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23456789» / 1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个定性分析——你希望的电源阻抗特性曲线应该是怎样的呢?(滤... [复制链接]

查看: 16948|回复: 167
51#

松香味 在 2006-10-2 8:46:57 发表的内容

怎么就没有人“补充完善”呢?


由于电解电容存在着漏电大和耗损大这两个目前无法解决的严重缺陷,而且是随着电容量的增大而增大,要解决这个矛盾的关键是给他们减负。
从全波整流(滤波)电路周期特性波形图上分析,要减少电容量而又要满足电路设计要求的唯一方法就是缩短电容的放电时间。
在目前较为成熟的解决方法有两个,一是提高供电频率,也就是我们常见的使用开关电源供电,但他会延伸另外一些问题而音响音质,这需要电子工程师们作进一步的开发和完善。杰夫•乐林已经推出了使用新一代开关电源的前后级功放,可是一直无缘听过,不知是否已经真正解决了问题。
另外一个就是使用三相全波整流供电,能够完胜于单相整流供电模式,在同一周期内有6个充电点,大大地缩短了电容放电的时间,唯一要解决的问题是需要使用三相四线制的工业用电标准来供电。
TOP
52#

松香味 在 2006-10-3 2:34:53 发表的内容
cwk 在 2006-10-2 20:58:52 发表的内容
松香味 在 2006-10-1 19:15:36 发表的内容
我曾经在小乐队里担任乐手,我很清楚一个几十甚至上百人的乐队或者乐团不可能没有任何其他‘动静’,台下观众的位置上不一定能够听到这些‘动静’,但是录音麦克风的位置上是肯定能够听到这些‘动静’的,而且是能够把它‘记录’下来的。能不能还原出这些‘动静’?应该是检验录音系统信息量录音能力、和还原系统信息量还原能力的重要依据吧。


我想我大概可以猜到你所听音乐的类型了,在唱片上还需要多浸淫些时间,呵呵。
对于寻找唱片里所记录的音乐画面以外的细节,很多人都认为是高分析力的象征,但如果刻意夸大这些细节,并不表示分析力有进一步的表现,反而会破坏了音乐画面的平衡,我相信这并不是录音师和监制在制作时希望我们能够听到的DD。
普遍都认为唱片里记载音乐是用于欣赏而非鉴赏,仅以用寻找唱片里所记录的音乐画面以外的细节来衡量分析力和信息量的做法属于雕虫小技、难登大雅之堂,而且也不全面。


哈哈!!大概你永远只会错误的在‘猜’我听音乐的类型吧。
不然你猜猜我大约一千五百张CD(还不包括刻录下的CD-R)都是些什么‘类型’呢?

你是无法理解我说的意思?还是要故意歪曲我说的意思?或者根本不相信音响系统能够还原出我说的意思?
哈哈!!!!
TOP
53#

cwk 在 2006-10-2 20:58:52 发表的内容
松香味 在 2006-10-1 19:15:36 发表的内容
我曾经在小乐队里担任乐手,我很清楚一个几十甚至上百人的乐队或者乐团不可能没有任何其他‘动静’,台下观众的位置上不一定能够听到这些‘动静’,但是录音麦克风的位置上是肯定能够听到这些‘动静’的,而且是能够把它‘记录’下来的。能不能还原出这些‘动静’?应该是检验录音系统信息量录音能力、和还原系统信息量还原能力的重要依据吧。


我想我大概可以猜到你所听音乐的类型了,在唱片上还需要多浸淫些时间,呵呵。
对于寻找唱片里所记录的音乐画面以外的细节,很多人都认为是高分析力的象征,但如果刻意夸大这些细节,并不表示分析力有进一步的表现,反而会破坏了音乐画面的平衡,我相信这并不是录音师和监制在制作时希望我们能够听到的DD。
普遍都认为唱片里记载音乐是用于欣赏而非鉴赏,仅以用寻找唱片里所记录的音乐画面以外的细节来衡量分析力和信息量的做法属于雕虫小技、难登大雅之堂,而且也不全面。


