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3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侃侃而谈 英国箱!!(第26页ATC,27页Harbeth) [复制链接]

查看: 137708|回复: 382
21#

此帖要强顶,它揭穿了英国声的技术猫腻啊:)
TOP
22#

有趣!期待下文.
TOP
23#

楼主向来语出惊人....
TOP
24#

我也在用英国箱, Wilson Benesch, 感觉还不错.
一直用的是英国的箱, AE, ROGERS,HARBETH.
TOP
25#

串灯泡,何其壮观啊!
TOP
26#

哈哈,楼主如果说的是国产的音箱估计要大大地挨砖头了。不过我坚决相信楼主所言。我也曾用过、拆过多对英国箱,真正好的东西确属少数。
国人迷信进口器材其实跟香港的JS们大有关系。当初国内进口音响器材绝大部分从香港的代理引进,而据知香港代理对进口器材的定价不是根据器材的进价,而是由那些所谓的“权威”用自己的耳朵确定,通过试听以声音表现来确定进入市场的价格。一个真实的例子就是,同样是“金弦”的CD,陈经仑听了一张认为录音制作“非常好”的片子,说:这张CD可以卖250元,于是,上市时的标价就是250元。而当时“金弦”的CD一般都是卖120元!其他象扩音机、音箱等等也是大同小异。而为了让买家相信这个事实,可以采用的多种办法之一就是通过自己办的音响杂志来鼓吹,发烧友通常又非常的迷信“权威”,于是一个又一个的“水鱼”便被培养出来了。
    所以,要买性价比真实的东西还是国产的比较可靠,但这样一说,可能又会引起另一个话题了。
最后编辑后街男孩
TOP
27#

chopin 在 2006-10-16 13:02:05 发表的内容
音染这个词很有意思,其定义我的理解为如果你不喜欢某种类型的声音你就可以说其有音染,这是个通用标签。没有音染的声音是不存在的,就像没有绝对的真空。我拉过小提琴,所以我知道在空旷的操场上发出的声音也许是最没有音染的但绝对是很难听的,在家里和在不同的音乐厅又是两样的声音,这可以理解为不同的音染,所谓最著名的音乐厅其实就是有着最美丽的音染。纯净水淡而无味,只能解渴。要想享受,估计大家选择的都是茶、咖啡之类,这完全视个人口味而定,没有高下优劣之分。英国箱的设计理念我很欣赏,一切都为了让你能长时间的欣赏音乐,至于用的什么材料和手段,那不过是个黑猫白猫的问题。有人买器材好像不是为了声音,就是为了买一堆好的电子元器件,即使这样,英国器材的价格也是最平易近人的,有的甚至都低于国产的器材。要说最糊弄人的其实是那些贵价器材,我前天和朋友一起打开瑞士Nagra PL-L 前级换管子,小小的机箱里就几块集成电路板,用的是日本的普通电容和ALPS的电位器,两个12AX7和一个12AT7也是最普通的俄罗斯SOVTEK,满打满算高估一下其成本绝对不会超过2000元,但实际售价却高达几十倍,简直就是抢钱,相比之下,英国人就显得厚道多了。很多现代声器材过分追求分析力,空间感和动态,大声压下听长了耳朵会有一种压迫感,甚至感到烦躁不安,把音量开小又会感觉不过瘾,所以很多音响发烧友听音乐的时候喜欢频频更换唱片,很难一张唱片完整的听完,这就是不自觉的在缓解耳朵的疲劳。而英国箱注重音色,而这恰恰是人能否长时间聆听的关键,现在能经常花费几个小时完整聆听一部歌剧的人是越来越少了,所以英国声的失宠也是时代使然。


点中要害!
古典作品现在听的人越来越多了,但是只不过是“摔玻璃”的升级版。交响乐是用来测试动态的;小提琴用来测试高频;四重奏可以用来评价中平的柔顺度;合唱作品是检验音场的法宝。不说别的,就是贝五,又有多少人从头到尾听过一遍呢?

每个片断播放5分钟,确实英国喇叭难以脱颖而出。但是完整地听完一个作品通常需要30分钟左右,经常安心听音乐的朋友就知道“耐听”二字虽然有糊弄人之嫌,但是却是多么的重要。

Wadia 和 Linn或许可以作为2个极端,前面3分钟我会立刻把Linn扔进垃圾桶,但是半个小时以后我会把它捡回来,因为我意识到我正真需要的是音乐,而不是动态,音场,低频和冲击力。
TOP
28#

是不是真的?不会是千方夜谭吧?哈哈。。。。。
TOP
29#

顶!有人怀疑我相信!因中国人最易被骗,外国人最爱骗的就是中国人了!现在中国人见识多了才没被骗得那么惨!各行各业都一样,无办法开放太迟。。。。。。。
TOP
30#

这贴很有趣,继续关注。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