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德恒钉PK后卫(houwei)土造板条钉 (长贴) [复制链接]

查看: 16747|回复: 54
1#
    关注德恒钉很久了,这是一种材质特殊的高科技脚钉。用特殊材料制造的人见多了,但用特殊材料制造的脚钉却少见,所以一直很感兴趣。德恒公司短信盛情邀请我试钉,我欣然接受,立即回了短信表示感谢,并告诉他们,我自制的脚钉自认为也很强,并不一定就会输给德恒钉,德恒的答复是:“试过才知道。”哈哈,好一个不卑不亢,我欣赏。站在我的角度,根据我目前对音响震动的理解,我认为德恒钉要全面胜过我的自制钉,基本上没有可能性,我有我的自信,道理后面细表。而德恒当然也有足够的理由自信,好评如潮的德国高科技产品,怎么可能不如一套土造钉呢?真的是试过才能知道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9月初的一天,在单位接到快递寄来的德恒脚钉,计有适合CD机用的K20型号一套3个;适合音箱用的LP型号一套6个。德恒钉的照片网上早已看过,算是认识的。拿出一颗k20脚钉仔细端详,发现它的质感,和一样东西非常相似———驴皮阿胶,看来里面树脂黏合剂的占比不小,当然比重要比阿胶大很多。这一细看就发现了问题:因为三十多年前我曾经开过6年车床,对尺寸具有职业性敏感,所以立即发现这颗钉貌似不圆。因为经常自制脚钉,爱屋及屋玩上了木头,平时在工余休息时间经常加工点小玩意儿,所以在单位里备有一些工具。立即取出游标卡尺,测量结果,这颗钉的直径最大处为44.15mm,最小处为42.45mm,相差1.70mm,其它两颗钉的误差要小一些。再测量高度,三颗钉最高一颗32.60 mm,最低一颗32.25 mm,相差0.35 mm;另一套LP型6颗钉,最高为32.55 mm,最低为32.20 mm,相差也是0.35 mm。外径圆度差些问题不大,但高低差别大就有问题了,特别是放在CD机下面时,将直接影响到转盘能否在水平状态下工作。我认为0.35 mm的公差太大了,168论坛的另一位知名制钉家韵才童子自定的脚钉高度公差标准是0.10 mm,我自己做钉也是参照这个标准。音箱脚钉对高度差的要求低一些,但体积差就比较重要,因为两声道已经分离,脚钉的体积相差太大,将会影响到两面声道的平衡性。因此我又对K20型的三颗脚钉进行了秤重,分别为90.58克、91.68克和92.93克,最大差为2.34克,超过了钉重的2.5%,我认为这个公差同样也太大了。综合上述数据表明,德恒钉的制造工艺比较山寨。德国是世界制造业的顶级强国,德国制造就是品质的标杆。所以我认为,作为德国高科技产品的德恒钉,它的制造工艺水平有必要改进提高,应该要能够配得上德国制造、配得上高科技、同时也要配得上它的价格。话可能说得重了点,但目的不是要贬低它,而是要促进它的提高。houwei 是独立发烧友,说话一贯直来直去,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若有得罪,请多包含。
       继续研究德恒钉,从K20型中找了品相最好的一颗,量了尺寸,向单位的小朋友问来了球缺计算公式:V=∏h(平方)(R-h/3),算得该钉的体积为39.44立方厘米,再用重量92.93克除,得出比重为2.36。因为弧顶的数值是目测的R25mm,加上该钉比较难以精确测量,所以这只是一个近似植,但相信误差不会很大。其实早期德恒钉的比重,在德恒的帖子里是有的:2.2-2.4,后来又加了一些金属粉末。根据这个比重可以推测出,在目前这颗钉的材质组合中,金、银、铜等常见调声重金属的比率不会很高。德恒钉的结构非常简单,纯木钉常见这种结构,只是德恒钉在顶部多了一个小凹坑,作用应该不会很大,所以,德恒钉显然是一种纯材料派的脚钉。德恒自己介绍这种钉属于复合材料的钉,但这种复合和常规的复合并不相同。常规所谓的复合材料钉,指的是把不同材质的构件组合在一起的钉,就象猪肉+白菜+葱姜,一个菜,各归各;而德恒的所谓复合,是把各种材质细化到分子级别,再加上树脂黏合剂搅拌成型而成,就象是把猪肉、白菜、葱姜剁碎,再加点面粉做成的饺子陷。“矿铸”之“矿”很明白,就是多种天然矿料,而“铸”,是指成型手段,它与传统的模压工艺有什么区别?有多少高科技含量?则未见介绍。那上述两种不同概念的“复合”材质,就钉言钉,有什么区别呢?我认为传统意义上之“复合材质”钉的可调性和可玩性比较强,因为它不仅可以通过调整不同材质构件的相互位置进行调音,还可以方便地根据不同需要添加或减少构件。就象猪肉、白菜放在碗里,先吃啥后吃啥,多吃啥少吃啥,随便,不够还能到其它碗里夹菜。而饺子陷型“复合材质”钉的玩法基本上就只有两种:正放、反放,没了。没多大调整的余地。再深究一些,这后面可能还隐含着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就是脚钉等调音附件与音响主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可调性强的音响附件设计,是以自己就音响,我可以根据你的需要进行调节,相当于中医里的汤药,辨症论治,可随症加减;可调性差的音响附件只能是以音响就我,反正我不可调,要调你自己调,相当于中医里的成药,选对了也有效,但毕竟是以病就药,想要精细对症,就不太容易了。所以,从适配弹性这个角度来说,我个人认为,可调性、可玩性比较高的传统式复合材料钉,是要比“饺子陷”式复合材料更占优势的。我自己的土造钉,也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复合材料钉。当然,是喜欢猪肉片、白菜片分别吃,还是喜欢吃猪肉白菜饺子陷,这是一个口味问题,而饺子陷型复合材料是否优于自由组合型复合材料,那是一个科学问题,我在这方面知识贫乏,百度了“矿铸”,也是不得要领。所以,在此恳请德恒公司,如果不涉及知识产权、商业机密的话,是否可以科普一下,让我等烧友涨点知识,也可对德恒钉的特点,有个更为深入的认识。
最后编辑houwei 最后编辑于 2012-10-30 00:02:02
分享 转发
TOP
2#

