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镀镍插接件,天使还是魔鬼——
说到插接件镀层,一定要说说镀镍。某些资深老烧对于镀镍的插接件有特别的爱好,并作为自己秘不示人的独门调声秘诀。
其实早期的插接件基本都是镀镍的,因为纯铜容易氧化,必须要有镀层,而镀镍是成本最低、质量最稳固的方法,所以像美国荷宝、cooper、明工社等插接件大厂,要么就是纯磷青铜(黄铜),要么就是镀镍。而所有家用电器的插接件,为了防止氧化,也往往采用镀镍的表面处理方式。
对于发烧友来说,由于镀镍层是有磁性的,必然会对电流信号产生染色,所以音响专用的发烧插接件,对于镀镍避之不及,厂家甚至特别申明,自己的插接件采用的是昂贵的“无镍”镀金工艺(注:由于铜件直接镀金会互相融合,所以要镀很厚很厚才有金的光泽,而且镀层不够丰满。因此几乎所有的日用镀金件都是先镀镍作为底层,然后再镀金,薄薄一层就有很美观的效果)。
但当镀金镀银镀铑在发烧音频得到普遍应用之后,偶尔用上某几种进口镀镍的“不发烧”插接件,却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能量充沛,“泛音”丰富,甜美悦耳。
镁声对于这个现象做过深入的测试和思考——
(以下内容只是镁声的个人思维模型,没有图片或者证据,也不做深入探讨。如果觉得和自己认知不一样,可以百度一下相关概念,也可以一笑而过。)
众所周知,电子在导体中的运动速度是很慢的,每秒1厘米的样子,和蚂蚁差不多。电源线传输的是50hz的交流电,也就是说,每秒1厘米的运动过程中,还要前后换向“摆动”100次之多!所以,交流电的电子在导体中其实是以0.1毫米左右的摆动幅度前后振荡,并没有像水管中的水流一样往前流动。
处在镀镍界面的电子,会不断在界面之间来回跳动,由于镀镍层外加磁场的作用,这种跳动会附加一种“扰动”,这种扰动会传递给所有的音乐信号,听感上就会觉得“泛音”更多,推力更强。(说句题外话,还记得镁声前面汇报过的量子隧穿效应吗?利用量子隧穿效应开发的界面传输增强液,也就是镁声黑科技神油,其理论构思也是来源于这个模型)。
如果多听几种录音就会发现,这种附加的“泛音”都是一个路数一个味道,就像炒菜时放味精,都带了所谓的“鲜”味,但和食材本身的特征无关。尤其是高端器材,本身能充分挖掘和再现录音中声音的光泽感,加了带磁性的镀镍层这个“味精”,就变得粘连腻味,损失了音乐的纹理和质感。
话说回来,对于入门系统,如果声音干,数码味重,推力不够,那么用了镀镍的插接件,是能得到一定的改善的,这也因此成为某些玩入门器材老烧的调声秘诀。但如果不了解上述原理,推广给顶级器材系统使用,就纯粹是浪费时间和精力了。
——发烧30多年,镁声最大的心得就是:音响博大精深,我们常常自以为掌握了某些调声“必杀技”,其实很可能只是对于自己特定的“不完美”的系统,有点改善效果而已,不值得沾沾自喜,更不能故步自封,以偏概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