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920212223242526» / 2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单拿声学”跟“单拿”是什么关系?(DA/DY资料在1-2、19、22、2... [复制链接]

查看: 52151|回复: 270
221#

搜些听众系列的资料弄上来。
最后编辑cadcam
TOP
222#

物有所值的丹拿—听众52
广州贵族网整理收集

丹拿(Dynaudio)是丹麦一家扬声器单元和音箱制造公司,厂子不算大,可名声不小。不少世界名牌音箱采用了它的扬声器单元而大放异彩,同时这些单元往往也单独向发烧友出售,因而丹拿的扬声器单元在发烧圈十倍受青眯。尽管售价不菲,但对DIY而言无疑物超所值。

  本文并非要介绍丹拿最新的音箱和单元,而是介绍它前两年推出的Andiencd听众52书架箱,这是为什么呢?大家知道,从2000年起丹拿停止向外单独出售扬声器单元。毫无疑问,这对丹拿情有独钟的DIY们来说,绝对是个坏消息。这意味着从此之后,他们只能以更大的代价直接选购丹拿的成品音箱才能一饱耳福。老实说,丹拿的多数音箱其貌不扬,可音质好而奇货可居,要价颇高让人却步。因此对于大多数发烧友来说,唯一的希望是眼睛向下盯着它的“低价”位音箱,或许会有所获。这是因为,丹拿的扬声器单元型号不多,就是屈指可数的那么几款,可款款是精品,虽说是“低价”音箱,所用的单元也就没有另外选择的余地,从而使其“低价”音箱的素质也令人刮目。当然,丹拿的“低价”音箱,其实并不“低”,以最小的书架箱“听众42”而言,约合人民币6000元。本文要介绍的稍大—号的“听众52'’书架箱约7000多元,对我国发烧友来说应该是中高价位了,但其素质也决非市面上3000元级别的书架箱可比。至于是“物有所值”还是超值,不妨看过本文后再去仔细听—听,想必不难作出自己的判断。

  特点

  丹拿的“听众”(Andiencd)先后有两个版本,本文介绍的“听众52'’是第二版本,这是一款两单元二分频倒相型书架箱。

  “听众52'’中的低音单元为17W75,采用φ170mm聚丙烯振膜。这个低音单元成名于10多年之前,这些年来虽有所改进,仍一直沿用老的型号。塑料振膜具有重量轻、强度高等优点,但往往也伴随有其固有的音染,不易为听音要求高的发烧友接受。为此丹拿通过配用大直径音圈(φ75mm)结构,简单而巧妙地消除了它的影响,达到了扬长避短的效果。实际上,大音圈的作用不仅于此,它还改善了音圈推动力的均匀分布,提高了振膜的强度,减小了分割振动。

  这个低音单元的音圈采用丹拿独自开发的加温加压绕制技术,因而体积小,重量轻,强度高,有利于改善工作效率。它的磁路系统也与众不同,采用两块磁钢组成对称磁路系统,磁力强,振膜线性位移大,动态和瞬态特性极为优良。瞬态承受功率高达1000W,令人叹为观止。

  “听众52"中的高音单元为D28/2。现在丹拿的高音单元型号相对较多,有D28/2,D260,T330D和M560D等。然后在价格上并不在一个档次上,一个比一个高出许多。其中价格最低的D28/2已近千元(单价),其它几款可想而知,特别是后二款,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昂贵的高音单之一。虽然D28/2价位最低,但切勿小看它,它的前身是D28,是当年与17W75一起推出而大受好评的高音单元。改进后的D28/2采用φ28mm丝膜软球顶磁流体结构,振幅线性位移高达±lmm,瞬态承受功率同样高达1000W,连续承受功率也很大,达到130W(1EC)  频响宽(27kHz),基本上可以兼顾高动态宽频响数码音频唱片SACD和DVD—Audio的放音要求。此外,它的后腔设计较为特殊,能有效地减弱振膜后的共振影响,因而瞬态响应好,失真小。

