匝 )

R
AT/Wb

Φ: Wb

磁滞及磁滞损失
磁滞回路
剩磁
磁滞
电磁铁选择剩磁较小之材料

永久磁铁选择剩磁较大之材料
地磁效应
磁针所指之南北与地球之南北并非完全一致,其稍有偏差,有一夹角

即称为磁偏角
磁屏蔽
避免地磁影响,一般采疏导方法,即在仪器外围罩上一导磁系数非高之材料}

,则由于磁力线会选择磁阻小之磁路走,所以穿过仪器之磁场即可大大减少


第六章、电磁效应
导体周围的磁场
导体通过以电流其周围必定会产生磁场,而电流所产生之磁场与磁铁所产生之
  磁场交互作用能将电能转变成动能。
安培右手定则
右手大姆指与其余弯曲之四指互成垂直,大姆指所指为电流方向,则其余四指
  表示所产生之磁力线方向。 反之亦可以弯曲之四指,指示电流方向,则拇指便
  代表磁力线方向。 前者适用于条形导体,后者适用于线圈

平行导体间之磁场
两平行导体,若通以相反电流方向,则二导体所建立之磁场在导体中间因
  磁力线同向而加强,两外侧因磁力线反向而减弱,所以两导体会受磁场由
中间往两侧扩张之特性影响,两导体均往外运动。 若通以同向之电流,在导体
中间其产生之磁力线相反,互为抵消。 而两外侧相助,形成外侧磁场强而中间
弱,因此两导体会有互相吸引之力量。
两平行导体通电流其彼此之作用力

F=


I 1
I 2 :单位安培

l
:公尺 d: 公尺

u=
4πX10 -7 ur

F:作用力单位牛顿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因磁场变化而使线圈两端产生应电势或应电流之现象,即称为电磁感应定律
应电势与线圈匝(N)及单位时间通过线圈之磁通变动率成正比,

即e=N


N
:线圈匝数
  :单位时间磁通变动率,单位韦伯 /

e
:应电势单位伏特

e=
N =N =N =B l v

BlV
三者系互成垂直,若三者并非互为垂直时,依向量修正为互为垂直


e=Blvsi


因为BlV三者如何有任二者系平行,则其应电势e=0

楞次定律
感应电势之极性恒为抵制线圈原磁通变动

e= - N

佛莱铭右手定则
右手伸出,姆指、食指、中指互成垂直,以姆指方向代表导体运体方向
  ,食指代表磁力线方向,中指代表导体应电势或应电流方向。
  其能量转换系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故又称为发电机定则

(1)
+
表示电流流入


(2)

磁场往上则导体之运动方向为向下


(3) v 1
大于 v 2 则表示导体运动方向向下,其导体应电流为 +
佛莱铭左手定则
左手伸出,拇指、食指、中指互成垂直,拇指代表导体运动方向,食指代表
  磁场方向,中指代表电流方向
佛莱铭左手定则三要件中,以磁场方向,导体电流方向为因,而导体运动方向
  为果
一载有电流之导体,置于磁场中,其所受力之大小,与下列三者成正比:

1.
导体所载电流 (I)

2.
导体本身有效长度 ( 即导体与磁场垂直之长度 lsin
θ )

3.导体周围之磁通密度(B)

即:F=BlISinθ

MKS制

F:牛顿
B:Wb/m 2

I:安培(A)
l:m

可导出:

F=BqvSinθ

B:磁通密度(Wb/m 2 )

q:电荷之带电量(C)

v:电荷运动速率(m/sec)


F:作用力(牛顿)
自感及自感应电势(L及e L )
一元件因本身通过电流变动时,在此元件两端会有应电势产生,

则称此元件有自感(电感)存在。

L=N
=N

L
:单位亨利 (H)
Φ:韦伯 (Wb)


I
:电流 (A)
N
:线圈匝数


L=N

  L= = (H)

u
:磁路之导磁系数
A
:磁路截面积
(m 2 )

l
:磁路长度 (m)
N
:线圈匝数

互感 (M) 与互感应电势 (e M )
e M =M

根据法拉第感应定律,互感应电势可写成下列:
e M =N 2
N 2
=M
M=N 2


TOP
108#

电源变压器

分类: 2008/12/14 23:41


电源变压器




(By LOOK-T )













说到变压器一定要说一下电源变压器,最早的变 ​​压器就是电源变压器,约 100 年前应该是由俄国人发明的,我们所学的变压器原理是后来由欧美传入的。 虽然程式换算有些不同,但差异只是程式简化的结果,变压器的型式最基本的是两组线圈彼此靠电磁场传递能量,及所谓的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透过交流的模式作磁电的传递。

电源变压器发展至今有多种形式,变压器分为
EI R O C 、卷铁芯等形式, 以常用的来说 EI 是最普遍的式样,因其多变的设计制造可能性,其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由几瓦到数 KW 都有,近年有些设备用速度较快的 O 型,它最大的好处就是节省用料,因其磁路最短铜线使用较少,且其都是自动化机器制造,可节省大量的成本! 其最大的缺点就是启动电流过大,往往造成保险丝烧断,几乎要有 5 10 倍的使用电流,这样大的启动电流让保险丝形同虚设,且其包装方式为薄膜包匝,全新时因较为紧实噪音尚小,使用一阵子因各种原因造成噪音及振动变大,最大原因可能是其无法用绝缘漆固化。 另一个较大的问题是因其快速的特性,使其对杂讯的抗拒能力较差。 再来就是绝缘能力不易控制,故多使用于低压环境。 再来就是 EI 形式,虽其有多样、方便的优点,但其人工较多,以实用及各种可能的范围,目前还是小型变压器的主流。 至于 C 型或卷铁芯多数使用于需要高效率的地方,如电力公司的屋外配电变压器等。

现在说一下真空管音响使用的变压器,全世界大多使用
EI 的为主,取其使用范围较大技术纯熟,又因其多数为外铁式对线圈有保护作用,故可直接置于机箱外而无危险,其实更重要的是它有隔离杂讯的功能,声音表现的较其他形式来的温润厚实,所以使用者众。 再说一般变压器常发生的问题,譬如温度、震动、压降、效率等,以最高安全使用温度来说,使用温度分为 90 度、 130 度、 150 度或以上,但多数的使用者问度达 60 度就感觉很高温,其实这是相当正常的现象,温度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铁损另一个是铜损,铁损是固定的不管使用电流大小损失都相同,另一个是铜损以使用电流成正比,电流越大温度越高,铜线越细温度也越高,大多数变压器设计使用温度都为 65 度左右,故应无大问题! 若要较低温度也并非不能,像最近我就开始做最高温度 50 度的电源变压器,这变压器有一个特性不是体积较大,若相同体积那效率就会较低,若要特别低温则线圈绕制的规划就要特别设计。

再来是震动,震动来自于两个因素,一个是线圈另一个是铁芯,线圈粗细大小影响不大,都​​来自于过度使用铁芯的磁通密度,密度越高震动越大。 压降来自于铜线的内阻,又和温度成正比,温度越高则压降越大,故足够的铜线粗细影响很大,所以很多人订做变压器都主动加大电流量,以求得较小的压降,其实这是没必要的,如果一个规矩的厂家,按实际需要设计则压降都应在范围内。


但高素质的变压器其价位也相同的提高,如以音响使用者来说,求好的声音是第一目标,则寻求好的电源是不可避免的,接下来是效率
300 瓦以上的变压器一般效率都应有 90% 以上,所以变压器算是高效率的元件。
变压器电压设计有两种,一种是变动率事先补偿,当负载加上去时才降低到标准电压,另一种就是现在大多数的设计,无负载时为标准电压,负载加大时电压就下降了。 且说选用电源变压器的原则,如果是高级音响用的,最佳的状况是实际使用的
2-3 倍电流量,最少也要有实际使用的 1.5 倍,如此就有较佳的功率输出,而不会觉得推力不足。 但很多同好所有的零件都用最好的,电源却普普通通致使其他的效果大打折扣。 注意! 一分钱一分货要有好声→搞好电源!

上面所说的都只是一般的使用原则,甚少提及技术问题,原因是技术问题有太多的公式,制作的技巧很难于小篇幅叙述,只好等各位有问题在讨论区提出! 再回答! 但这里我先提几个问题,一个是变压器的静电隔离的效果,在过去早期的变压器很多都有这样的设计,现在的设计几乎都没有,我个人的测试经验是,无法隔离音一次感应到二次的问题,只有阻隔线间绕阻电容电压传送的才有效,所以在小信号的前级输入变压器才比较需要,另一个问题影响较大,那就是管机用的电源变压器,在灯丝电源方面会有 5V和6.3V同时存在,尤其是卧式的你想过吗?它的电压真的和标示的相同吗?你想想看5V是整数6.3V有小数点,再做卧式电源变压器的时候,所有的线圈只有一个面可拉线,所以大部分这两种电压只有一种会准,不相信你测量一下就知道! 这点对以前的老管影响就大了。

罗财炽
2004/12/17


TOP
109#



检举

级间变压器

分类: 2008/12/13 04:56

  级间变压器

前面谈到了一些关于电源变压器和输出变压器的观念与特色,这也是变压器使用最多的部分,但在管机的领域里,有一种变压器却不得不谈一下,那就是今天的主题→级间变压器。


级间变压器并不是新的设计,反而他是最古老的设计,最早的交连都适用变压器来达成的,包括现在很多的高频电路都还在使用,取的就是他的效率,尤其早期的真空管都是用电池供电的时代,以及电阻不普及的时代,直到薄膜电容、碳膜电阻或碳精电阻工业发达后,因成本的关系,级间变压器才被淘汰,尤其音频级间变压器体积庞大,实在不划算,几乎没有人使用,也很少引起任何波澜。 直到有一天某些音响玩家,为了效率才又从新把他拿出来,但基本上他的应用范围小,所以缺乏专用的设计,多数公司只做间单的 1:1或1:1:1等的设计,所以普及性也不好,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效果并不如想像的那样优秀,这里面有一些结构上的问题必须解决,才能达成他的效益,这也是我这文章的关键意义。


   举例来说现在的级间变压器,如日本TANGO-NC-20F,这个级间变压器造价不斐,据客户说一对要价3万6千多台币,一次核定阻抗5k欧,变压比1: 1,一次电感70H/20mA/5V/50Hz,
最大使用电流30mA,频宽为18Hz~80KHZ -2dB/rp5k欧时,这是我看过目前最好的级间变压器,也是现在最新的规格,就这颗级间来看,算是相当标准的好产品,但是这颗变压器的外观相当大,长8.3mm x宽78mm x高103mm,据说是使用非结晶铁磁体做的,难怪价格高不可攀。




  就上面的例子,要达成这样效果的产品并不多,这也是造成
级间变压器的效果和普及性不佳的原因,我个人认为有几点原因,不管 PP或单端用的级间变压器;
1.频宽特性都普遍不佳,
2.是造价较高,
3.是规格太少,
4.可用的推动管太少,要解决以上的问题,只有先挑选出合适的推动管,针对特性去设计,制造出专属的级间变压器,把频宽和音乐性做好,这样有高的效率和音乐性又好的级间变压器,才能吸引更多的人认同和使用。 以我过去制作过的经验来看,要达成这样的效果,推动管的内阻必须有些限制,譬如屏阻在3500欧以下,又有一定功率的输出管,才是最佳的选择。 所以要用级间来推,先找几支好的推动管吧!