    下面该介绍一下我的土造钉了。在此,我打字的手指变得滞涩而凝重,感觉一时无从说起。因为我的所有用钉,都是按照我对震动的理解设计制造的,系原创,和市面上所有的钉都差别很大。设计“理论”所本——“生死调震法”,也是原创。而这些所谓原创,多半都是一些假设、猜想、道听途说和自以为是的经验,没有多少科学根据。胡适先生主张“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我力争做到前半句“大胆假设”,但是无力求证,光小心也没用。其实,我在一年前就动手写一个帖子,叫做“穷烧玩震动”,但是越写心里越虚,越写就越感到自己的无知,结果只得罢手。原来是准备再过两年,等我结束职业生涯之后,有充足的时间,在大量的学习和探索之后再来续写这个帖的,但现在,我要和德恒比钉,虽说是免费试听,但免费听不等于就可以心安理得的白听,总要有所反馈,所以就只好硬着头皮先写。自古以来,各种原创的东东如恒河沙数,但经得起科学和时间检验的却廖如晨星,可见原创之不易。各位烧友,如果发现下面的“理论”纯属胡说八道,可一笑了之;如能发现错、漏、荒谬之处,并肯不吝指教的,敬请痛下针砭,houwei在此先行谢过。如对houwei之“理论”没有兴趣,但想知道比钉结果的,请直接跳至第25 楼。因为不先介绍“生死调震法”,就没办法说明白我的脚钉为什么会做成这样,所以,下面就只好烦请各位先耐住性子看我瞎掰houwei原创之“生死调震法”,借用文革时期的常用做法,在后面加上一个————(供批判用)。
最后编辑houwei 最后编辑于 2012-10-29 23:59:55
TOP
3#

