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从《童话》被扁说起:我们应该持有宽容心态,兼容并举才不至于失... [复制链接]

查看: 10493|回复: 34
21#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吸引,而忽略了音乐本身。我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杯香茗,而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激凌,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大家有空可看看以下的演出,听听一把1724 年的Guarneri del Gesu 小提琴。由帕沃雅尔维指挥法兰克福广播交响乐团,哈恩(小提琴)演奏的《门德尔松:小协》: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MxMjcwOTAw.html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22#

第三张 《TUTTI!》和RR唱片

这张碟,TAS榜上名盘,被香港媒体一致热捧。对于这张盘,不可否认它当然是发烧盘,不管你喜不喜欢,它都实至名归!

但是在这里,却并不想专门去研究它,更多的是思考一下,对于RR唱片公司的CD,发烧友们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

如对这张《TUTTI!》, 初入门者、喜欢爆棚动态的烧友,都喜极而收藏;而一些有些年限了的发烧友,却并不喜欢RR的东西,说它夸张、虚假,除了效果一无是处!甚至一些资深的发烧友,也说更喜欢DG等公司的古典,武断地认为RR的作品都太肤浅虚浮,因而一张RR碟也不听!---对于这些状况,作为一个理性的发烧友,确应该反思一下:RR的碟片,在发烧界令人瞩目、在古典音乐唱片市场也占有一席之位,美国TAS对它们青睐有加,或许当然是因为RR是他们美国的产品,同时TAS更注重音效,但即使如此,TAS所选出的各种发烧大碟,基本上也都非泛泛之辈,即使是RR唱片公司的作品,很多也都是殿堂级别的大师指挥的作品,而不仅仅只是大植英次的作品。那么,当我们接受EMI、DG等各路大师的作品的同时,为什么就将RR下的大师拒之门外呢?

《Tutti!》这是一张精选集,各个音乐片段都非常爆棚或非常优美,但由于是片段,因而有朋友不喜欢这类型的CD,是可以理解的,但因为这张碟的爆棚,而有些人推而广之认为RR的CD都除了声效就没有灵魂了,那就真的很武断而自封了。

比如听听这张莫扎特钢协,由“当今在世的最好的钢琴家之一”施瓦兹演奏、“全美最佳管弦乐队”的西雅图交响乐团演出,录音方面空气感强烈、细节丰富、弦乐织体如丝一般的顺滑,模拟味浓郁。这样的一张碟,有什么理由去拒绝呢?---这张碟,就有片段被收录进《TUTTI!》里。

再如《天下无敌之柯普兰100》,【平凡人的号角】这轨那一声惊天动地的音效就不拿出来说了,因为这个卖点恰恰是引起一些烧友不屑的主要原因,那么如果你能心平气和地认真听完这张碟,再回首看看,虽然是大植英次的作品,大概你也不会认为不堪一听吧?虽然你或许会认为诸如伯恩斯坦等大师指挥的更精彩!---可美国人破天荒用了13页的TAS篇幅及用市场肯定了这张碟的价值,那么我们中国的发烧友呢?我们的音乐修为真的就比美国鬼子更优秀么?
tutti.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5/14 16:05:53 上传)

tutti.jpg

MOZART.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5/14 16:05:53 上传)

MOZART.jpg

copland.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5/14 16:05:53 上传)

copland.jpg

最后编辑ABING 最后编辑于 2012-05-14 16:05:52
TOP
23#

原帖由 细钊 于 2012-5-12 11:00:00 发表
事实上涉及到对录音、演绎等的讨论,是不可能不带私人色彩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口味和爱好,思考角度也不相同,这也是音响和音乐的魅力所在。
不过对LZ的观点有些不认同,人家说《童话》的录音如何如何,跟《柏林恋人》一点关系也没有,是一种独立的评价。这个世界并不存在完美无缺任何一项都无人能敌的东西,上帝也不能创造出一块他举不起的石头。为此昨天我还专门把尘封已久的《柏林恋人》拿出来重听了一下,孰高孰低先
的确,老兄说得很对,软件之间,的确是不适宜直接去对比的,因为这受众不同,欣赏角度不同,对软体的认可价值就必然不同。我这里拿《柏林恋人》出来比,仅仅只是试图说明一下,抛离软体的具体内容,单说录音演绎等,童话尚存差距。
另外,老兄看到我的帖子说我不喜欢《童话》了么?
TOP
24#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2-5-13 0:06:00 发表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吸引,而忽略了音乐本身。我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杯香茗,而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激凌,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大家有空可看看以下的演出,听听一把1724 年的Guarneri del Gesu 小提琴。由帕沃雅尔维指挥法兰克福广播交响乐团,哈恩(小提琴)演奏的《门德尔松:小协》:[u
对于发烧友来说,音响与音乐是相辅相成的,不必割裂其之间的联系而去强调某一方面。发烧友还是值得肯定其直觉喜好,喜欢音响也好、音色也好,喜欢音乐也好、喜欢赵鹏的低音嗓子也好,都是很个性的选择,旁人应该持理解态度。---当然,如果发烧友能像中山张建议的那般,逐步将注意力引向音乐内涵方面,当然是最好的结果了。只是,对这样的事情,还是顺其自然吧,很多烧友终其一生,就喜欢听声音,也没什么可厚非的。
TOP
25#

原帖由 若飞公子 于 2012-5-12 10:56:00 发表
我觉得天碟当初诞生的目的是为了宣扬高价器材的某些特征而被刻意宣传出来的。我一直觉得系统能把一点都不起眼的录音播的能让人听下去才是王道。
天碟的诞生,仅仅只是人们追求高素质的声音而自然形成的一种现象,因为追求高素质录音,就必然会有一些超卓的作品出现。而音响界广泛流行,则商业推广与消费者市场需求两方面都有原因,因而不能说是什么“宣扬高价器材的某些特征而被刻意宣传出来的”。这样的理解有些肤浅,也完全是误导,虽然不排除诸如惠威试音碟那样符合兄弟所言意图的所谓发烧碟充斥市场。
TOP
26#

原帖由 ABING 于 2012-5-14 17:25:00 发表
原帖由 若飞公子 于 2012-5-12 10:56:00 发表
我觉得天碟当初诞生的目的是为了宣扬高价器材的某些特征而被刻意宣传出来的。我一直觉得系统能把一点都不起眼的录音播的能让人听下去才是王道。
天碟的诞生,仅仅只是人们追求高素质的声音而自然形成的一种现象,因为追求高素质录音,就必然会有一些超卓的作品出现。而音响界广泛流行,则商业推广与消费者市

大肆宣扬天碟的有几个和音响器材的宣传推广是没关联的?
TOP
27#
TOP
28#

顶楼主的分析,理性,客观,坦诚。
TOP
29#

要弄清天碟是在宣传前就存在还是宣传后才出来的。如果早就有的,和宣传有啥关系?
TOP
30#

原帖由 沈摄影师 于 2012-5-15 12:17:00 发表
顶楼主的分析,理性,客观,坦诚。
沈生是一位理性的人,拜读过你多篇文章,特别是胆机方面的论述很有参考价值。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