这里再说一下有几支不错的管子,第一支就是5687、6044,这两支管子虽说个性明显,但它的内阻还算低,若两管并联阻抗约在1500欧,所以级间的阻抗设在5~6k欧就相当不错了,次级可设在10k欧,圈数比约在1:1.3~1.4,若屏压设在220v~250v,则次级摆幅可达百伏以上,大多数的管子都可以轻易推动。 再来若要推,大型管,譬如805、845等尤其845需要有高达135v的摆幅,这时使用6B4G或300B来推,效果都相当不错,这时一样使用3.5k~5k初级阻抗,次级使用10k,电压比为1:1.4~1.69,尤其5k:10k这样的比例,应该有不错的效果,还有几个低内阻的做法,例如6L6、kt88等接成三极的的模式,都有不错的效果,其他的就等我查察资料后说了....。


另外要说一些非用级间变压器不可的原因,某些发射管的屏阻相当高,装成音频放大器时,负载阻抗相当高,输出变压器成为一个难题,且装成A1放大器的输出功率相当小,若透过级间变压器装成A2时,它的线性变的像尺划的一样直,屏极内阻也下降到可以接受,输出功率也大增,这些管子才是级间变压器的最大需求,这是直得去开发的方向。






LOOK-T
2008.12.13


TOP
110#

输出变压器的阻抗

分类: 2008/12/11 04:39

请问实测频宽是多少?怎么卖?
用HP4192量频宽会跟实测有很大差距,建议只提供自己参考就好.
因为HP4192的输出阻抗是50 ohm, RC值小高频频宽当然高,
如果R从50变为3500,不知频宽会降到多少?
一般输出变压器频宽测试是要串一初级组抗的电阻,取最大传输功率来测试.
不然就应以300B实机来测最准,此时R=800 ohm.
Z11的铁心要绕到很好的频宽是有其物理的限制,改要镍钢或Z6铁心
比绕法的改善成效佳. 而且单一输出绕组很容易做到最佳化,
可否试试0-4-8-16而能获得相同阻抗比与频宽,
那我一定要预定一对.

上面的问题是网友的提问,我在网页上有简单的回答,这几天想了一下,认为这里面含有很多的
变压器知识,可以透过这些问题,再说一次输出变压器的关键技术﹙以前谈过一些﹚,和现在一
般变压器作的不够精准的原因,和一些关键的问题。 输出变压器的型态,就真空管而言以PP 和
SE 两大类为主,就技术成熟度来说,PP 推挽式的比SE单端的可说好多了,这是pp输出变压器
在50年前就大行期道,这是因为大家对功率的需求较高,pp的机器​​符合了这样的需求,所以
pp输出变压器的技术早就有很高的水准,世界上也不乏大厂在做,但单端的输出变压器,
很早就被音响界淘汰了,经过几十年的冷落,约在20年前又被法国人、日本人看出他的优秀性
,早期单端输出变压器,几十年的时间都只用在收音机和电视机里面,频宽大多在10KHZ以下
,用在高级音响的设计从来都没有出现过,一直到约20年前单端兴起,才正式受到重视,
但所有的厂家都缺乏经验,只有不断试验,直到audio note kit1推出,在美声杂志的推广下,
大家才正式注重单端输出变压器的重要性,虽说audio note的变压器,名声很大价格不斐,
但就特性来说,以我测试过的来看,也只是普通而已,制作的手工或用料也无特别之处,
银线制作的如果技术没有特别加强,在我来看那只是浪费材料而已,现在来说一下关系
单端输出变压器的技术问题和影响品质的条件。

输出变压器的制作条件概略有以下几点:
1.输出功率:一颗单端输出变压器的功率设定影响品质最大,它牵涉到铁芯的大小、厚薄、
绕线圈数、线径大小、绝缘厚薄等........都从此开始。 先说铁芯的选用,先选铁心的宽度,
确定宽度后,因功率大小就会影响厚度的选用,用的太薄功率不足,会造成线圈的绕组
增加圈数,和低频的浑厚度不足,甚至功率稍大就破声,若铁心宽度太小,为了功率一定
要增加厚度,这样的状况下绕一圈的线长度必然增加,相同的圈数值流阻抗也会增加,
DCR增加压降就大,那效率就会变差,相同的圈数又会因长度增加,线圈的表面积也会增加
,那层间电容也会增加,高频响应就会变差,所以一个功率问题牵涉就说不完,
所以铁心的宽度和铁心的叠片厚度,也是关键问题。

            再来说铜线的大小粗细,几乎我看过的输出变压器使用的铜线,它的取用标准都是以
耐电流来估算,这样的技术标准充其量只能作电源变压器,他们根本不知道线材的选用,
譬如线材外部的绝缘漆的种类不同就会影响频宽和阻抗的变化,另外漆的层数也会影响试想
一个状况线径太小,那每一层的绕组厚度就会变薄,所有的层数加起来厚度也会较薄,
这样线圈的感应会较高,这样高频会变尖,阻抗也会跟着变。

       接着说绝缘层,绝缘层的材料选用更是重要,现在的变压器厂,多是使用薄膜绝缘材,
譬如pp、铁佛龙、美耐纸等方便取得的材料,这些材料耐压虽好,电器特性也相当不错,
但它的厚度却相当薄,约只有0.02mm,这造成了层间电容的降低,虽说高频变好了,
但是声音却因此变尖锐,再来是绝缘的处理,还有一道手续,那就是固定的浸润与材料,
几乎现在都是使用凡丽水,这又会使像铁佛龙这样低介质系数的特性变差优点尽失。
前面的因素不说,就算所有的材料都没问题,圈数的决定更是一门学问,
变压器的低频靠电感量,感量要大圈数就要多,这样有了低频高频就会下降,
圈数少了高频变好了,低频又会不足,要拿捏到恰当,高低频都能平均,
就需要有足够的经验和技术。 因为这时铁芯的材料和厚薄又成了关键。

       说到铁心材料,问题中谈到镍钢和Z6,镍钢的u值相当高,对感磁的效率相当好,
相对来说绕线的圈数变的相当少,对变压器的高频来说是一大利多,但镍钢的磁通密度比起
Z11铁芯小了1/3以上,所以相同功率必须使用较多的铁芯材料,这样低频才会足够,
再说镍钢的铁芯它的规格大多是小型的,最为功率变压器的并不多。 再说Z6铁芯,
它是和Z11相同的材质,铁芯厚度由0.35mm变为0.3mm,它只薄了0.05mm,这使得它的
铁损变小了一点,但是另一个问题是因为Z6的铁芯较薄,所以占积率却下降了。
,所以相同的功率它也必须增加厚度,但他确实对u值的提升和高频响应有利,
但我的经验是高频由绕线和其他技术补足,比起一定要特殊规格的材料更容易取得,
相同的如果Z6规格够多取得也容易,我当然会特别规划测试新的设计来作。

      最后说说阻抗测试,问题说到实际使用的频宽多少? 又说不宜用HP-4192A的仪器测试
,我这点就相当不解了,大家都知道信号源的输出阻抗越低越好,输入阻抗越高越好,
这样的状态下,测试仪器的影响就越低,只要测试的条件相同就没有设备上的差异,
相同的尺测量出的误差也就一致,何况HP的电子测试仪器可说是世界的标准,所有认证几乎
都以他为准,不用它我就不知道有什么方式会更好、更方便的。 何况300B 使用3500欧姆
的负载变压器,当初就是以300B实际内阻去设定的,以300A的特性表来看,可由1000欧姆
到12000欧姆之间选用,其中的差异就是功率与失真大小,300B多数人使用时都选用3500欧姆
,就是取中间值的屏耗和输出功率这是已经通过时间考验的设定标准,所以没有测量上的疑虑,
再说实际装机测量时,可能的差异会相当大,譬如说使用不同品牌的管子,特性上的差异
很难比较,电路上的差异也会大大影响,譬如阴极电容的大小、品牌、材料都会影响频宽和音质
,再来是输入信号电流和强度,也会大大影响测试的准度,甚至测试机台的电源品质、稳定度
都会影响,这经验在我的套件装机时屡见不鲜,相同的变压器套件,有些人换了一些零件,
声音就大大不同,所以我也一直以实装作为设计参考。


      我的结论是一颗好的输出变压器,阻抗的变化的大小,牵涉到频率响应和功率输出,
在现在讲究所谓超高音的时代,20KHZ的频宽已经大大不足,较理想频宽要有30HZ~50KHZ
+ - 0.5db以上,对音乐的表现会更好,但输出变压器特性的变数,和上面所说的一样多不胜数
,任何一个条件变更都会影响品质,在追求卓越的前题下,多功能使用的条件已不足与品质相比
,就次级阻抗0-4-8-16的表现差异,只要不怕麻烦也可以​​做到0.5db以内的差异,这在我做的
ARC-VT60用的PP推挽输出变压器上可以得到印证,在台湾也超过100套在使用,
在这十几年研究、制作输出变压器的经验中体会出,,过程中发生的问题不是理论可以
间单说清楚,教科书里的几个模拟公式,也无法说明变压器的全部变化,光是阻抗的变化
由50HZ 到120KHZ ,变化量是2400倍,阻抗却只变化10%,如果对输出变压器没有足够
的了解,是无法做出精准的产品来的。