哈哈!!大概你永远只会错误的在‘猜’我听音乐的类型吧。
你是无法理解我说意思?还是要故意歪曲我说意思?或者根本不相信音响系统能够还原出我说意思?
哈哈!!!!
TOP
54#

看来松香兄烧得可以.如果有时间,我也是一天听到夜,只嫌时间少.
TOP
55#

E版的签名很切合实际,很具哲理性;“你的时间在那里,你的成功就在那里。”
先不说成功不成功,只要付出努力,“你的时间在那里,”起码一定会有进步和提高吧!
TOP
56#

cwk 在 2006-10-4 16:37:14 发表的内容
一千多张唱片里肯定有许多经典的DD,能否来张最经典的唱片的感受。


还是由你先谈吧,经典的DD是否可以指定在‘三星带花’或者TAS榜单里选择,如果你有我也有的CD就最好了。
有请带头先发言!
TOP
57#

cwk 在 2006-10-3 21:03:14 发表的内容
松香味 在 2006-10-3 9:43:01 发表的内容
哈哈!!大概你永远只会错误的在‘猜’我听音乐的类型吧。
不然你猜猜我大约一千五百张CD(还不包括刻录下的CD-R)都是些什么‘类型’呢?

你是无法理解我说的意思?还是要故意歪曲我说的意思?或者根本不相信音响系统能够还原出我说的意思?
哈哈!!!!


无意想证明些什么,况且在网上也无法证明些什么,咱彼此心照不宣就是了。
你和我听的类型不同,很难在唱片上达成共识。
对于拥有一万张以上正版唱片的人我会感到羡慕,只有对于千张唱片以上所记录的音乐能够如数家珍的人才会让我敬佩。


虽然可能你和我听的类型不同,“对于拥有一万张以上正版唱片的人我会感到羡慕,只有对于千张唱片以上所记录的音乐能够如数家珍的人才会让我敬佩。”这个观点却是一致的。
最早买的CD唱片至今有二十余年了(当时还没有钱买CD机呢),但是没有一张会因为保存不善损坏的,因为工资太少加之喜爱,所以我的所有CD唱片基本完好如初。但不要认为是听得少,我身边的朋友可以证明,自从1988年买了VCD后,特别是1991年买了CD后,我每天听音乐的时间比正常上班的时间多(哈哈!!每天凌晨两点前是我思考问题和听音乐的黄金时间,三点才休息已经属于正常现象)。
TOP
58#

松香味 在 2006-9-12 23:50:48 发表的内容
照片我就不自己拍了,盗用E版的用用,哈哈!!
现在试听的就是徐小凤的经典金曲-流行眼泪前。

[upload=jpg]Upload/2006811054680548.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6811055557378.jpg[/upload]


《HIFI新元素II》收到!哈哈!!一口气听了几遍,为什么?实话说:1、为了交一份比较认真的作业;2、确实有一定的吸引力啊!认真听进去,好象越听越有味道哟。
我就不打算一首一首的评论了,因为一口气听了好几遍,直到写这文稿的现在,还在听,先谈谈总体感觉和印象;
1、国内录音水平在不断提高,这是我听了这张《HIFI新元素II》CD后的第一感觉和印象。主要表现有下面几个方面;
A、《HIFI新元素II》对乐器的质感录音把握明显提高了。中频比较透明鲜活,高频不再象过去那样亮丽强调‘解析力’,但是小提琴、二胡、大提琴的松香味、空气感却并不减少,相反较以前的录音有明显提高。虽然没有故意强调‘解析力’,实际上解析力却非常不错,细节丰富。个人认为这是最大的进步之一了。
B、《HIFI新元素II》低频录音把握也恰倒好处,不再象过去那样强调‘量感’。低频的质感和弹性、吉他的木味和声音的弹性、钢琴的形体感、吹管乐器的‘气声’等与中低频相关的元素,表达的都相当丰富自然。整体感觉比较平衡和谐。
2、《HIFI新元素II》选择的曲目个人就比较喜欢,特别值得向大家推荐的有1、3、4、6、9、10轨;另外编排、配器、录音都相当不错,而且估计国产CD价格也相对较低。值得一听哟。
3、当然《HIFI新元素II》与国际发烧大公司的高水准录音比,个人认为:一是乐器本身的质量水平有差距,好录音必须要有好的乐器;二是大家常常说的‘音乐味’也有些差距。这个‘音乐味’个人认为是一种理想的自然‘混响’的结果吧。如果这样,录音的环境就是个问题了。
总的说,这是一张各方面都已经相当不错的CD,这张《HIFI新元素II》CD如果用LPCD33或者LPCD45制作,效果定会更上一层楼了。恐怕——有戏!
作业就这样上交了,说的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quote]
TOP
59#

