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从《童话》被扁说起:我们应该持有宽容心态,兼容并举才不至于失... [复制链接]

查看: 10483|回复: 34
31#

回复 24# ABING 的帖子

原帖由 ABING 于 2012-5-14 17:15:00 发表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2-5-13 0:06:00 发表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吸引,而忽略了音乐本身。我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杯香茗,而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激凌,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对于发烧友来说,音响与音乐是相辅相成的,不必割裂其之间的联系而去强调某一方面。发烧友还是值得肯定其直觉喜好,喜欢音响也好、音色也好,喜欢音乐也好、喜欢赵鹏的低音嗓子也好,都是很个性的选择,旁人应该持理解态度。---当然,如果发烧友能像中山张建议的那般,逐步将注意力引向音乐内涵方面,当然是最好的结果了。只是,对这样的事情,还是顺其自然吧,很多烧友终其一生,就喜欢听声音,也没什么可厚非的。

顶Abing先生的理性客观分析。

音响发烧友能真正明白自己筹建一套音响系统是要来干什么用者不多,个人认为音响系统是重播音乐演录唱片的其中一个重要工具,聆听音乐才是音响的至终目标。

有很多唱片本来也很不错的,但部分杂志为什么一定要为她冠上一个莫名其妙的“天碟”之类?!且用上一些较浮考的文笔来突出其主体,笔手对其作品曲目、曲式、曲意等,真的能理解和清楚否呢?很可惜的是,往往几乎只描述突出唱片的音色、音效外,而音乐本身的内涵却几乎不提。因此,日子有功长年累积后,那些“天碟”杂志(甚至是杂志里所提及到的唱片)给听众的感觉就好像是以吹捧为主,甚至是为某商业目的为首操,也不奇怪。故此,在一些资深老烧或音乐家面前只要一提“发烧天碟”,往往差不多人人也摇头。

如Abing先生上面提到的RR公司;其实RR公司有很多钢琴类作品唱片,其演、录是很出色的,(但部分弦乐类唱片就不敢恭维);因以前RR公司有较多的唱片被多本杂志推介热捧后,最终给听众的感觉是其唱片以音效、音染、夸张、虚假、爆栅为主,除此之外便一无是处(如《TUTTI!》这类),因此有很多烧友对RR公司的唱片也不怀好感。又如王菲后期再版发行的《天空》黑胶唱片,曾被某杂志誉为全球现能买到的黑胶唱片中,必买的50张发烧天碟中的其中一张,但听过这张黑胶的烧友也清楚其品质是什么一回事!这样的事例实在太多了,在此也不一一阐明。综观这些事例和结果,那些发烧天碟天书也应好好想想问题了。

Abing先生有空可浏览一下这里,给些意见:http://bbs.hifi168.com/showtopic-203691-27.aspx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32#

楼主说的很好。 高下立判。
TOP
33#

     “ 等你的系统搞好后才拿出来听。”这是刘主编在其编辑的中文版发烧天书榜单上某张碟说的话。碟片好不好听,也存在录音时间跨度及个人喜欢不喜欢听的问题。比如我就喜欢<童话>多过《柏林恋人》,后者比前者夸张得多。穆特这张碟在很多系统上都播不好,但不能否定碟子的录音效果,可能是你的系统需要改进完善。
TOP
34#

通俗点说,就是我喜欢莫扎特你喜欢凤凰传奇的问题,你喜欢凤凰传奇大街小巷的乱吼也不能阻止我喜欢莫扎特,同理亦然。
欣赏的是音乐,不是单纯的声音。音乐有自己鲜明的个性。扯到音响系统的问题上就完全变味了。我们可以说我喜欢哪张哪张碟,我为什么喜欢。而不能说,我喜欢那张碟,你也要和我一样喜欢,我说是天碟就是天碟,不认同的人都是没有品位的。
TOP
35#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2-5-12 13:07: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ABING 于 2012-5-11 12:33:00 发表
第二张,说说大名鼎鼎的穆特《卡门幻想曲》

这张碟被誉为天碟中的天碟,典范中的典范---然而,除了初入门的烧友,大部分的发烧友都觉得言过其实而将之束之高阁,甚至质疑刘大师为流汗盛:有商业目的、不遗余力的广告推广!


极品唱片俱乐部从不计划把该片收集归巢。

张兄:有“极品唱片俱乐部”资料吗?
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