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音乐是什么? [复制链接]

查看: 14864|回复: 91
21#

回CJ与垂钓: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百分之二百同意。可音乐是人脑与听觉的产物。是人的玩艺儿。所以上帝还没功夫笑这等类小事。

发条兔子兄的推想,对音乐的产生的想象很值的深思。这些原始的元素在其后的音乐史中都得以充分应用。如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用这个推想感受此曲,想必八九不离十。

   古老的民歌想必是任何人的“肉”与“竹”。没有奶奶、姥姥唱搖蓝曲民谣的幼儿是可憐的。

    施兄谈到最低一层的人的感官享受和最高一级理性的智慧。音乐就是这样,无论多么艰深的作品,最后总是要给人去听的。莫扎特的作品正是如此,童叟皆喜。咋晚中央一台新闻联播报道,有=首莫扎特的新作发布演奏。画图上好象是钢琴五重奏。连省级新闻都报道了。
在G弦上……
TOP
22#

音乐是那些音乐家用来勾引美女,吸引上流人物掏钱的工具。
TOP
23#

最近,法国圣马可童声合唱团到深圳演唱,演唱作品包括《放牛班的春天》的几首作品,还有很多法国作品。感觉我更喜欢这个法国合唱团,胜于维也纳童声合唱团。
《放牛班的春天》,一首优美的歌曲,成就一部电影,甚至成就了一个合唱队。这就是音乐的力量。
以前在香港看到过这个电影的原声,当时没太注意。现在很想收藏一张,虽然已经听很多次了。


多说一句,“人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句话有一点被滥用了。
TOP
24#

[quote] 原帖由 上山砍柴 于 2009-8-4 17:34:00 发表
最近,法国圣马可童声合唱团到深圳演唱,演唱作品包括《放牛班的春天》的几首作品,还有很多法国作品。感觉我更喜欢这个法国合唱团,胜于维也纳童声合唱团。
《放牛班的春天》,一首优美的歌曲,成就一部电影,甚至成就了一个合唱队。这就是音乐的力量。

《放牛班的春天》成就了几十个法国合唱团,很多合唱团都在演出,很多人不是很清楚电影里到底是哪个合唱队。
TOP
25#

原帖由 上山砍柴 于 2009-8-4 17:34:00 发表
最近,法国圣马可童声合唱团到深圳演唱,演唱作品包括《放牛班的春天》的几首作品,还有很多法国作品。感觉我更喜欢这个法国合唱团,胜于维也纳童声合唱团。
《放牛班的春天》,一首优美的歌曲,成就一部电影,甚至成就了一个合唱队。这就是音乐的力量。
以前在香港看到过这个电影的原声,当时没太注意。现在很想收藏一张,虽然已经听很多次了。

---也是偶最喜欢的配乐,那个电影 鸟与飞翔好像也是Bruno的作品,等待BH等高手给讲讲了
TOP
26#

原帖由 挠挠 于 2009-8-4 17:45: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上山砍柴 于 2009-8-4 17:34:00 发表
最近,法国圣马可童声合唱团到深圳演唱,演唱作品包括《放牛班的春天》的几首作品,还有很多法国作品。感觉我更喜欢这个法国合唱团,胜于维也纳童声合唱团。
《放牛班的春天》,一首优美的歌曲,成就一部电影,甚至成就了一个合唱队。这就是音乐的力量。
以前在香港看到过这个电影的原声,当时没太注意。现在很想收藏一张

天地人三部曲都是他配乐
TOP
27#

上帝笑难道是因为——人听音乐不应该思考?

乐音,音乐。。。。一声一形,差得远了。

一串悦耳的乐音也有可能会招人厌恶;一个孤单而饱含情感的音符,或可称为音乐。

这个命题太大了。

或者说,感动自己的声音就是属于自己的音乐?

所谓成功的作曲家,无非是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乐谱(这是很需要实力地)传给演奏员,再让大众听到,而产生共鸣者。刚好很多人喜欢并接受了,作曲家(或说作品)就成功了。

这个过程,很少会有人考虑“我写着东西能给我换来多少QIAN”

所以,情感至关重要!

声音+情感,差不多就是音乐了;额外还需要一部分听众,一部分喜欢这个“声音与情感”组合的听众。

最后——在一部分人群中引起共鸣的,饱含情感的声音(乐音太狭隘,鼓声就是噪音,但是OP61的5下“噪音”也太让人激动了,而且,越来越多的噪音已经毫无征兆的夹杂在乐曲中了,也有人喜欢),大致就可称得上是音乐了。

粗见粗见,上帝爱笑就笑吧,反正我不和他一个部门——我信佛的,家中供着弥勒,一直都在笑。
TOP
28#

                   回老万、和砍柴兄。俺很久没灌水了,今天喝了点酒多说几句。关于“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来用在音乐上,特别是古典音乐上,连我这种嬉皮笑脸惯了的也不得不多几句。对于普通音乐爱好者对音乐的思考,俺觉得“音乐给自己带来了什么”比“音乐到底应该是什么”重要的多,不然走火入魔者众。。。。。。。。。。。。
TOP
29#

    垂兄不管说什么,老万都愿听,都耳顺。一家人也可说二家话的。音乐带给我们了什么,和是什么不仅不矛盾。而且完全是一回事。你不知道某女是个怎样的人,父母包办,入洞房了才只见到模样,只好讲命了。《不大恰当的比方》。买CD片时起码要知道买的是什么曲子吧。这cD的曲子能带给你什么,谁也不知道。你已经知道了。
  有机会一定你喝酒。不过,两下肚。我可什么也不知道了。

  2216兄所言极是,这个命题确实太大。也是曾困感本人多年的命题。好在,通过努力,算明白了一些。其实作曲家在创作之初,也许会主题先行。但更多的是灵感乍闪,或听命而为,或为生计而做。当进八谱纸真写时,支配他们的还是音乐自身的规律《或称为声音的形象维吧》。他们无瑕考虑表现的是什么,更多想的是怎样去变化、发展、平衡、完整…等等。这个已牵扯到了音乐创作域,是另一个太大之命题。非三言二语所及了。有机会了咱再议。
在G弦上……
TOP
30#

接着砍柴兄的话荐

      童声合唱确实有其独特的魅力。教堂中的唱诗班,本人以为唯童声为最佳。那种儿童纯净、透明、不会造作的真之音。以极和谐之3和弦和声唱圣 咏。在教堂穹顶的长混响下。可谓天籁。
  霍尔斯特的《行星组曲》水星一章中,运用了女声合唱队,摸拟童声合唱。《那段音域、技巧太难了》。造成了无穷深遂的效果为音色运用之一范例。
   “同一首歌”这支曲子第一次以童声合唱出现在中央电视台的文艺晚会时。曾使我拍案叫绝。深情叙说的旋律变成了客观的、静观的感叹。暖的内在的抒情变为冷静、描叙的第三人称式。音色运用的又一妙笔。
     音乐就是在这些元素的运用变化下。千差万别。
在G弦上……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