         以下的几项因素,任何一项改变都会影响阻抗的变化:﹙阻抗变化是谐波失真的主因之一﹚
1.功率设定  
2.铁芯宽度设定  
3.铁心厚度设定  
4.初级线径设定
5.次级线径设定
6.绝缘材料、厚度、浸泡材料、介电系数设定选用
7.绕线圈数设定  
8.铁心材质、u值设定
9.设定的磁通密度设定  
10.气隙宽度设定
11.拉线张力的设定  
12.出线的结构和设计
13.其他不便说明的一些细节............。
上面的任何一项数据设定变化,都要和频率产生变化,阻抗也会因此受影响,
且音乐的频率变化不是单频的,当所有的信号一起变的时候,阻抗的稳定度有多重要?
可想而知精准稳定输出变压器的重要和制作的不容易。
﹙阻抗不稳输出会稳吗?这也是细节和音场宽阔度不佳的原因﹚



look-t 2008-12-11

TOP
111#

电与磁的关系
分类: 变压器
2008/07/12 06:54
变压器的基础原理,一切都在这里。

法拉第定律
电路中所生感应电动势 e 之大小等于
  通过电路内磁通量的时变率,而感应电
  动势之方向乃在抵抗磁通量变化之方
  向。

冷次定律

  1.线圈内的磁场增强时,感应电流产生
   的新磁场与原磁场方向相反。
  2. 线圈内的磁场减弱时,感应电流产生
   的新磁场与原磁场方向相同。
  3. 1847年, 亥姆霍兹 证明 冷次 定律为
   能量守恒的必然结果

输出变压器的优劣与选用

分类: 2008/05/18 06:03



变压器的边缘的相对平行和线的平均与否大大的影响品质,这更是外观上不易察觉的。 这些技术早在2003年以前就已经有足够的经验了,并且透过仪器作实际的印证,这些差异绝对不是简单可以解决的,更不是其他零件可以补足。

绕制完成还没配线的线圈


这些只是部分常用的仪器设备,高档的频谱分析仪、信号分析仪等...在另外的测试台上,
仪器的充分及精良,会影响设计和制作的精确性。


输出变压器的优劣
话说一头栽进变压器的领域, 一开始订的标准就是 +-1DB 以内的频宽。 现在已进步到有能力做 0.1 0.2DB 在听感上的差异必须亲自比较才会知道,但相信用过我变压器的朋友都知道,高音细致不刺耳、中音包满有肉,音场宽阔、低音下沉且层次分明,这是 OPT应有的 特色。


现在说明音频用的变压器,以真空管用的变压器来说可分为三种,

输入变压器→做为输入组抗匹配用,如麦克风、 MC 唱头、仪器的匹配等。

中间变压器→作为高效率的推动、倒相、阻抗匹配、升降压等用。

输出变压器→作为真空管的阻抗匹配、电力转换、远距传送等用。


因输入、中间变压器使用的人较少,现在暂时放在一边,以后有机会再补!

先在对音频输出变压器设计、制作、选用时应注意的事项说明如下:



1.
低频失真:最低的响应频率和低频失真有极大的关系,铁芯使用的磁通密度越高失真就越大,所以不合理的缩小体积是最大的问题! 另一个严重的问题是负载阻抗的变化,当变压器负载阻抗变化时,直接影响真空管屏极电路的失真增加!




2.
高频失真:这是关系最大的高频响应,随负载阻抗变化而改变的屏极负载阻抗,导致失真的恶化!




3.
直流的极化:因直流电的通过导致铁芯极化,和绕组间的不平衡所造成。




4.
相位的飘移:因相位的变化造成高低音的解析变差,尤其是大篇制的乐曲的音像和定位,关键就是相位差的大小!




5.
频率响应:受阻抗稳定、相位偏移、漏电感、极间电容因素影响! 造成使用频宽不足,大大影响声音的素质。








以上的条件影响 OPT 的品质,这些都是铁芯、铜线、绝缘材、绕线、配置技术等综合的因素所造成,所以一个好的 OPT 绝对不是光以哪种材料就可以达成的。

尤其现在的工厂大多是使用合成的素材,如绝缘的 PP 、铁氟龙、和化学绝缘漆(胶)之间的变化等,例如 PP 的介质系数为 2.0 ,加上绝缘漆后变成 3.5 5.6 之间,所以不管你是用铁氟龙或其他绝缘材,只要你加以做绝缘处理,几乎都会使介质系数大增,过去有名的音响大厂的输出变压器,都有其独到的绝缘秘方和绕线技术,绝对不是一般制作电源变压器的方式可以达成。




在过去的经验里,客户带来请我代为测试的输出变压器相当多,从日本的双T 、英国AUDIO NOTE,再由大陆到台湾各家的产品, 所测过的各厂的输出变压器或多或少都有一个通病,就是当频率增加时阻抗随频率增加。 有时在十几 KHZ阻抗就已经增加 50% 以上、我们知道当真空管负载阻抗上升,输出功率会下降,当音乐频率上升变压器的阻抗跟着上升,这就造成越高频输出越小。 有些一开始的基准阻抗就不准,再加上上面说的原因,真是惨不忍睹。 你想想音乐信号变化多快,一个随频率变化阻抗的输出变压器,音乐的输出会是什么状况。


★这里说一下,我设计制作的300B输出变压器,在300HZ人声到30KHZ超音波范围内,阻抗都维持在+ - 0.3 db以内,设计阻抗和标示阻抗误差在1%以内,这样的精度堪称是世界一流的水准,如果你什么零件都买最好的、误差最小的,一颗电容高达千元,却不注重管机的灵魂----输出变压器,那你的钱可以说是白花了! 不注意可能所有的功夫和信心都会因此受打击,决不要忽略了这样的关系。 ﹙如果你有疑问把变压器带来,仪器一下就能让你一目了然﹚。


再来就是相位偏移,输出变压器视线圈卷绕而成,线间、级间都有电容,线圈绕组产生的电感,其相位和级间、线间的电容相互作用,产生了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的相位不一致,当相位偏移过大时容易产生震荡,这是造成真空管红屏的原因之一,也是造成高音解析不佳的祸首。
另外一些原因造成高频的凸波。 会是高音听起来刺耳或蒙蒙的,而且音乐听来呆板,鲜活感和空气感、堂音不足等,这些都是输出变压器的高频问题。


然而当低频相移过大时﹙ 100HZ/40 度﹚会造成低音模糊、音像定位不明、音场窄、低音沉不下去的感觉。 这都是因为低音层次不清晰,听来无法辨别前后低音的差异。 这些都是输出变压器不良所造成。

中音的问题较少,但若频宽响应不平均,会造成中音偏暗或薄,尤其提琴的声音听来单薄,常觉得声音不够通透!
这些现象大部分都是输出变压器不良所造成,有些人说人耳只到 20KHZ ,要那么高的频宽作什么? 有一个道理要知道,那就是所有的乐器所发出来的声音都不是单频,且单一频率里混合了无数较高频率的泛音,这些频率组合造成各乐器的不同音色,若这些基频是数 KHZ ,那这些泛音可能就是数十 KHZ ,这样你的变压器就会损失一些泛音,且可能损失的幅度不均﹙阻抗随频率变化﹚,个人认为这些都是造成声音不悦耳或不耐听的原因。


以上的问题除材料以外,就是线卷的分配、绕制和绝缘含浸最为重要,希望几张变压器的图片能够说明期间的差异。


罗财炽 2004/12/15

TOP
112#

感谢版主分享!学习了不少

有些图片看不到了。

如果能保存成word或者其他什么格式供下载就好了。
TOP
113#

各频段声音的作用

人耳对声音频率的感觉是从最低的20Hz到最高的20KHz,而人的语音频率范围则集中在80Hz~12kHz之间,不同频段的声音对人的感受是不同的。

1. 20Hz--60Hz部分。这一段提升能给音乐强有力的感觉,给人很响的感觉,如雷声。如果提升过高,则又会混浊不清,造成清晰度不佳,特别是低频响应差和低频过重的音响设备。

2. 60Hz--250Hz部分。这段是音乐的低频结构,它们包含了节奏部分的基础音,包括基音、节奏音的主音。它和高中音的比例构成了音色结构的平衡特性。提升这一段可使声音丰满,过度提升会发出隆隆声,衰减此频段和高中音段会使声音单薄。

3. 250Hz--4KHz部分。这段包含了大多数乐器的低频谐波,同时影响人声和乐器等声音的清晰度,调整时要配合前面低音的设置,否则音质会变的很沉闷。如果提升过多会使声音像电话里的声音;如把600Hz和1kHz过度提升会使声音像喇叭的声音;如把3KHz提升过多会掩蔽说话的识别音,即口齿不清,并使唇音“m、b、v”难以分辨;如把1kHz和3kHz过分提升会使声音具有金属感。由于人耳对这一频段比较敏感,通常不调节这一段,过分提升这一段会使听觉疲劳。

4. 4kHz--5KHz部分。这是影响临场感(距离感)的频段。提升这一频段,使人感觉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显得稍近了一些;衰减则就会使声音的距离感变远;如果在5KHz左右提升6dB,则会使整个混合声音的声功率提升3dB。

5. 6kHz--16kHz部分。这一频段控制着音色的明亮度,宏亮度和清晰度。一般来说提升这部分使声音宏亮,但不清晰,还可能会引起齿音过重;衰减这部分使声音变得清晰,可音质又略显单薄。该频段适合还原人声。

下边列出几种常见EQ组合的特点。
●POP:流行乐,它要求兼顾人声和器乐,组合比较平均,所以EQ曲线的波动不是很大。
●ROCK:摇滚乐,它的高低两端提升很大,低音让音乐强劲有力,节奏感很强,高音部分清晰甚至刺耳。
●JAZZ:爵士乐,和POP相比,它提升了3-5KHz部分,增强临场感。
●Classical:古典乐,它提升的也是高低两部分,主要突出乐器的表现。
●Vocal:人声,人的嗓子发出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比较窄,主要集中在中频部分。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每个人对不同频率的声音感觉是不一样的,音响回放设备的频率响应也不同,人的听门曲线也只是根据统计数据画出,所以别人听起来很自然的声音自己可能会觉得不舒服,均衡器的调节需要根据自己的听感特点和所使用的播放设备进行个性化的调整。



TOP
114#

音响听音评价方法及用语

音响重放音质的好坏,除与客观技术指标有关外,还与主观听音感受有关。因为到目前为止,有些主观感受还没法用相应的技术指标描述,况且音响是供人听的,因此主观试听就成为检验音响质量的最后一个手段了,对消费者来说尤其如此。
      
人的听觉器官和大脑,能够按不同比重综合声音信息的各个指标,迅速作出音质判断。然而这种判断的最大问题是不能排除评价人的主观因素(如习惯、爱好、素质、听音经历等),结果造成评价意见分散性大、一致性差。有时评价说明不了的问题,使设计者无所遵从。
      