松香味 在 2006-10-3 10:51:06 发表的内容
《HIFI新元素II》收到!哈哈!!一口气听了几遍,为什么?实话说:1、为了交一份比较认真的作业;2、确实有一定的吸引力啊!认真听进去,好象越听越有味道哟。
我就不打算一首一首的评论了,因为一口气听了好几遍,直到写这文稿的现在,还在听,先谈谈总体感觉和印象;
1、国内录音水平在不断提高,这是我听了这张《HIFI新元素II》CD后的第一感觉和印象。主要表现有下面几个方面;
A、《HIFI新元素II》对乐器的质感录音把握明显提高了。中频比较透明鲜活,高频不再象过去那样亮丽强调‘解析力’,但是小提琴、二胡、大提琴的松香味、空气感却并不减少,相反较以前的录音有明显提高。虽然没有故意强调‘解析力’,实际上解析力却非常不错,细节丰富。个人认为这是最大的进步之一了。
B、《HIFI新元素II》低频录音把握也恰倒好处,不再象过去那样强调‘量感’。低频的质感和弹性、吉他的木味和声音的弹性、钢琴的形体感、吹管乐器的‘气声’等与中低频相关的元素,表达的都相当丰富自然。整体感觉比较平衡和谐。
2、《HIFI新元素II》选择的曲目个人就比较喜欢,特别值得向大家推荐的有1、3、4、6、9、10轨;另外编排、配器、录音都相当不错,而且估计国产CD价格也相对较低。值得一听哟。
3、当然《HIFI新元素II》与国际发烧大公司的高水准录音比,个人认为:一是乐器本身的质量水平有差距,好录音必须要有好的乐器;二是大家常常说的‘音乐味’也有些差距。这个‘音乐味’个人认为是一种理想的自然‘混响’的结果吧。如果这样,录音的环境就是个问题了。
总的说,这是一张各方面都已经相当不错的CD,这张《HIFI新元素II》CD如果用LPCD33或者LPCD45制作,效果定会更上一层楼了。恐怕——有戏!
作业就这样上交了,说的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quote]

如果只是为了交作业,那无话可说,毕竟是受人钱财、替人消灾。
但你把他贴到这里来,似乎有炫耀之嫌。
对于这样的唱片都大书一笔,难道就没有更好的唱片了吗?
最后编辑cwk
TOP
60#

松香味 在 2006-10-4 16:30:20 发表的内容
我曾经说过广州和香港大展赠送的CD不错,但是就受到了一些朋友的攻击。感觉特别不能说广州大展赠送的CD不错,否则,被‘拍砖’就定数了。哈哈!!没有关系,有不少人可以证明在我这里听了确实不错啊。如果精选出来的大展赠送CD曲目都播放不好(当然不是最好,CD制作工艺水平问题),我认为那套系统也不怎么样了吧。


我记得你是认同信息量之说,如果你知道大展赠送的CD是如何制作出来的,估计你会为上述那番话汗颜。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