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音乐是什么? [复制链接]

21#

回CJ与垂钓: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百分之二百同意。可音乐是人脑与听觉的产物。是人的玩艺儿。所以上帝还没功夫笑这等类小事。

发条兔子兄的推想,对音乐的产生的想象很值的深思。这些原始的元素在其后的音乐史中都得以充分应用。如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用这个推想感受此曲,想必八九不离十。

   古老的民歌想必是任何人的“肉”与“竹”。没有奶奶、姥姥唱搖蓝曲民谣的幼儿是可憐的。

    施兄谈到最低一层的人的感官享受和最高一级理性的智慧。音乐就是这样,无论多么艰深的作品,最后总是要给人去听的。莫扎特的作品正是如此,童叟皆喜。咋晚中央一台新闻联播报道,有=首莫扎特的新作发布演奏。画图上好象是钢琴五重奏。连省级新闻都报道了。
在G弦上……
TOP
22#

音乐是那些音乐家用来勾引美女,吸引上流人物掏钱的工具。
TOP
23#

最近,法国圣马可童声合唱团到深圳演唱,演唱作品包括《放牛班的春天》的几首作品,还有很多法国作品。感觉我更喜欢这个法国合唱团,胜于维也纳童声合唱团。
《放牛班的春天》,一首优美的歌曲,成就一部电影,甚至成就了一个合唱队。这就是音乐的力量。
以前在香港看到过这个电影的原声,当时没太注意。现在很想收藏一张,虽然已经听很多次了。


多说一句,“人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句话有一点被滥用了。
TOP
24#

[quote] 原帖由 上山砍柴 于 2009-8-4 17:34:00 发表
最近,法国圣马可童声合唱团到深圳演唱,演唱作品包括《放牛班的春天》的几首作品,还有很多法国作品。感觉我更喜欢这个法国合唱团,胜于维也纳童声合唱团。
《放牛班的春天》,一首优美的歌曲,成就一部电影,甚至成就了一个合唱队。这就是音乐的力量。

《放牛班的春天》成就了几十个法国合唱团,很多合唱团都在演出,很多人不是很清楚电影里到底是哪个合唱队。
TOP
25#

原帖由 上山砍柴 于 2009-8-4 17:34:00 发表
最近,法国圣马可童声合唱团到深圳演唱,演唱作品包括《放牛班的春天》的几首作品,还有很多法国作品。感觉我更喜欢这个法国合唱团,胜于维也纳童声合唱团。
《放牛班的春天》,一首优美的歌曲,成就一部电影,甚至成就了一个合唱队。这就是音乐的力量。
以前在香港看到过这个电影的原声,当时没太注意。现在很想收藏一张,虽然已经听很多次了。

---也是偶最喜欢的配乐,那个电影 鸟与飞翔好像也是Bruno的作品,等待BH等高手给讲讲了
TOP
26#

原帖由 挠挠 于 2009-8-4 17:45: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上山砍柴 于 2009-8-4 17:34:00 发表
最近,法国圣马可童声合唱团到深圳演唱,演唱作品包括《放牛班的春天》的几首作品,还有很多法国作品。感觉我更喜欢这个法国合唱团,胜于维也纳童声合唱团。
《放牛班的春天》,一首优美的歌曲,成就一部电影,甚至成就了一个合唱队。这就是音乐的力量。
以前在香港看到过这个电影的原声,当时没太注意。现在很想收藏一张

天地人三部曲都是他配乐
TOP
27#

上帝笑难道是因为——人听音乐不应该思考?

乐音,音乐。。。。一声一形,差得远了。

一串悦耳的乐音也有可能会招人厌恶;一个孤单而饱含情感的音符,或可称为音乐。

这个命题太大了。

或者说,感动自己的声音就是属于自己的音乐?

所谓成功的作曲家,无非是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乐谱(这是很需要实力地)传给演奏员,再让大众听到,而产生共鸣者。刚好很多人喜欢并接受了,作曲家(或说作品)就成功了。

这个过程,很少会有人考虑“我写着东西能给我换来多少QIAN”

所以,情感至关重要!