     因帖子太长,为方便众烧友阅读,先搞个提要。

第4楼:生死调震法的提纲。
第5楼:生死调震法的前提。
第6楼:生死调震法的核心理念。
第7楼:照片。
第8--13楼:生死调震法的关键。
      第8楼:辩材质,定生死。
      第9楼:声染色问题。
      第10楼:选材问题。
      第11楼:有害材质问题。
第12楼:钉垫木材探索。
第13楼:推荐4种合适做订垫的木材。
第14-15楼:生死调震法的主要手段。
第14楼:谐振的占比。
第15楼:死活处理。
第16楼:避震梁前辈的震动处理结构和我的震动处理结构。
第17楼:板条钉的由来。
第18楼:我的器材及房间。
第19、20、21楼:照片。
第22楼:我的CD机用板条钉。
第23楼:比钉比什么?
第24楼:照片。
第25楼:德恒K20脚钉PK后卫CD机用板条钉。
第26楼:我的音箱脚架。
第27楼:照片。
第28楼:我的音箱用板条钉。
第29--30楼:照片。
第31楼:德恒LP脚钉PK后卫音箱用板条钉。
第32楼:结束语。
最后编辑houwei 最后编辑于 2012-10-30 00:21:15
TOP
4#


     生死调震法


        一、生死调震法的前提是一个假设:在一般情况下,一套系统除了喇叭发出的声波外,必须还要有一定量的额外谐振参与,这个额外谐振的量是一个常量。
         二、生死调震法的核心理念是:有设计地调配谐振。
         三、生死调震法的关键是:辨材质,定生死。
         四、生死调震法的主要手段是:生生死死。

        下面我们逐条展开讨论。
最后编辑houwei 最后编辑于 2012-10-29 23:59:10
TOP
5#

     第一条:“生死调震法的前提是一个假设:在一般情况下,一套系统除了喇叭发出的声波外,必须还要有一定量的额外谐振参与,这个额外谐振的量是一个常量。”经常会看到讨论书架箱脚架灌沙问题的帖子,灌的东西多种,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就是千万不要灌满,因为灌满的话声音多半就死了。放一张音量够大,特别是低频够多的唱片,然后你把手放在一个沙已然灌到恰当数量的脚架上,你会发现,其实它的震动还是相当厉害的。如果把沙灌满的话,震动会小得多,但声音就死了,不可行。从这个事例我们可以看到:抑制震动其实是比较容易的,但震动大小与声音好坏并不一定就是简单的正比例关系。如果采用把石块等重物压在CD机、功放、音箱等器材上面,或将线材用高阻尼物质包裹起来等等抑震措施,多半都会得到相同的结论。事实上,众多器材及其部件,都在震动中产生谐振,这些谐振加在一起形成一个谐振总量。只有当这个谐振总量达到一定数值时,声音最好,增一分太多,减一分太少,所以,它是一个常量。当然,这个常量是人为设定的,有的人喜欢线条好一些,对这个谐振总量的需求就相对小一些,有的人喜欢声音宽松一些,对这个谐振总量的需求就相对大一些,但这个量的差异不会很大,且一旦设定,它就可以被看成是一个常量。讨论这个问题有什么意义呢?如果我们把谐振量小,声音偏紧叫做“死”,把谐振量大,声音偏松叫做“活”(这个死、活和声音的死、活关联度很大),那么,单个的看,每一件器材或附件的谐振量不一定就刚刚好,有的可能是“死”,有的可能是“活”,只要把它们各自的谐振量加加减减以后,得出的谐振总量,正好等于这个常量就可以了。也就是说,它是算总帐的。
最后编辑houwei 最后编辑于 2012-10-29 23:57:54
TOP
6#

