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CD再版或者CD解码误差,导致声音的失真都是变薄,从来没见说变厚的 [复制链接]

查看: 9074|回复: 51
1#
如题,理论上说失真不是改薄厚都有可能吗?是因为厚了大家不介意,薄了比较难听,还是有其他原因
请DX不吝赐教
分享 转发
TOP
2#

先明确“厚”和“薄”的概念。
TOP
3#

科研级旗舰 在 2006-5-6 23:50:52 发表的内容
dr kuang 在 2006-5-6 23:47:29 发表的内容
先明确“厚”和“薄”的概念。



似乎应该从平衡度,各个频段响应速度和能量分部上去解释?而不是单纯的“厚”,“薄”


哈哈,这个说法我可都是从论坛上学来的啊,并不是我本人比较后得出的看法,想必大家这种说法也看多了吧

我的理解所谓薄可能指高音过多吧,高音听感偏尖,干,硬
所谓厚可能指中低频比较多和慢吧

至于平衡度,我看并不是大家说的重点,不然直接说不平衡,低音过多就可以了,何必绕圈子
我的看法大家还是指音色吧

顺便说一下,为什么有的高音不好听,其实并不是平衡度不好或者高音过高的关系,而是失真导致的音色变化,而有的音色是人类本能很讨厌的音色,比如说汤勺刮铝制的汤锅的声音,哈哈

如果说高音过高就很很刺耳,那就很难解释为什么大家还拼命要造超高音

其实很多地方我都说过了,人本能就有辨别声音好听于否的能力,和是不是受过音乐训练和是不是DX没关系的
制造乐器好坏的标准也是很朴素的好听,要说音准当然都是没问题的,不象HIFI器材还要考虑指标和失真
TOP
4#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5#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6#

也不一定的。如果音箱和皇帝位的听感距离是1.5米左右,那可能会变薄呗;那如果听感距离是3米的话,可能会变“西施”吧!不谈了,睡了!有空再聊吧!
TOP
7#

明确概念后,就不会被“肥蒙装密度,尖薄装分析力”之类的假象误导,不会说出“某某器材分析力太高,要削减一下高音来改善密度”之类谬论来。

顺便提一句,中高频的“密度”是分析力的高层次体现,也是HIEND级器材和中低档器材的最大分别所在。
TOP
8#

有点跑题了,哎,音响评论这东西看完经不起思考啊,一想就弄出更多问题来

只怪自己太无知,哈哈,见笑了
TOP
9#

扑通一声 在 2006-5-7 1:16:32 发表的内容
dr kuang 在 2006-5-7 1:05:46 发表的内容
明确概念后,就不会被“肥蒙装密度,尖薄装分析力”之类的假象误导,不会说出“某某器材分析力太高,要削减一下高音来改善密度”之类谬论来。

顺便提一句,中高频的“密度”是分析力的高层次体现,也是HIEND级器材和中低档器材的最大分别所在。


哈哈,其实照您的说法,有密度就够了,分析力这词多余
说白了,啥是真实啊,音准和泛音都有,还说啥分析啊,有的都摆在你面前了,自己去听就得了,是不是呢?


我理解分析力应该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体现,除了信息量外,瞬态反应的速度,动态压缩的程度等也应包括在内。比如说同时输入强弱,频率,时值不同的一批讯号波,经过器材和环境作用后,衡量分析力时除了要看能再现出多少讯号波外,再生的讯号波强度,频率,时值和输入波形有多大差异也应是“分析力”高低的体现。
TOP
10#

那如果音箱的距离是一样的话,同时也会产生薄和厚的声效!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