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个定性分析——你希望的电源阻抗特性曲线应该是怎样的呢?(滤... [复制链接]

查看: 16951|回复: 167
41#

我想听听松香味DX对于音响系统(包括听音环境)是以最大限度地还原唱片所记录的信息量为最终目的这个准则的实际观点,有唱片的实例吗?
最后编辑cwk
TOP
42#

cwk 在 2006-9-30 21:25:46 发表的内容
对于大多数人的听感,大多只停留在音色上,也就是各频段的能量分布,虽然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只要格守音响系统(包括听音环境)是以最大限度地还原唱片所记录的信息量为最终目的这个准则,就会有相应的标准。
一张公认的天碟,在音响元素的角度来说我相信不会难听,也不会出现低频少、中频欠缺密度、高频分析力差等等问题,我们播得不好只是因为丢失了某些甚至很多信息。不要相信所谓真实(监听)的声音就是淡而无味这些谬论。
由于大多数的听音环境都不理想且不统一,所以就有必要根据自己音色上的偏好来摩机,最高的境界就是把丢失的信息挖掘出来加以正确还原,记住是挖掘而不是创造!!!能力差一点的又或者是被摩的机器的质数超出了我们的能力范围,起码要在不丢失原有的信息量的前提下改变各频段的能量分布以迎合自己的听感。
至于以减少信息量来平衡各频段的能量分布的摩机,这是在业余条件下较容易立竿见影的做法。但这本身就是一种误区,不客气地说,大多数的摩机就是这种形式。


前面三段正是我一贯主张的观点,看看我过去发的帖子就知道了。至于最后一段,大多数的摩机应该是对“各频段的能量分布”的概念都不太清楚,当然就很难得到理想的效果了。
TOP
43#

松香味 在 2006-10-1 12:23:50 发表的内容
cwk 在 2006-9-30 22:02:08 发表的内容
我想听听松香味DX对于音响系统(包括听音环境)是以最大限度地还原唱片所记录的信息量为最终目的这个准则的实际观点,有唱片的实例吗?


好吧!虽然已经跑题,那就简单说两句。
关于信息量:
1、人声——人是感情丰富的动物,尤其是从事艺术工作的人们,用人声表达情感就是他们从事艺术工作的目标,你的音响系统(包括听音环境)听人声的时候,人声情感表达‘到位’了吗?
如果你的系统信息量丰富,同一个人的一张个人专集CD里还常常能够发现演唱者不同时间录音的情绪变化、身体健康状态变化、录音场地变化等;
2、器乐独奏、协奏曲——器乐是人演奏的,人要呼吸,呼吸会发出声音,这些呼吸声因人而异、因情绪变化而异有大有小,但是绝大多数情况,如果你的系统信息量丰富,就能够听到非常自然的生命呼吸声,而且并非故意录下的‘呼吸声’;
3、录音环境的其他动静——录音环境里也是一个物质世界,他会产生这个物质世界存在的特征声响,同时还会有录音工作人员等生命存在;因此,如果你的系统信息量丰富,录音环境的残响、工作人员(或者听众)发出的各种其他动静,就应该能够准确象真的反映出来。
上面说的三种情况现象,应该存在于几乎所有的录音里,尽管录音的水平有高有低,反映出来的象真度也有差距,但是如果系统还原信息量丰富,大多数CD、LP等音乐载体里都包含了这些信息,都应该能够反映并表达出来。如果反过来,大多数情况上面说的三种情况现象几乎不能听到或者听到的象真度都很差,只能说明系统还原的信息量差距太远了,我们还要努力。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我曾经在小乐队里担任乐手,我很清楚一个几十甚至上百人的乐队或者乐团不可能没有任何其他‘动静’,台下观众的位置上不一定能够听到这些‘动静’,但是录音麦克风的位置上是肯定能够听到这些‘动静’的,而且是能够把它‘记录’下来的。能不能还原出这些‘动静’?应该是检验录音系统信息量录音能力、和还原系统信息量还原能力的重要依据吧。
TOP
44#

cwk 在 2006-9-30 22:02:08 发表的内容
我想听听松香味DX对于音响系统(包括听音环境)是以最大限度地还原唱片所记录的信息量为最终目的这个准则的实际观点,有唱片的实例吗?


