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314151617181920» / 2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科学技术”与“科学理论”的关系、以及音响系统中的应用与实现... [复制链接]

查看: 20924|回复: 219
161#

支持筹备《音响学》课程!以上两段尚未理解,晚点再斟。
TOP
162#

csdam 在 2006-7-20 发表的内容

小弟不才!豈敢在众大虾面前筹备什麽《音响学》课程!只是興之所至!噴噴口水花而己!!


大哥,没有谁反对您去筹备课程的,何必先把门给删了?要不我走后门进来?
csdam 在 2006-7-20 发表的内容
心理特性为音高、响度、音色、音长,以及四种基本的听觉感受:节奏感、音量感、和谐感、音质感。


个人感觉,这里的两个“四种”还是不能涵盖人的心理需求或生物特性需求.........但,从科学分析的角度出发,实际上又只能通过这种方法去表达物理现象对人的作用.......
也许这就是对人本身、对人文现象研究不够深刻造成的。.........

也许我的思维已经混乱了,容我再消化整理.......
TOP
163#

这些天忙于听单端300B的天籁之音了,好几天没有时间上来了。想念各位好朋友啊!
TOP
164#

csdam 在 2006-7-20 17:30:22 发表的内容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当然,对于音乐的物理特性与心理特性,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是首先需探讨者。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感谢上天赐予一个客观、冷静的网友......期待您的口水花!
TOP
165#

谢谢各位朋友,学习了。
TOP
166#

vincentlyl 在 2006-7-21 20:43:12 发表的内容
不妨谈谈和声功能及和弦连接规则的演变与人们对声音协和认识的发展之间的联系和意义。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那就先請vincently兄發編高論作个引子吧!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TOP
167#

vincentlyl 在 2006-7-21 20:43:12 发表的内容
不妨谈谈和声功能及和弦连接规则的演变与人们对声音协和认识的发展之间的联系和意义。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我国民歌中的和(ㄏㄜˋ)声,跟西乐中的和(ㄏㄜˊ)声含义不同。西乐中的和声,往往在弱音节处插入轮唱,或与主唱者数声同时进行,造成衬托的效果。或几部合唱造成声乐和谐的美感。今有「和声学」一门专门的学问。我国民歌中的和(ㄏㄜˋ)声,是起源于你唱我和,使唱者与应声怚揭角@片。和声的使用,是在歌唱时,随节奏加入一些「羊吾夷」、「伊那何」等无义的声调,以增加歌唱时的趣味和节奏的强化。在乐府诗称为和声,在诗词称为散声,在元曲称为衬字。乐府诗集卷二十六云:「诸调曲皆有辞、有声,而大曲又有艳、有趋、有乱。辞者,其歌诗也;声者,若羊吾夷、伊那何之类也。艳在曲之前,趋与乱在曲之后,亦犹吴声、西曲前有和,后有送也。」汉乐府诗已有和声的纪录,如上留田、有所思中的「上留田」、「妃呼豨」便是。南北朝吴歌西曲中,更是普遍地使用,成为南北朝乐府诗特色之一。如子夜歌、华山畿、丁督护歌、女儿子等,便是因歌谣中的和声而得名。
       其后历代的乐府或民歌中,仍有和声,如西藏民歌中的「撒里亨巴」便是很好的例证。所以和声是诗歌中音乐的关键所在,歌唱时,加入一些散声,以增加歌声的节奏和效果;同时表现出乡土色彩和地方音乐的特色。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TOP
168#

“歌唱时,加入一些散声,以增加歌声的节奏和效果;同时表现出乡土色彩和地方音乐的特色。” ——这就是音乐“和”声、和弦的原始状态?那,“和弦连接规则”形成的背景和原则是......?当今这些规则又可能走向何方呢?
TOP
169#

vincentlyl 在 2006-7-21 20:43:12 发表的内容
不妨谈谈和声功能及和弦连接规则的演变与人们对声音协和认识的发展之间的联系和意义。


确实甚为重要的课题,也与我一直穷追不舍的问题之一。因此,谈音响不能不谈音乐、谈音乐不能不谈社会发展形态、谈社会形态不能不谈历史、谈历史不能不谈民族、谈民族不能不谈其起源和环境不能不谈自然现象.......谈异族不能不对比本族文化观念......谈艺术不能不以从自然现象出发及从心理现象出发......
TOP
170#

csdam 在 2006-7-24 14:15:50 发表的内容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音乐“和”声、和弦的原始状态。。。。。。。。。。

音阶中任取一音为基音(或称为根音),在其上方加一个三度音及一个五度音,即成为一个和弦(Chord)。如此由三个相距三度的音所结合之和弦,称为三和弦,系西洋和声学之基础和弦。三和弦之上方再加上基音之七度音,则结合成七和弦;如再加上基音之九度音,则成为九和弦。三和苃搢顝M音程,七和弦则稍不协和,九和弦更不协和。和弦基音上方之音依次称为三音、五音、七音、九音等。凡和弦以根音为最低音者,称为原位和弦,具最强有力之协和性;凡以三音为最低音者,称为第一转位和弦,具中强之协和性;凡以五音为最低音者,称为第二转位和弦,协和性最弱。

音阶上各级音均可作为基音,于其上方加上三音与五音,构成三和弦,则每个和弦视其根音在音阶上的级数而命名。因此从主音至导音上的和弦,依次称为一级、二级,以至七级和弦。其中一、四、五级和弦称为正三和弦,协和性较强;其它各和弦称为「副三和弦」,协和性较弱,但可适当配合于正三和弦之间,产生协和度之对比兴变化等效果。此外,不协和弦可用以配合协和弦,产生更尖锐的对比,以及不协和音程特有的动性,但以适机使用而产生美感效果为原则。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好!接下来应该是音乐“噪声”和“无声之乐”的问题了.......不协和的动性也许就是噪声的开端?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