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德恒钉PK后卫(houwei)土造板条钉 (长贴) [复制链接]

查看: 16740|回复: 54
11#

        关于有害于音质的材质,或说坏的该死的材质,避震梁前辈提出“飞金走石去塑料”(可参看“避震梁的博客”中的“魔法幻声——避震梁的较声基本法”),这是老烧经验之谈。这个归类是归大类,概说也,细分的话有很多例外。比如目前常作为线材包裹材料的特氟龙,也是塑料,但密度高,硬度大,和一般的塑料差别很大,或可算是好料,有用它做钉的。说到线材,特别是喇叭线的震动是很厉害的,所以线材和垫材一样都是调震动的对象。线材的主体导线,包括接线柱,一般材质都非常好,金银等靓声金属更是希缺资源,用在钉垫上代价很大。所以,线材的抑震次序宜放在后面,可充分利用它的谐振。线材的包裹材料在谐振方面同样也不容忽视,但现在各种线材的主要包裹材料就是衰声的普通塑料,一时没办法去掉,但可以想办法减轻它的不良影响。除了用特氟龙,相位传真的线用了碳素纤维,这是屏蔽、谐振两方面来看都是好料,用它有一举两得之功。还有裹棉线等等也是好方法,总之就是要尽量减轻普通塑料的不良谐振影响。“走石”主要是走大理石,密度低,声音尖硬,低频无,最好不用。石料种类很多,德恒钉的主料之一是玄武岩,也是一种石料,看来不应在可“走”之列。“飞金”就更加复杂一点。比如我上面说的青、黄铜和弹簧钢,是重要的乐器用材,是应该加还是应该“飞”呢?弹簧钢,从音质音色方面来看,无疑是好料,但从瞬态方面来看则未必。几年前看过一篇资料,大意说是日本有人研究震动在铁件中的传导,结果发现震动容易在铁件的两个端面之间来回折腾,衰减得很慢。当钢铁材料用在乐器上的时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因为乐器残响的长短可以由演奏的人根据需要进行控制,大部分的情况是演奏者用手一按就搞定了,钢琴的弦在里面,手按不到,所以在残响较长的中低音琴弦上都装有止音器,同样可以做到操控自如。但是,如果把残响不容易衰减的钢铁件用在我们的系统之中时,当它的震动被激励起来之后,是没有刹车装置的,它的能量要折腾到耗尽了才算完。这个情况反馈到系统里面,系统的瞬态就可能有问题了,因为残响的自然长,不可能总是正确的。
        扯远一点,谈谈自由散漫的问题。红灯一亮,过马路的人就分成了两种,一种是立定等绿灯的,另一种是无视红灯穿马路的。你说这两种人,哪一种算是崇尚自由的人呢?关于自由,德国哲学家康德是这样说的:“自由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想不干什么就有能力不干什么”这句话初读有点拗口,细想却极有道理,放之社会与个人皆准。无视红灯想穿马路就穿马路,那不叫自由,叫散漫,这种人是能放不能收的散漫人。而立定等绿灯的人,是可以做到想不乱穿马路,就有能力做到不乱穿马路的人,这种人才是有自制能力收放自如的自由人。自制是自由的基础。自由人组成的世界或可称为自由世界,而沙散人的组合只能是一盘散沙。
        象钢铁类震动特别不容易衰减的材质,就象是那种乱穿马路的散漫人,易放而难收,有害于瞬态,所以选用一定要慎重,一是体积不要过大,二是最好要有一定的抑制。“瞬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声音没有瞬态保证的“活”,不是真活,而是“乱”;声音没有瞬态保证的“松”,也不是真松,而是“散”。同样的道理,在选用木材的时候,最好要用沉水料,因为用低密度的木料就很容易得到那种貌似宽松而实为散漫的声音。铜和铝的残响长度在钢铁与木头之间,也要慎用。不良材质没办法去掉,如上面说的转盘中就有很多铁件塑料件,就要首先想办法抑制它的震动,尽量让它死,让它的谐振量在谐振总量中的占比最小化。
最后编辑houwei 最后编辑于 2012-10-30 00:04:44
TOP
12#

