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7891011121314 / 14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专家"对“专家”的看法----乐界趣闻多 [复制链接]

查看: 32981|回复: 134
131#

回复: "专家"对“专家”的看法----乐界趣闻多

原帖由 hifi40cn 于 2007-10-23 11:15:00 发表
原帖由 chopin 于 2007-9-21 12:43:00 发表
爱hifi兄,有没有批评巴赫的言论呢?哪怕是歪批,贴上来瞧瞧。


(孩子搞笑的言论,别啪砖)孩子钢琴刚过中央音乐学院六级,在弹巴赫作品时和她......


呵呵.有意思....
TOP
132#

回复:"专家"对“专家”的看法----乐界趣闻多

很多东西专家不一定说过。他们也是因人而异。传媒也不一定正确。然后一路传到我们这里。早已变味

而且,音乐因人而异,我们和他们的高度不同,我们难以理解。

关键是,主观不能代表客观。一切皆是二手思想。我不喜欢二手

当然,伟人的话语中闪亮的智慧是很让人佩服的

看看就罢,碟还是自己听去判断吧
非常喜欢某张唱片,曾经一夜之间,连听九次
TOP
133#

回复:"专家"对“专家”的看法----乐界趣闻多

九次狼的话好深奥哦。
TOP
134#

回复: "专家"对“专家”的看法----乐界趣闻多

原帖由 hifi40cn 于 2007-10-23 11:15:00 发表
原帖由 chopin 于 2007-9-21 12:43:00 发表
爱hifi兄,有没有批评巴赫的言论呢?哪怕是歪批,贴上来瞧瞧。


(孩子搞笑的言论,别啪砖)孩子钢琴刚过中央音乐学院六级,在弹巴赫作品时和她......