为此,必须改进听音评价的方法,规定评价的标准环境,确定评价术语的技术含义,统一术语。 音质评价术语约有30多个,其含义与其有关的技术指标可参阅有关专著。这里仅按不同层次分为以下三组:

A、最少用语对
1、清澄(透亮)——浑浊
2、平滑(圆润)——粗糙(燥)
3、明亮 —— 灰暗
4、丰满 —— 干瘪(单薄)
5、柔和(柔松)——尖刺
6、力度、有力——无力
B、整体用语
7、平衡性
8、立体感
9、临场感
10、宽敞度、开阔度
11、进深、距离感
C、补充用语
12、舒展 ——阻塞
13、软 ——硬
14、润泽,有光彩,有水分 ——无光彩,干涩
15、明晰、清爽 ——模糊
16、融合 ——散
17、层次清楚 ——不清晰
18、清晰----------不清晰(如语言清晰度)
      
选择优秀的声源作为听评的节目源,对业余者来说特别是应该选择自己熟悉的节目。这样,在不同的组合里就比较能听评出音质的差别。比如,你要选购一套器材,最好找一录音质量好、非线性畸变小、音乐较丰满而又有高低音片段的CD,并且在比较优秀的组合中试听过,得到很深刻印象,然后用它去测听你要选购的组合就比较容易听出差异。另外所选节目类型广泛些更有利于对器材的听评。
      
房间的尺寸、混响时间及其频率特性,不但影响对扬声器频率特性的评定,而且影响对声功率和功率储备的要求。读者在选购者响在试音室试听时,也要考虑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由于音箱在三大件(CD机、放大器、音箱)中的重要性以及其品质、风格的多样性等原因,选购时一般是根据各种因素首先确定音箱的型号规格,然后根据其特性再选配放大器。至于CD机的选择则相对比较简单些,只要注意档次、性价比几个因素就可以了。
TOP
115#

扬声器承受功率的测试标准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电器制造工业协会EIA和美国工程师联合会AES制定了关于扬声器承受功率的测试标准:
1.美国电器制造工业协会EIA RS-426标准
(1)测试信号源:连续粉红噪声;
(2)连续加载时间:8h(满功率加载)
(3)标称额定功率(或称长期连续功率)的判据:在该信号下满负荷连续工作8h,扬声器不损坏;
(4)最大瞬时功率:长期连续功率的4倍(6dB).
2.美国工程师联合会 AES-2-1984标准
(1)测试信号源:连续粉红噪声;
(2)连续加载时间:2h(满功率加载)
(3)标称额定功率(或称长期连续功率)的判据:在该信号下满负荷连续工作2h,扬声器机电性能的永久性变化不大于10%;
(4)最大瞬时功率:长期连续功率的4倍(6dB)
以上两种标准中,AES标准更为严格,因此当今
一些著名品牌扬声器都采用此标准。
3.传统的测试方法
(1)测试信号源:400Hz正弦波;
(2)连续加载时间:1h(满功率加载)
(3)扬声器承受功率的判据:在该信号下连续
工作1h不损坏;
(4)最大瞬时功率:2倍(3dB)连续功率。
4.民用扬声器的功率测定方法
(1)测试信号源:音乐节目源;
(2)工作时间:连续工作1min,间隔2min,重复循环10次;
(3)长期最大功率的判据:在该信号的作用下,扬声器不损坏。
产品能承受的功率比前面三种方法测定的都小,但数据却可标的较高,主要是适应民用产品不会长期满功率连续工作的情况和商业宣传的需要。

粉红噪声是一种随机带宽信号,它的特点是每个倍频程频段 内的能量相等。这意味着频率越高的信号,包含的能量越小,与自然界中各种声音频谱能量分布结构的统计数字相类似,也就是说粉红噪声信号可代表公众声音信号的总汇,因此在扩声系统和电声器件的测试中被广泛采用。粉红噪声的频谱能量分布图中,随着频率增高以每倍频程-3dB的斜率衰减,但是在以倍频程带宽显示的频谱图中,每个倍频程中的能量是相等的。



TOP
116#

[table=0][/table]EASE4.1高级运用之声场设计


声场设计的主要内容
声场设计是电声设计的核心。当我们绘制好模型之后,确立好了厅堂基本的吸声材料之后,就可以进行声场的设计工作了。通常情况下,声场设计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根据各种厅堂的结构类型来进行音箱的选型和分布形式的设计,后期还要根据声场的不同情况对建声环境和装饰材料做最终调整。


当我们拿到工程图纸的时候,在脑海中首先就可以大概确立扬声器系统的扩声形式。目前常用的扩声分布形式有:集中式、分散式、集中加分散式。当然,无论采用哪中分布形式,始终都要围绕以下几点来指导具体的设计:


1、        根据不同类型的厅堂来定义合理的混响时间
所谓定义合理的混响时间,是必须靠更改模型相关面的吸声材料来实现的。在实际工程的运作中,往往很多建筑材料并不是设计人员所能决定的,但是,我们可以在其他面上选择相应的材料来弥补现有的吸声材料所造成的不足。同时,在方案的设计说明中,我们要提出当前甲方使用此材料的不足,我们可以根据EASE模拟的结果给出合理的建议。


2、        确定适当的声压级
根据厅堂的面积、容积以及结构的不同,来选择相应不同类型的扬声器系统。不同性质的厅堂,根据级别的高低,声压级也不尽相同。具体内容请参照国家相关相关规定中的不同厅堂的声压级标准。这里,我们设计时主要考虑的是功率的大小以及灵敏度的高低。


3、        保证声压均匀的覆盖整个听众区
这跟扬声器的辐射特性、扬声器系统采用的分布方式以及房间是否存在声场缺陷有直接关系。另外,各扬声器的功率大小的分配也直接影响声压级分布是否均匀。


4、        尽量减少声压的重叠与干涉
这和扬声器的分布排列形式、指向角度、扬声器覆盖角度大小是密不可分的。特别是当多组音箱同时出现在同一声场时,此问题尤为严重。


5、        达到较高的传声增益;
在声场中,扩声系统无论能达到多么高的声压级,当有话筒或声学乐器存在时,总是不能完全发挥。因此,传声增益始终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当会议系统中有多只话筒出现时,更应该从建声以及电声角度综合加以分析,避免啸叫的发生。


6、        保证较高的语言清晰度;
只要解决好了直达声和混响声的比例问题,则清晰度往往就会有较为可观的值。


7、        避免常见的声缺陷;
这是建声的基础工作,一旦发生诸如驻波、声聚焦、回声、梳妆滤波等现象,我们首先尽量从厅堂的结构上下手。如果土建不能动,那么我们可以从外观装修上下工夫,比如增加屏风、障板、吸声球、扩散体等等,破坏声缺陷的产生,提高扩声质量。


8、        考虑甲方提出的特殊要求;
有时甲方会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特殊要求,比如:音箱不能吊装,某个地方有空调口,音箱只能隐藏,或者遇到某些墙面已经装修完毕不能破坏等等。这些都需要在你的方案中及时作出调整,并与装饰部门协做完成。
最后编辑leslie 最后编辑于 2011-04-19 14:27:12
TOP
117#

什么是高频,中频,低频

大家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所谓的声音频率,就是发声源的振动频率。频率的单位是赫兹(HERZ,以证实电磁波存在的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的名字命名),也就是1秒内振动的次数。大自然及人类可能制造出的声音,从1赫兹,到几十万赫兹,范围跨度极大,但并不是所有的声波振动,都是人耳能听到的。
人耳的可闻音域范围,是20赫兹到20000赫兹。20赫兹以下的声波,称为“次声波”,能量很强烈时,身体可以感觉到(比如地震的时候),但耳朵是听不到的。能量极强的次声波甚至可以杀人。高于20000赫兹的称为“超声波”,人耳也听不到,但很多动物,如狗,蝙蝠,可以听到。人耳对高频的感知力会随年龄增长而衰减,所以幼年时几乎人人能听到2万赫兹的声音,但中年以后,很多人就只能听到15000赫兹甚至更低了,听不见极高频了。国外甚至有学生发明了一种以极高频讯号为铃声的手机,因为这种手机响铃时,只有年轻的学生能听到,年龄大的老师,已经听不到了。
在人耳可闻的这个20-20000赫兹的音域范围内,大致来说,200赫兹以下,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低频”。而再细分的话,50赫兹以下,是我们一般称为“极低频”的频段。这个极低频,对于喇叭系统而言,是非常昂贵的。因为小喇叭一般都无法播出这么低的低频,只有大喇叭,而且是优质的,昂贵的大喇叭,才能较好地重播出50赫兹以下的音乐信号。
对于耳机而言,播出50赫兹以下的极低频,不费吹灰之力,你看看任何耳塞或耳机的频响指标,都会延伸到50赫兹以下。然而,BUT,我要转折一下,耳机播出来的极低频,是不够真实的。关键原因,是因为50赫兹以下的极低频,其实人是靠耳朵和身体共同感知的。也就是所谓“打心口”的低音,那就是极低频了。耳机只能把信号作用于人的耳膜,无法对人身体产生任何效果,所以耳机里听到的极低频,是不完整的,不够真实的。任何耳机都是如此,哪怕是大奥。
自然乐器中,主要频率成分在200赫兹以下低频段的,有低音鼓、大鼓、低音吉他、低音提琴(DOUBLE-BASS)、电贝司等。另外,大提琴、男声、钢琴、吉他等的声音也有延伸到低频段的成分。举个例子,人说话的“鼻音”就在低频段内。加重低频段,会造成鼻音过于浓重。
从200-6000赫兹的中间频段,就是俗称的“中频”。(中频和高频的分野,没有一个业界统一公认的数值。)
中频段是自然音乐能量最集中,最重要的频段,也是人耳听觉最灵敏的频段。可以说,高低频再好,如果中频出问题,就统统报销,毫无挽救余地。而中频如果好,高低频哪怕一塌糊涂,也往往可听。
大体地说,如果说,低频影响的是声音的丰满度、混厚度、力度,那中频影响的就是声音的明亮度、清晰度和透明度。由于中频跨度很大,一般又被分为中频下段、中频上段。当然这个分界又是没有一个定规的。我个人觉得,1000赫兹以下可以归入中频下段,而4000赫兹以上可以称之为中频上段了。
大多数自然乐器的基音,是落在中频段。人声能量最集中的地方,是500-1000赫兹。很多自然乐器的泛音,也主要落在中频段,比如吉他,泛音就主要落在2000-5000赫兹。中提琴、大提琴也是如此。
我们平时所说的“齿音”,是在中频上段(或可称“高频下段”),大约6000-8000赫兹,能量最集中。很多流行歌曲的录音,是经过激励器处理的,如果处理时把6000-8000赫兹能量加强过头,就很容易出现齿音过重。
影响距离感的最敏感的频段是4000-5000赫兹。这个频段能量强,会显得音像距离听者近,而弱的话,会显得声音较远。
最影响声音明亮度的,是2000-3000赫兹。这个频段能量弱,会显得声音暗淡,朦胧,发虚。能量强,则会显得声音过于明亮和温暖,甚至发楞。这个频段发挥正常的话,声音才会呈现出健康的明亮感。
6000赫兹以上,一直延伸到大约2万赫兹,就是我们所谓的“高频”。几乎没有什么乐器的基音落在高频段,简单地说,高频段都是各个乐器的泛音。然而,绝对不要小看了泛音。各种自然乐器的声音,听上去是否真实,能否把各种乐器一一区分开,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高频泛音,因为各种不同乐器的泛音频率成分的比例,是绝不相同的。电子合成器之所以能模拟出各种乐器的声音,就是靠模拟其高频泛音列。
特别出彩的,要算是所谓“极高频”,也就是12000-20000赫兹的讯号。我们听到的三角铁、铃、镲的高频泛音,就是典型的极高频。此外,长笛、短笛、铜管乐器的高频泛音,甚至小提琴的高频泛音,也可以到达1万赫兹左右。所以高频延伸若不好,播不好1万赫兹以上的信号,对这些乐器的质感和真实音色,是损害很大的。
0-250hz是低频
250-1khz中频
1khz-3khz高频
前面部分极低频,后面部分极高频。
TOP
118#

