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13141516171819» / 2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科学技术”与“科学理论”的关系、以及音响系统中的应用与实现... [复制链接]

查看: 20927|回复: 219
151#

松香味 在 2006-7-19 13:18:56 发表的内容
KENTRYFO 在 2006-7-18 11:26:56 发表的内容
甚或???是音乐冲破了政治与个人感情的藩篱——形成了共通的语言?然后,是中西音乐形式的不同解释了文化底蕴的差异?


个人认为大概如此,后一句反过来说:“文化底蕴的差异解释了中西音乐形式的不同”比较合理吧?

以为然!可是.......

李商隐有一首传世的《无题》诗,如下:
相见难时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多无路
青鸟甄勤为探看

读书时乃至再次读书时都曾经感叹:当时,作为不大不少的3、4品朝臣,不致于用情致此吧。直到最近,与友人再提起这首诗才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其中隐喻的手法中去理解,竟然有顿开茅塞之感。这也许是语言的尽头是音乐的肇端吧,但是,我还是坚持:言语之前是音乐。这可能也是一句话两方面的理解吧?犹如鸡和鸡蛋的问题?
TOP
152#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韵”者"均"也.均是什么?均是一种"标准乐器",其功能类似现带的定音器,可称之为"乐准",当众乐器俱按"均"调好了,便发出了极其和谐之美的妙音..............................

西樂的“韵”就是钢琴A#音準頻率440Hz啦!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TOP
153#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音响学(Acoustics)

是一门专门研究声音的科学,其内容乃对于音的传播性质、发音体(如弦、棒、膜、板或管中的空气)的振动理论、音源及发音器官、听觉感受予以研究。其细部分支,则有水下音响学、建筑音响学、音乐音响学、文化音响学等等。因声音可以分为乐音与噪音二种,因此各种音响学亦可粗分为乐音的研究与噪音的研究。

音乐音响学为对于各种乐器(包括人声),根据发音体的不同,加以分类研究,并企图求得最佳之效果者。当然,对于音乐的物理特性与心理特性,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是首先需探讨者。

建筑音响学讨论声音的隔绝、吸音材料,大礼堂、电影院、录音室、摄影棚、电视、电台等建筑物的音响研究与设计。

音响学的分类,亦有作如下的分法:理论音响学、实验音响学、建筑音响学、音响生理学、音响心理学、电气音响学等等..............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TOP
154#

KENTRYFO 在 2006-7-20 10:55:10 发表的内容
丁启烈 在 2006-7-20 9:25:33 发表的内容
丁启烈 在 2006-7-19 15:04:04 发表的内容
十二个半音,我国传统音乐术语称为"十二律".用一定的计算方法"纪之以三,平之以六,成之十二",即用"纪之以三"的计算方法得出准确的六律与六吕.六律既首律黄钟,其次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两律之间均为全音关系.两律之间均有一个半音,称之为"吕".六吕即大吕,夹钟,中吕,林钟,南吕,应钟.两吕之间也为全音关系.六律与六吕合起来成为律吕.
         曾侯乙墓中的编钟十二律吕具全.


曾侯乙墓中十二律具全的另一乐器是"编磬",其它乐器如,篪,笙,排萧,瑟,筝........郑国子产曾说"七音,六律,以奉五音"从这个乐队来看,编钟编磬虽然可以演奏七声音阶乐曲,但联系到同墓出土的其他乐器的使用情况,这个乐队可能象子产所说的那样,是以演奏五声音阶的乐曲为主.


我比较认同这个观念,估计跟汉文字、汉语的发音、语法形式有关,形成了音乐语言的特性,如果提到世界文明古国的古音乐的五声音阶特征,也许可以通过文字、语言特性寻求其共通点.......

至于文字与音乐的关系,很难否定其跟鸡与蛋关系的类比........人类信息传达主要途径就通过声音发出的,不生厌的就是人性的,能和合的就可成为乐音。最初没有语言时,交流用的就仅仅是简单而人性自然、和谐和合的声音,就群体交流的话,更可能就形成了在生理学意义上的乐音。乃至形成传情达意的音乐。因而,艺术?不外乎与自然应、与心合。当然,心?也不外乎自然与人的关系而已。

如此下来,“韵”之一词竟然与“味”可以不离不弃就好解释了,而“美食”一词也不得不让人联想,食——自然也可以是一种艺术。国人用韵以谈乐,恐就是一种世代承传之下形成的理解方式,既然有5声音阶之异,就不难理解的确存在了基础性的差异。长期的民族传盛(不是几十年、几百年而是数千年间经过多民族、多纷乱的冲擦)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它已遗入生物的基因、遗入了社会基因乃至影响达至社会人类此一物种存在的方式了..........