       下面重点讨论一下乐器用材的第一大户:木材。用木材做成脚钉调震动,避震梁前辈是原创。我是看着梁前辈的博客慢慢玩起来的。现在木质脚钉好像已经不再是钉垫的主流,被边缘化了,但要说它将要退出玩震动的历史舞台,我认为还为时过早,至少在高科技的“通吃”钉出现之前不会。如果按照houwei的理解,只要木材还是制造乐器的主要材质,它就不会轻易地退出玩震动的舞台。为什么古今中外这么多种类的乐器都会不约而同的选择用木材呢?我相信这背后一定有生理学上的原因,人类可能更喜欢听木头发出的温暖的声音。而金属和石头总体上来说音色都偏冷,不耐久听。目前木钉的被边缘化,主要是大部分情况下,它没有被用好,结果是声音不够鲜活,高频延伸差,声音发“木”,只要解决这个问题,木钉就会重新抬头,因为它的波形与乐器的主材更接近。木头的味道无可替代,否则就不会成为古今中外众多乐器的主材了。下面这些是我对钉垫用木材的认识,这些认识很多都是从乐器制造业和木材业的书本和网站上面学来的,再结合在玩木头中得来的感性认识和思考。因为houwei不是专业造钉户,也不是乐器制造和木材业的专业人士,只是一个凭兴趣玩钉进而爱屋及乌玩木头的人,水平有限,出错的可能性很大,可我还是冒昧的写出来,旨在抛砖引玉,给同好探索者提供一些玩木头的线索。
        木材的木材学和物理学特征指标很多,梳理下来,我认为以下这几个指标是对考量一块木材是否适合做钉垫比较有用:1、树种及木材种类、2、气干密度。3、木材结构及管孔。4、纤维特性。5、新老料。6、硬度和顺纹抗弯强度。
      1、 树种及木材种类。百度一下“音色木材”,可以发现一个转帖很广的帖子,列举了常见的适合做乐器的几十种木材及声音特点,大概是外国人写的,翻译的人好像对木材不是很了解,有一些明显的错误,但不要紧,我们只要看个大概就可以了。我们从这里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不同的木材有不同的音色,木材虽多,但只有少数音色好的木材被选中做乐器。所以我们在选钉垫木料的时候不妨借鉴一下成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如果是常见的木材而没有被选中做乐器的,多半同样也不适合做钉材,因为多少年来做乐器的人多半早就试过了。但罕见的木材不在此列,因为罕见,所以可能音色很好,但做乐器的人从来就不知道,知道的也搞不到。
        2、气干密度。排除含水量的因素(一般不会用新伐料或浸水料直接做钉垫),适合做钉垫的木材密度最好要大于一,也就是说是沉水料。如果按照houwei钉、垫功能分离的选材原则,钉的主要功能是承接震动产生谐振,木料的比重最好在1.00-1.10 g/cm³之间,太轻了声音容易散慢含混,太重了又不容易充分震动,声音容易发紧发死。这个1.00—1.10 g/cm³之间纯属个体经验,大概耳,不可较真。在我的震动处理体系中,垫的主要功能是隔离震动,则密度越大越好。密度越大,则“内部摩擦系数”(也是一种指标)越大,震动传导得越慢,衰减得越多。这个或可解释为动能在摩擦中转化成了热能。
        综合上述两点,我们可以发现,在常见木材中,合适做钉垫的木材已经没有几种了,而这些木材大多数都恰好在“国标红木”的范围之内。在“国标红木”的5属8类33种木材中,檀香紫檀(印度小叶紫檀)和降香黄檀(海南黄花梨)现在已经是“疯狂的木头”,基本上已经没有用来做钉垫的可能性,花梨木类和鸡翅木类的比重和木质又都不行,集体枪毙。乌木类的木材国内很少见,条纹乌木类中的苏拉威西乌木也早在1992年就禁止出口了,目前也比较难找到,剩下的比较适合做订垫而又比较容易找到的“红木”,比较集中在黑酸枝类和红酸枝类这两类。