看来都想看到对巴赫的贬评,但让大家失望的正如前面所说“任何一种对于巴赫的概括性描述都有可能致文字于死命,在我们能读到的短文里,在巴赫的名字周围,基本上都是由向往和感叹组成”。为何这样?徐了从音乐专业角度来评价巴赫是名至实归外(专家的定论),从乐史角度来看,巴赫也确实引不起人们的“恶评”:
一、巴赫(J.S.BACH)生平(1685-1750)
J.S.BACH(以下简称巴赫)于1685年3月21日出生于德国图林根州一个偏僻的小城爱捷纳赫,他的始祖是个面包师,酷爱音乐,巴赫家族是个音乐世家,称上“音乐家”的就有50多位。他的父亲是一位优秀的小提琴手,也是巴赫的第一名老师。不幸的是,他9岁丧母,10岁丧父。15岁前靠哥哥赫里斯托夫养育。1700年在友人帮助下,离开哥哥到200英里外的卢内堡,靠美妙歌喉和管风琴技能获“乐童”职位,在卢内堡期间他结束了自己的学生生活和少年时代。此后,他为了生计,先后在“魏玛”、“基秦根”和“莱比锡”谋职谋生,并在这三个地方,创作出他死后被后人称颂的一系列作品。
他的创作一般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魏玛时代(1708-1717),可以说是创作臻于成熟的阶段,如《c调前奏曲与赋格曲》、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曲》、大合唱《只有快乐的狩猎能安慰我》等作品完成于这个阶段;
――基秦根时代(1717-1723),是他创作的黄金时期,主要作品有《平均律钢琴曲集》上卷(1722)、《勃澜登堡协奏曲》(1721~1723)、《小提琴独奏奏鸣曲》(约1720)、《大提琴独奏奏鸣曲》(约1720)、《创意曲》(1723)、《约翰受难曲》(1723)
――而莱比锡时代(1723-1750),是巴赫将宗教艺术推至最高境界的时期。他在莱比锡谱写的杰作,有感人至深的《b小调弥撒》和《马太受难乐》,《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二卷和体现他高深作曲造诣的《赋格的艺术》、《音乐的奉献》等。
由于长期用眼过渡,巴赫视力减退(也许正因为如此,画像上的巴赫总是眯着眼睛),晚年患白内障失明了,但他仍用口授的方式坚持创作。在死前几天,他还在口授一首众赞歌《走向主的神坛》。乐曲每一个音符都表达出老人生前最后的虔诚祈祷,最后在第二十六小节处嘎然而止,成了大师的绝笔之作。
     1750年7月28日夜,巴赫的一生画上了最后一个休止符,安然的走向了他心中的神坛。此时,维瓦尔第已入土九年,他另一位伟大的同行亨德尔也因失明,创作渐少。可以说,随着巴赫的入土,巴罗克时代也就此结束了。
二、生前作品不引起人注
18世纪上半叶的德国处于一种封建贵族割据的分裂状态,一个城堡便有一国诸侯,领土不大的德国居然被瓜分在352个各自独立的小国。大大小小的领主们为了炫耀自己的权势与豪华,一般都设有歌剧团或宫适乐队。民间艺术家们为求生存,大都沦为宫廷或教会的乐工、奴仆(当时的德国,无论在宫廷还是教堂,都把乐师当作与勤杂工、看门人、厨师等完全相同的奴仆来看待),巴赫自然也在劫难逃。尽管他辗转各地,频繁地更换工作地点,但妈终未能摆脱卑微的仆役地位。比如,在基秦根,他被要求“以起居言行做合唱团学童榜样,以诲人不倦的精神给学童上课”、“不经委员会批准不得任大学的任何职位,不经市长批准不得擅离城市”等等。加上当时“滥竽充数”、“用钱弹奏前奏曲比用手弹得要巧得多”的人比比皆是,一般人不过认为他是一位一般的音乐家而已,何况巴赫当时还有许多敌手。当百年以后,当门德尔松认识到巴赫的伟大时,他的一些奏鸣曲稿纸始被发现于彼得堡一些纸堆中,那里正准备送去当作包牛油之用!随后莫扎特、贝多芬也相继发现了巴赫的价值,惊呼:那不是小溪,是大海。试想一下,乐仙乐圣如是说,生前不惹人憎,死后巨人赞的巴赫,那个去自讨没趣去说不是?
三、巴赫的成功缘自勤奋与人格
巴赫一生没有一位真正的音乐老师,他自幼就显示强烈的求知欲。在他随哥哥生活期间,为得到哥哥一本含有音乐家弗伯盖尔、凯尔作品的乐谱,巴赫竞在月光下花了半年的时间抄完整个乐谱。在当乐童期间,年轻的巴赫全身投入到图书馆去钻研其他音乐家的作品,为学习他经常徒步外出去听演出,甚至误了返回的时间而遭受惩罚。
  巴赫生性谦逊,对自己要求严格,当有人赞美他时,他曾简单地回答:“这是由于我下过一番苦功,谁如果能像我这样下一番功夫,他也会达到同样的境地”。 巴赫和享德尔同岁,关心享的作品,曾手抄享的作品,在享到达他所住城市时主动相请。
巴赫内向、安静,终身为教会与宫廷服务,不出国门一步,生时默默无闻,死时悄然离去。正如法国音乐评论家保罗.朗杜尔所言:巴赫创作的目的并不是为后代人,甚至也不是为他那个时代的德国,他的抱负没有越出他那个城市、甚至他那个教堂的范围。每个星期他都只是在为下一个礼拜天而工作,准备一首新的作品,或修改一首旧的曲子;作品演出后,他就又把它放回书柜中去,从未考虑到拿来出版,甚至也未想到保存起来为自己使用。世上再也没有一首杰作的构思与实践像这样天真纯朴了”!
四、巴赫的家庭
巴赫有个温暖的家庭,他于1707年7月17日和曾一起四手联弹的远房表妹玛丽亚结婚,表妹为他生了4个儿女,1721年在表妹死后续娶了本地一位音乐家的女儿安娜为续室,安娜有音乐才能和漂亮的歌喉,性格温和高尚,她要照顾前房的4个儿女,自己又生了13个儿女,还要向丈夫学习音乐。为他抄乐谱,是位贤妻与助手。巴赫对于他的孩子,没有一个不喜欢,他的孩子个个都有音乐天赋。“我的子女都像生成的音乐家,我敢说,在我家里,顷刻可开一个音乐会,不管是声乐或器乐……”。
巴赫的儿子们在他父亲在世时就已成为著名的爱人尊敬的音乐家了。只有一个名叫布恩挨的不成财,原因是懒惰和欠债。
  ……
  誰会对这样一个“普通人”恶评呢(呵呵,你?我?)
      虽然我们听功有限,修炼肤浅,真正有内涵的巴赫作品如大无、小无、平均律等还未能品出真味,但看到这样多的大师和专业人士异口同声赞誉J.C.BACH,唯有“高山仰止,虽不能至,余心向往之”了。
15发烧,30人声,40古典,50而立,60不惑,70耳顺,80随心所欲不逾矩。
TOP
135#

回复: "专家"对“专家”的看法----乐界趣闻多

原帖由 vivaldi_gu 于 2007-9-19 21:21:00 发表
这种话也能相信?
柴科夫斯基是个什么东西?他也有资格去批评先贤,Handel的音乐连有意思都谈不上,他的呢?连LJ都不如,柴科夫斯基恐怕连替Handel家的厨师都及不上

Handel是没有机会评论柴科夫斯基了。但类似的评论却发生在格鲁克(Gluk)身上:
在1746年格鲁克首次到伦敦相识享德尔时,当时荣誉与地位都已不低的享德尔却未能赏识年轻的格鲁克,他说:“我的厨师傅瓦尔茨所知道的对位法都比格鲁克强。”但他也告诉格鲁克“不必为英国听众多费力,只要谱得和大鼓一般响就好”
15发烧,30人声,40古典,50而立,60不惑,70耳顺,80随心所欲不逾矩。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