好吧!虽然已经跑题,那就简单说两句。
关于信息量:
1、人声——人是感情丰富的动物,尤其是从事艺术工作的人们,用人声表达情感就是他们从事艺术工作的目标,你的音响系统(包括听音环境)听人声的时候,人声情感表达‘到位’了吗?
如果你的系统信息量丰富,同一个人的一张个人专集CD里还常常能够发现演唱者不同时间录音的情绪变化、身体健康状态变化、录音场地变化等;
2、器乐独奏、协奏曲——器乐是人演奏的,人要呼吸,呼吸会发出声音,这些呼吸声因人而异、因情绪变化而异有大有小,但是绝大多数情况,如果你的系统信息量丰富,就能够听到非常自然的生命呼吸声,而且并非故意录下的‘呼吸声’;
3、录音环境的其他动静——录音环境里也是一个物质世界,他会产生这个物质世界存在的特征声响,同时还会有录音工作人员等生命存在;因此,如果你的系统信息量丰富,录音环境的残响、工作人员(或者听众)发出的各种其他动静,就应该能够准确象真的反映出来。
上面说的三种情况现象,应该存在于几乎所有的录音里,尽管录音的水平有高有低,反映出来的象真度也有差距,但是如果系统还原信息量丰富,大多数CD、LP等音乐载体里都包含了这些信息,都应该能够反映并表达出来。如果反过来,大多数情况上面说的三种情况现象几乎不能听到或者听到的象真度都很差,只能说明系统还原的信息量差距太远了,我们还要努力。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TOP
45#

松香味 在 2006-9-22 14:03:46 发表的内容
那么,下面我们就可以忽略其他,而认为音频信号电流回路主要是从滤波电容通过。
这样问题就非常明朗了。
1、滤波电容容量不足,会影响低频阻尼大幅度下降,丧失控制力和推动力;
2、滤波电容质量不好,等效串联电阻比较大,充、放电速度慢,会影响声音的动态和瞬态表现能力,声音会丧失或缺少鲜活感;
3、滤波电容质量不好,绝缘差、漏电大,功率放大器的噪声会明显增加,信噪比明显下降;甚至产生自激等奇怪现象而不能正常工作。
4、理想电容在电源滤波电路上也不是我们需要的特性;虽然实际上也没有理想的电容提供我们选择。
5、音响系统里希望得到电源的伏安特性(内阻抗)在某频率范围内相对理想平衡,我们必须对实际使用的滤波电容进行分段补偿;这个补偿的量是一个不定值,随使用的滤波电容品质特性改变而改变。
6、音响系统里电源的伏安特性(内阻抗)在某频率范围内如果不能相对理想平衡,声音的能量分布将不能相对理想平衡;
(未完,欢迎其他朋友补充。)


怎么就没有人“补充完善”呢?
TOP
46#

松香味 在 2006-10-3 9:43:01 发表的内容
哈哈!!大概你永远只会错误的在‘猜’我听音乐的类型吧。
不然你猜猜我大约一千五百张CD(还不包括刻录下的CD-R)都是些什么‘类型’呢?

你是无法理解我说的意思?还是要故意歪曲我说的意思?或者根本不相信音响系统能够还原出我说的意思?
哈哈!!!!


无意想证明些什么,况且在网上也无法证明些什么,咱彼此心照不宣就是了。
你和我听的类型不同,很难在唱片上达成共识。
对于拥有一万张以上正版唱片的人我会感到羡慕,只有对于千张唱片以上所记录的音乐能够如数家珍的人才会让我敬佩。
TOP
47#

cwk 在 2006-10-4 15:20:56 发表的内容
松香味 在 2006-10-3 10:51:06 发表的内容
《HIFI新元素II》收到!哈哈!!一口气听了几遍,为什么?实话说:1、为了交一份比较认真的作业;2、确实有一定的吸引力啊!认真听进去,好象越听越有味道哟。
我就不打算一首一首的评论了,因为一口气听了好几遍,直到写这文稿的现在,还在听,先谈谈总体感觉和印象;
1、国内录音水平在不断提高,这是我听了这张《HIFI新元素II》CD后的第一感觉和印象。主要表现有下面几个方面;
A、《HIFI新元素II》对乐器的质感录音把握明显提高了。中频比较透明鲜活,高频不再象过去那样亮丽强调‘解析力’,但是小提琴、二胡、大提琴的松香味、空气感却并不减少,相反较以前的录音有明显提高。虽然没有故意强调‘解析力’,实际上解析力却非常不错,细节丰富。个人认为这是最大的进步之一了。
B、《HIFI新元素II》低频录音把握也恰倒好处,不再象过去那样强调‘量感’。低频的质感和弹性、吉他的木味和声音的弹性、钢琴的形体感、吹管乐器的‘气声’等与中低频相关的元素,表达的都相当丰富自然。整体感觉比较平衡和谐。
2、《HIFI新元素II》选择的曲目个人就比较喜欢,特别值得向大家推荐的有1、3、4、6、9、10轨;另外编排、配器、录音都相当不错,而且估计国产CD价格也相对较低。值得一听哟。
3、当然《HIFI新元素II》与国际发烧大公司的高水准录音比,个人认为:一是乐器本身的质量水平有差距,好录音必须要有好的乐器;二是大家常常说的‘音乐味’也有些差距。这个‘音乐味’个人认为是一种理想的自然‘混响’的结果吧。如果这样,录音的环境就是个问题了。
总的说,这是一张各方面都已经相当不错的CD,这张《HIFI新元素II》CD如果用LPCD33或者LPCD45制作,效果定会更上一层楼了。恐怕——有戏!
作业就这样上交了,说的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如果只是为了交作业,那无话可说,毕竟是受人钱财、替人消灾。
但你把他贴到这里来,似乎有炫耀之嫌。
对于这样的唱片都大书一笔,难道就没有更好的唱片了吗?