  “听众52”采用一阶(6dB/oct)分频网络,分频点为2.7kHz。一阶分频是丹拿音箱的一大传统特色。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一阶分频并非一定意味着简单,实际上,丹拿的一阶分频网络显得相当复杂。以二分频音箱而言,分频作用虽然只由一只电感和一只电容承担,但还对两只单元的阻抗,幅度和相位作了仔细的补偿,以至全部元件数量并不比二阶分频少,甚至可能还多些。例如,有种二分频音箱的元件数量多达15个。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频响、相位及瞬态特性方面取得最好的综合效果。

  “听众52'’的箱体结构看起来十分普通,内部也没有采取特别的补强措施,以这样价位的音箱来说,颇为出人意料。不过由于它的前障板采用了厚达19mm的高密度(MDF)纤维板,箱体内壁还铺有厚实的发泡聚氨脂板和羊毛似的吸音材料,因而用手叩击箱体仍显得十分坚固。另外,倒相口作了扩口处理并位于箱体后方。值得一提的是丹拿还为倒相口提供了一个泡沫塑料塞,供用户自行调整低音效果之用,对于音质要求较高的发烧友,此项调整务必一试,或许会有意外收获。

  音质

  音箱的性能是音质的重要保证。在这里只提一下它的轴向频率响应的特点。下图是“听众52”的频响曲线,由它的纵座标刻度可知,全频段响应十分平直,大部分区域内曲线波动小于±ldB。对于这种平直的响应曲线应该如何看待呢?

  对此曾有人提出平直的响应听感不佳,认为高低两端略有上抬的驼峰形响应曲线较好。其实,由于聆听者的主客观条件千差万别,不能一概而论。不同的聆听口味,不同的聆听要求(是欣赏还是监听),不同听曲目及其录音加工.不同的房间声学条件,如此种种不同的不确定

  因素都会影响频特性,最终影响听感。但是有一点似乎可以肯定,面对种种不确定因素,平直响应的音箱的综合适应能力最为全面。比方说,驼峰形响应在某种条件下可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但在

  另外一些条件下则效果很不好。若换用平直响应的音箱,相应于上述两种条件,就既不会获得很好的效果,也不会产生很不好的效果。另外,对于平直响应的音箱,当需要进行某些频响加工时,此驼峰形响应的音箱更容易达到预定的要求。换言之,如果不能确定驼峰形响的音箱对你的条件是最合适的,那么选用平直响应的音箱就显得最为稳妥了。当然,以上也是“一概而论”,最后还得靠你自己的听音是否满意为准。

  就“听众52'’的整体音质而论,中高音域十分纤细、圆润并富于弹性。它的低频虽不及高质量中大型音箱那样深沉,但如果进行“盲听”,一般决想不到这样小的音箱(有效内容积约10升)有如此好的低音效果。它的声场的深度感很出色,似小若大,能表现出宏大的规模。

  以“听众52'’的音色取向而言,最适合于古典音乐类曲目的放音。音型典雅沉稳,明亮而不噪,尤其适合长时间聆听。尽管它的低音域未加抬升,但不会明显感到低音不足的问题,这是因为它的低频响应既平又低,从曲线图可知,它的平直点低至45Hz,而—3dB点小于40Hz,这是不少同样大小的音箱所不及的。

  “听众52'’随箱还带有两个倒相孔塑料塞。把它塞进倒相口,可以使它的低频响应由倒相箱过渡到密闭箱。从音箱理论知道,密闭箱的低频延伸不及倒相箱低,且灵敏度(电声转换效率)也低于倒相箱。既然如此,改成密闭箱特性有什么好处呢?一个可能的好处是中高的分析力得到进一步提高,音色更为流畅,声像也更正确,还可能听到倒相箱工作时未能听到的细节,有时还可能觉得低音的质量也有所提高。换句话说,在某些条件下,密闭箱的效果可能优于倒相箱。

