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345678910» / 1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个定性分析——你希望的电源阻抗特性曲线应该是怎样的呢?(滤... [复制链接]

查看: 16949|回复: 167
61#

胡敏强 在 2006-10-4 0:05:12 发表的内容
看来松香兄烧得可以.如果有时间,我也是一天听到夜,只嫌时间少.


哈哈!!有‘同类项’了。说实在话,我们这里比较难找‘同类项’。
TOP
62#

松香味 在 2006-10-4 16:30:20 发表的内容
我曾经说过广州和香港大展赠送的CD不错,但是就受到了一些朋友的攻击。感觉特别不能说广州大展赠送的CD不错,否则,被‘拍砖’就定数了。哈哈!!没有关系,有不少人可以证明在我这里听了确实不错啊。如果精选出来的大展赠送CD曲目都播放不好(当然不是最好,CD制作工艺水平问题),我认为那套系统也不怎么样了吧。


你真想知道自己错在那里,静下心去好好体会吧。
TOP
63#

一千多张唱片里肯定有许多经典的DD,能否来张最经典的唱片的感受。
TOP
64#

松香味 在 2006-10-3 23:53:11 发表的内容
cwk 在 2006-10-3 21:03:14 发表的内容
松香味 在 2006-10-3 9:43:01 发表的内容
哈哈!!大概你永远只会错误的在‘猜’我听音乐的类型吧。
不然你猜猜我大约一千五百张CD(还不包括刻录下的CD-R)都是些什么‘类型’呢?

你是无法理解我说的意思?还是要故意歪曲我说的意思?或者根本不相信音响系统能够还原出我说的意思?
哈哈!!!!


无意想证明些什么,况且在网上也无法证明些什么,咱彼此心照不宣就是了。
你和我听的类型不同,很难在唱片上达成共识。
对于拥有一万张以上正版唱片的人我会感到羡慕,只有对于千张唱片以上所记录的音乐能够如数家珍的人才会让我敬佩。


虽然可能你和我听的类型不同,“对于拥有一万张以上正版唱片的人我会感到羡慕,只有对于千张唱片以上所记录的音乐能够如数家珍的人才会让我敬佩。”这个观点却是一致的。
最早买的CD唱片至今有二十余年了(当时还没有钱买CD机呢),但是没有一张会因为保存不善损坏的,因为工资太少加之喜爱,所以我的所有CD唱片基本完好如初。但不要认为是听得少,我身边的朋友可以证明,自从1988年买了VCD后,特别是1991年买了CD后,我每天听音乐的时间比正常上班的时间多(哈哈!!每天凌晨两点前是我思考问题和听音乐的黄金时间,三点才休息已经属于正常现象)。


发烧无上境看来在松香兄身上发挥到淋漓尽至,只是不要忘记身体的需要,就是体息.哈哈.
TOP
65#

再告诉你一个常理;如果刻录CD-R包括盗版CD能够播放好的话,播放他们相应的正版CD肯定会更好。这可不是你说的“一套信源好坏都不分的音响系统”哟。
TOP
66#

松香味 在 2006-10-4 19:01:52 发表的内容
如果你真正了解刻录过程信息量损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CD机读碟还原过程信息量损失,你大概会为上述这番话汗颜。


松香味 在 2006-10-4 19:08:53 发表的内容
既然话不投机,建议你走你的阳光道,我走我的独木桥吧。再讨论下去没有意思了。
刻薄话谁都会说,就看要不要说而已。


我也不明白你是真不知还是假不明,不虚心只能是继续故步自封。
很多大展赠送的CD只提供版权,并没有提供母带,能够从网上提供音频文件已经很不错了,大多数只是从原版CD上获取信息来制作的。
既然你知道从录音的原始母带到工作母带到制作玻璃模到CD压片已经损失了不少信息,那按你的说法从CD碟上还原过程信息量损失更大,用如此大损失的音频文件再开模印制CD,再读碟时损失也更大,亏你还认为不错,那你的听音标准我是无从猜测了。
如果你说的话有道理我会认同,如果我是无中生有我会认错,但现在道理是摆在面前,我也希望知道自己错在那里,以便能够有进一步的提高。
TOP
67#

松香味 在 2006-10-1 12:23:50 发表的内容
cwk 在 2006-9-30 22:02:08 发表的内容
我想听听松香味DX对于音响系统(包括听音环境)是以最大限度地还原唱片所记录的信息量为最终目的这个准则的实际观点,有唱片的实例吗?


好吧!虽然已经跑题,那就简单说两句。
关于信息量:
1、人声——人是感情丰富的动物,尤其是从事艺术工作的人们,用人声表达情感就是他们从事艺术工作的目标,你的音响系统(包括听音环境)听人声的时候,人声情感表达‘到位’了吗?
如果你的系统信息量丰富,同一个人的一张个人专集CD里还常常能够发现演唱者不同时间录音的情绪变化、身体健康状态变化、录音场地变化等;
2、器乐独奏、协奏曲——器乐是人演奏的,人要呼吸,呼吸会发出声音,这些呼吸声因人而异、因情绪变化而异有大有小,但是绝大多数情况,如果你的系统信息量丰富,就能够听到非常自然的生命呼吸声,而且并非故意录下的‘呼吸声’;
3、录音环境的其他动静——录音环境里也是一个物质世界,他会产生这个物质世界存在的特征声响,同时还会有录音工作人员等生命存在;因此,如果你的系统信息量丰富,录音环境的残响、工作人员(或者听众)发出的各种其他动静,就应该能够准确象真的反映出来。
上面说的三种情况现象,应该存在于几乎所有的录音里,尽管录音的水平有高有低,反映出来的象真度也有差距,但是如果系统还原信息量丰富,大多数CD、LP等音乐载体里都包含了这些信息,都应该能够反映并表达出来。如果反过来,大多数情况上面说的三种情况现象几乎不能听到或者听到的象真度都很差,只能说明系统还原的信息量差距太远了,我们还要努力。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我听大草等在介绍很多顶级器材的时候,都没说过听到呼吸声的。
TOP
68#

1926~1929年录音,1991年出版的一套三张CD,在我这里听就非常有‘年代风格’特点,音乐味并不差哟。
TOP
69#

既然话不投机,建议你走你的阳光道,我走我的独木桥吧。再讨论下去没有意思了。
刻薄话谁都会说,就看要不要说而已。
TOP
70#

如果你认为把已经双重丢失的信息量的唱片播好才是好的音响系统,那可以,听音的标准可以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请不要拿信息量来说事。
一套信源好坏都不分的音响系统就是完美的音响系统???
这就是你对于衡量音响系统的标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