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2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如何回避DIY或者“摩机”过程里的误区? [复制链接]

查看: 23151|回复: 190
1#
常常见到或听到这样的情况:烧友们评;高频多了!或者低频多了!或者中频少了!或者高频延伸不够!或者低频延伸不行!再或者高频、低频延伸不好!声音缺少密度!不鲜活!等等!等等!!!!
于是乎!DIY、或者摩机,甚至“大换血”、无限的折腾——就开始了!
换线、换机、换箱子!
摩机、摩箱、“换心脏”!“换灵魂”!“换神经”!
为何?不就为了追求心目中的“天籁之音”吗?这就是“发烧族”最值得尊重敬佩的精神和力量。也是最可爱、最善良、最美好、最挚灼地对人生的向往与艺术的乞求。哈哈!!得此道,可喜可贺也!
但是:
换线、换机、换箱子!
摩机、摩箱、“换心脏”!“换灵魂”!“换神经”!
就一定能够得到我们心目中的“天籁之音”吗?
至少绝大多数情况下,答案是否定的!
为什么呢?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一个“大方向、大原则”的把握问题。那么,什么是“大方向、大原则”?我们应该怎样去把握这些“大方向、大原则”呢?一句话——我们应该如何回避DIY或者“摩机”过程里的误区呢?
就这些问题,我将陆续地谈谈个人的体会,请各位DX批评指正。
分享 转发
TOP
2#

我们应该怎样去把握这些“大方向、大原则”呢?
个人认为:如果你不光是为了好玩,那么,必要的仪器设备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理论基础知识也是必要的;其实这些也是每个人只要“挚灼、努力”都能做到的。
TOP
3#

回csdam兄:

电声系统的最高境界——就是还原录音师希望给我们的声音。或者说录音师“最后处理确定下来的录音”。
这就不仅仅是好听吧?
TOP
4#

松香味兄,其实国内DIY玩家和很多设计师讨论的点除了电器技术之外,无非就是调节声技术,然后就是赞叹欧洲老外调声技术有多么高超

之前其实我也有一帖,主要提出音染比不可怕以及其实根本上没发避免,但大家都不入耳,所谓追求客观的真实

但音响技术并不是物理实验,最大的区别物理实验是要彻底排除人类感观误差的,但音响设计却要充分利用和正视这个误差,所以现代的设计除了技术指标之外,设计师对声音心理学的掌握和了解,结合现代技术,才是设计的正道

还有,设计师本身对音乐的理解以及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无疑也是根本性的决定因素,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对音乐好的整体把握,之关注细节的表现,充其量也只能担当局部的测试员
TOP
5#

松香味 在 2006-9-3 16:41:23 发表的内容
个人以为,要确保“高技术指标”就要从信号源头抓起,信号源头都没有优秀的动态表现、瞬态表现、信息量表现、失真度指标、……等等这些与高技术指标息息相关的“优秀指标”,下面的环节再折腾也于是无补。


怎样才能知道这些技术指标都已经“优秀”合格了呢?
1、仪器设备测量的数据会给你明确的答案;
2、相同条件环境下A、B、C、D、……对比,你的耳朵可以给你相对比较的答案;
3、厂家给出的技术指标可以给你仅供参考的答案;
如果“答案”得到的技术指标你已经满意了,那么玩摩机定位在“效声技术”过程,当然就没有问题了。但是比如使用24bt/96khz的D/A蕊片的CD产品,厂家给出的技术指标或者实际测量的技术指标:信号/噪声比为:102dB或者105dB;你满意吗?
我是不会满意的,因为理论上远不止这样。
TOP
6#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在我的理念里面,是没有“误区”的,只有设计理念的不同和技术水平的高低。

举例在Hi End机当中,贵丰的电源滤波部分采用秦皇兵马俑的小电容阵;ARC的电源滤波部分采用瀑布式的电容阵。

如果对这两个牌子设计师的理念有充分理解,DIY大侠们在制作电源部分的时候,就不会进入什么“误区”了。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TOP
7#