几种喇叭的发声方式

音响技术 2006-01-26 16:27:04 阅读2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目前绝大多数的喇叭都还是用传统的锥盆式单体前后运动发声,比较学术性的说法,这些喇叭叫电动式(Electrokinetic Dynamic)或动圈式(Moving Coil)。早在一八七七年德国西门子的Erenst Vemer就获得了动圈式喇叭的专利,不过真空管迟至一九0七年才正式运用,而爱迪生最早的唱机是唱针直接带动振膜而后经号角放大发声,所以西门子的专利一直没有用上。一九二0年美国奇异公司的Chester Rice与Edward Kerrog还有爱迪生贝尔公司的P. G.Hokuto才首度发展出实用的动圈式喇叭,七十多年来,除了材料不断改良外,你记为喇叭科技真的有进步吗?下面是几种常见的喇叭发声方式:
一、动圈式。基本原理来自佛莱明左手定律,把一条有电流的道线与磁力线垂直的放进磁铁南北极间,道线就会受磁力线与电流两者的互相作用而移动,在把一片振膜依附在这根道线上,随著电流变化振膜就产生前后的运动。目前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锥盆单体都是动圈式的设计。
二、电磁式。在一个U型的磁铁的中间架设可移动斩铁片(电枢),当电流流经线圈时电枢会受磁化与磁铁产生吸斥现象,并同时带动振膜运动。这种设计成本低廉但效果不佳,所以多用在电话筒与小型耳机上。
三、电感式。与电磁式原理相近,不过电枢加倍,而磁铁上的两个音圈并不对称,当讯号电流通过时两个电枢为了不同的磁通量会互相推挤而运动。与电磁是不同处是电感是可以再生较低的频率,不过效率却非常的低。
四、静电式。基本原理是库伦(Coulomb)定律,通常是以塑胶质的膜片加上铝等电感性材料真空汽化处理,两个膜片面对面摆放,当其中一片加上正电流高压时另一片就会感应出小电流,藉由彼此互相的吸引排斥作用推动空气就能发出声音。静电单体由於质量轻且振动分散小,所以很容易得到清澈透明的中高音,对低音动力有未逮,而且它的效率不高,使用直流电原又容易聚集灰尘。目前如Martin-Logan等厂商已成功的发展出静电与动圈混合式喇叭,解决了静电体低音不足的问题,在耳机上静电式的运用也很广泛。
五、平面式。最早由日本SONY开发出来的设计,音圈设计仍是动圈式为主题,不过将锥盆振膜改成蜂巢结构的平面振膜,因为少人空洞效应,特性较佳,但效率也偏低。
六、丝带式。没有传统的音圈设计,振膜是以非常薄的金属制成,电流直接流进道体使其振动发音。由於它的振膜就是音圈,所以质量非常轻,暂能返应极佳,高频响应也很好。不过丝带式喇叭的效率和低阻抗对扩大机一直是很大的挑战,Apogee可为代表。另一种方式是有音圈的,但把音圈直接印刷在塑胶薄片上,这样可以解决部分低阻抗的问题,Magnepang此类设计的佼佼者。
七、号角式。振膜推动位於号筒底部的空气而工作,因为声音传送时未被扩散所以效率非常高,但由於号角的形状与长度都会影响音色,要重播低频也不太容易,现在大多用在巨型PA系统或高音单体上,美国Klipsch就是老字号的号角喇叭生产商。
八、其他还有海耳博士在一九七三年发展出来的丝带式改良设计,称为海耳喇叭,理论上非常优秀,台湾使用者却很稀少。压电式是利用钛酸等压电材料,加上电压使其伸展或收缩而发音的设计,Pioneer曾以高聚合体改良压电式设计,用在他们的高音单体上。离子喇叭(Ion)是利用高压放电使空气成为带电的质止,施以交流电压后这些游离的带电分子就会因振动而发声,目前只能用在高频以上的单体。飞利浦也曾发展主动回授式喇叭(MFB),在喇叭内装有主动式回授线路,可以大幅降低失真。这些设计目前都不是主流,我们有机会再来探讨。
传真:Hi-End音乐永远无法达成的梦想?
在Hi-End这个名词没出现时,音乐圈内流行的用语是「高传真」(High-Fidelity,简写Hi-Fi)但是到今天我们扪心自问,我们到底离这个标准带有多远?
举个例子:如果你走过大街上,啊到旁边大楼里某一间房间中有人在窗口吹萨克斯风的话,我们就算不知道那是哪里在吹萨克斯风,我们也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判断出那是个真正地萨克斯风,而不是音响内播放出来的。为什么?那甚至不是立体声,只是一个物体在空气中发出来的声音啊!我想这是因为我们人耳能够捕捉到最细微变化,而在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下将它分析出来。
这们说来,要达到高传真的声音要有那些条件呢?
第一是要有够强的量感。为何一台钢琴在音响上播放总是和真的钢琴有差别?因为真正的钢琴有庞大的体积作为共鸣箱,而一般的喇叭不管如何,很雄厚有像钢琴一般的声体积或表面积(大要忘了真正在发音的是单体而非音箱)。
第二要有够快的反应。喇叭单体虽然已经可以极快速的运动,但是有振膜就有质量,有质量动作就会迟缓,所以,平面振膜发出的声音总是能让人「几乎忘了它的存在」,道理就在这里。但是平面振膜的能量感又不及传统喇叭,为了求强大的能量又要加大振膜面积、加大质量,反应快的优点就没有了,够矛盾吧!
第三当然要有足够的细节。CD所损失的细节大一箭双雕人耳可以查觉的地步,所以至今仍有许多人认为LP较为传真。
第四音质色要能够真。这也是Hi-End一直强调的部份,如果有任何的音染,人耳可以很清楚的辨别出这不是真的。
第五要有够安静的北景。空气中本来就存在许多环境噪音,如果录音中再加入背景噪音,不自然的感觉就出现了。当然还有很多因素不过这些就够我们好好返省了,我们花了大钱投资的器材到底做到了那些?其实以目前的科技来说,这是不可能做到的,首先你使用的录音够不够资格就是个大问题。有什么录音能够让您判别传真度?这里举出一个不错的例子:Sheffield Lab最新推出的A2TB「My Disc」(10045-2-T/极光)这张测试片第十九段中收录了一个人从一数至二十五,虽然是这么简单的片段,却考倒不少系统,可见要「传真」有多难!Coda纯净无杂质的音响特性使很多录音听起来都格外传神,朝向真的目标更进一步了。
单比特与多比特
数码转换器的基本构造,通常分为接收、数码滤波、数/类转换、I/V转换、类比放大等机个部分。以下仅就数码滤波与数/类转换作一浅释。
CD的取样频率为44.1KHz,这个规格的制定是根据Nyquist的取样理论而来,他认为要把类比讯号变成分立的符号(Discrete Time),取样时的频率至少要在原讯号的两倍以上。人耳的听觉极限约在20KHz,所以飞利浦在一九八二年推出CD时就将其制定为44.1KHz。取样是将类比讯号换成数码讯号的第一步,但精密度仍嫌粗糙,所以超取样的技术就出现了。一般八倍超取样就等於将取样频率提高到352.8KHz,一方面提高精度,一方面经过DAC之后产生的类比讯号比较完整,所需的低通滤波器(滤除音取样时产生的超高频)次数与斜率都可大幅降低,相位误差与失真也都会获得巨大改善。不过CD每隔0.00002秒才取样一次,超取样后样本之间就会产生许多空档,这时需要有一些插入的样本来保持讯号完整,而这样的任务就落在数码滤波器身上(Digital Filter)。比较先进的设计是以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方式计算,以超高取样来求得一个圆滑曲线,例如Krell的64倍超取样,但目前只有Theta、Wadia、Krell、Vimak拥有这样的技术。另一类数码滤波是事先将复杂程式与在晶片中,有类似DSP的功能,日本Denon、Pioneer 皆有这样的设计。最普通的方法是利用大量生产的晶片,NPC、Burr-Brown都有成品供应,当然效果会受一些限制。
在数码滤波之后,就进入DAC了,从这里开始有单比特与多比特的区别。多比特是数码讯号通过一个电流分配器(Current Switch),变成大小不同的电流输出,因为数码讯号是二进制关系,所以DAC的电流也以1、2、4、8的倍数排列。每一个比特分别控制一个电源分配器,随著音乐讯号变动,输出电流也跟著改变,接下来是一个速度很快的I/V转换线路,把这些电流变成电压,再接下来经过低通滤波器,完整的类比讯号就出现了。一个二十比特的DAC,其输出电流变化是1,048,576个,解析度已经相当高了。现在最常用的二十比特晶片有Burr-Brown的PCM-63与改良型PCM-1702,最贵的大概是Ultra-Analog的模组。
比特流(Bitstream)是飞利浦八八年提出的技术,构造很单位。首先二进制的数码讯号进入一个有参考电压的模组中,输入讯号比参考电压高输出就是非曲直,反之则为0;第二个讯号再与第一个讯号比较,更高的就输出1,较低输出0…以此类推。因为它只比较间的大小,所以样本要增加,需要更高的取样频率,从早期的256倍到最新的384倍就是个好例子。只有一个比特的讯号会进入一个叫开关电容(Switched Capacitor)的DAC中,还原成类比讯号。常用的单比特晶片都是飞利浦制品,最早有SAA7320,现在则把SAA7350与TDA1547合在一起称为DAC7线路,Crystal也有类似产品。
何者为优并无定论,唯一可以肯定的是绝大部分高价机种都是多比特设计。
德国喇叭高音比较多?
你如果问德国汽车马力比较大吗?得到的答案应该都是肯定的。德国有无速限的高速公路,时速150公里以下的车通常都还不敢开在内侧车道,偶尔一个闪亮的身影擦身而过,令心理紧张得猛然一缩,不禁要怀疑那急速远去的小黑点是不是马表早就超过200了。在佩服德国人守法的道德之馀(想想台湾如呆有这种高速公路,你敢开吗),对那坚固异常,性能卓越的德国汽车更是崇仰得不得了。
接下来问德国的喇叭高音都比较多吗?这要找答案就不太容易了。基本上,德国人设计音响就跟制造一样,在尽可能范围内要发挥其极限能力。德国汽车开起来安全、耐用,却不一定很舒适。德国音响看起来雄伟、看起来规格优异,却也不一定都很好听。从标示的物理规格来看,任何一对德国25KHz的更不在少数,的确德国喇叭的高频延都比较大厉害。并不是德国人天生都长著一对蝙蝠耳朵,需要听那么高的声音,这样的发展其来有自。
根据Elac老板Wolfgang John的说法,在LP时期因为大部分的黑胶唱片都经过压缩等化,高频的响应曲线绝不平整,要再生极高频的讯号也几乎不可能。任何是都毫不妥协的德国工程师於是想出一个方式,他们把喇叭的高频以上强调一些,刚好和LP的缺陷互补,即使是压缩严重的DG金属刻板LP,在这样的喇叭上播放一样能把失去的空气感找回来。当然,这个时候德国音响多数还是内销,德国人都能接受这样的声音美学。
进入数码时代后,一些来不及,或不知道修改的设计继续贩卖,而再烂的CD唱盘也能重播20KHz的极高频,因此那些德国喇叭就像雪上加霜,让人留下很不好的印象。但是新一代设计的德国音响早就没有这些问题了,他们还是保持非常好的延伸效果,整个频段也修饰得平顺无比。好的德国喇叭在延伸之外,细致的质感与高雅的韵味也是加紧的民族很难学得来的,目前只有一些廉价产品受成本所限,比较无法考虑到「美」的层次。附带要说的是,德国人所标列出来的规格你最好相信,他说有30Hz的低频延伸,就不会缩水成40Hz;他说有100瓦的输出功率,也肯定不会让你漏气。德国喇叭高音比较多吗?不多!不多!说不定是别人太少了呢。
有关同轴喇叭
在任何一种平面振膜喇叭(铝带、静电、音圈贴覆式)上,由於高频到低频发声动作都是同时进行的(如果有高低分音又另当别论),发出来的声波像一条线一样往前方扩散,我们称之为「线音源扬声器」。传统有音箱的喇叭,为了求得更精准的定痊与相位,并假设自然乐器发声是在一个点上,因此利用喇叭箱的特殊构造,让每一个单体的磁铁与音圈都在同一个垂直轴线上排列,我们称这为「点音源喇叭」。Duntech与Hales是「点音源喇叭」最好的范例,而Pioneer或JBL K2等上下两个低音夹的新潮流,一些小型喇叭将两个单体尽量靠近摆放,也可获得类似点音源的效果。在这两种设计之外,还有种历久不衰,多年来一直有人支持的「同轴喇叭」(Co-Axial或Concentric)。
同轴喇叭的启始者是Tannoy,他们在五0年代就设计出第一个同轴单体。顾名思义,同轴就是指高音与中低音的单体发声点是在同一条水平轴线上,这比点音源喇叭的垂直轴线似乎更能提供正确的相位、振幅与最佳的扩散角度,只要聆听时耳朵的位置与单体的轴线对齐,整个频段的声音会同时到达聆听位置。在Tannoy之后,也有不少广家跟进开发同轴式单体,不过最有成就的仍是英国KEF,他们的设计称为「同时同轴」(Coincident)。原来Tannoy新一代的同轴单体,低音与高音的音圈、磁铁不仅分离,位置也不相同,高音比低音略前,而还加上一个  金香型的道波器,有类似号角的扩散作用。KEF发表的Uni-Q单体则是将低音与高音结合在同一块底盘上,如此除了发声点「同轴」外,也具有「同时」的作用。美国Soundwave的同轴设计也很特别,他们将一个传统高音用「悬吊」的方式,直接挂在低音单体的正中前方,一方面有同轴的优点,一方面又减少了传统的同轴单体因为「大号角作用」引起的极高频衰减。
同轴嗽叭可以得到很精确的中音,却一直很难空破极高频与极低频的极限。Tannoy的GRF必须使用十五寸的特大单体与强力的Al-ComaxⅢ磁铁,才获得理想的低频延伸。DEF则发表了空腔耦合设计,利用多个低音单体的动作来取得进一步效果。
TOP
119#

