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89101112131415 / 15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于耦合电容(认为不值得讨论的免进)p10;从非常基础、非常小儿... [复制链接]

查看: 43521|回复: 144
101#

回复:关于耦合电容(认为不值得讨论的免进)

一口气学习完了, 基本理解.
TOP
102#

回复:关于耦合电容(认为不值得讨论的免进)

既然我们热爱音响,不管自己摩不摩机,了解一些音响电路里常常用到的元件特性,总是好的,而且是有益无害的。这些虽然是非常基础、非常小儿科的DD,但是,万丈高楼平地起,多掌握些基础的东西才会有大的提高,也才能真正扎实的提高。如果连小儿科的DD都不了解,就武断地认定这个声音好哪个声音不好,而不去找原因,是会影响自己真正扎实地提高的。我说话很直接,很不中听,但绝对没有恶意。
另外,本人水平有限,想到什么说什么,加上老眼昏花,难免有漏、有误,欢迎指正、补充、讨论。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103#

回复:关于耦合电容(认为不值得讨论的免进)

电解电容如果仅仅依靠两金属极板之间产生的电容量,那是非常小的,甚至比同体积的CBB电容容量还小,自己计算一下就知道了。

电解液的使用,可以使两金属极板之间产生的电容量成十倍百倍地提高,从而使电解电容获得了体积小容量大的最突出优点。也是电解电容生存的重要条件和优势。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104#

回复: 关于耦合电容(认为不值得讨论的免进)

卷绕工艺不同、引脚方式以及工艺质量不同,就产生了许多不同系列的电容,仅仅引脚方式的不同,电容特性的区别那真可以说是天翻地覆的变化……………………。

下面我们来看看另外一类电容————薄膜电容(CBB),它的内部结构是怎样呢?








再看它的引脚是怎么回事?






放大再看看!





哈哈!!有点象一快塑料的横切面?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105#

回复: 关于耦合电容(认为不值得讨论的免进)

哈哈!!有点象一快塑料的横切面?的确象!
因为他是一个非常廉价的CBB电容,它的引出脚工艺太糟糕了,引脚和横切面焊接材料很轻易就被我分离了下来。
但是,如果找一个引出脚工艺非常漂亮的电容打开,我们就看不到它的横切面了。因为出脚工艺非常漂亮的电容,它的引脚和横切面焊接材料基本上是不能够分离下来的。
我们再看看…………



我们换个角度看看,是不是可以看到金属层的痕迹呢?哈哈!!应该是的。




再放大些!金属层痕迹已经看的非常清楚。


最后编辑松香味 最后编辑于 2007-05-17 17:07:24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106#

回复: 关于耦合电容(认为不值得讨论的免进)

从这张照片上我们还能看到,在(面向我们)引脚横切面一端有一个实际宽大约2.5mm、颜色较浅的圈,它是另外一端金属极板的延伸终端,保留这个大约2.5mm的距离,是为了防止两极板之间互相延伸到另一端引出脚横切面上发生短路;

颜色较深的部分就是另外一端的金属极板,它一直延伸到另外一端引脚横切面,然后由焊接材料将整个横切面的金属极板全部焊接成一个整体并加上引出脚引出。

这样的引脚(结构)方式有什么特点呢?  最突出的特点就是:
1、将卷绕形成的“带式线圈”从整个横切面上焊接短路,这样就不再有“带式线圈”电感存在,也就不再有“带式线圈”电感的影响了;
2、极板的传电距离缩短为极板的宽度,而不再是极板的长。极板损耗大大降低。


这样就克服了电解电容结构上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性能上;由于大大减少了卷绕电感影响,高频特性得到了明显改善;另一方面由于大大降低了极板损耗,充电、放电速度明显提高,功率承受能力也大大增强。

这一引脚结构的应用,使得这一类电容的性能可谓是得到了“天翻地覆”的改善。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107#

回复: 关于耦合电容(认为不值得讨论的免进)p10;从非常基础、非常小儿科的DD谈起

这简单
西门子电容1.jpg (, 下载次数:30)

jpg(2007/5/18 0:28:53 上传)

西门子电容1.jpg

TOP
108#

回复:关于耦合电容(认为不值得讨论的免进)p10;从非常基础、非常小儿科的DD谈起

上面说了:这一引脚结构的应用,使得这一类电容的性能可谓是得到了“天翻地覆”的改善。那么,是不是所有采用一引脚结构的电容,就一定非常优秀呢?

————答案是否定的!

为什么呢?因为金属极板质量,金属材料选用,介质材料质量,介质材料选用,引出脚工艺水平,卷绕工艺水平,甚至生产车间中空气尘埃量…………等等、等等,都能明显影响到电容最终产品的质量性能。所以,引脚结构甚至外形看上去好象完全一样的产品,其质量性能可能会“天差地别”。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109#

回复: 关于耦合电容(认为不值得讨论的免进)p10;从非常基础、非常小儿科的DD谈起

原帖由 老哥 于 2007-5-18 0:29:00 发表
这简单


嘿嘿!巨无霸金属壳封装电容?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110#

回复: 关于耦合电容(认为不值得讨论的免进)p10;从非常基础、非常小儿科的DD谈起

原帖由 松香味 于 2007-5-18 1:03:00 发表
原帖由 老哥 于 2007-5-18 0:29:00 发表
这简单


嘿嘿!巨无霸金属壳封装电容?


俗称千层糕   http://www.epcos.com/inf/20/20/db/fc_05/MKT_B32560_64.pdf
西门子电容3.jpg (, 下载次数:85)

jpg(2007/5/18 2:18:56 上传)

西门子电容3.jpg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