       第二条:“生死调震法的核心理念是:有设计地调配谐振。”继续讨论上面脚架灌沙的问题。大家知道,好的材质谐振好,差的材质谐振差,如果这个脚架是烂木头做的,你明明知道它的材质很差,知道它因震动而产生的不良谐振很大,同样也知道把沙灌满就可以大幅度地抑制它的震动,但是你不能,因为把沙灌满将会使谐振总量低于那个理想的常量,使声音变死。所以,大部分人的做法是,小心翼翼的增加灌沙量直到谐振量达到那个理想的常量为止,同时容忍因较大量的不良谐振而变得较差的音质。不能忍受的,只有换一个材质更好的脚架。既然谐振总量是算总的,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设想:只要想办法让材质好的器材或附件的谐振量在谐振总量中的占比增加,由于谐振总量是一个常量,那么烂木头脚架的谐振量就必须相应减少,由此我们就有可能通过增加灌沙量来抑制它的震动,从而达到改善音质的目的。“生死调震法”,就是一种试图通过有设计地调配谐振,从而达到改善声音质量目的的调音方法。
       那么,谐振量是否真的可以象上面所说的那样,随便进行调控的吗?我认为宏观战略上可以,但在具体战术上,还有一些细节问题需要考虑。第一,每一件音响器材、附件和它们各部位的材质是不相同的,所产生谐振的频率也是不相同的,可以随便调吗?我认为可调,但不能随便调。材质不一样,形状不一样,它们的固有谐振频率也就不一样,频率有高低之分、频宽有宽窄之别。好在大多数常见材质谐振频率带的中间部分都是重叠的,主要的差别在最高和最低两端。只要我们将各部分按材质分好类,排好次序调就可以了,缺少的部分可以添加。比如说,目前发现宽松度已经正好,但高音太少了,低音太多了。因为一般木头的谐振频率比金属低,可以尝试进一步抑制烂木头脚架,同时放宽对线材的抑制,因为线材是金属的。当然也可以尝试在脚钉等部位加一块谐振频率较高的东西,比如石墨。这部分的详细讨论请看后面的“生生死死”。第二,每一件音响器材和附件以及各部位的谐振,它们的重要性是一样的吗?我认为,从调谐振的角度来说,没什么差别,但从避震的角度来说,CD机最重要,因为有读碟这个特殊因素。所以我对这个问题的结论是:还是以CD机作为避震的首要考虑因素,谨慎可调,其它部位的谐振则均可调无差别。其它讯源如LP等,因没有玩过,无从讨论。
       三年前,我当时用的CD机是欧博16B,当我做好了机壳底版的“乾坤大挪移”之后,打开机盖,准备做里面,才第一次从避震的角度对CD机的内部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原来问题很大。第一,材质差,转盘部分有大量的铁件和塑料件,属于衰声物质而又身处要害位置;第二,刚性差,原来转盘是由四根空心的塑料柱子连接在铁皮机壳底板上的,底板、柱子和很多部件都是轻薄易震型的,当转盘转动时,显然是非常容易震动的。后来看了很多CD机内部的照片,发现虽然品牌和型号不一,但结构基本上都差不多,所以,这是一个通病。“乾坤大挪移”用胶泥抑制这些内部构件的震动,就象是打蛇打在了七寸上,作用非常之大。如果不做“乾坤大挪移”,仅仅靠在机壳外面放脚钉,未免有隔靴搔痒之嫌,因为这样最多只能阻隔从下面传导上来的震动,而根本解决不了里面因转盘转动所产生的震动。所以,“乾坤大挪移”是大官子,放钉是小官子,只有在搞定里面震源震动的基础上,再讨论放钉脚和钉脚的摆位才比较有意义。我认为,“乾坤大挪移”是发烧界的一项非常了不起的发明,我向这种方法的发明人鞠躬致敬(不知道这种方法的大力推广者FEVEN老师是否就是它的发明人?)。我认为,只要完成了“乾坤大挪移”,避震就已经不再是玩震动最主要的任务了,因为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就把总震动量控制在一个很低的水平上,以至于很可能由它产生的谐振还不足以达到一个理想的阈值——上面讨论过的那个常量。在震动已经比较容易控制的情况下,我们的重点工作,就应该转移到调谐振了。因为调谐振是必须要有震动才能够实现的,所以,现在的震动已经不再是洪水猛兽,而可以看成是一种资源,非常宝贵的资源。
最后编辑houwei 最后编辑于 2012-10-29 23:57:19
TOP
7#