声音+情感,差不多就是音乐了;额外还需要一部分听众,一部分喜欢这个“声音与情感”组合的听众。

最后——在一部分人群中引起共鸣的,饱含情感的声音(乐音太狭隘,鼓声就是噪音,但是OP61的5下“噪音”也太让人激动了,而且,越来越多的噪音已经毫无征兆的夹杂在乐曲中了,也有人喜欢),大致就可称得上是音乐了。

粗见粗见,上帝爱笑就笑吧,反正我不和他一个部门——我信佛的,家中供着弥勒,一直都在笑。
TOP
28#

                   回老万、和砍柴兄。俺很久没灌水了,今天喝了点酒多说几句。关于“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来用在音乐上,特别是古典音乐上,连我这种嬉皮笑脸惯了的也不得不多几句。对于普通音乐爱好者对音乐的思考,俺觉得“音乐给自己带来了什么”比“音乐到底应该是什么”重要的多,不然走火入魔者众。。。。。。。。。。。。
TOP
29#

    垂兄不管说什么,老万都愿听,都耳顺。一家人也可说二家话的。音乐带给我们了什么,和是什么不仅不矛盾。而且完全是一回事。你不知道某女是个怎样的人,父母包办,入洞房了才只见到模样,只好讲命了。《不大恰当的比方》。买CD片时起码要知道买的是什么曲子吧。这cD的曲子能带给你什么,谁也不知道。你已经知道了。
  有机会一定你喝酒。不过,两下肚。我可什么也不知道了。

  2216兄所言极是,这个命题确实太大。也是曾困感本人多年的命题。好在,通过努力,算明白了一些。其实作曲家在创作之初,也许会主题先行。但更多的是灵感乍闪,或听命而为,或为生计而做。当进八谱纸真写时,支配他们的还是音乐自身的规律《或称为声音的形象维吧》。他们无瑕考虑表现的是什么,更多想的是怎样去变化、发展、平衡、完整…等等。这个已牵扯到了音乐创作域,是另一个太大之命题。非三言二语所及了。有机会了咱再议。
在G弦上……
TOP
30#

接着砍柴兄的话荐

      童声合唱确实有其独特的魅力。教堂中的唱诗班,本人以为唯童声为最佳。那种儿童纯净、透明、不会造作的真之音。以极和谐之3和弦和声唱圣 咏。在教堂穹顶的长混响下。可谓天籁。
  霍尔斯特的《行星组曲》水星一章中,运用了女声合唱队,摸拟童声合唱。《那段音域、技巧太难了》。造成了无穷深遂的效果为音色运用之一范例。
   “同一首歌”这支曲子第一次以童声合唱出现在中央电视台的文艺晚会时。曾使我拍案叫绝。深情叙说的旋律变成了客观的、静观的感叹。暖的内在的抒情变为冷静、描叙的第三人称式。音色运用的又一妙笔。
     音乐就是在这些元素的运用变化下。千差万别。
在G弦上……
TOP
31#

原帖由 垂钓 于 2009-8-4 23:43:00 发表
                   回老万、和砍柴兄。俺很久没灌水了,今天喝了点酒多说几句。关于“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来用在音乐上,特别是古典音乐上,连我这种嬉皮笑脸惯了的也不得不多几句。对于普通音乐爱好者对音乐的思考,俺觉得“音乐给自己带来了什么”比“音乐到底应该是什么”重要的多,不然走火入魔者众。。。。。。。。。。。。

严重同意!!!!!!!!!
TOP
32#

回复 10# 烧不死 的帖子

不要消费时间,多听就对了--因为音乐是世界语,只要是知音就能听懂。
15发烧,30人声,40古典,50而立,60不惑,70耳顺,80随心所欲不逾矩。
TOP
33#

人类一停止思考,上帝就直接下岗~~~所以

你一思考,他就笑。


万老哥久违。您这一猛子扎下去有日子了吧,升级到“俄亥俄级”了难道???!!!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34#

音乐是老了等死的时候最好的朋友
TOP
35#

我之所以感觉“上帝发笑”一句有一点滥用,只因为人总要思考。既然如此,就不要去管上帝是哭还是笑了。
我觉得,不管是深是浅,只要思考总是好的,至少比陷在一些铁圈细节中更有意义。
当然,思考得太玄乎,太不可知也不好。比方谈巴赫,动则大而化之一个“上帝”了事,似乎这是谈巴赫的最高境界,人人都迫不及待来到终极状态,以表示自己不再肤浅。我个人认为,这不是思考问题的好方式。
言之有物,像万兄一样,一点思考,也说一点自己的经历,瞬间的体验,哪怕有一点“文艺”,只要是真情实意。
TOP
36#

原帖由 垂钓 于 2009-8-4 23:43:00 发表
                   回老万、和砍柴兄。俺很久没灌水了,今天喝了点酒多说几句。关于“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来用在音乐上,特别是古典音乐上,连我这种嬉皮笑脸惯了的也不得不多几句。对于普通音乐爱好者对音乐的思考,俺觉得“音乐给自己带来了什么”比“音乐到底应该是什么”重要的多,不然走火入魔者众。。。。。。。。。。。。