        3、木材结构及管孔。木材结构是一个木材材质细密程度的指标, 按其结构粗细分为5级:(1)甚粗,d>=0.3mm,肉眼可见;(2)粗,0.2mm<=d<=0.3mm,肉眼也可见;(3)中庸,0.1mm<=d<=0.2mm,稍看得见;(4)细,0.05mm<=d<=0.1mm;(5)甚细,d<=0.05mm。一般沉水料的结构都比较细密,至少是细。介于细与甚细之间的叫做“甚细至细”。
管孔俗称棕眼,是木材输送水分和矿物质的导管。它比木材的纤维细胞大很多,一般肉眼可见,如部分印度小叶紫檀的管孔在弦切面上来看有细、短而弯曲,状如牛毛的特征,所以俗称牛毛纹紫檀。管孔中有很多树脂,这些树脂在木材的弦切面上是一条线,而在横切面上是一个点,如部分印度小叶紫檀老料的树脂经长期氧化后,在横切面上会形成很多橘黄色的斑点,所以俗称金星紫檀。按照乐器选材的说法,管孔和里面的树脂对声音都是有害的。管孔影响木材的均匀性,所以,管孔越少越小越均匀越好。乐器用材,基本上都是选用散孔材的木种而很少有选环孔材木种的。(散孔材:指木材中整个生长轮内,管孔的大小和分布颇均匀,或仅逐渐变迁者。环孔材:指木材的生长轮早材管孔显然比晚材管孔大,且形成一环明显的带或轮者。)
        4、纤维特性。木材主要是由木材纤维构成的,这种纤维的结构其实和我们平时吸饮料的吸管差不多。吸管就相当于细胞壁,木材的细胞壁越厚,通常该木料的密度越大。细胞壁里面是密度很小的细胞质,我们无视,就当里面是空的。一块木材就和一捆吸管的结构差不多。木材与金属等材质的一个显著区别就是木材是由纤维构成的,而纤维具有方向性。在一个乐器制造网站上看到,有人对声音在木材中的传导做过测试,结果是声音在顺纹中的传导速度要比在横纹中的传导速度快十几倍。声音在顺纹中传导,可以看成是顺着吸管传导,里面是空的,内部摩擦系数小,所以传导得快;而声音在横纹中传导就会遇到大密度吸管壁的层层阻隔,内部摩擦系数大,所以传导得慢。木料的密度越大,顺纹、横纹的差异就越小,因为细胞壁的占比大了,空腔就相对小了,但这种差异是一定存在的。大家都参观过上海世博会吧?英国等热门馆,你排了3个钟头没有进去,颤颤巍巍过来一老头,身份证一晃就进去了,那叫“绿色通道”。 现在我们大部分的木钉都是车制的,横切纵放,使用的时候木材纤维上下贯通,震动就相当于老头走绿色通道,很容易顺流而下到下面去,这可以看成是“导震”,而化震的效率显然不高。木材纤维的纹理也很重要,因为她关系到声音传导的一致性和流畅性,所以,乐器选材都要求纹理通直,间隔均匀,无节无疤。纹理交错扭曲的都不是好料,这个主要是由树种决定的,但木材的个体差异很大,只能说在好的树种中找到上述合适纹理的机会越大。当然,我们用乐器用材的标准来选钉垫用材可能苛刻了一点,但原理是一样的,在有选择的时候不妨参照。
        5、新老料。避震梁前辈的听感:“…….不同年代的新旧木也有不同的声音。新木声音中频较为松散,高频光辉灿烂、而低频略嫌过厚。旧木高频晶莹通透、中音醇和、低颇有相当好的控制力和下潜力。”不论什么木料,老料都要优于新料。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第一,老料的木性稳定,各种张力已经消除得差不多了,尺寸和形状的稳定性好。第二,有害于声音(主要是会影响共鸣)的树脂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挥发掉。再从乐器网站上抄一段:“随着时间的推移,木材细胞结构内会产生较大的变化:1、含水率降低;2、木材强度增强,3、树脂挥发细胞腔空洞。从而加大了木材对声学性能的提高。”树脂主要是由水、宿糖、单宁和其它有机化合物组成的,在自然状态下,水一般只要4-5年就能挥发干净,而塑糖和单宁至少要将近20-30年才能挥发大半,最好要百年以上,顶级二胡用的多半都是从明清旧家具上拆下来的老红木和老紫檀。用人工的方法加速老化,如用蒸煮、火烤等,都会使木质受损,据说YAMAHA钢琴制作用的是置换的办法:先将木头浸在水里,这样树脂会慢慢被浸出来,然后再把水弄干就比较方便了,但就是这样也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欧洲人老实,最好的琴料都是自然风干几十上百年的。我个人的体会是老料的松透感和韵味远非新料可比,这一点在听古琴的时候特别明显。所以,大家买木钉、做木钉的时候,都不要忽略新老料这个重要的因素。
        6、 硬度和顺纹抗弯强度。硬度是一个测量固体材料抗拒永久形变特性的指标。顺纹抗弯强度是一个测量木料抵抗弯曲不断裂能力的指标,(还有一个相关度很高的指标是顺纹抗弯弹性模量,但很少能查得到)。这个是很专业的指标,我也不太搞得明白,只是综合在查找和分析各种木材指标并结合我自己加工木材时的具体感受发现,张力、韧性和弹性大的阳刚类木材,往往同时硬度和顺纹抗弯强度也都较大,属于硬韧型的;而优雅、轻快的阴柔类木材,往往硬度较大但顺纹抗弯强度却比较小,属于硬脆型的。所以我认为这两个指标的组合可以作为寻找、辨别木质钉材的辅助指标。
        综上所述,我认为只要知道以上6项信息,基本上就可以推断出这种或这块木料是否合适做钉垫,可减少选材的盲目性。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木材的个体差异很大,所以,指标只能作为一个参考。标准:1、树种:最保险的是乐器用材(罕见的木类除外),2、密度:钉料的密度1.00-1.10 g/cm³(纯属个人观点),垫料的密度则越大可能越好。3、木材结构:至少是细,最好是甚细。管孔:少、细、匀。4、纤维特性:纹理通直、均匀。5、老料为上。6、硬度高,(这个和密度有很大的关联度但不绝对),同时顺纹抗弯强度大的是阳刚类的,顺纹抗弯强度小的是阴柔类的。还有一个个体的选材标准:无节疤、空洞、开裂等缺陷。如果有阳刚和阴柔两种木材可同时选用最好,可各展所长,有阴阳平衡之效,很多乐器都是这么干的。阳刚类的木材宜放在震动大的音箱下面,较易发挥其张力大的优势,阴柔类的木材宜放在功放等震动小的器材下面,较易发挥其音色美的特点。讯源下二可。如果只有一种木料,首选阳刚类的。
最后编辑houwei 最后编辑于 2012-10-30 00:06:46
TOP
13#

