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敢不敢做这样的实验? [复制链接]

查看: 10486|回复: 64
11#

回复:敢不敢做这样的实验?

支持!
但大多都是不敢见人的了!
这种活动有很多次都是无果而终。;P ;P ;P ;P ;P ;P
TOP
12#

回复:敢不敢做这样的实验?

我想大家一定都想知道: 除掉了心理因素和先入为主的偏见, 我们对于器材重播的声音,到底是有了怎样的把握?!?!

如果你信仰你心目中的'贵气'和'飘逸'的存在,那么请盲听来证明!!
TOP
13#

回复:敢不敢做这样的实验?

盲听跟价格能对应起来么?

前提恐怕大有问题。好听和贵价不等价吧。
TOP
14#

回复:敢不敢做这样的实验?

盲听可以对比,以前就玩过,一张正版,一张精心制作的刻录版,曲目是蔡琴的机遇,HD600耳机,背对机器盲听,100%听出来正版和刻录的区别。

但是价格不好猜。贵的不一定就一定好听,况且每个人心目中的好听也都不同。
TOP
15#

回复: 敢不敢做这样的实验?

原帖由 sprs 于 2007-10-10 13:49:00 发表
盲听可以对比,以前就玩过,一张正版,一张精心制作的刻录版,曲目是蔡琴的机遇,HD600耳机,背对机器盲听,100%听出来正版和刻录的区别。

但是价格不好猜。贵的不一定就一定好听,况且每个人心目中的好听也都不......



那么为什么我们听到那么多的'以价论声', 或者'越级挑战'呢?

其实我建议所有发烧友都自己去盲听一次.然后你就会明白自己究竟走在那条道路上.

另外,D版的'区别'是可以听出来.问题是:拿随便一张唱片,你是否听得出D版与否来? 也就是说: 当人们得知原来是D版之后发出的'哦,怪不得有毛边''哦,怪不得低频不足'等等意见,是否一听D版就可以听出来?

自己是否知道自己'喜欢'或者说认为那种声音'最好'?这是关键.
最后编辑非音响发烧友 最后编辑于 2007-10-10 13:55:18
TOP
16#

回复:敢不敢做这样的实验?

呵呵,北京原来的一位音乐写手搞过好多次这样的忙听,有个怪现象,喜欢听古典的全部过关,他们能感受细微的音响变化,那些听口水歌的说得乱七八糟,很有意思
TOP
17#

回复:敢不敢做这样的实验?

要是国内的科颂的250瓦能好过高文的250瓦,估计科颂没有必要资产重组了。
TOP
18#

回复: 敢不敢做这样的实验?

原帖由 古典音乐888 于 2007-10-10 13:58:00 发表
呵呵,北京原来的一位音乐写手搞过好多次这样的忙听,有个怪现象,喜欢听古典的全部过关,他们能感受细微的音响变化,那些听口水歌的说得乱七八糟,很有意思


这个观点很有意思. 口水歌的录音动态基本上都是压缩过的.古典音乐也要看,DECCA,DG的动态都有问题,水星和TELDEC都是可信的.

另外,所谓'细微变化',古典音乐录音里有些元素很占便宜.比如说小提琴.小提琴的重播在不同系统里相当不一致.如果你很熟悉一张唱片的某个小提琴段落,这可以很方便提供你区别的理由.问题是:盲听本来就是知道是'不同'的系统.重点是要评测每个系统的价位.这就是关键所在了:如果你明确知道发烧友所谓的'贵气''飘逸'等概念,你是否可以立刻辨认它们?!
TOP
19#

回复:敢不敢做这样的实验?

还有一次这位中央音乐学院的老师,偷偷的把信号线故意的接反了,也被那些古典音乐爱好者轻易的听出来交响音乐位置的变化,其实没有什么神秘的,只是有些人真的没有这样玩过。
TOP
20#

回复: 敢不敢做这样的实验?

原帖由 古典音乐888 于 2007-10-10 14:12:00 发表
还有一次这位中央音乐学院的老师,偷偷的把信号线故意的接反了,也被那些古典音乐爱好者轻易的听出来交响音乐位置的变化,其实没有什么神秘的,只是有些人真的没有这样玩过。



请原谅,首先,我认为您提供的例子和我所说的盲听不是一件事情.
其次,若是把信号线接反,那么任何人都可以轻易听出变化.因为通常来说,交响乐团的小提琴组在左边,大提琴组在右边.而就算是多媒体音响都可以毫不费力地表现出这样明显的定位.因此,基本上任何人对任何交响音乐都可以清晰辨认左右声道.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