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CD再版或者CD解码误差,导致声音的失真都是变薄,从来没见说变厚的 [复制链接]

查看: 9091|回复: 51
21#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22#

我的理解,大家所说的失真一般是指基音的意思,所以可以接受胆机失真大,但由于泛音保留多,所以就更有音乐味,更象乐器的原始声,也就是声音更厚?
能不能这样说?

但又有朋友说丹拿的监听风格就是中性,但也有说比较硬,直白
而英国箱声音厚,初听好听,但加了音染(也就是失真)
这个密度又怎么算?
难道我们可以这么说,英国箱声音薄?
如果还要说英国箱声音厚,那么它的音染从哪里来(厚,密度高,当然是信息量多,何来失真?)
那最后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大家说的英国箱的音染不是指泛音失真,而是指基音失真

不过那就太离奇了,BBC弄对基音都不准的走音音箱还监听个啥人声啊,哈哈
TOP
23#

后者受环境,摆位等因素影响非常大,当表现欠佳时,很难短时间确定是那方面因素影响,尤其是对于初次接触的器材和环境。
TOP
24#

Dr kuang和扑通一声的说法是没有矛盾的,根本不应把话题引向密度之类的话题。
鸡同鸭讲的年代在hifi168即将过去!
就主题,原因就只有一个:明确音乐通过声波重现。cd是一个信息载体,生产的过程的失真,就cd原理分析,0/1的丢失基本不会出现,碟片质量出现的问题只产生在信息在碟片上记录位置的差别,通过数码技术与读取过程的机械过程的作用而形成失真,而这个过程决定了失真只在CD声波的范围内出现,就是在信息记录的声音波形范围内添加了一些内容。注意:是添加!无论其出现的频率如何,都是在正常的声波中加入了杂信,而波或振动的特性是:相干产生的是比原来振动频率更高频的振动!——肯定是高频“青声”啦!——我不打哈哈了。
    如果需要,请你们继续互相考核吧!
TOP
25#

还有呢,褒机都是越褒越好听,没见越褒越烂的
TOP
26#

密度够就不会“薄”
TOP
27#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28#

会不会有可能有另外一种“薄”与“厚”的说法呢? 如:“薄”在听感音场中表现的比较浅,而产生整个听感变薄了;那“厚”呢?会不会是在音场中,听感比较有音场的深度而产生整个听感的整体表现得“厚”了。
TOP
29#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30#

当大家用不同的概念去理解“厚薄”,讨论有如“鸡同鸭讲”。
我自己理解的“厚薄”和“亮”“暗”是不同概念,前者是信息量的多少,后者是平衡度问题。比如说45转的LP比33转的LP声音“厚”,但不会“暗”;高档MC唱头的声音比MM唱头要明亮,但不会“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