  总之,尽管“听众52'’的价位较高,但在丹拿不再单独出售扬声器单元的情况下,它仍表现出很高的性价比。
TOP
223#

丹麦丹拿听众52se---敢向落地箱叫板的爆棚书架箱
广州贵族网整理收集

终于可以用敬仰的心情去听这款丹拿的爆棚书书架箱Audience(听众)52SE了!  Dynaudio(丹拿)这个名字总是让发烧友痛并快乐着。丹拿的单元以低失真率、高动态和强大的功率负载能力作为设计目标。当然,高质素的产品牵涉较高的成本,而且Dynaudio的高端产品昂贵的价格,以及对放大器的功率、电流的苛求,又往往令发烧友们望而却步。为了迎合普及市场的需要,丹拿亦生产一些无论在价钱与用途都较为“亲民”的系列,当中包括近代的Audience(听众)系列。Audience系列所追求的是丹拿式的率直及不修饰的音响特质,有着排山倒海的动态。在目前丹拿的新产品系列中,高端有Evidence系列、Confidence(信心)系列,还有中坚的Contour系列,Audience(听众)系列则是名副其实的小弟,也是最不能吸引顶级发烧友注目的一个系列,但物美价廉,却使它们颇受欢迎,这一系列则包括有42、52、52SE、62、72等音箱,还有环绕、中置及Sub20-A、30-A两款有源超重低音音箱,与丹拿其他系列一样,可作Hi-Fi、AV两用。

  本次小龟一行试听的听众52SE是丹拿先进的高性能书架式扬声器设计传统的最新产物。以过去一款在国际上屡获Best Buy奖项(包括著名的What HiFi大奖)的听众52为基础。它的型号后面的SE字母的意思就是“Special Edition(特别版),是听众系列目前唯一的一款Special Edition产品。崭新的听众52SE为在它的体积和价格带里的书架式扬声器树立了新的音乐还原标准,是许多资深音响发烧友当作是同类书架箱中最可靠的监听利器

  作为一款小巧的书架箱,听众52SE采用二路二单元低音反射式设计,是原听众52的改良型号。52SE对52的主要改良有四处:
  一是重新调校了分频器,分频器采用了全新的设计,包含有空气芯电感线圈、低介电损耗电容,以及安装于坚固电路板上的零压缩电阻。接线端子采用高品质、镀金的隔离式双线分音接线端子。
  二是加固了箱体的前障板竟然厚达30mm,十分结实。
  三是用上了新改良的的高低音单元,包括为全新的Contour S 系列所开发的Esotec磁液冷却软球顶高音单元,具有双磁体系统、经过优化的背音腔几何形状,以及崭新的多涂层纤维软球顶铝音圈高音单元,它的液磁冷却系统能有效地散逸掉音圈工作时产生的热量,提高功率承受能力。另外还有一个来自前Contour系列的黑灰色铝制安装板。低音单元则用上了新改良的17W75 MSP锥盆强力低音单元,这款经典单元与Contour1.3MKⅡ所用一致,它采用了灰色铝制盆架,75mm铝音圈,还有MSP锥盆振膜,仅观其外观,就会发现它的不同寻常。新的高、低音单元配备强劲的磁路系统则有助于在大动态条件下也能保持极低的失真度。低频的下潜力度大幅提高,从听众52的52HZ-23kHZ(+/-3dB)到45HZ-26kHZ(+/-3dB),高低频均有较显著的延续,重量也从6.9kg增至7.2kg,这有可能是因为单元重量变化之故。难怪不少发烧友戏称52SE为新Contour 1.3,事实上,52SE的超值性、综合素质从单元使用上已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另外,听众52 SE配有漂亮的天然樱桃和枫木皮饰面,以及一个专门为SE版所设计的可拆卸式黑色网罩。它的背面板上还有一块标有“Audience 52 SE”的特制铝板和德国的WBT接线柱。在箱体内部,52SE还填充有大量的海绵及吸音棉,同时在箱体侧板与背板的内部,还贴有泥青板,能进一步降低箱体的谐振。随箱还配备两个海绵塞,再听不同种类的歌曲时可以按不同的深度插入箱体背后的倒相孔,从而调节低频响应特性,改变低音的量感和清晰度。