另外,这些“作用和影响”如果破坏了原来的和谐和平衡,你有办法控制和修正它吗?如果不行,你还需要这些“作用和影响”吗?……???
TOP
8#

老哥 在 2006-9-3 21:42:48 发表的内容
csdam 在 2006-9-3 19:30:29 发表的内容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在我的理念里面,是没有“误区”的,只有设计理念的不同和技术水平的高低。

举例在Hi End机当中,贵丰的电源滤波部分采用秦皇兵马俑的小电容阵;ARC的电源滤波部分采用瀑布式的电容阵。

如果对这两个牌子设计师的理念有充分理解,DIY大侠们在制作电源部分的时候,就不会进入什么“误区”了。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这偶同意
同一做法不同的要求就有不同的看法,例如“直流伺服”,确是省时省力的好办法,得到广泛应用。但对于高要求的,如信躁比高于120db的机种还会不会用呢?偶没考究过,但偶估计是会慎重考虑的,因为“直流伺服”会导致输入级失衡。


贵丰的电源滤波部分采用秦皇兵马俑的小电容阵;——目标是降低电源的交流(包括直流)内阻抗,提高电源的瞬时供电能力等。但是内阻抗曲线仍然保留着‘小电容’原来的特性;
ARC的电源滤波部分采用瀑布式的电容阵;——目标是降低电源的交流(包括直流)内阻抗同时平衡电源的交流内阻(用小电容降低高频内阻),使电源交流内阻的各频率段处于一个相对一致的水平上,以获得各频率段相对平衡的电源瞬时供电能力等。
对于以上两种不同的电源处理方式,声音特征是有区别的:
采用(相同的)兵马俑的小电容阵——相对中频容易做“丰厚”;
采用瀑布式的电容阵(大、小不等‘阶梯式’混合)——声音相对容易做“平衡”;
说到底还是设计特点和声音趋向的效声问题。不同的电路设计、甚至相同的电路设计但参数设置不同,同样存在声音趋向不同的问题。
不知道老哥兄是否同意?
TOP
9#

松香味 在 2006-9-3 20:51:13 发表的内容
好吧!关于第一类“只重视效声过程,把玩摩机定位在“效声技术””上的“误区”就说这些了,不接受这个观点的那也没有关系,玩多了自己去体会。

下面就说说第二类常见“误区”——滥用发烧补品元件;
首先,你了解这些元件为什么被称呼为发烧补品元件吗?他们到底有些什么“发烧”特点呢?使用到我们的电路上会产生什么作用和影响呢?……????你需要这样的作用和影响吗?
另外,这些“作用和影响”如果破坏了原来的和谐和平衡,你有办法控制和修正它吗?如果不行,你还需要这些“作用和影响”吗?……???


关于第二类常见“误区”——滥用发烧补品元件;我看还是也先放一下了,讨论很热烈啊,好现象!参加讨论的朋友都有自己的体会和经验,讨论的过程也是我学习的过程。谢谢大家的参与!
TOP
10#

一位拼命用高价发烧元件摩斯巴克的发烧朋友昨天打电话说,自己蛮以为“没有缺点的摩机结果意识”,结果在听完一次现场后感觉是有相当距离的。我说是的,首先是声压不能比,密度不能比,实体感不能比。这些都是音响系统保证现场感的要求。家用发烧音响系统要真实还原现场是有相当难度的。比如以前那些老一辈的锡剧表现艺术家的现场演出,就是根本没有什么现在的扩音设备,全凭自己的嗓子,凭的是真本事。其实在野外的演出现场,不插电的声压已经是相当大了,再加上乐队的声压其实更大,我感觉我们的发烧音响系统要以真实表现那样的现场感为标准。速度、密度、开扬度、平衡度,实体感(线条、轮廓)、层次感、距离感、方位感和声压来表现出真实的现场感。
最后编辑胡敏强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