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516171819202122 / 2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科学技术”与“科学理论”的关系、以及音响系统中的应用与实现... [复制链接]

查看: 20934|回复: 219
191#

对于中国诗词,窃以为:韵并不仅仅是一个音“均”,其中还包含一个意、味、情、形、势、气等的“均”,由此,也深刻地影响着由唐以来民族音乐的发展......
TOP
192#

我给你斟茶!——您请喝......[/quote]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哈哈!小弟还是喜歡喝德国籃妹啤酒啊....!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TOP
193#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诗是乐之心,乐为诗之声,故词乐同其功也。初作乐者,准试而为声;声既成形,须依声而作诗,故后之作诗者,皆主应于乐文也。。。。。。。祥见“管锥编毛诗正义“
TOP
194#

我哪能说跳出去了呢?我站在高处看到了围墙里绚丽的风景,但视力所限只是看到了外延。不知里面及究竟有多少风光,所以正往里跳呢!
文化侵略在我看来对于一个民族是真正有害的。它会让一个民族失去灵魂。日本自古从中国引进各种文化,那是一种学习,是他们主动要求被“侵略“。反过来他们逼迫东北人民学习日文则是一种侵略无疑。
我们欣赏西方古典音乐完全也是一种学习。对这种理论掌越深,对国乐或其他类型的音乐就更有意义。国内有一些
所谓的音乐人其实都有很强的专业素养。
物极必反,当贝多芬在古典交响曲式上达到了一种新的顶峰后,他的后辈只能独辟蹊径,在另一方面去寻找自我实现的价值。就像莫扎特后的贝多芬一样。穷则思变,勋博格的十二音作曲法也是对调性作曲的一种无奈的变革。虽然这种作曲法现在很流行,但是从人们对和谐音的接受速度来看,是超前了。就像这里各位也只是喜欢调性音乐。
音乐在发展,每一种新的变革只能由时间来印证。
TOP
195#

文字、声音,诗意、乐韵——〉矛盾在中庸中发展——〉数千年及至近代民族音乐形态的特征?相对西方古典和现代音乐,该谈吸收与融容抑或是发扬与光大?
TOP
196#

KENTRYFO 在 2006-7-25 9:07:51 发表的内容
对于中国诗词,窃以为:韵并不仅仅是一个音“均”,其中还包含一个意、味、情、形、势、气等的“均”,由此,也深刻地影响着由唐以来民族音乐的发展......

KENTRYFO兄真是乐此不疲啊!我的知识储备太少不足以就此进行探讨。不过有些先辈的著作似乎有这方面比较系统的论述。一位是赵元任,一位是王力。
TOP
197#

vincentlyl 在 2006-7-24 21:00:42 发表的内容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祥见“管锥编毛诗正义“


汉古文经学家毛苌在其所作<毛诗序>的第三自然段,一开始就说:"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此处的"声"指宫,商,角,征,羽,谓之五声;合五声而成为调,即是"音"......
TOP
198#

KENTRYFO 在 2006-7-25 9:07:51 发表的内容
对于中国诗词,窃以为:韵并不仅仅是一个音“均”,其中还包含一个意、味、情、形、势、气等的“均”,由此,也深刻地影响着由唐以来民族音乐的发展......


"神韵"一语,最早见于南朝,本是人物评品用语,意为人物的神采气度,如 神韵冲简 识宇标峻,神韵峻举等,后来这些评品人物的评语被转向评画........诗论中的"神韵"是受画论影响的结果,如明代陆时雍<诗镜总论>,王渔洋<带经堂诗话>等均以神韵论诗........
TOP
199#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神韵说为王士祯(公元一六三四~一七一一年)所创,其源则出于锺嵘诗品。诗品论述五言,举众作之有「滋味」者,又曰古来名句,多由直寻,非关补假。于是唐司空图本之,以味论诗,欲得味于酸咸之外;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实开宋严羽以禅论诗之渐。

严羽沧浪诗话多摭宋人陈言,而揉杂特甚,故其宗旨亦依违于神韵与格调之间,所谓诗有别材别趣,须如空中之音、镜中之象,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即神韵之意也。然沧浪之所重者在神而不在韵,是以推尊李杜,而沉着痛快亦不妨为入神之作。渔洋则不然,渔洋幼年学诗,即由王孟常韦诸家入手,晚年刻唐贤三昧集,亦纯以司空图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诗文三昧,盖所贵者在韵也。韵者:出于笔墨町畦之外,弦外余响,有超然象外之致,如郭忠恕画,天外数峰略具笔墨,而使人见而心服者,乃在笔墨之外。论诗至此,宜其不甚喜李杜,又宜其说神韵专在五言也。施愚山尝云神韵说如华严楼阁,弹指即现;又如仙人五城十二楼,缥缈具在天际。其实则古人言不尽意之旨耳,但以禅语参杂其中,遂使人不觉,通观前后,自能得之。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TOP
200#

vincentlyl 在 2006-7-25 13:31:00 发表的内容
KENTRYFO 在 2006-7-25 9:07:51 发表的内容
对于中国诗词,窃以为:韵并不仅仅是一个音“均”,其中还包含一个意、味、情、形、势、气等的“均”,由此,也深刻地影响着由唐以来民族音乐的发展......

KENTRYFO兄真是乐此不疲啊!我的知识储备太少不足以就此进行探讨。不过有些先辈的著作似乎有这方面比较系统的论述。一位是赵元任,一位是王力。

vincentlyl 兄,实质概有定论,且我不是力图卖乖的,我的言论完全发自内心所想,没有依据的——私底下,我的知识的确从来没有系统整理、记忆。在本题中,没有哪一个方面的知识可以自认很有把握,更没有哪一方面的系统知识不能引导向深思的........赵说、王说.......不如坛上诸位自己消化吸收然后通俗而精辟地论述所形成的“侠说”来得深刻.......我想:这也是一种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方式吧!实话实说:近20年来,就最近这么一个多月读过一两本书,感觉跟以前完全不一样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