  听众52SE在造型并不那么华采,比不上Contour系列的端庄秀美,更无法与亭亭玉立的Confidence(信心)系列媲美,由于成本因素,它显得过于平实而缺少逸彩,也许正是这方面的“漫不经心”才使得听众52SE的售价能降到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这种将钱花在刀刃上的务实做法倒是深得发烧友的欢迎。这不?我们的“法医仔”对他可是窥视已久,按耐不住,就要蠢蠢欲动了,看来这次通过测试的话他就要出手了。

  尽管听众52SE是丹拿便宜的入门级产品而已,然而它却继承了丹拿高级音箱很多优良特性,不如低失真率、高动态和强大的功率负载能力。最让人震撼的表现首推其超凡的细节刻画能力和声场的透明感,高、中、低频段都有极为清晰的层次感和纯度,音乐中的细节都一览无遗。不必担心听众52SE高强的解析力会让声音变得过于尖利和生硬,听众52SE的声音非常悦耳但绝对中性,质感细腻可人,音乐感和解析力在它身上不再是难以调和的矛盾。优良的高频延伸和丰富的极高频泛音,在播放RCA公司的史托科夫斯基指挥的《狂想曲集》时令提琴擦弦时空气感十足,铜管乐灿烂辉煌,堂音多得满屋皆是。

  听众52SE的中频十分中性,比i英国传统箱的一些夸张的暖调箱更加具有穿透力,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听穆特的卡门弦乐独奏和王菲和蔡琴的女声独唱时有更强烈的质感和形体感,只是和英国的spendorS3相比,那种温暖的木味和圆润感欠缺了一点点。大凡录音室的监听音箱都希望能忠实还原录音本身的信息,不做任何修饰,这样一来,就有可能会让人觉得声音偏冷或偏硬一些。
TOP
224#

呵呵,突然觉得,听众52SE甘靓仔。
[upload=jpg]Upload/20066171827654535.jpg[/upload]
TOP
225#

[upload=jpg]Upload/200661717555475454.jpg[/upload]
胆机推丹拿,很少见哦!会否别有一番天地呢?
最后编辑cadcam
TOP
226#

科研级旗舰 在 2006-6-5 0:13:27 发表的内容
原来在“音乐与音响”BBS里有详细讨论DA的,其中对于风格的总结就是DA先做好中频再往两头走,DY是不管三七二十一两头先飙起来再说^_^  讲到通透度,对比大多数监听箱和耳机,DY的声音还是有点“假”。这点,老丹拿要好些

富盛 在 2006-6-5 11:23:04 发表的内容
我觉得这是相当搞笑的结论
首先用途决定设计的取向;
拿“监听”用途的扬声器到“民用”的环境和拿“民用的”到录音室去相互PK,就已经偏离了原来的设计取向。得出来的总结除了带有各自PK者的主观音色取向外,都已经没有了科学性了。
应该在各自的环境和器材搭配里各显所长才对。


zaudio 在 2006-6-9 13:11:21 发表的内容
记得DY的设计哲学是如何降低失真,这与DA作为监听设计也是以降低失真为目的并不矛盾,应该是统一的,难道DY变了?

DY不准DA在民用市场混,个人揣测,不会是怕DA搅和了DY的市场吧?想象一下,一个在设计上超越自己的强大对手,怎么都不能给他机会出来混的...........


富盛 在 2006-6-9 16:17:21 发表的内容
DY在设计时的关注重点在于民用肯定是无源的。所以其分频设计以及单元配合都必须适应大多数的民用环境和配搭的周边。所以他们的相位、阻抗、频响等都是适合在家居环境发挥出他们应有的性能(但最大声压肯定没有DA大)。

DA则重视功能上与录音或相关的用途的配合,其最终设定是有源的。其使用距离一般都不超过2米(一些近场的比对工作距离在1.25米左右。M3P以上的型号可以远些,一般也只是到2.5米左右,除非特殊用途,否则肯定很少超过3.5米)。参考电平通常在92到98分贝左右,并且以直达声音为主的听音环境来使用。

