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发出来这个文章自然就是欢迎批评的,欢迎兄多加批评。在我看来,这种反对的声音甚至比称赞还来得珍贵。
不过除了上面这一句,更希望兄详细的、针对性的对35A及我的文章进行点评、指正。更期望看到兄对器材、对音乐的评测大作,供我学习、提高。
无论如何,我的评测都是主观局限的,不可避免的带着我个人的理念与水平印记。评测一款音响器材,我首先是建立在过往生活中对相关器材的积累(原版35A也听过不少),及这十几二十年对音响、音乐欣赏的学习积累基础上的;其次文中与多次明确说明目前听到的是“音箱未煲透时的声音”,是初步粗听;再次,说明了日后还会随煲箱过程逐步更新听感,且也稍作预测稳定后的表现。
我评测提到的地方,例如中高频的“激励”处理、中低频某个频段的速度、箱声,在我得出这个结论后,联系产品设计师反馈,得到了确认。他坦承中高频的处理的确是有意为之,以令听感更为愉悦;而中低频那个频段的情况也的确存在,且我给出的频率数据与他实际测试的基本一致(具体数据就不公布了,出于对他的基本尊重)。他说这个处理,也是出于听感上更有韵味的考虑。我们之间也因为这样一个交流,觉得是可以结交的朋友,算是缘分。这些都并非兄所讲的“凭空想像出来”的。
另外在我原文有一处错误:说这对35A中低频单元皮边比原版要宽一些。正确的情况是:原版15欧的皮边本身就是比较宽大圆鼓的,而发展到11欧时才变得比较窄小、扁平一些。我也在上面的楼层后面的备注里明确注明了这个错误。而这个备注里提到的那位前辈,也正这这位产品的设计师,他还发了相关的图片给我印证。
以上算是评测的一个小佐证吧。
我是一对木耳凭经验听出来的,没有测试设备。不过这对15欧箱子也已经有一定销售量,有测试条件的朋友测试一下就知道了。欢迎印证,欢迎更多深入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