在为欧博16B做“乾坤大挪移”,四根柱子是空心的塑料。
最后编辑houwei 最后编辑于 2012-10-29 23:33:15
TOP
8#

      第三条:“生死调震法的关键是:辨材质,定生死。”毛主席说过:“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生死调震法的首要任务就是辨明,什么材质所产生谐振的声音是好的,是我们需要的,我们要想办法让它活;什么材质所产生谐振的声音是坏的,是我们不需要的,我们要想办法让它死。震动有三个重要的物理特性:响度、频率和音色。我们调谐振与响度无关,所以只讨论频率和音色。由于这个“音色”和我们通常所说的乐器的“音色”不是相同的概念,容易混淆,所以通常都用“波形”来替代,不同材质的震动产生不同的波形,波形决定音色。调谐振就要从这两方面着手:一是调频率,二是调波形。所谓同声相应,不仅仅是指频率相应,还包括波形相协。先说调频率。通过对不同谐振频率的材质进行组合、调节各自的震动量,就可以少量的达到调整频率的目的,目标当然是理想的频率曲线。这个说起来比较简单,实际做起来不容易,好调,但不容易调好。如果有仪器或相关电脑软件的协助,就可靠多了。没有的话,一靠耳朵好、二靠经验足,三靠对各种材质的频率特性的了解程度。其实大多数发烧友都是这样根据自己系统的实际情况尝试调整的。下面重点讨论调波形。老烧都知道,脚钉的材质不同,味道不一样,铜有铜味,木有木味,这个与频率无关,决定因素是各种材质的波形差异。两种材质的波形越接近,声音越象。以前有一首二胡曲叫《送公粮》,拉到高潮处,一声马嘶,仿真度非常之高,后来该曲被改编成了小提琴曲,开始还算有点意思,但是拉到高潮处那一声马嘶,就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情了,连死马也叫得比它好听。概因二胡蒙的是蟒皮,与马的声带同是皮肉类,材质接近所以波形也接近,所以仿得象;小提琴的木版与马的声带材质差得远,所以就仿不象。如果是用非生物类的金属乐器,相差就更加远了。材质谐振的波形与质感相关,我是这样认为的:谐振材质的波形与乐器材质的波形越接近,仿真程度就越大,质感就越好。由此,我主张,所谓谐振波形好的材质,就是和乐器材质一致或尽量接近的材质,也就是我们要尽量想办法让它的谐振量在一套系统的谐振总量中占比越大越好的材质。这个主张一定争议很大,因为目前很多高级的、著名的钉垫,包括我们这篇帖子的主角之一的德恒钉,显然都与这个主张或者说设计思路毫不相干,但象内木和夫的桃木金钉、凌氏中国钉等,又貌似支持这一主张。这个我们先不去管它,因为关于玩震动,本来就有很多不同的思路和主张,是百花齐放的局面,没有办法也没有必要统一,重要的是效果。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些与这一主张相关的问题。
最后编辑houwei 最后编辑于 2012-10-29 23:55:31
TOP
9#