所以我说用途决定设计取向。也是为什么我会拿来比对让大家有个感性的认识的原因。

DY为了让民用的周边有好的配合,通常都是一阶的分频设计,简单的阻抗补偿,特殊的单元配合。以最便宜的AUDIENCE42的D-28高音为例,F0的设定在700hz附近,以保证它在1900hz的一阶分频线路里还有很好的指标和性能,但是以牺牲最大声压输出为代价,灵敏度也有所下降,但配合15W75单元的特性就可以很好地吻合,既能达到非常好的音响、音乐性,也能兼顾较大的输出。就连近期争议不断的某DIY大师都非常推荐。在家里使用有人会要求它在家用的距离,60-22k的频响,SPL到110分贝吗?如果有的话就请不要考虑这个型号了。
DDC的技术的开发也是如此,试问需要四个精确配对和精心设计的高音单元才能发挥出这种设计的原意和实际效果。可是在录音室的强直达声环境里DDC却根本没用!

DA的有源现在几乎都在使用大斜率的数字分频,其目的就是为了配合系统在增加输出声压的同时减低单元相互间的失真。
由于不用顾忌相位、阻抗、绕射等家用问题(都可以在分频器里用电子或数字手段或通过入墙安装等手段解决),反而要在安装和使用方便上下工夫,所以大多箱体都设计成坚固耐用的,和民用风格完全极端的风格。
至于被动式的DA也是按照专业的用途来设定的(包括两阶以上的分频线路,近距离的音色平衡,大的SPL等)

丹拿官方从来没有讲过不许民用的用户购买DA,只是觉得欣赏音乐的用户,在民用的空间里,买了个他们量身定做给专业人士使用的工具在用(又不按照工具的使用建议),有些不可思议罢了。(这是丹拿老板的原话。请别拍砖)

什么超越DY的设计的话就笑笑算了。


富盛:DY在设计时的关注重点在于民用肯定是无源的。所以其分频设计以及单元配合都必须适应大多数的民用环境和配搭的周边。所以他们的相位、阻抗、频响等都是适合在家居环境发挥出他们应有的性能(但最大声压肯定没有DA大)。
DA则重视功能上与录音或相关的用途的配合,其最终设定是有源的。其使用距离一般都不超过2米(一些近场的比对工作距离在1.25米左右。M3P以上的型号可以远些,一般也只是到2.5米左右,除非特殊用途,否则肯定很少超过3.5米)。参考电平通常在92到98分贝左右,并且以直达声音为主的听音环境来使用。

zaudio:此段阐述有点模糊不清,按照字面理解,DY更适合家用,而DA则对环境要求较高。
呜呼,至少目前为止,我实地听到的DY(包括老旗舰帝皇,新的C系列)声效都无法与其价格相匹配。
按照富盛的说法,DY应该很容易出好声才对,因为DY是针对家用环境设计的。但是很多DY用家为什么还在为出不了理想的声音而苦恼呢?
想知道DY的设计师测试过多少家用环境,然后设计出来的音箱却能迁就千变万化的各种家用声学环境?声学上的差异,可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如果一个设计去迁就环境,试想,它还是以降低失真为理想的吗?

此外,DY似乎是远场音箱?不知道有几个烧友家里听音响是在10米开外的?恐怕基本都在2米到4米之间吧?超过5米的都很少了.....这个情况我觉得DY的设计师可能没有考察过大陆的行情,那么是否意味着他们的产品不适合中国大陆?
如果按照“近远场”划分,可能国内用家更适合用DA..........

再者,既然DY的声压要弱一点,为何又比大声的DA更适合在更远的地方听呢?为了用更大力的功放?为了获得更多的2次反射或者残响?