郑国子产曾说"七音,六律,以奉五音"——我们现在可以认可了吗?我以为站在“现”汉家土壤上仍是可以认可的。从科学的角度去考察的话,自然界存在的声音的频率是非常平均地存在的,从“人”的自然接受性来讲可能存在生物特性,其美会建基于此。甚至我以为,不平均也许更符合这种特性!“五音”表人意,七音、六律表物象?——通过考察西方古典声乐的动情、感人部分的特点进行探究是否具有共通之处,是否可行?〉..........如果同样的配器曲式旋律进行中文翻唱需要注意什么?
TOP
155#

KENTRYFO 在 2006-7-20 10:55:10 发表的内容
[

至于文字与音乐的关系,很难否定其跟鸡与蛋关系的类比........人类信息传达主要途径就通过声音发出的,不生厌的就是人性的,能和合的就可成为乐音。最初没有语言时,交流用的就仅仅是简单而人性自然、和谐和合的声音,就群体交流的话,更可能就形成了在生理学意义上的乐音。乃至形成传情达意的音乐。因而,艺术?不外乎与自然应、与心合。当然,心?也不外乎自然与人的关系而已。

如此下来,“韵”之一词竟然与“味”可以不离不弃就好解释了,而“美食”一词也不得不让人联想,食——自然也可以是一种艺术。国人用韵以谈乐,恐就是一种世代承传之下形成的理解方式,既然有5声音阶之异,就不难理解的确存在了基础性的差异。长期的民族传盛(不是几十年、几百年而是数千年间经过多民族、多纷乱的冲擦)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它已遗入生物的基因、遗入了社会基因乃至影响达至社会人类此一物种存在的方式了..........


“韵”者"均"也.均是什么?均是一种"标准乐器",其功能类似现带的定音器,可称之为"乐准",当众乐器俱按"均"调好了,便发出了极其和谐之美的妙音,这种极美的和谐共振,就产生了一种悠然不尽的"和谐延续",而这也是传统的韵文文学 (诗词曲赋即韵文文学的主体) 中特殊重要的"韵"........
TOP
156#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啊啊!我的口水花来也!先談什麼是声乐............

声乐,在广义上,是指所有人声的音乐;而在狭义上,是指经由特殊训练,而成为一种有技巧的唱歌方式。事实上,歌唱是除了语言以外,最能直接表达人类情感的方法。
西洋在公元十五世纪以前,几乎所有的音乐,都建立在人声上,十六至十七世纪,声乐亦占了相当重要的地位,一直到了十八世纪,器乐才渐渐高于声乐,但声乐到目前为止,仍然是音乐中传播最广的。人类对于声音的要求及美感的定义,实在很难下一永恒的定义,如以我国平剧上的唱法,在西洋美声唱法的立场来判断,是不能被接受的,因此我们可以了解美的要求是随民族、时代背景而转变的。在七至九世纪之间,声乐大都用在宗教方面(如格雷果圣歌),由于宗教上的因素(教堂不允许女声的出现),所以是以男声为主,而在九世纪时,才用男童声来代替高声部。十六世纪后期,才有女声(特别是女高音)的出现,这不论是在演出上或作曲上,都可以说是一种突破。一五七二至一六二五年间,在声乐上有两点很重要的发展:
其一是阉歌手(Castrato),即男唱女声的产生,他是用少年的喉头,配合成人的肺活量与胸腔共鸣,而能唱出广泛的音域与强有力度的声音;其二是西洋歌剧的诞生,十七世纪由于歌剧的兴起,而产生了一种新的歌者,是以不同的音域、音色来扮演不同的脚色,到了十八世纪时,意大利盛行一种美声法(Bel Canto)的发声法,它着重于音色的纯净明亮,并用人为的技巧,唱出华丽的装饰音,使人声在美感上,到达了一个完美的境界。但是十九世纪时,由于当时的作曲家威尔第、华格纳等作品,在表现上,趋向于写实、戏剧性的加强,及大型剧院、大型编制的合唱及交响乐团的兴起,而使过分强调花腔及炫耀声音的阉歌手被放弃,而美声法也因不合人道的缘故亦不复存在了。如今二十世纪的许多作曲家,又提出一种新的歌唱技巧直译说唱(Sprechen Gesang)。
而又由于科技的发达,电子扩大机与麦克风的发明与使用,使我们对声音的要求,又做了修正。但由于经由Hi Fi 扩大机及一些科学放大装备而放出的声音,会失去音质、音色的真实感,一种合乎传统美声及多方面能兼顾的发声法,是有其存在必要的理由。
正确的发声法,要合乎以下四项原则:
一、健康、合理、持久的。
二、在音域、音量上的满足感。
三、多重色彩的可塑牲。
四、咬字的清晰,使情感能直接的传达给听者。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TOP
157#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咱们先談談西洋音乐史吧!

