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516171819202122 / 2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科学技术”与“科学理论”的关系、以及音响系统中的应用与实现... [复制链接]

查看: 20936|回复: 219
181#

现在反而觉得音乐不神秘。神秘只是没有找到规律。音乐有严格的规律可循。有人说一部伟大的音乐作品是难以改动一个音符的。以前一直怀疑。现在明白了些。改动一个音符就会改变一个好的和声。虽然和声能够有不同的选择,但伟大的意义就是这是最合适最好的选择。当然伟大作品不只是有和声。
好音乐就像一部好的小说。不看原文不能深刻体会。多听CD只能停留在表象。
学习这些音乐语言和学外语其实也差不多。
TOP
182#

vincentlyl 在 2006-7-24 16:06:46 发表的内容
现在反而觉得音乐不神秘。神秘只是没有找到规律。音乐有严格的规律可循。有人说一部伟大的音乐作品是难以改动一个音符的。以前一直怀疑。现在明白了些。改动一个音符就会改变一个好的和声。虽然和声能够有不同的选择,但伟大的意义就是这是最合适最好的选择。当然伟大作品不只是有和声。
好音乐就像一部好的小说。不看原文不能深刻体会。多听CD只能停留在表象。
学习这些音乐语言和学外语其实也差不多。



哦,这是“跳出去”后的说法。正如学习语言,对于一门语言,学进去之后就没有什么神秘了。可是,那是“这一门”。正如西方古典音乐,它正是西方古典音乐的语言吧?音乐语言,还是存在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性的,否则就无所谓发展了。
    回到侵略性问题,任何文化,都存在侵略性。但是,侵略在文化来说却偏偏不会仅仅是掠夺性的,因此,用“渗透性”是否更现实?
TOP
183#

李斯特频频转调的不安——有不转中求转的规范吗?
TOP
184#

vincentlyl 在 2006-7-24 14:07:59 发表的内容
各位老师见笑了。我提出的这个问题可能不会有一个很圆满的结果。人们对所谓的协和音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但是谈谈也会有一定的意义。
国乐比较注重的是旋律和调式。所以谈和声一般以西方音乐较适宜。
举个三和弦的小例子:1,4,5极被称为正三和弦。这是五度亲缘关系。但这个五度关系是在哪个年代被认可的呢?在此之前哪些音是协和呢?
再举个例子:大三度一般被认为是协和的。但希腊人不认为。这又和地理,民族有关了。
这是一个大问题。自己学得不多,希望各位老师谈谈。


仁兄的音乐修为已非普通音乐音响发烧友平均水平,我想不应再客气了。只是,这样的论坛也无需太严肃、计较于是否采取了窜测、估摸之类的方式的.......得到您的加入,我想大家会感觉欣慰的。

呵呵,“由自心执著,心似外境转。彼所见非有,是故说唯心。 ”——有意思......可否就此谈谈?
我认为:“当我们面对不可解释的自然界存在的现象时,跨前一步就是正道,退后一步就是迷信!”不可妄称“不科学”的!如果“由自心执着”指的完全是个人的自心,尚有可驳之机,如果这里的自心是指人类整体对自然现象不解之解的话,唯心又如何!况且,难道只有唯物才是正途?!
最后编辑KENTRYFO
TOP
185#

松香味 在 2006-7-24 14:36:23 发表的内容
就按KENTRYFO兄的思路:题目增加“关于音响与音乐的文化讨论”


大哥哥,你这不是........?我是求师心切之下对您原来的题目实施了死缠烂打则个!顺其自然吧。
TOP
186#

我好奇心强。以前问过自己一个问题,唐僧取经取的是哪部经?
我的签名是成唯识论卷二上摘抄的。好玩而已。
扯远了。
我提的问题自己肯定回答不了。慢慢看书学习吧。
TOP
187#

就文化来说,本质上并不完全适用进化论的。或者说:国力论并不仅仅是物质国力论。
TOP
188#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中国人之一唱一和...............!