还有很多不明之处,希望能得到点拨:)

此外,富盛兄过于敏感了,我可从来没说过“丹拿官方不许民用的用户购买DA.....”之类的话.....
最后编辑zaudio
TOP
227#

cadcam 在 2006-6-17 18:28:03 发表的内容
呵呵,突然觉得,听众52SE甘靓仔。
[upload=jpg]Upload/20066171827654535.jpg[/upload]


这个只是52而已。
TOP
228#

潘志强 在 2006-6-18 14:41:44 发表的内容
DA或DY的东西我都玩过不少,只选一样的话,我选DY!
看看前段时间网上很火的BM15的分频器,如此简陋,难怪用上了D260高音,也没有很出色的高频,,细节和质感都比民用的差.
我和朋友拿52SE和BM15比的.[upload=jpg]Upload/200661814375036883.jpg[/upload]

再看看FOCUS110的:[upload=jpg]Upload/20066181441395557.jpg[/upload]

原来如此
TOP
229#

zaudio 在 2006-6-17 22:23:39 发表的内容
科研级旗舰 在 2006-6-5 0:13:27 发表的内容
原来在“音乐与音响”BBS里有详细讨论DA的,其中对于风格的总结就是DA先做好中频再往两头走,DY是不管三七二十一两头先飙起来再说^_^  讲到通透度,对比大多数监听箱和耳机,DY的声音还是有点“假”。这点,老丹拿要好些

富盛 在 2006-6-5 11:23:04 发表的内容
我觉得这是相当搞笑的结论
首先用途决定设计的取向;
拿“监听”用途的扬声器到“民用”的环境和拿“民用的”到录音室去相互PK,就已经偏离了原来的设计取向。得出来的总结除了带有各自PK者的主观音色取向外,都已经没有了科学性了。
应该在各自的环境和器材搭配里各显所长才对。


zaudio 在 2006-6-9 13:11:21 发表的内容
记得DY的设计哲学是如何降低失真,这与DA作为监听设计也是以降低失真为目的并不矛盾,应该是统一的,难道DY变了?

DY不准DA在民用市场混,个人揣测,不会是怕DA搅和了DY的市场吧?想象一下,一个在设计上超越自己的强大对手,怎么都不能给他机会出来混的...........


富盛 在 2006-6-9 16:17:21 发表的内容
DY在设计时的关注重点在于民用肯定是无源的。所以其分频设计以及单元配合都必须适应大多数的民用环境和配搭的周边。所以他们的相位、阻抗、频响等都是适合在家居环境发挥出他们应有的性能(但最大声压肯定没有DA大)。

DA则重视功能上与录音或相关的用途的配合,其最终设定是有源的。其使用距离一般都不超过2米(一些近场的比对工作距离在1.25米左右。M3P以上的型号可以远些,一般也只是到2.5米左右,除非特殊用途,否则肯定很少超过3.5米)。参考电平通常在92到98分贝左右,并且以直达声音为主的听音环境来使用。

所以我说用途决定设计取向。也是为什么我会拿来比对让大家有个感性的认识的原因。

DY为了让民用的周边有好的配合,通常都是一阶的分频设计,简单的阻抗补偿,特殊的单元配合。以最便宜的AUDIENCE42的D-28高音为例,F0的设定在700hz附近,以保证它在1900hz的一阶分频线路里还有很好的指标和性能,但是以牺牲最大声压输出为代价,灵敏度也有所下降,但配合15W75单元的特性就可以很好地吻合,既能达到非常好的音响、音乐性,也能兼顾较大的输出。就连近期争议不断的某DIY大师都非常推荐。在家里使用有人会要求它在家用的距离,60-22k的频响,SPL到110分贝吗?如果有的话就请不要考虑这个型号了。
DDC的技术的开发也是如此,试问需要四个精确配对和精心设计的高音单元才能发挥出这种设计的原意和实际效果。可是在录音室的强直达声环境里DDC却根本没用!