[/quote]
哈哈!虽然是交作业,可我从来不说过分夸张话,什么“受人钱财、替人消灾”对我来说基本没有影响和关系,更何况几十元的一张CD,只是实话实说而已。但请注意!他与国际发烧大公司的高水准录音比是有差距的。
我曾经说过广州和香港大展赠送的CD不错,但是就受到了一些朋友的攻击。感觉特别不能说广州大展赠送的CD不错,否则,被‘拍砖’就定数了。哈哈!!没有关系,有不少人可以证明在我这里听了确实不错啊。如果精选出来的大展赠送CD曲目都播放不好(当然不是最好,CD制作工艺水平问题),我认为那套系统也不怎么样了吧。
TOP
48#

cwk 在 2006-10-4 17:41:35 发表的内容
松香味 在 2006-10-4 16:30:20 发表的内容
我曾经说过广州和香港大展赠送的CD不错,但是就受到了一些朋友的攻击。感觉特别不能说广州大展赠送的CD不错,否则,被‘拍砖’就定数了。哈哈!!没有关系,有不少人可以证明在我这里听了确实不错啊。如果精选出来的大展赠送CD曲目都播放不好(当然不是最好,CD制作工艺水平问题),我认为那套系统也不怎么样了吧。


我记得你是认同信息量之说,如果你知道大展赠送的CD是如何制作出来的,估计你会为上述那番话汗颜。


如果你真正了解刻录过程信息量损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CD机读碟还原过程信息量损失,你大概会为上述这番话汗颜。
TOP
49#

松香味 在 2006-10-5 15:33:24 发表的内容
还是由你先谈吧,经典的DD是否可以指定在‘三星带花’或者TAS榜单里选择,如果你有我也有的CD就最好了。
有请带头先发言!
请你发言谈谈具体的DD你又不敢了,却到处挑剔评论这又不是那又不对,算什么东西?


好歹今天还是中秋节,各位的火气猛了一点了吧,喜欢音乐的人气量不应该如此小吧?
既然说到TAS和三星戴花,想必松香味DX也有不少古典音乐唱片吧。
在模拟录音的黄金年代,有多位世界公认的录音大师联手创造了唱片世界的辉煌,如威坚逊、帕克、莱顿……等等,他们对于古典音乐的录音都有着各自独特的见解和深厚的功力,在他们署名和不署名的录音作品中,一致性和稳定性较高,几乎成为了业界的标准,也给音响系统的还原提供了较完美的理论依据。
我认为一套完美的音响系统,首先是能够把众多大师们所记录的录音现场较完美地重现出来。最简单的方法是放几张大师们的录音来盲听,看看你的系统还有你的听感能否正确分辨出来,这并不是随便说两句感觉好、空气感好、分析力高……等等能够胡混过关。
当然以松香味DX多年的听音经验,我是不怀疑他有这个分辨能力,也不怀疑唱片是否原版或CD-R以及D版,我最大的担心是他那套把什么唱片都播得很好的音响系统,会把大师们各自的录音风格淡化,形成了千人一面的效果,那就麻烦了。
TOP
50#

松香味 在 2006-10-1 19:15:36 发表的内容
我曾经在小乐队里担任乐手,我很清楚一个几十甚至上百人的乐队或者乐团不可能没有任何其他‘动静’,台下观众的位置上不一定能够听到这些‘动静’,但是录音麦克风的位置上是肯定能够听到这些‘动静’的,而且是能够把它‘记录’下来的。能不能还原出这些‘动静’?应该是检验录音系统信息量录音能力、和还原系统信息量还原能力的重要依据吧。


我想我大概可以猜到你所听音乐的类型了,在唱片上还需要多浸淫些时间,呵呵。
对于寻找唱片里所记录的音乐画面以外的细节,很多人都认为是高分析力的象征,但如果刻意夸大这些细节,并不表示分析力有进一步的表现,反而会破坏了音乐画面的平衡,我相信这并不是录音师和监制在制作时希望我们能够听到的DD。
普遍都认为唱片里记载音乐是用于欣赏而非鉴赏,仅以用寻找唱片里所记录的音乐画面以外的细节来衡量分析力和信息量的做法属于雕虫小技、难登大雅之堂,而且也不全面。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