     根据上述6项标准,推荐几种比较合适做钉垫的木材。

       (1)苏拉威西条纹乌木。产于印尼苏拉威西岛,世界名木,印尼国宝,已与1992年禁止出口,所以,目前国内的都是至少20年以上的囤料。国标红木之一,属柿科柿属条纹乌木类木材,俗称“黑檀”,唯一正宗的黑檀。散孔材,木材纹理直至略交错,结构细而匀。气干密度为1.09g/cm³;气干顺纹抗弯强度115Mpa,端面硬度大于65 MPa。(一个MPa=10公斤)。黑檀是最著名的西洋乐器用材之一,常用作各种弦乐器和吉他的指板、钢琴的黑键、各类管乐器等,能用上黑檀的乐器一般均属“高级”。( 柿科柿属乌木类和条纹乌木类的木材,很多都是被用来做西洋管乐器的。) 黑檀很早就被用来做二胡,但被认为声音表现在交趾黄檀(老红木)之下 ,认为“用条纹乌木制的琴声音略粗,音色偏亮丽,圆润性和纯净度以及频响宽度不如红木类酸枝琴,但总体来说声音尚可,优于血檀等大叶檀琴。”我认为,西洋乐器一般是组合用料,将抗弯强度较低的黑檀主要用在震动不是很大的指板等部位是比较合理的,而二胡是一木所为,将黑檀做主发声料,是用非所长,综合性能是很难比得过顺纹抗弯强度比它大一倍以上的大红酸枝的。黑檀也是最著名的钉垫用材之一,梁前辈的听感:“黑檀的声音较为温润、高频滑溜而低频较厚,而且具有分析力。是各檀木中的较佳者。”我的个人体会:高频非常出色,有贵气,声音比较爽朗轻快,属与于以音色取胜的阴柔类木材。因顺纹抗弯强度较小,所以木质比较脆,木屑易折断,加工时如不小心边上就会有小木屑掉下来。我现在胆机下的钉是用的黑檀,实测密度1.05 g/cm³,还有一个“奢侈品”,土造的排插,是用一整块长30公分,宽10公分,厚9公分的黑檀做的。

        (2) 交趾黄檀。产于中南半岛(越南、老挝、柬埔寨和泰国,以老挝产为最佳)。国标红木之一,属豆科黄檀属红酸枝类木材。俗称大红酸枝或老红木(老红木不是指老的红木,而是指最早进入中国的酸枝类木材,以区别于后进入中国的新红木)。散孔材,木材气干密度1.01~1.09g/cm³,纹理通常直,结构细而均匀。顺纹抗压强度为107.87MPa,顺纹抗弯强度为259.9MPa,(是我目前可以查到的顺纹抗弯强度最大的木材)。交趾黄檀在明朝作为檀香紫檀(印度小叶紫檀)的替代品进入我国,它的木质被认为仅次于檀香紫檀。顶级二胡(十万元以上)的用料基本上只有两种,一种是交趾黄檀,多半都是从明清旧家具上拆下来的老料。另一种就是檀香紫檀,因紫檀以前是皇族专用,流传民间的家具甚少,所以据说用的是走私老料。两种木料声音特质不同,紫檀的声音稳重、浑厚,高亢,而交趾黄檀的声音圆润、纯净,平衡、频响较宽。演奏家们对两种木材各有所好,但多数二胡制造者认为交趾黄檀更好一点点。紫檀的物理指标没查到有靠谱的,但一般认为与交趾黄檀相当。紫檀比重更大,结构更细,管孔更小(但不太均匀),主要是“纹理交错”,被认为声音的流畅性不如交趾黄檀。(紫檀属的木材包括花梨木类,基本上都是纹理交错)。还有的认为紫檀的低频震动不够充分,我认为这个可能与紫檀的比重太大(1.05—1.26 g/cm³)有关,用比重太大的木材做钉,低频的震动也同样感觉不够充分,声音发紧,所以我认为做钉的木材密度最好应在1.00-1.10 g/cm³之间。紫檀以前有用做钉垫的,梁前辈的听感:“紫檀木料的价格最高,但笔者听起来只觉物非所值,既寡且薄。”既然并非最好,且又成为“疯狂的木头”,我们还是不谈它了吧。梁前辈对酸枝类木材的算盘子试过不少,但好像评价不高,我认为可能是他没有遇到好的,因为酸枝类的木种太多,差异很大。对交趾黄檀的个人体会:频宽很宽,低频下潜很深且有充分的“粘迟感”,听大提琴、倍大提琴特别带劲。高频虽圆润但比较暗,没有黑檀的华丽感。张力和弹性大。我认为是目前常见的木材中,各方面最平衡全面的合适最脚钉的木材。交趾黄檀的加工性能很好,很听话,加工交趾黄檀是一种享受。
      豆科黄檀属的木材很多,国标红木中分为黑酸枝类8种和红酸枝类7种共15种,红与黑只是颜色上的分别,非关本质,西洋人统称为“玫瑰木”(
rosewood),大多数都是乐器用材,但综合指标普遍要低于交趾黄檀,且在国内很少有老料。