音乐给自己带来什么当然是一个比音乐到底是什么更有直接意义的问题。当然话说回来,音乐到底是什么的问题之下,一样可以有音乐给我什么的回答。万众兄是一个典型的“文艺青年”(很遗憾,文艺青年在现在几乎成了贬义,不过我对之还是敬畏和尊重的,人 再物质也不能没有一点浪漫主义情怀,尤其是根音乐有关的。我想垂钓兄骨子里还是一个这样的人,只是都里皮笑脸惯了,如在下我也是如此。),因此我很理解万众兄的问题。

靠,我怎么把问题说得那么严肃?想删掉又觉得可惜,打字是体力活,还是发出来吧。
TOP
37#

关于圣马可童声合唱团的音乐会,我写了一点文字,贴出来凑热闹。文字被别人删减过。


7月29日和30日晚,法国圣马可童声合唱团的合唱音乐会在深圳音乐厅进行。5年前还名不见经传的法国圣马可童声合唱团因为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而在一夜之间获得世界性声誉,过去名不见经传,不是因为他们唱得不好;如今闻名天下,说明机会总是落到有准备者手中。一部成功作品可以让很多人一起成功,然后带动一个产业,《放牛班的春天》是最好的例子之一。

  这个成立于1986年的小合唱团,由大约30个年龄在10岁到15岁之间的学生组成。这些孩子有多稚气?一个小插曲或许能说明问题:在29日演出的上半场,一个小队员因为在上半场的演出期间小动作太多,中场休息时被指挥罚在后台坐着,下半场不给登场。

  当晚的演唱作品包括《放牛班的春天》的几部主要作品,还有一些古典名曲或者改编过的古典、流行音乐作品,以法国作品为主。上半场演唱的作品虽然分成古典和流行两部分,但彼此之间区别不大。比如被列为流行作品的《伊莎贝尔》就是赫曼根据法国作曲家弗雷的《帕凡舞曲》改编的歌曲,而列为古典作品的另一位法国作曲家弗朗克的《天使之粮》,几乎跟流行作品一样流行。

  圣马可合唱团的演唱与来自维也纳的几个合唱团尤其是布鲁克纳童声合唱团风格相差很大。如果说布鲁克纳合唱团保留着一些古老的前巴罗克时代的发声技巧,听起来“口音”很浓重,那么圣马可合唱团的特点就是自然率真。在我看过的童声合唱演唱会中,我觉得这一场是最好的。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的几首合唱作品有一种出乎意料的好,两首主要作品的写作,有很深厚的西方音乐传统素养,比如《眺望你的路途》,不难发现巴赫复调音乐的影子,《回忆》有更久远的牧歌时代合唱作品的特点。但这两首作品还有非常浓厚的时代色彩,可以看到“传统”与“创造”的水乳交融。此外,《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也能在题材的选择与叙述的方式上给我们一点启示。它讲述的是一个不得志的助教和一群野孩子的生活,一个发生在法国小学校的小故事,以一个细小的角度,表现了一种感人的情感。而我们的作品似乎对一些创作的基本问题理解还有偏差,空洞的、犬儒式的作品随处可见。有一些剧据说获奖无数,就是迟迟不见走上舞台。获奖固然不错,但市场才是检验作品质量的最终和最有价值的方式。
TOP
38#

原帖由 上山砍柴 于 2009-8-5 11:29:00 发表
我之所以感觉“上帝发笑”一句有一点滥用,只因为人总要思考。既然如此,就不要去管上帝是哭还是笑了。
我觉得,不管是深是浅,只要思考总是好的,至少比陷在一些铁圈细节中更有意义。
当然,思考得太玄乎,太不可知也不好。比方谈巴赫,动则大而化之一个“上帝”了事,似乎这是谈巴赫的最高境界,人人都迫不及待来到终极状态,以表示自己不再肤浅。我个人认为,这不是思考问题的好方式。
言之有物,像万兄一样,一点思考
言论自由,你有你的思考方式,别人也有别人的思考方式,不要强求一致。
TOP
39#

是不能强求一致,也不可能一致。我的观点也属于言论自由范畴的个人观点而已。
TOP
40#

鼓掌鼓掌,双手赞同楼主的观点。音乐就是乐音有规律的进行与组合.....但有很多人似乎太情感主义了一点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