    问题一,这个主张算不算是人为的声染色?答案是肯定的,就是人为的声染色。“声染色”在发烧友中一贯是一个贬义词,但实际上声染色可以说是无所不在,很难避免的。再次以烂木头脚架为例,如果不垫钉的话,那么烂木头的谐振将占主导地位,染的就是烂木头色,垫啥染啥,从来就没有原汁原味一说。某些英国箱,还是“著名”的,使用薄木板箱体,就是利用它的谐振调声,其实也是有意识地制造声染色。音箱的木皮基本上都是乐器用材,最高级的用黑檀木、玫瑰木(红木),同样是贴啥染啥,也是一种利用谐振的调音手段:我跟你一样,质感就更接近。花纹好看的木材多了,但不是都可以做音箱木皮的,因为选材的首要标准不是花纹好看,而是声音好听。我的意思是,如果无法做到一尘不染,与其被动地染各种各样的非驴非马色,不如甘脆主动地尽量染和乐器材质相同、相近的色,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也”,总是比较的接近真实。当然,前提是前面的那个“如果”,如果可以做到一尘不染的话又当如何呢?这个还要分析。第一,这个企图趋向于无谐振的努力一直有人在进行着,而且大多数还是高科技,例如德恒钉,说明书上说是用了高科技的手段,可以将谐振降到最低。根据德恒公司的介绍,德恒钉的材料最初是没有金属成分的,金属粉末是后来调声以后才添加进去的。如果我们先假设德恒钉的矿铸材料确实如其所说,能够将谐振降到最低,那么,添加金属粉末至少可以说明两点:第一,谐振并不一定就是越少越好。因为添加金属粉末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进一步降低谐振,而是正相反,是要利用它的谐振得到金属的味道。第二,把金属粉末添加到“可以将谐振降到最低”的矿铸材料里面之后,这些金属的谐振并没有随之也降到了最低,因为声音照样由于这些谐振,产生出了可闻的变化。因此,我们不可以将“可以将谐振降到最低”想象成类似黑洞那样,能量全部被吸收了,或者传导不过去了。所以,这个“最低”到底是个什么状况,还是无法弄明白。再说,就算可以将自己这颗脚钉的谐振降到最低,最多只能算是洁身自好,这样就能够解决其它材质,比如器材架的谐振问题吗?看来也难说。其它的“高科技”产品,大都也是“说法”甚多,而核心技术,因为事关知识产权及商业利益,多半都是讳莫如深,效果如何,大家只好还是靠传统的以耳朵收货。试图将脚钉以及和它接触的东西的谐振都降到最低,或者完全阻断震动的传导和谐振回馈的路径,这类主张是要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是真的“求真”,而houwei的“主动染色说”其实是求“仿真”。求真正的“真”的主张,貌似是要比求“仿真”的主张更高层次的,但是,houwei在此还是要提出这个退而求其次的“仿真”主张,一是因为从现状来看,求真的“主张”虽多,但事实上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有成功的范例,二是因为“求真”的主张只有依靠高科技,我玩不了,而“仿真”的主张却比较容易实现,大家都可以玩。第二,以后“求真”的主张是否会取得成功而产生“通杀”钉呢?不知道。产生了“通杀”钉对我们发烧友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呢?同样也不知道,因为这些问题都超出了我目前的认知水平,只好不说。
最后编辑houwei 最后编辑于 2012-10-29 23:53:26
TOP
10#

        问题二,乐器的种类那么多,材质差异这么大,我们依据什么来决定使用什么种类的材料?我的想法是:先分类,然后求大同,抓大放小。综合中外乐器,我认为最多的同时也是最重要的用材是:木材、铜和弹簧钢,部分高级的有用到金或银。木材是乐器用材的第一大户,种类繁多,但也可以归纳为两大类,阴柔类和阳刚类。阴柔类的木材音色好,比较优雅,有贵气,如鱼鳞云杉、苏拉威西乌木等,弦乐器、木管乐器多选用。阳刚类的木材张力大,弹性足,如大红酸枝、桃花芯木等,弹拨乐器和打击乐器多选用。铜除了铜管乐器外,打击乐器用的也不少,也是大户。但乐器用铜多半是用黄铜或青铜,而很少用音质柔和的紫铜(纯铜),因为黄铜和青铜的张力和弹性较紫铜要好。要论弹性和张力,很少有超过经过热处理的弹簧钢的。钢琴弦用弹性和韧性具佳的高碳弹簧钢丝,经铅浴淬火处理制成(我以前搞过铅浴热处理,这东西很毒的)。世界第一名牌德国ROSLOU牌琴弦的材质是合金弹簧钢。除了钢琴弦外,各类弦乐器和弹拨乐器上的弦,目前大部分也是用弹簧钢丝,(部分低音弦在弹簧钢丝上再裹铜丝),其次是铜弦。关于钢和几种铜在音色上的细微差别,我从一个乐器网站上抄录如下,可以作为我们玩谐振的一个参考。锡青铜:80%铜,20%锡,清脆明亮。85%铜,15%锡,温暖一点点。磷铜:弦较硬,“成熟型”音色。黄铜:清新明亮,专业人士的最爱。钢丝弦:非常的“Q”,清脆。
        从木材、铜和弹簧钢三种主要乐器用材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力和弹性是乐器选材的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在乐器上用金银的作用和我们在线材和接触件上用金银一样,可以改善音质音色,当然是在高级的乐器上才有用到。综上所述,我认为在一套音响系统中,在合理搭配、分清主次的前提下,只要上述几类材质:刚、柔两类木材、黄铜或青铜、弹簧钢,(最好再加上金银)的谐振量在谐振总量中的占比越大,质感多半就会越好。
最后编辑houwei 最后编辑于 2012-10-30 00:03:44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