        (3)东非黑黄檀。产于东非,主产地为坦桑尼压、莫桑比克和喀麦隆。国标红木之一,属豆科黄檀属黑酸枝类木材。俗称“紫光檀”,也有的地方称“黑檀”。气干密度1.00-1.33 g/cm³,是世界上密度最大的木材之一。散孔材,木材结构:“甚细”,管孔是33种国标红木中最细的,纹理通常直。东非黑黄檀进入我国的时间不长,各项物理指标也查不到。东非黑黄檀也是一种乐器用材,据说是做单簧管最好的木料之一,进入中国后被用来做二胡,声音被认为又在苏拉威西条纹乌木之下,好的不过几千元一把,很少有上万的。我在3、4年前买了几块厚3.5公分,直径10公分左右的“黑檀”茶壶垫,与已有的黑檀显然不是一个树种,后来参观世博会,在非洲馆里看到有同样的木头,问了才知道叫东非黑黄檀。该木料非常重,连着2-3厘米的白色边材也立即沉水,于是试着放在脚钉下面,没想到声音改变很大,后来又特意买了木料做过脚钉,声音的总体特点是:声音很秀气、甜美但不够鲜活,中频出色,高低频的延伸均较差,弹性和张力一般,属阴柔类木材。该木头重硬且脆,很难加工,推断抗弯弹性强度不会很高。因密度极大,不太合适做钉,但同样因为密度极大,隔绝震动的效果非常之好,货源充分且价格便宜,推荐用做垫材。

        (4)金丝李。主产于广西西南部。藤黄科藤黄属,当地人称“坚垒”。散孔材,气干密度0.96~0.99 g/cm³,纹理直或略斜、结构甚细至细,端面硬度达到127 MPa,很硬。因产地很小,又濒临灭绝,所以知者甚少。金丝李在古时候曾经被用作古琴的底板,也算是一种乐器用材。原不打算向大家推荐的,因为金丝李是渐危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现在已经禁止砍伐了,后来得知,广西民间的拆房老料,个人藏有几顿甚至几十吨的还有不少,部分老料的年份已有上百年了,比重在1.20 g/cm³左右,甚重。(因长年风吹雨打,多有开裂。)据说藤黄科的木料一般韧性都很足,如著名的铁力木等,但是金丝李在密度、强度、硬度、油性、细腻度等方面都是要胜过铁力木的。我是因广西玩木头的朋友推荐才知道金丝李的,使用感觉弹性张力甚大,于是寄了一些给避震梁前辈跟紫金木相较,下面是避震梁前辈的听感:“金丝李木料测试结果,整体是优于音响子弹,但逊于紫金木。和音响子弹相比,音响子弹在弦乐、人声的甜润度稍胜,金丝李在高频量感稍多但不抢耳,弦乐、人声亦佳,但响度稍高,音场稍前,而分析力及控制力方面则在音响子弹之上。我现以阁下提供的金丝李木方暂代ML3后级所沿用的音响子弹木方,在分析力及控制力方面有所提升,稍响稍前的小缺点则换用一条稍甜稍深的包金单晶银线克服。紫金木在各方面全胜,尤其在低频至超低频的伸延和分析力占优。……”。我现在手里的金丝李木料的实测密度是1.11 g/cm³,做成长10CM,宽8CM,厚3.5 CM的木方,放在石墨垫的下面作为隔震垫,隔震效果良好,CD机和胆机下面都用它。该木料甚硬,加工困难,砂纸打磨极费力。
最后编辑houwei 最后编辑于 2012-10-30 00:08:59
TOP
14#

