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011121314151617» / 2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科学技术”与“科学理论”的关系、以及音响系统中的应用与实现... [复制链接]

查看: 20961|回复: 219
131#

KENTRYFO 在 2006-7-18 11:26:56 发表的内容
甚或???是音乐冲破了政治与个人感情的藩篱——形成了共通的语言?然后,是中西音乐形式的不同解释了文化底蕴的差异?


个人认为大概如此,后一句反过来说:“文化底蕴的差异解释了中西音乐形式的不同”比较合理吧?
TOP
132#

KENTRYFO 在 2006-7-18 11:22:08 发表的内容
csdam 在 2006-7-16 17:08:02 发表的内容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五声阶中任何相邻两音间都没有半音的关系........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有请祥解.........
跟12平均律可以比较?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我国古代对音与律分得并不太清楚,如五声、六律、七音等,但后来由于音律之进步而渐有不同。根据战国时曾侯乙墓中的编钟看,钟上均铸有宫、角、商、征曾、宫角等音名。由此可知,均有一定的音高,但现在所谓的「音」,则仅表乐音间之相对关系,如五声音阶的宫、商、角、征、羽,相当于西乐首调唱名法中的阶名Do,Re,Mi,Sol,La;七音的征、羽、变宫、宫、商、角、变征,也就相当于现在的Do,Re,Mi,Fa,Sol,La,Si,因变宫与宫间,变征与征间,均为半音。各音并没有一定不变的音高,而只有一定不变的音阶关系,可以因不同的调移高或移低。「律」则是有一定的音高,也就是有一定的振动频率,如黄钟、大吕、太簇、夹钟等,依明代朱载堉十二平均律制,下端闭口律管的发音来比较,就相当于e1,f1,#f1,g1等,它可作任何调之主音,但其本身发音之高低,则始终不变。我国音律相传系黄帝命伶伦所制定,有十二律。古代多用三分损益法(即五度相生法)来推求,后来又有许多律制演变,如汉京房六十律、晋荀勖纯律笛、刘宋钱乐之三百六十律、何承天十二补偿律、梁武帝四通十二笛、隋刘焯十二等差律、后周王朴纯正音阶律、宋蔡元定十八律、明朱载堉十二平均律、清十四平均律等。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upload=jpg]Upload/200671913493813802.jpg[/upload]
TOP
133#

十二个半音,我国传统音乐术语称为"十二律".用一定的计算方法"纪之以三,平之以六,成之十二",即用"纪之以三"的计算方法得出准确的六律与六吕.六律既首律黄钟,其次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两律之间均为全音关系.两律之间均有一个半音,称之为"吕".六吕即大吕,夹钟,中吕,林钟,南吕,应钟.两吕之间也为全音关系.六律与六吕合起来成为律吕.
         曾侯乙墓中的编钟十二律吕具全.
最后编辑丁启烈
TOP
134#

没办法博士就是博士
TOP
135#

丁启烈 在 2006-7-20 9:25:33 发表的内容
丁启烈 在 2006-7-19 15:04:04 发表的内容
十二个半音,我国传统音乐术语称为"十二律".用一定的计算方法"纪之以三,平之以六,成之十二",即用"纪之以三"的计算方法得出准确的六律与六吕.六律既首律黄钟,其次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两律之间均为全音关系.两律之间均有一个半音,称之为"吕".六吕即大吕,夹钟,中吕,林钟,南吕,应钟.两吕之间也为全音关系.六律与六吕合起来成为律吕.
         曾侯乙墓中的编钟十二律吕具全.


曾侯乙墓中十二律具全的另一乐器是"编磬",其它乐器如,篪,笙,排萧,瑟,筝........郑国子产曾说"七音,六律,以奉五音"从这个乐队来看,编钟编磬虽然可以演奏七声音阶乐曲,但联系到同墓出土的其他乐器的使用情况,这个乐队可能象子产所说的那样,是以演奏五声音阶的乐曲为主.


我比较认同这个观念,估计跟汉文字、汉语的发音、语法形式有关,形成了音乐语言的特性,如果提到世界文明古国的古音乐的五声音阶特征,也许可以通过文字、语言特性寻求其共通点.......

至于文字与音乐的关系,很难否定其跟鸡与蛋关系的类比........人类信息传达主要途径就通过声音发出的,不生厌的就是人性的,能和合的就可成为乐音。最初没有语言时,交流用的就仅仅是简单而人性自然、和谐和合的声音,就群体交流的话,更可能就形成了在生理学意义上的乐音。乃至形成传情达意的音乐。因而,艺术?不外乎与自然应、与心合。当然,心?也不外乎自然与人的关系而已。

如此下来,“韵”之一词竟然与“味”可以不离不弃就好解释了,而“美食”一词也不得不让人联想,食——自然也可以是一种艺术。国人用韵以谈乐,恐就是一种世代承传之下形成的理解方式,既然有5声音阶之异,就不难理解的确存在了基础性的差异。长期的民族传盛(不是几十年、几百年而是数千年间经过多民族、多纷乱的冲擦)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它已遗入生物的基因、遗入了社会基因乃至影响达至社会人类此一物种存在的方式了..........
TOP
136#

http://bbs.hifi168.com/bbs/Upload/200671913493813802.jpg
这个琴有了定论吗?收了吧?!窃以为:如果有余钱,如前报价还是可以把玩一下的........
TOP
137#

TOP
138#

工程师.科学家顶
TOP
139#

KENTRYFO 在 2006-7-19 23:04:37 发表的内容
http://bbs.hifi168.com/bbs/Upload/200671913493813802.jpg
这个琴有了定论吗?收了吧?!窃以为:如果有余钱,如前报价还是可以把玩一下的........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这个琴还沒有定论!在不太清楚来龙去脉之下............等下次出差再看清楚才決定!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TOP
140#

丁启烈 在 2006-7-20 14:33:58 发表的内容
KENTRYFO 在 2006-7-20 10:55:10 发表的内容
[

至于文字与音乐的关系,很难否定其跟鸡与蛋关系的类比........人类信息传达主要途径就通过声音发出的,不生厌的就是人性的,能和合的就可成为乐音。最初没有语言时,交流用的就仅仅是简单而人性自然、和谐和合的声音,就群体交流的话,更可能就形成了在生理学意义上的乐音。乃至形成传情达意的音乐。因而,艺术?不外乎与自然应、与心合。当然,心?也不外乎自然与人的关系而已。

如此下来,“韵”之一词竟然与“味”可以不离不弃就好解释了,而“美食”一词也不得不让人联想,食——自然也可以是一种艺术。国人用韵以谈乐,恐就是一种世代承传之下形成的理解方式,既然有5声音阶之异,就不难理解的确存在了基础性的差异。长期的民族传盛(不是几十年、几百年而是数千年间经过多民族、多纷乱的冲擦)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它已遗入生物的基因、遗入了社会基因乃至影响达至社会人类此一物种存在的方式了..........


“韵”者"均"也.均是什么?均是一种"标准乐器",其功能类似现带的定音器,可称之为"乐准",当众乐器俱按"均"调好了,便发出了极其和谐之美的妙音,这种极美的和谐共振,就产生了一种悠然不尽的"和谐延续",而这也是传统的韵文文学 (诗词曲赋即韵文文学的主体) 中特殊重要的"韵"........



呵呵,谢谢这个准确的知识点!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