DA的有源现在几乎都在使用大斜率的数字分频,其目的就是为了配合系统在增加输出声压的同时减低单元相互间的失真。
由于不用顾忌相位、阻抗、绕射等家用问题(都可以在分频器里用电子或数字手段或通过入墙安装等手段解决),反而要在安装和使用方便上下工夫,所以大多箱体都设计成坚固耐用的,和民用风格完全极端的风格。
至于被动式的DA也是按照专业的用途来设定的(包括两阶以上的分频线路,近距离的音色平衡,大的SPL等)

丹拿官方从来没有讲过不许民用的用户购买DA,只是觉得欣赏音乐的用户,在民用的空间里,买了个他们量身定做给专业人士使用的工具在用(又不按照工具的使用建议),有些不可思议罢了。(这是丹拿老板的原话。请别拍砖)

什么超越DY的设计的话就笑笑算了。


富盛:DY在设计时的关注重点在于民用肯定是无源的。所以其分频设计以及单元配合都必须适应大多数的民用环境和配搭的周边。所以他们的相位、阻抗、频响等都是适合在家居环境发挥出他们应有的性能(但最大声压肯定没有DA大)。
DA则重视功能上与录音或相关的用途的配合,其最终设定是有源的。其使用距离一般都不超过2米(一些近场的比对工作距离在1.25米左右。M3P以上的型号可以远些,一般也只是到2.5米左右,除非特殊用途,否则肯定很少超过3.5米)。参考电平通常在92到98分贝左右,并且以直达声音为主的听音环境来使用。

zaudio:此段阐述有点模糊不清,按照字面理解,DY更适合家用,而DA则对环境要求较高。
呜呼,至少目前为止,我实地听到的DY(包括老旗舰帝皇,新的C系列)声效都无法与其价格相匹配。
按照富盛的说法,DY应该很容易出好声才对,因为DY是针对家用环境设计的。但是很多DY用家为什么还在为出不了理想的声音而苦恼呢?
想知道DY的设计师测试过多少家用环境,然后设计出来的音箱却能迁就千变万化的各种家用声学环境?声学上的差异,可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如果一个设计去迁就环境,试想,它还是以降低失真为理想的吗?

此外,DY似乎是远场音箱?不知道有几个烧友家里听音响是在10米开外的?恐怕基本都在2米到4米之间吧?超过5米的都很少了.....这个情况我觉得DY的设计师可能没有考察过大陆的行情,那么是否意味着他们的产品不适合中国大陆?
如果按照“近远场”划分,可能国内用家更适合用DA..........

再者,既然DY的声压要弱一点,为何又比大声的DA更适合在更远的地方听呢?为了用更大力的功放?为了获得更多的2次反射或者残响?

还有很多不明之处,希望能得到点拨:)

此外,富盛兄过于敏感了,我可从来没说过“丹拿官方不许民用的用户购买DA.....”之类的话.....


DY更适合家用这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发挥得好的DY绝对超乎您的想象!要不然那么多的用家都是傻子了。
你听过什么DY不好呢?在同一场合比较过DA?配置和摆位是否恰当呢?什么是声效和价格相匹配呢(例如同一场合的某品牌的较便宜的扬声器和相关配套更适合您的听感)?有多少DY的用家得到了超越了他们自己的“理想之声”您知道吗?
我看您比我更模糊而且武断。

不过作为一只老鸟,连DDC的作用都不了解的话,未免有点....那个说不过去(随便上百度或GOOGLE就随时有十几个链接)。

难道DA和DY就只是远近场之分那么简单?还是看清楚我的回应再说吧。

“DY不准DA在民用市场混,个人揣测,不会是怕DA搅和了DY的市场吧?想象一下,一个在设计上超越自己的强大对手,怎么都不能给他机会出来混的........... ”这是您的原话。

“什么超越DY的设计的话就笑笑算了。”这是我的回应。

而我把丹拿官方对于DA和DY的态度写出来只是实话实说而已,并不是只对您而言,看来应该是您有点过敏了。

心直口快,如有得罪,请多包涵。
TOP
230#

本人的一些粗浅看法:
1、DA和DY都是好产品,但设计用途不同;
2、DY的搭配上对普通发烧友是件难事,想玩得理想的声音不太容易;
3、DA在家用亦无可厚非,它所强调和呈现的真实感一样能产生美感,这个监听工具并不同于其他普通的工具;
4、DA和DY一脉同源,它们在技术上其实有许多相同点。

粗浅之见,欢迎拍砖。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