欧洲文化系统内,有关音乐各方面的演进历程。它的肇始,比起其它古文明地区,像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等,是相当后起的,但由于各种历史、宗教、文化等因素,却始终踏实地、直线地、加速地发展着,直到今天仍是全世界的音乐主流。任何国家民族传统音乐的整理与发扬,虽然都须尽力抵制它的直接影响与威胁,尤其消除它对民族特色的潜在破坏力,但是在复兴固有文化的过程中,仍须借助于它的科学研究方法,和它纯熟有效的艺术处理技巧。

西洋音乐各层面的成就,得来不易。而每个时代追求改进的毅力,却很惊人。现在依照它的三个重要时期,分作以下三点来讨论:

一、单音音乐时代:确实史料当从古希腊开始,其顶盛时期约在公元前第七至第四世纪,但是它的教育理论多于实用技巧,音阶系统虽然周密,所留下来的歌谱却只有十四个残片。罗马时代更将音乐交在奴隶手中,几无贡献。直至初期天主教音乐,才吸收古犹太传统、拜占庭和其它东方文化,在罗马自创新格,终至第六、七世纪,由葛丽果教宗(五四○~六○四)建立辉煌的葛丽果圣歌系统(亦称平歌或素歌),成为西洋音乐日后发展的柱石。此时期的主要贡献,调式方面由米兰的四调扩展为素歌的八种调式,音阶的上行代替了古希腊的下行,并创立儿童音乐学校,以「对唱歌集」中,上千的实用歌曲作为教学的基础,提供弥撒及日课等礼仪之用。第九至十一世纪「记谱法」的发明,由手势符号(纽曼符)进至线谱,确切规画了曲调音程的高低,并引入Do、Re、Mi、…等「唱名法」的方便。这都是在欧洲中古黑暗时代,由圣本笃会修道院中放射出来的重要光芒。

二、复音音乐时代:第九世纪,在葛丽果圣大量创作和传播的同时,法国北部天主教本笃会的几个文化中心,开始了大胆的多声部合唱试验:以大众熟知的圣歌曲调作基础(定旋律),上下即兴加插些其它华彩声部,由平行而反向,由旧艺术而新艺术,终于在文艺复兴时期放射异彩。先是十五世纪后半荷此地区福来乐派成熟的模仿对位技巧;继而十六世纪罗马乐派及威尼斯乐派无伴奏合唱的颠峰成就,造成复音音乐的黄金时代。

三、主调音乐时代:十七世纪人文主义掀起一种音乐大众化运动,这对复音音乐来说,是一个时代的反抗,也是一个风格的革命:和弦观念的成熟、数字低音的盛行,以及高音部曲调的绝对优势,促使人们走向单音主调附加器乐伴奏的新路线,于是歌剧、神剧、清唱剧三种重要形式,应运而生,打开一个多彩多姿的巴洛克时代。更由于乐器制造业,随着演奏市场的需求,突飞猛进,纯器乐形式的组曲、协奏曲、交响曲、奏鸣曲等,结构也日趋完善;从此,世俗音乐与宗教音乐并驾齐驱,平起平坐,不再退居于边陲地带了。这种现象由巴洛克时期(一六○○~一七五○)开始,经过登峰造极的古典时代(一七五○~一八二七),再受到浪漫乐派(一八二七~一九○○)热情奔放的冲刺,和十九世纪后半民族乐派地方色彩的渲染,终于由印象派导入现代音乐调性破裂,无法重建的领域,进而指向抽象音乐、电子音乐、數碼合成音乐等未知之数。其间,虽然也有巴赫时代的另一个复音高潮,和现代音乐中,尤其新古典主义及十二音作曲法范畴中,复音对位技巧的再度现代化应用,但是在骨干上一直是以加了和声伴奏的「主调音乐」为中流柢柱的。好在二十世纪的人心,宽宏大量,任何风格都能兼容并蓄,期望着中国终会再有柳暗花明的一天。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TOP
158#

直到这个星期六,观凤凰卫视中文台的世纪大讲坛节目,其中那所谓现代儒家蒋庆的言论,才知道:目前已经有了复儒的气候,蒋庆?——从讲坛内容来说,我不认可其“儒”,但是,这个气候?竟然与自己在玩音响过程中得到的认识不谋而合!!正是"由于各种历史、宗教、文化等因素,"才是我们应该重视的,尤其是其中所接连传承的社会主流精神的把握!
TOP
159#

不妨谈谈和声功能及和弦连接规则的演变与人们对声音协和认识的发展之间的联系和意义。
TOP
160#

这个课程很有价值.......期待继续......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