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4567891011» / 2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位昔日通信攻城师眼中的CD音源 [复制链接]

查看: 63554|回复: 276
71#

为何不讨论一下SACD?
TOP
72#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73#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74#

原帖由 科研级旗舰 于 2009-6-15 10:10:00 发表
LZ人如其名,鉴定完毕
要谈通讯,相信wadia那帮从3M出来的工程师比更明白怎样做好数字音源

你以为你是什么哪。
又是一位狂妄嚣张的奸商吧,自己不嫌臭就好了。
TOP
75#

原帖由 未仔的贱骨头 于 2009-6-14 0:39:00 发表
2.处理好模拟部分的“缓冲-低通-放大”。有很多方法,商品机里的设计千奇百怪,多数CD没能避免运放的错误应用。我的看法是缓冲和LPF避免使用运放,电压放大可以使用运放,当然最好全部用分立元件。本质上分立元件和运放是殊途同归的,只是运放多数是基于工业应用的设计,开环增益极高,外围设计对转换速率影响极大,在音响电路上使用不慎很容易造成问题,从而使音质恶化。

看不明白,提些问题,有空就回吧
言下之意,用运放不慎很容易造成问题,没有不慎就不会造成问题,从而不会使音质恶化?
全部用分立元件,不慎也不会造成问题,也不会使音质恶化?
如果缓冲和LPF已用了运放,那么选一些开环增益低的运放是否有正面的作用?例如uA702(开环放大倍数3600倍,71dB)。会不会还是高了?多少才不会使音质恶化?
TOP
76#

从结果看对的(很多事情只需要结果):


数码音源的优势,更多时候是方便易用,要听到最纯正的音质,LP确实算个办法,只是片源少和难保存的缺点是不好克服的。有时候简单的反而就是好,LP、PASS、2A3/300/845应该都是这方面的例子,就看各人怎么理解和处理了
TOP
77#

原帖由 xhd423 于 2009-6-15 8:10:00 发表
为何不讨论一下SACD?

我认为SACD只会带来更严重的Jitter,高采样率和脉宽调制是噱头,Jitter才是关键,数字处理的环节越繁琐,比如A/D、D/A的次数越多,Jitter就会累积上升,速率越高的采样,时钟带来的失真恐怕就越严重,本身简陋的电源供应和不当的PCB布线也会带来更多的Jitter,这些都针对数字音频而言的。音频的录制和播放原本是一件原始和简单的事情,在原有模拟技术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就有很好的音质。数字音频带来先进特性的同时,也带来了音质的扭曲、恶化,咋听之下CD的动态规模宏大,高低频凶猛有力,但难以控制或者说难以启齿的Jitter和90%处理不当的LPF注定了中高频的听感不行,经不起发烧友的严格挑剔。人耳就象一部高级的仪器,不客气地说,任何瑕疵都要被发烧友的耳朵杀死,要不是这样,发烧友也犯不着挑剔了,几万甚至几十万的器材投资,就为了听到更满意的音乐,代价可算不小,没听说过花几十万去买一台电视机的吧。高档的CD可能对转盘、电源、DAC、LPF乃至PCB都比较重视,但治标不治本,严格说来CD录音就有Jitter,而整个系统的Jitter状况更是两眼一摸黑,没有明确的测试指标,商业宣传和主观臆测说明不了太多。当然了各人的听感能说明问题也可以,自己听得满意就不是坏事,不发烧就更啥事情没有,CD方便又好用,多数人并不刻意追求音质,或者更注重音乐内容本身,MP3才是时下盛行的"HI-END"。因为不会刻意去挑剔,加上碟片、功放、音箱、环境都有失真和音染,综合的结果,音源未必是显而易见的瓶颈。
最后编辑未仔的贱骨头 最后编辑于 2009-06-18 09:09:13
TOP
78#

原帖由 老哥 于 2009-6-15 12:47:00 发表

引用:
原帖由 未仔的贱骨头 于 2009-6-14 0:39:00 发表
2.处理好模拟部分的“缓冲-低通-放大”。有很多方法,商品机里的设计千奇百怪,多数CD没能避免运放的错误应用。我的看法是缓冲和LPF避免使用运放,电压放大可以使用运放,当然最好全部用分立元件。本质上分立元件和运放是殊途同归的,只是运放多数是基于工业应用的设计,开环增益极高,外围设计对转换速率影响极大,在音响电路上使用不慎很容易造成问题,从而使音质恶化。

看不明白,提些问题,有空就回吧
言下之意,用运放不慎很容易造成问题,没有不慎就不会造成问题,从而不会使音质恶化?
全部用分立元件,不慎也不会造成问题,也不会使音质恶化?
如果缓冲和LPF已用了运放,那么选一些开环增益低的运放是否有正面的作用?例如uA702(开环放大倍数3600倍,71dB)。会不会还是高了?多少才不会使音质恶化?  

对于音频放大,转换速率是运放的一个重要指标,记得最早运放之皇NE5532刚刚出道的时候,大家都对转换速率津津乐道,后来因为CD核心部分就不过硬,运放没有构成瓶颈,近年貌似忽视运放的特性了。运放的电路形式、外围如电源等等,反映了设计师或者DIYER对模拟电路的理解,用得不好的,比如工业自动化那样的乱用,效果肯定也是工业自动化级的。“全部用分立元件,不慎也不会造成问题,也不会使音质恶化?”感觉这话缺乏逻辑性。运放也好,分立元件也好,都是电路形式罢了,看理解和实践吧,PASS的单端甲类设计不复杂,但是它理论、实践的研究就没停过。
TOP
79#

"认真本质比什么都重要."顶一顶楼主这句.

看完了,感受最大的是现时的论坛也需要商业利益来维持了,没办法.
TOP
80#

原帖由 远去的村庄 于 2009-6-18 2:08:00 发表
"认真本质比什么都重要."顶一顶楼主这句.

看完了,感受最大的是现时的论坛也需要商业利益来维持了,没办法.

HI-FI不是主流市场,主流市场还是普通产品,也就是家庭、汽车音响。追求HI-FI音质,成本必然不低,买得起的未必会买,想买的又未必买得起,貌似HI-FI的市场空间越来越窄,这是大环境的问题,不是论坛某个发烧友或者某个帖子可以影响到的,所以论坛的奸商朋友其实不必心烦。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