古人作詩,原作稱為唱,用他人之韵以作詩,則稱為和,故和他人之詩而用其原韵,稱為和韵。早期有唱有和,有雜擬、追和之類,而無和韵,宋人張表臣珊瑚鉤詩話云:「前人作詩,未始和韵,自白樂天與元微之為二浙觀察,往來自郵筒倡和,始依韵而多至千言,少或百數十言,篇章甚富。」故和韵始自中唐詩人白居易與元稹。

明人徐師曾著詩體明辯,關於和韵詩,他認為可分三體:一為依韵,謂同在一韵中,而不必用其字;二為次韵,謂和其原韵,而先後次第皆依之;三為用韵,謂同用此韵,而先後不必相次。

徐氏曾舉例說明,古人賡和他人之詩,答其來意而已,初不為韵所縛,如韋迢早發湘潭寄杜甫句:「相憶無南鴈,何時有報章?」杜甫和詩云:「雖無南鴈過,看取北來魚。」自中唐已還,元、白更相唱和,其風始盛,至皮日休、陸龜蒙等,其體乃全。

和韵除徐氏所述三種之外,又有因他人詩所用韵而增之者,亦有拾其餘韵,凡原韵皆捨置不用者,並見柳河東集。唐人將唱和之作編為詩集者有三:斷金集、漢上題襟集二種,皆已亡伕,今所傳之松陵集,即為皮、陸等唱和之詩,讀之尚可想見一時文雅之盛。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最后编辑csdam
TOP
189#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本世纪初期,传统调性彻底崩溃之后产生的新形态:曲调的音组织失去了传统的主音与属音的磁极重心,每个音都一般重要,没有大小及主从关系,或调性引力;和弦进行也丧失了动与静的归宿性,谐和音与不谐音一视同仁,因此也就没有从紧张和不安,走向平静与解决的需要了。

以前的西洋音乐,无论是中古的葛丽果圣歌,或文艺复兴时代的复音系统,都是建立在调式为主的从属关系上的。公元十七世纪以后直到上世纪末年,更是西洋大小调功能和声的专横时期:主音是整个系统的引力归宿(静极),如北斗星「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属音则是动力发挥的另一磁极(动极),音乐生命力的飞跃全靠它来发动。然而动极思静,任何乐曲最后还是要回到本调的基地─主音,即调性音上来,以求安息;这就是所谓C大调、G小调等的传统观念。但是自从上世纪华格纳的泛半音应用,及李斯特频频转调的不安,已渐使传统调性甚不明确;本世纪初期德布西的六全音阶(将八度分成六个等分,没有半音,只有全音),更使调性虚无飘渺,难以捉摸了。及至荀白克的十二音「音列作曲法」问世(将八度分成十二个同等的「半音」,无大无小,民主平等),音乐潮流乃正式进入无调状态,调性调式都彻底毁灭了,这种风格深深地影响着今日大半的作曲者。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TOP
190#

KENTRYFO 在 2006-7-24 17:15:56 发表的内容
李斯特频频转调的不安——有不转中求转的规范吗?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李斯特(Franz Liszt,公元一八一一~一八八六年),匈牙利籍钢琴家兼作曲家。自幼学习钢琴,九岁就公开演奏,成为倍受注目的音乐神童。曾从彻尔尼学习钢琴,从萨里耶利学习作曲,并经常登台演奏,足迹遍及整个欧洲。一八四二年,受聘为威玛宫廷乐团指挥,直到一八六二年。这时期是他作曲生涯的最盛阶段,作品包括交响曲、钢琴协奏曲及他所创立的交响诗。一八六二年以后,李斯特多在罗马居住,并致力于神学的研究与宗教音乐的创作;晚年分别在罗马、威玛及布达佩斯三地度过。一八八六年七月,因病死于拜鲁特。

李斯特在音乐上最大贡献,即「交响诗」的创立。「交响诗」为一种具有不同特性及速度的多种段落、主题,以开展、转变、调和的手法写成的不分乐章的管弦乐曲,主要构思来自富有诗意之文学作品。如由绘画,李斯特完成「匈奴之战」;由莎士比亚诗集,作成「哈姆雷特」。此种曲式对后来的作曲家,如圣赏、史梅塔纳等有极大的影响。他们纷纷以此种形式,写成完美的艺术作品;尤其半音和声技巧,更影响华格纳一八五四年以后的作品风格。此外,李斯特尚有表现华丽技巧与内涵的钢琴曲,及和声、结构都相当新颖的合唱曲与声乐作品。


当时的社会环境令他在爱情路上坎坷失意,所以他的作品风格起了变化…………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