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ncentlyl 在 2006-7-21 20:43:12 发表的内容 不妨谈谈和声功能及和弦连接规则的演变与人们对声音协和认识的发展之间的联系和意义。
|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我国民歌中的和(ㄏㄜˋ)声,跟西乐中的和(ㄏㄜˊ)声含义不同。西乐中的和声,往往在弱音节处插入轮唱,或与主唱者数声同时进行,造成衬托的效果。或几部合唱造成声乐和谐的美感。今有「和声学」一门专门的学问。我国民歌中的和(ㄏㄜˋ)声,是起源于你唱我和,使唱者与应声怚揭角@片。和声的使用,是在歌唱时,随节奏加入一些「羊吾夷」、「伊那何」等无义的声调,以增加歌唱时的趣味和节奏的强化。在乐府诗称为和声,在诗词称为散声,在元曲称为衬字。乐府诗集卷二十六云:「诸调曲皆有辞、有声,而大曲又有艳、有趋、有乱。辞者,其歌诗也;声者,若羊吾夷、伊那何之类也。艳在曲之前,趋与乱在曲之后,亦犹吴声、西曲前有和,后有送也。」汉乐府诗已有和声的纪录,如上留田、有所思中的「上留田」、「妃呼豨」便是。南北朝吴歌西曲中,更是普遍地使用,成为南北朝乐府诗特色之一。如子夜歌、华山畿、丁督护歌、女儿子等,便是因歌谣中的和声而得名。
其后历代的乐府或民歌中,仍有和声,如西藏民歌中的「撒里亨巴」便是很好的例证。所以和声是诗歌中音乐的关键所在,歌唱时,加入一些散声,以增加歌声的节奏和效果;同时表现出乡土色彩和地方音乐的特色。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