从中音单体的设计谈起

音响技术 2006-01-26 16:22:41 阅读15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为什么连二期「音响知识进阶」都在谈喇叭单体?简单,因为你听到的声音就是发自单体。无论用了多么厉害的音箱(或不用音箱),和多么完美的分音器,若是少了好单体,一切还是白搭。所以单体是很重要的,这点应无庸置疑。
那么,一个中音单体,高不上低不下,有什么了不起?但有很多人都说中音是音响发声最重要的频段,这我举双手赞成。如果你曾像我这么无聊,尝试用单独一只高音单体听蔡琴唱歌,或用单独一只低音单体听帕格尼尼的小提琴曲,就会深切的体认到中音单体的可爱。
我想你也会同意,若强迫你只能用一个单体听音乐,你一定会选一个看起来长得像中音单体的东西。原因无他,因为你知道(或猜想)它会发出中音域的频段,而我们地球人的听力主要就是在这个范围内,音乐的构成主体也是在这儿。

中音单体的设计

上回说的「一指蒋」高音的概念,可以继续延伸至中音的范围,因为任何发声单体都可以解构为发声振膜、振膜悬挂以及驱动系统。只不过因为工作频段的不同,这些构成要素在这么多年的演化下渐渐演变到一个特定范围的大小。然而,其形状和材质等却有较多的变化,尤其是振膜材质,近年来可说是花样百出。
我们就先来一一检视:

纸盆振膜这应该算是最古老的材质了。简单的说,把纸浆悬浮液流入事先设计好的盆型网状模子上,纸浆便沉积其上,将沉积至适当厚度的纸浆抄出,再行干燥等后续加工处理,便成了一个纸盆振膜。而其中纸浆的成份,如纤维的种类、长短,及填料成份,和抄纸的制程及后段处理方式(如风干或热压等),都会影响最后成品的特性,也直接影响了发声特性,这些当然就是各家不外传的商业机密了

多年前曾读过一篇洪怀恭先生现身说法所写的一篇有关纸盆制作的文章,除了浩叹纸盆所含的学问博大精深之外,更令我深深佩服洪前辈的研究精神。我在本文中轻描淡写的几句话,可是无法道尽多少年来先贤先烈们流血流汗所累积的精髓。

一般来说,纸盆的声音特性为平顺自然,明快清晰而不神经质。因为内含无数的纤维相互交织,因此在其中传递的能量可以很快被吸收掉,形成很好的阻尼,因此在发声频域的高端造成的盆分裂共振不明显,滚降的截止带也就很平顺。这可说是一种很好的特性,因为这样就可以用很简单的分音器,不需额外的剪裁,系统的整合也就很健康。
另外,纸盆的刚性颇佳,对于瞬时反应和听感的细节表现有很好的成绩。别看手边常见的纸张都是软软的,在适当的形状和厚度下,纸的刚性是能够做得很不错。再者,若设计和制作得当,纸盆可以做得很轻,比最轻的塑料振膜还轻15%以上。虽比起最新的高科技合成纤维材料,纸质还是稍重了点,但其实相差不大,因此发声效率高。Audax的6.5吋纸盆中音PR170系列,效率便高达100dB/W。

纸盆可能的弱点是其特性会随环境湿度而变化,因纸吸收了湿气后其密度会变高(变重)、刚性会变差(变软),所以发声的特性也会受影响。至于这样的改变是好是坏也很难说,英国的Lowther俱乐部成员便宣称在下雨天时,家里的Lowther喇叭特别好听。

较令人担心的应该是干湿循环次数多了之后,可能会造成材料本身的疲劳,进而改变其原本的特性。但君不见许多古董纸盆单体在工作了数十年后还是照样唱得很好,所以这种情况应该还算轻微而渐进,有点像是熟化后进入另一个稳态的阶段,对我们用家来说应该是不成问题才对。

近年来生产的纸盆单体,有一大部分便在这方面有各种改善的方式,使纸盆的特性可以更加稳定。常见的有表面涂膜,或是在纸质配方上作文章,有些厂家就宣称他们的纸盆能防水,从某些户外用的PA喇叭看来,应该有相当的可靠度。当然,就像先前提到的,对于这类事情,我们一般人顶多看看热闹,要瞧出门道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另外,千万别把纸盆的悠久历史和「落伍」划上等号。若以整体音响产业的视野来看,纸质锥盆喇叭单体所占的比重稳居各类单体的首位。不信瞧瞧你家的电视、手提收录音机、床头音响、计算机……等等,是不是大部分都采用纸盆单体的小喇叭?你说,嗐!这些东西怎么能跟我的高科技High-End喇叭相比!但换个角度看,若这些「次级品」都换用非纸盆单体,保证更难听,而且更贵。这是因为纸盆这种材料可说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所以能够获得很好的成本效益比。
再者,更有许多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传奇老喇叭和超级制作的新世代霸主都有纸盆的身影:WE/Altec 755A全音域、Goodman Axiom 80全音域、Altec A5/A7、AR 3a、Lowther全音域、TAD……等等族繁不及备载。一些热爱此道的资深玩家更是直接了当的说:「给我纸盆,其余免谈!」很多人也认为,将纸盆的制作称为科学还不如说是一项艺术,足见其引人入胜之魅力。

