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CD再版或者CD解码误差,导致声音的失真都是变薄,从来没见说变厚的 [复制链接]

查看: 9099|回复: 51
41#

失真有两种:丢失性和添加性的.唱片复制产生的多数是丢失性的吧.器材造成的就两种都有了.
TOP
42#

KENTRYFO 在 2006-5-8 7:12:09 发表的内容
dr kuang 在 2006-5-7 23:12:21 发表的内容
KENTRYFO 在 2006-5-7 11:22:27 发表的内容
Dr kuang和扑通一声的说法是没有矛盾的,根本不应把话题引向密度之类的话题。
鸡同鸭讲的年代在hifi168即将过去!
就主题,原因就只有一个:明确音乐通过声波重现。cd是一个信息载体,生产的过程的失真,就cd原理分析,0/1的丢失基本不会出现,碟片质量出现的问题只产生在信息在碟片上记录位置的差别,通过数码技术与读取过程的机械过程的作用而形成失真,而这个过程决定了失真只在CD声波的范围内出现,就是在信息记录的声音波形范围内添加了一些内容。注意:是添加!无论其出现的频率如何,都是在正常的声波中加入了杂信,而波或振动的特性是:相干产生的是比原来振动频率更高频的振动!——肯定是高频“青声”啦!——我不打哈哈了。
    如果需要,请你们继续互相考核吧!



印象中,PCM格式记录音频以“点”来还原“线”(正弦波),当“点”出现错误时,结果不是出现错误的“线”,而是被解码芯片“忽略”掉。

那是pcm解码的过程!请您再仔细看清楚点,我说的整个过程特别是光的过程中产生的干扰。如果在以前,我可能就复一句:“能够完全忽略就好了,可惜......哈哈哈”

        这个表述有严重错误:“相干产生的是比原来振动频率更高频的振动”——非。“相干产生了更多的震动波,这波,比原有相对低频频率高,比原来相对高频频率低,但整体的能量分布地台被抬高了,分布带窄了”
TOP
43#

KENTRYFO 在 2006-5-7 11:22:27 发表的内容
Dr kuang和扑通一声的说法是没有矛盾的,根本不应把话题引向密度之类的话题。
鸡同鸭讲的年代在hifi168即将过去!
就主题,原因就只有一个:明确音乐通过声波重现。cd是一个信息载体,生产的过程的失真,就cd原理分析,0/1的丢失基本不会出现,碟片质量出现的问题只产生在信息在碟片上记录位置的差别,通过数码技术与读取过程的机械过程的作用而形成失真,而这个过程决定了失真只在CD声波的范围内出现,就是在信息记录的声音波形范围内添加了一些内容。注意:是添加!无论其出现的频率如何,都是在正常的声波中加入了杂信,而波或振动的特性是:相干产生的是比原来振动频率更高频的振动!——肯定是高频“青声”啦!——我不打哈哈了。
    如果需要,请你们继续互相考核吧!



鸡同鸭讲好啊,鸡同鸭讲才有意思.
TOP
44#

呵呵呵呵!!!! 过路的。。。。^_^!
TOP
45#

走走看看  薄了厚了 玩到现在我才明白薄了厚了 原来是音响自己的事和我们无关:)
TOP
46#

古典音乐888 在 2006-5-9 14:51:00 发表的内容
KENTRYFO 在 2006-5-9 14:46:29 发表的内容
古典音乐888 在 2006-5-9 14:39:15 发表的内容
走走看看  薄了厚了 玩到现在我才明白薄了厚了 原来是音响自己的事和我们无关:)

喂,老兄,有诗兴吗?玩玩??


不会做诗,学2麻子兄就闹一乐:)

哈哈,有什么会与不会,本来就是闹嘛!
TOP
47#

古典音乐888 在 2006-5-9 14:39:15 发表的内容
走走看看  薄了厚了 玩到现在我才明白薄了厚了 原来是音响自己的事和我们无关:)


论坛如果能够同时出示5个大拇指,我不惜把它树给您老人家!
TOP
48#

古典音乐888 在 2006-5-9 14:39:15 发表的内容
走走看看  薄了厚了 玩到现在我才明白薄了厚了 原来是音响自己的事和我们无关:)

喂,老兄,有诗兴吗?玩玩??
TOP
49#

扑通一声 在 2006-5-9 14:57:49 发表的内容
砖头扔完,咱就不管了,留待DX讨论

自己复习一下初中物理公式
密度=质量/体积ρ=mV
  


念过几年书懂得这个年代没有公理只有定理了。CD密度=大唱片公司/正价产品
TOP
50#

KENTRYFO 在 2006-5-9 14:46:29 发表的内容
古典音乐888 在 2006-5-9 14:39:15 发表的内容
走走看看  薄了厚了 玩到现在我才明白薄了厚了 原来是音响自己的事和我们无关:)

喂,老兄,有诗兴吗?玩玩??


不会做诗,学2麻子兄就闹一乐:)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