        第四条:“生死调震法的主要手段是:生生死死”。生生死死是仿“古汉语”,意思是如何让该生的生,让该死的死。先要分析各种材质,然后按顺序排队定生死。我总结为三条:劣死优生;余死欠生;远死近生。所谓“劣死优生”,就是调波形,尽量让劣质材质死,“飞金走石去塑料”,同时尽量让乐器用材活。所谓“余死欠生”,就是调频率,尽量让频率过量的的材质死,让频率欠量的材质活。所谓“远死近生”,就是让离开器材远的材质死,让离开器材近的材质活。这个主要是因为两点。第一,我们的器材通常在上面,中间是钉垫,下面是架子。架子最下面的支点是不动的,情况有点象反放的钟摆,下有所摇,上必甚焉。所以不论是音箱脚架还是器材架,特别是架子下面的脚,一定要撑实,只要能稳固不动就算完成任务了,要尽量让它死,调声是上面的事情。第二,有一个时滞的问题。几年前,我买了一个刚流行的能拍照的手机,正新鲜着,照着路过的美女同事就是一张,美女嫣然一笑扭头走了,结果照片出来了我傻了眼,因为照片上不是美女的脸而是屁股,后来才知道,那叫“时滞”,它不是“喀嚓”,而是“喀………嚓”,当时手机照相的技术水平就是这样的。我们音响系统的谐振,因震动传导距离的远近会有时间差,这是肯定的,但是,这个时间差是否会大到足以产生影响瞬态的“时滞”,我不感肯定,提请大家讨论。因一时很难实验,我采取的是宁可信其有的做法,就是尽量抑制距离远的,放开距离近的,不管有没有道理,反正和我将好料尽量放在器材近处的做法不矛盾,就是尽量让距离远的谐振占比小,距离近的谐振占比大,这样更保险。
       定生死的目的是为了按我们的设想重新配置谐振量。那么,一个局部谐振在一套音响系统总谐震量中的占比,有规律可寻吗?我个人认为规律如下:一、越靠近器材占比越大;二、体积越大占比越大;三、相同体积,表面积越大占比越大。“越靠近器材占比越大”,是因为震动在传导过程中会衰减,所以,越靠近器材,它的谐振传导路径越短,阻力越小,衰减越少,占比就会越大。有的震动玩具有正反面,两面的材质不一样,声音也不一样,离器材近的那一面会占优势。正因为有这个规律,所以脚钉一般都紧贴器材,这样效率最高,放在器材架下面也有作用,但效率就会降低。“体积越大占比越大”,这个是因为承受的震动量越多,产生的谐振量也越多。有一种知名的脚钉叫“非洲神木钉”,结构很简单,它是按大小论价的,钉的尺寸大,价钱大,效果好;反之,钉的尺寸小,价钱低,效果也就要差一些,就是这个道理。“相同体积,表面积越大占比越大”。这条规律的本质是越容易震动的结构谐振占比越大。体积相同而表面积越大,就是结构越轻薄,越容易产生共振。铜锣容易震动而秤砣不容易,最不容易产生震动的结构就是表面积最小的球形。同样材质和直径的园垫片,两块5mm的叠加在一起,要比一块10mm的声音活,虽然它们的形状和体积一样,但表面积不一样,谐振量也会跟着不一样。
综合上述三条规律我们可知:一个构件,比如说一个铜垫片,要想让它的谐振份额增加,一是可以把它做得更大,二是使它的表面积更大,三是可以把它的位置放在更接近器材的地方。要想让它的谐振份额减少,就要反其道而行之。在我们的音响系统中,音箱脚架和器材架的体积一般都比较大,因而它们的较差谐振(材质一般都不会比钉垫好)通常在谐振总量中的占比也较大,所以应该采取抑制、阻断等措施,以降低它们在谐振总量中的比率。而钉垫如果要在谐振总量中占有较大份额,除了紧贴器材外,体积尽量要大,“米粒之珠怎放光彩”?而钉垫的表面积大小,则要看设计思路,如果不希望它本身多产生震动,则表面积应该设计成较小,例如德恒钉;如果希望它本身产生比较多的震动,从而使它的谐振占据较多的份额,则表面积可以设计成较大,例如houwei板条钉。
最后编辑houwei 最后编辑于 2012-10-30 00:10:29
TOP
15#

    现在,我除了钉垫被“判活”,其它的器件都被“判死”。当然很多“判死”都是有条件的,也就是说对震动有抑制,但这种抑制是根据需要量度可调的,并不是全死。它们被允许的谐振量合计,就是一套系统必须的谐振总量(常量)减去钉垫(活的部分)谐振量合计后剩余的数值。
凡是被“判死”的地方都要上手段。“死”的主要手段一是放稳,晃、抖、摇会使谐振量额外增加,所以凡是器材、器材架、脚架、排插等,一律要放平垫稳,以防因晃、抖、摇产生额外的谐振量。二是加阻尼抑制震动。我同时使用了多种方法:一是贴,就是用胶泥贴,除了器材机壳上、音箱脚架等很多地方都有用。二是压,器材架上,用闲置的水沉木方压在空档处。三是夹,用长尾夹夹音箱承板和线材。四是绑,我的音箱脚架是单柱的,把抽血、量血压用的空心橡皮筋在柱子上绑两圈,这个方法属于野蛮操作,比灌沙厉害多了,声音易死难活。好处是绑在外面,可以很方便地上下移动进行调整。这些方法的好处是,东西都是附加上去的,行就行,不行可以随时拿掉,机动灵活。
    钉垫则尽量要让它“活”,我的板条钉主体和铜石墨垫都是表面积比较大的板形,板条钉与器材接触的部位中心有凹陷,钉、垫和下面的隔震垫是多层自然叠放,钉尖也没有抱紧设计,都是为了能够比较容易地产生充分的震动,从而得到更多的谐振份额。另外,要让木钉的声音更活,更有弹性,木材必须要顺纹直切,让木纤维有足够的长度。
至此,我的“生死调震法”就介绍完了。
最后编辑houwei 最后编辑于 2012-10-30 00:22:38
TOP
16#