塑料振膜
因石化工业的发达,在我们日常生活环境中便随处可见塑料制品,低廉的原料和加工程序简便自然就获得了各种产业的青睐,其中当然也包括音响工业。
这里说的塑料振膜,是指用塑料射出成型或其它方式做出的一体成型锥盆,最常用的材质应属聚丙烯(Polypropylene,简称 PP)。这种PP材质,我们最常接触到的应该就是微波炉用容器和保鲜盒一类制品,都是属于射出成型的。另外,常用于各类纸箱外加强用,黄色或灰色的打包带也是由聚丙烯纤维制成。由此我们可以体认到一件事,这种材料实在是非常的强韧。多数高分子聚合物的物理特性便是韧性特强,因为分子结构巨大且排列不规则,所以机械能在其中传递时会很快的被吸收消耗,阻尼特性很好。这项优点和纸盆类似,就是高端的滑落很平顺,除了听感上柔顺自然外,能够使用低阶、简单的分音器也是一项利多。我们可以从许多欧系二音路小喇叭上感受到这些良好的特质, ProAc所采用的6.5吋透明PP振膜的Scan中低音单体,就可称之为这类单体当中最佳的典范。

然而,相较于其它振膜材质,PP的刚性不甚佳,质量也较重。虽然用保鲜盒往脑门上K下去是很痛,但并不表示它在微观的高速小范围运动下就有很好的刚性,而这样的工作条件才是我们在单体振膜选用上所在意的。

PP材质较弱的刚性造成了高速微动作时(高频段工作时),音圈发出的动能无法完全且一致的传达到整个振膜,也就是发生了「盆分裂现象」。虽然有良好的阻尼止住了盆分裂共振,但毕竟已无法作完美的活塞运动,失真率相对提高,听感上便是柔顺有余,解析力及动态却不足,有些以8吋PP振膜中低音单体为基础的二音路喇叭,会在中音到中高音域容易出现迟缓呆滞的症状,病因便在此。若在低音部份不要太贪心,选用较小口径的单体,便可在某种程度上减轻这样的问题。因为雪上加霜的是在大面积下要做到足够刚性所需的厚度相对较大,整体质量便水涨船高。所以,另一方面你也找不到高效率喇叭是采用PP振膜的单体。

虽不像纸盆那样有吸水气的问题,但PP振膜会有随温度改变特性的倾向。幸好这点应该不至于困扰我们,因为就像纸盆和湿度的问题一样,这样的变化应属缓慢而渐进,就别太担心了!
综观以上,PP好象因为刚性较差和质量较高的关系而不适于制作振膜,其实应该说是看我们如何在诸多妥协下作取舍了。就像前面提到的Scan单体,虽然用上被我批评得很惨的PP振膜,但一样还是可以做出很成功的产品,整体表现一样很出色。

或者,更积极的作法是对这种材质加以改良,也就是以PP为基础,再混入一些添加物,以加强其刚性。这个动作的确能带来一定程度的改善,使得制作出来的单体在动态、失真率、细节表现,和发声效率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如Dynaudio和Infinity/Genesis都有采用此类处理的单体,虽然混入的添加物和制作方式不尽相同,但成效都颇明显。
另外,既然石化原料和射出成型是这么的方便,所以当然有人会开发不同于PP的新材质,如Bextrene、TPX,或Neoflex的材质,其化学成份不详,虽看起来和PP很像,但这些材质的较佳刚性和较低质量能带来更好的动态及解析力,你应该能从各家喇叭的广告和型录上看到上述的材质,不妨有机会时验证一下。

金属振膜既然刚性较弱会导致动态和解析力的缺失,那么利用高刚性的金属材质来制作振膜,应该会得到很好的效果才对。若不谈号角喇叭用的压缩驱动器,一般能看到用于直接放射的中音或低音单体所用的金属材质,应属铝金属或其合金产物为最多,最大的优势便是刚性很强,在一定范围的工作条件下不会变形,其结果便是很低的失真和很好的细节解析力。但是刚性强的另一面便是内损低,就像我上次提过的「一指蒋」高音一样,能量不会被振膜材质本身吸收,所以发生盆分裂时会有很明显的共振峰出现在频率响应的高端,若不妥善处理,就很容易出现「金属声」。

所谓妥善处理,首先可以在分音器的设计上尽可能将此共振峰压制,也就是把共振峰安排在滤波的截止带或以外,让进入单体的讯号不要含有会激起高频共振的频率,于是共振峰便会被分音器所「隐藏」起来,我们就不会听到金属声了。为达此目的,通常必须要采用至少二阶以上的分频斜率,才能有效滤除;若用一阶,斜率太缓,不足以有效压制。若再把分频点往低端移动,又会牺牲掉可用的频宽,这样的作法不太健康。因此,高阶分频和慎选分频点是采用金属振膜单体所必须特别注意的。
或者,相对于消极的避让,也可积极的改进缺点,那就是加强振膜的阻尼:三明治夹层结构、涂布阻尼物都是不错的方式。市面上这类的产品已经愈来愈多,其中也不乏相当成功的例子,如上一期「彻底研究」介绍的Elac,或是声音和价钱都很高贵的瑞士Ensemble。

除了高频共振不好对付之外,振膜重量是另一项不利因素。因为成本的关系,还没见过用钛金属制作的中音单体。所以,金属盆的中音或低音单体虽可在强劲驱动下表现出色的动态,但整体的发声效率事实上还是偏低,一般需要较大的功率来伺候。
合成纤维材质

历来似乎最先进的材料都会先用在杀人武器上,真是好斗成性的人类之最大悲哀,要是拿来用在音响上让大家聆赏音乐,岂不是一片祥和?在硼碳纤维及蜂巢式三明治结构应用于战斗机上获致极佳成效的多年以后,才有人将这类的材料用在音响上。

既然是航空级的材料,当然就兼具了质轻和高强度的双重优点,可以做到比纸还轻,刚性比金属还强,而且强度不只超过铝很多,甚至还高过钢铁(注2),用来制作喇叭单体的振膜应该是再理想不过了!所以各家制造Kevlar或碳纤维单体的厂家,无不用力的标榜其高刚性、低质量、还有高阻尼的特性。前二项优点是成立的,但自体阻尼这一项则要视条件而定,并不一定就比较好。

注2:这是指其它的成形方式所能得到的最佳成果,并不是指薄薄的单体振膜可以会你家的菜刀还硬,至少目前还做不到。

若没有妥善处理,这类高刚性的人造纤维会和金属盆面临类似的问题,也就是高频盆分裂共振。虽不至于像金属振膜那么严重,但这个盆分裂共振的确存在,也轻易地达到扰人的程度。在没有妥善处理之下,听感上容易造成硬质的中频上段和高频下段,更厉害些便开始刺耳了。我在几年前曾读到一篇器材评论,其中主笔对Kevlar中音的表现便是颇有微词。

在加强阻尼处理(如三明治夹层或涂膜等),加上适当分频的条件下,这类单体就能够展现非常好的细节解析力、停动自如的瞬时响应、极佳的大动态及微动态,而且这些好表现只需一点点的功率。如Focal的Audiom 7K,采用Kevlar及聚合物发泡三明治夹层振膜加乳胶涂布,效率可达98dB/W,即使稍逊于Audax纸盆的100 dB/W,也算表现相当突出了(注3)。

注3:比较一下这二个单体的资料,发现Focal Audiom 7K的磁铁明显较大(1132g Vs. 880g),振动部分质量也较低(7.3g Vs. 9.1g),结果发声效率还是比「火力」较小的Audax低,可见其它环节如悬挂顺服性、磁路系统的设计、音圈、振膜形状……等还是有许多的学问和妥协。

在较常见的Carbon和Kevlar Fiber单体制品以外,另有一种特殊的人造纤维振膜在数年前问世 ─ HAD(High Definition Aerogel),由Audax所推出,使用压克力聚合物凝胶和多种合成纤维(包括Carbon及Kevlar)所制成(注4),特性表现极佳,由测量上可看出非常好的瞬时响应,失真极低,同时又能得到平滑的高频滑落特性,完全没有出现高频共振峰,目前的制成品虽在发声效率上不如纸盆或Kevlar,但应该是磁路系统的设计企图心造成的差别,而其它项目的实力确也不容小觎。SWANS请来Stereophile名主笔Martin Colloms所设计的三音路Allure便采用了此种单体,我自己的短暂聆听经验是轻松自然有如上好的纸盆单体,解析力及动态表现又更加的现代化,听不出任何不良的僻性,称得上是非常成功的单体设计(当然,系统整合得当也应记一功)。

注4:这种凝胶与纤维的混合制程非常特殊,从制程的初期到完成,凝胶的体积会缩小至原来的十分之一。更妙的是,在此过程中聚合键结的长炼状分子会顺着事先加入的纤维而成长,所以其分子排列方向是可控制的,极佳的刚性和自体阻尼便由此而来。

其它材料

其实,除了上述的四大类材质外,其它还有很多质轻强度佳的材质皆可制成喇叭振膜,如玻璃纤维、赛璐络纤维、石墨纤维、电木、丝质纤维、发泡聚苯乙烯、各种发泡塑料,以及真空烧结精密陶瓷……等,其中许多材料都大有可为,有些适于做高音,有些适于做中音,有些适于做低音,有些高中低音皆宜,各擅胜场。
甚至还听过在日本有人研发出一种利用某种特殊的植物(就是霉菌啦),顺着设计好的模子,「长」出一个锥盆来!据称其发声之自然超乎任何材质。不过,我想这样的逸品应该是很难导入量产,因为成本实在太高(时间成本)。
(在此要提醒一点的是,很多单体的振膜会做得让你看不出到底是什么材质;或反过来说,做得『很像』某种材质。基本上,这已几近仿冒行为,身为无助的消费者,我们只能小心为上)
TOP
120#