    我玩震动是因为看了避震梁前辈的博客。梁前辈化震系统的架构基本上是这样的:器材下面是脚钉,脚钉下面是真空飞机板,再用脚钉,最下面是水沉木方。梁前辈的脚钉(包括算盘珠子),一般都很小,纯木车制。前面我已经说过,木材横切纵放的话震动就象是走绿色通道,而在这里,这些脚钉的主要作用确实是“导震”,把震动导到下面,而“化震”主要靠飞机板,最后用高密度的水沉木方进一步衰减余震。飞机板可用多层,利用真空化震原理将震动化解。这是一个完整而有分工的震动处理体系,但是后来很多效仿用木钉者,都没有弄明白它的原理,弃化震的主体飞机板和水沉木方不用而只用脚钉,这种小体积横切纵放的脚钉就算材质再好,化震的效率也是非常有限的,只能说品尝了一下这种木头的味道,结果还是要靠原来的器材架来承接大部分的震动,结果可想而知。
        我的化震系统虽然深受梁前辈的影响,但并不是盲目的照搬,有一些自己的理念。梁前辈的做法是将震动先导后化再阻隔,而我的做法是直接承接震动就地消化,然后调音,最后阻隔。我在CD机、功放和音箱下面的化震构件都不一样,但结构和化震思路是一致的。它们都由三部分组成:上面是木质水晶钉,中间是石墨垫,下面是高密度的木质隔震层。木质水晶脚钉很常见,而我的脚钉的独特之处在于,第一,有别于常见横切纵放的车制脚钉,它是一块直切横放的长方形的木板,所以叫做“板条钉”。第二,它的体积可能是“史上最大”,一个相当于常见脚钉的好几个。
用石墨做钉垫是为了补木材之不足。石墨的声音鲜活,高频延伸是强项,本身又是一种很好的化震材料,工业上用得很多。我最早是买了几块电机上用的铜石墨的电刷,垫上后感觉声音和木材互补性很大,于是就找了一家厂商按我的图纸定制,一来二去大家熟了,就问他借,就是把不同种类的工业用石墨成品借回家垫在器材下面试听,先后试过高纯度石墨、高密度石墨、铜石墨、树脂浸润石墨、沥青石墨等等,最后选定的这一种,也是一种铜石墨的电刷,据说含有微量的银,高频比较细腻,而且没有很多种类石墨声音密度下降的通病。现在我每个脚钉下面垫一块,共计13块(CD机下面3个脚、胆机下面4个脚和音箱下面6个脚)。梁前辈的钉垫一般都是纯木的,没有补偿的设计,因为他不仅是避震梁,同时还是线材梁以及其他的什么梁,校音手段多多,有所不足的地方完全可以通过其它的方法进行矫正。
       石墨垫下面是高密度的木质隔震层,主要用来阻断震动的传导路径,和梁前辈的木方相当。主要功能是在震动通过时,能量能够更多的衰减。
最后编辑houwei 最后编辑于 2012-10-30 00:11:37
TOP
17#