解决中低频驻波的方法

音响技术 2006-01-26 16:16:33 阅读17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首先要声明的是:我不是声学专家,所以这篇文章不讲理论。第二个要表态的是:有些方法我自己也没试过,但曾经在一些前辈家里体会过妙用。第三个着眼点是:以一般家庭中客厅兼音响室的需求出发。如果你对声学有专精,这篇文章可以不必看,我讲的你应该都知道了。如果家中女主人不容许你大兴土木,不可以东贴西补,或者不答应乱花钱,但偏偏听音响时又饱受轰隆隆的中低频驻波之苦,欢迎一起来试试看,说不定可以找到解决之道。
  中低频驻波这麽可怕吗﹖事实上每一个房间都有驻波产生,只是频率分布得不一样而已,越大的空间产生驻波的频率越低,影响也就越小。要怎麽知道房间的驻波频率呢﹖以房间最长边的距离去除声波每波秒钟行进的度度340公尺就可以了。例如房间长有5公尺:340/5=68,以半波计算,在32Hz处就会有一个比较大的突起。而且驻波不是只有单一频率,32Hz的倍数像60Hz、128Hz???也都有较弱的驻波。还不仅如此,一个密闭空间有三组相对的墙面,所以会有三组不同的驻波产生。即使一对无响室中频率响应量起来±0dB的超级喇叭,放到普通空间里面,频谱分析仪看起来低频段仍然是高高低低,主要原因也就在这里。
   只要巧妙处理或运用低频驻波,他们并不是想像中那麽可怕的。我曾经听过一对美国Legacy的超小型喇叭,在杂志十几坪的空间内固然可以体会出它有超过体积的低频延伸,不过相对也付出大功率扩大机的代价。後来代理商位於天母的门市开幕,同样一对小喇叭在一楼展示间里,竟然一下「长大」了,鼓声低沈有劲,低音提琴拉起来让人麻酥酥的,而用的扩大机反而功率更小。听过的人都不相信小喇叭可以有这样的声音,甚至怀疑是不是偷偷接了超低音,不过我的推测却是空间帮了大忙,适量的中低频驻波使得音乐更为浓郁厚重了。
  可惜不是每个人都这麽幸运,空间中产生的驻波频率不一定是你所需要的。当驻波能量集中在100Hz左右时,鼓点与随後的鼓身共鸣会太过膨胀,甚至糊在一起只有轰的一声。同时有贝斯与鼓声出现时,两者也容易混在一起而无法有清晰的旋律线。这时候人声通常也带着一些鼻音,好像感冒没吃药似的,根本谈不上透明度与细节。万一这个驻波能量太强,音响根本就无法开大声听,否则只怕窗子、柜子都会跟着一起震动。在台湾的居家空间里,最常出现的恼人驻波大约是50Hz左右,找一张测试片来试试就知道了,通常在这附近正弦波讯号会震得满屋子嘎嘎响。要避免的最好方法当然是规划专用音响空间,例如1:1.25:1.6与1:1.6:2.5的黄金比例兴建音响,IEC国际电工委员会也是这麽建议的,不过公寓族根本不可能圆梦,所以就别提了。你也可以从选择大小合适的喇叭着手,避免贪心过头,在三坪大的空间里硬要挤进超低音。另外就是得用一些道具来克服。
  以个人的经验来说,对付中低频驻波,扩散要比吸收要来得有效。在专业录音室、小型演奏厅里,他们对付驻波另有一套方法,也就是量身建造的低频空箱。这种空箱的制造有一套公式可以计算,材料以MDF板为主,里面再塞进玻璃纤维棉。它的主要作用是吸收某一特定范围频率,当声波进入空箱後会因能量转换作用被衰减、吸收。需要计算的理由则是每个空间的条件都不同,需要衰减的频率与能量多寡也不一样,所以这种东西无法大量生产。录音室的控制间里顶多不过六坪大,却能完整而平直的听到20Hz极低频,主要秘诀就在这里。
  那麽家中也如法炮制吸收不就行了﹖不行。市售的吸音材料如防火的Sonex,最厚的一种吸收频率不过到500Hz左右,滥用这种吸音材料,说不定低频驻波没解决,反而连宝贵的中频通通牺牲掉了。在水泥墙上另外加上木材隔板是个方法,不过一则工程较浩大,二来你无法确知会吸收掉什麽频率(绝少有单一频率的吸收材料)。制造大曲面的圆弧也是方式之一,不过要改变100Hz的声波路径,所需要的曲面是1.7公尺(340/100/2),你的房间能做几个﹖比较实用的方式是在房间的角落摆一些空箱、木柜,或者摆一些质量大的物体,像是装满书的盒子、实木做的椅子等。这些道具都具有吸收,或者打散驻波的效用,但是着力点是在哪一个频率,影响的程度有多少,都必须你自己试过才知道。以坚固材料钉做的木柜相当好用,它可以说就是录音室里低频空箱的翻版,不论里面用来关空气或放置唱片,都蛮理想的。要注意的是木柜需要一个个搬进去尝试,大而无当会有副作用。另外,摆几个大型沙发也有部份效果。
  你大概发现到了,上面所说的几个方法都有不确定因素,有些人使用後发现改善明显,有些人可能却无动於衷。不确定的因素包括了房间大小、使用器材、环境构造等变因,我也无法提供你任何答案。反而是处理中高频会比较简单一些,市售以保丽龙制造的「波利扩散板」或各种PRG都很有用。希望兼顾美观的人,则可以在喇叭後面,侧墙第一次反射区附近摆设人造盆景,最好是选用叶子比较宽大的假树,高度与人齐就可以了。有没有比较科学化,有数据可参考的道具供选购呢﹖市售的保丽龙扩散板只对中高频有效,而无论进口或台湾制造的木板RPG,也都是以1000Hz为基准设计出来的,他们对低频通通莫法度。早个一年前我对中低频驻波只好耸耸肩,请别人用上述的方法自己实验,能不能医好全凭运气。最近看到台北罗华公司的广告,他们针对100Hz~3100Hz设计出一个大型的木制扩散板,我很有兴趣借来试试看。
  当一部大卡车载来四个扩散板时,可真是把人吓一大跳!这麽大的东西怎麽摆﹖低频用的扩散板有多大呢﹖低频用的扩散板有多大呢﹖高约120公分,长宽各为60公分,全部使用MDF板钉制,必须要两名壮汉才能抬得起来。不过既然借来了,只好硬头皮请进家里。罗华的扩散板同样是根据德国哥登堡数学教授Manfred Richard Schroeder所提出的二次余数声音扩散理论制作的,不过计算方式改成1/4波长,否则一个100Hz的扩散板做起长宽都会超过一公尺,更没有人摆得下了。以制作品质来说,这次MDF板喷上黑色平光漆的外观,已经比第一次见到的贴木皮成品要进步许多。我私下希望罗华公司也能制作一些漆透明漆的产品,木头色放在居家环境里压力比较不会那麽大,跟家俱也容易搭配起来。
  我的大聆听室约有十三坪,天花板与喇叭後墙、两侧墙都使用了一些PRG扩散板处理,聆听位置後面则是一台钢琴与一大块壁毯,另外还有沙发、木柜、地毯等摆设。原来在125Hz左右有一个凹陷,加上两个M&K超低音後以频谱分析仪调整,200Hz以下大致都能保持±2dB以内的理想状态。这四个巨无霸,当然只有这麽大的空间摆起来才不会有咄咄逼人的压迫感。我把他们分置在房间的四个角落,希望对低频的解析度有更进一步的提升。过去我们在墙角处以圆弧或斜板处理,通常都能对中高频产生效用,摆放Room Trap或Roon Tune也都是针对中高频进行吸收使其不至有过度紧集的能量。他们对低频都束手无策。尽管如此,使用这些方法後对音场後排的扩展与清晰度已经有明显的帮助。要是罗华的扩散板能连低频一并对付,岂不妙哉﹖
  总共一个多月的时间,我刖後挪移、左右晃动,进行了前所未有的体力劳动。由於罗华扩散板实在太大了,常常换个位置连器材都要跟着搬家,而这些後级扩大机动辄动五、六十公斤以上,幸好现在天气还算凉爽,要不然一定中暑。在我的大聆听室内,罗华扩散板并没有带来惊天动地的改变,应该说是原来这个空间中就没有什麽严重的低频驻波,所以无法让它发挥实力。不过仔细比较,仍然会发现,从中频以下的声音整个轻松起来了,Dorian的圣赏「管风琴」交响曲依然极低频造成的空气波动,但能量平均扩散开了;RR的「Beachcomber」大鼓打下去同样会摇动地板,但令人作呕的刺激感减少了;Telarc的「星舰历险记」特殊效果声势吓人,但汹涌的震波比较不会让不脏六腑翻滚了。
  罗华姚先生建议,这些扩散板放在小房间中效果会更显着,於是又动手移到六坪半左右的小聆听室中。这里两边侧墙摆满了唱片,也刻意制造出凹凸不平的扩散面,聆听位置後面又是一墙壁的书。至於喇叭後面是加了窗帘的落地窗,窗外就是台北少有的青山绿水,夏天常常有凉风徐吹,我舍不得改装。经过大量的扩散处理後,中高频相当平顺灵活,但50Hz以下仍有一些起伏较大的低频驻波。好不容易把四个低频扩散器「塞」到四个墙角,视觉上的压力增加不少,这是有兴趣购买者必须要特别考虑的。
  果然,低频扩散器在这里发挥了作用,Magnepan MG-35平面喇叭经由Aragon前後级挤出来的低频结实有力,控制力紧密而透明感绝佳。不过在这个空间里电贝斯最下段容易出现一个低频峰值,听一些国语歌曲也容易有轰轰的不舒服声音。经过扩散处理後,低频峰值不见了,轰轰的感觉也没有了,这对平面喇叭终於可以在这里高声歌唱,发出非常自然通透的音响。要注意的是低频量感并非减少,而是平均扩散开来,当音量开大时没有特别聚集的能量,听感上就舒适许多。据罗华姚先生说,他的试听室只有三坪大,使用了低频扩散板後落地大喇叭照样唱得勇猛威武,丝毫没有低频驻波的困扰。姚先生在BBS电脑网路上经常参加讨论,想深入了解的人不妨直接请教他。
  虽然低频扩散器相当有效,但因体积庞大的关系,在这里仍要叮嘱读者先量量看自己的空间,不要买回家才吓一跳。但我倒要特别推荐罗华另一款中高频用的扩散板,它的体积是61×121×21cm,重量也有三十几公斤,系根据二次余数扩散理论设计,不过数据改以1/4波长计算,因此踏步比常见皂PRG多了一倍,扩散的波形也更为均匀。我把罗华扩散板放在大聆听室两侧取代原有的RPG,同时也放到小聆听室喇叭背後(也就是落地窗前面),发现他们都比RPG更能发挥效果。越小的房间,就越能体会到广告词所说的:房间好像不见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