        为什么我的钉是板条形的,还要从用胶泥做“乾坤大挪移”说起。上接第 6 楼,话说我为当时用的欧博16B唱机做完“乾坤大挪移”,认识到:在这个结构中,CD机转盘中心离前面两根柱子非常近,只有15 mm,所以,震动主要是通过这两根柱子传导到机壳底盘上的。有一种脚钉的摆位法,就是把一颗脚钉放在转盘底下,另外两颗脚钉则主要起到平衡的作用。我认为这种摆位方法很有道理,它的优点在于,有一颗脚钉离传导震动的柱子很近,震动一到机壳底盘,就可以很快的被这颗脚钉接走,效率很高。更精确的做法应该是将这颗脚钉再移动一点点的位置,直接放在离转盘中心距离很近的两根柱子的中心点上,这样就可以做到脚钉与柱子的距离最小化,从而最高效率地将震动导走。实验的结果令人满意,又进一步想到,如果将脚钉直接放在这两根柱子的底下,那么震动就可以直接被脚钉承接走,效果应该还要好。机壳底盘的铁皮,材质和刚性都很差,脚钉直接放在柱子下面,一来可以提高铁皮的局部刚性减少谐振,二来可以使震动在铁皮上的传导距离最短,同样也可以减轻铁皮不良谐振的影响。但是这种摆位法,常见的脚钉不论是放三颗钉还是放四颗钉,都是很难放平的,一旦产生虚脚,效果肯定不会理想。于是,就产生了用一根长木条,做一个贯穿两根柱子的板条形脚钉的想法。正好手里有些黑檀板料,就动手做起来了。放在转盘立柱下的主钉长150mm,宽45mm,高35mm,中间嵌一粒紫水晶珠做钉脚,另外两个副钉长60mm,宽和高与主钉一样,是一条长板锯开的,它们主要起平衡的作用。试用的结果非常理想,主要是感觉声音比以前稳,细节增加,特别是音场的纵深感比以前好很多。
        如果要问,是先有脚钉还是先有脚钉的摆位法?大概100%的烧友都会斩钉截铁地回答:先有脚钉!事实确实如此,但是具体到houwei的板条钉,却是一个例外,因为它是先有独特的脚钉摆位的设想,然后再根据这个设想,专门设计制造出脚钉的,所以是法在前,钉在后。它还可能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种分主次的脚钉,主钉比副钉的个头大很多,大才大用,小才小用,做到“量震配材”。板条钉除了摆位上的合理性,还有如下优点,第一,比较容易实现木料的顺纹直切横放。因为震动有更容易沿木材纤维传导的特性,所以,木钉的直切横放较横切直放更为合理。震动被板条承接之后,更容易沿纤维横向传导,向下传导的内阻力更大,而下面作为钉尖的水晶珠又与CD机转盘的承重柱子不在一条垂直线上,所以,震动通过板条钉的距离更长,将被衰减得更多。第二,顺纹直切木材的弹性和声音传导的流畅性更好。木材径切是钢琴音板的首要制作条件之一,如果钢琴的音板是象砧板那样横切的,那声音的传导一定会大打折扣,其它乐器用木材,也基本上都是要求顺纹直切的。第三,板条钉的重心低,与器材的接触面大,所以更容易做成既稳又重的大钉,而钉的体积越大,在一套系统的谐振总量中的占比就越大。第四,加工更加方便。一般的脚钉是车制的,DIY很难,但板条钉只要有锯子、砂皮等简单工具就可以自制了。
板条钉的制做要点:第一,最好要用同料。因为木材的个体差异大,所以做木钉最好要用一根料来做。第二,中间有凹陷的较好。脚钉与器材的贴合面做成凹陷不是我的发明,“古已有之”,有凹陷的脚钉相较无凹陷的脚钉声音更鲜活,空气感更好。我做的脚钉都是有凹陷的,但这个凹陷非常小,中间只凹下去0.5mm左右,只要做到钉面四边着力中心悬空就可以了。一般是先将平面基本搞平之后,用最粗的砂纸打磨中心三四百下就差不多了。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减少最后与机底平面找平的难度。第三,如何做到与器材的紧密贴合。器材机壳的底板是刚性较差的薄板结构,加上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应力、误差,变形在所难免,所以是不太平整的。由于大家平时使用的钉太小,所以多半没有注意到。但houweiI版条钉的体积非常大,所以就有一个如何做到与机底完全贴合的问题。由于之前已经将板条的中心磨过,所以主要是处理四条边。把板条的平面贴在机壳底板的准确位置上,然后用塞尺(一种测量缝隙的量具,就是一套厚薄不等的金属片)塞,也可以在后面打手电看缝隙的情况,做好记号后用砂纸打磨,一直到连0.02mm的塞尺也塞不过去为止。所以板条钉只能按器材一器一配,换器材就要重新打磨找平,除非你要求不高。音箱的底部一般都比较平整,很容易处理,而且互换没有问题。
最后编辑houwei 最后编辑于 2012-10-30 00:12:24
TOP
18#

        各位烧友,我帖子的标题是与德恒比钉,但帖子写到了18 楼,却连一根钉毛也没有给各位看到,十分抱歉。不是houwei有意借鉴苏州长篇评话的艺术形式进行文学创作,实在是非如此不足以说明问题。上面已经将我对震动的理解叙述完毕,下面就要正式开始比钉了,按惯例,先将使用的器材报上名来。
       音箱:美之声  云雀 (3年前3200元买的)
       功放:欧博M99五周年纪念版  (12年前2800元买的)
       CD机:欧博CD2.3mk2(二手,今年8月3900元买的)
       纯国产的万元级组合,本论坛最低端组合之一。原来用的功放是艺术家的16.0,五一节前坏了,管子都亮,就是不出声,人忙天热机器重,懒得修,好在还有一台老胆机可用。线材都是相位传真的低端型号碳素纤维屏蔽单晶铜线。10.5平方米的独立小烧房一间,音箱采用的是刘汉盛螺孔的摆位法。
       上接第 1 楼,话说houwei在单位里将两套德恒钉仔细琢磨了一番,当天晚上就回家开始比钉。先比CD机用的K20。因我新买的二手欧博CD机重达38斤,机底又做了“乾坤大挪移”,可下手和放钉的地方很小,而我的脚钉又是多层自然叠放的,一个人很难换钉,于是就临时逮了一个帮忙的,非烧友也,因有事,只答应我帮忙一个小时。下面就是当时拍的德恒K20和我土造的CD机板条钉的照片。
最后编辑houwei 最后编辑于 2012-10-30 00:24:16
TOP
19#



德恒K20脚钉。
最后编辑houwei 最后编辑于 2012-10-29 23:35:44
TOP
20#



后卫的CD机专用板条钉主钉。
最后编辑houwei 最后编辑于 2012-10-29 23:37:23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