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naim收集贴 [复制链接]

查看: 20473|回复: 61
1#
........................
分享 转发
TOP
2#

评Naim CD2与CD3 CD唱盘(2006-09-19 15:17:50)转载 分类: 音乐心情  
评Naim CD2与CD3 CD唱盘 赖英智



声音特色:频率不是特别宽,细节、空气感与解析力只属中等,不过Naim有一种特别的感染力,全无数字声,表现像极了上好的LP系统。试听搭配器材:Proceed PDT II转盘/Theta G Va数类转换器,Restek Concert CD唱盘。扩大机Audio Research LS-5 MKII前级/VT-150SE后级,Sonic Frontiers Line 2前级/Pass Lab Alpha 5。参考喇叭Genesis II.5。数字线ART。讯号线Audio Research、ART。喇叭线Power Station。电源线:Power Station、Power Source。
CD3规格:16 Bit/4倍超取样系统,频率响应10Hz-18KHz+0.1dB,输出电平2V,输出阻抗10欧姆,失真率与噪音<0.1%,尺寸3x17x11.8吋。售价:168,000元
CD3规格:16 Bit/4倍超取样系统,频率响应10Hz-18KHz+0.1dB,输出电平2V,输出阻抗10欧姆,失真率与噪音<0.1%,尺寸2.2x16.9x11.8吋。售价:80,000元,


女人心海底针,音响迷的心却像风,同样让人捉摸不定。如果一个品牌三天两头就改款推出新产品,玩家们会觉得上当受骗,认为设计者是拼命在捞钱。如果一个牌子十年如一日,发烧友们很快会失去新鲜感,同时讥为古板、落伍。该多久让产品的生命周期更新一次?说不定这比设计音响器材还难呢!古板、固执与传统、耐用,就看你从哪个角度来看英国Linn与Naim同属于古板、落伍的一群。过去他们相惺相惜一起打拼,后来意见不合而分道扬镳,但保守固执却始终一致。我们很难想象,Linn的旗舰数字系统Karik/Numerik要卖二十几万台币,居然连平衡式输出都没有,更别提HDCD这些新玩意了。可是Linn就有办法把CD的声音做得跟LP一样,让人轻轻松松的融入音乐之中。



你一定不相信,Naim比Linn更过分,一部十几万台币的CD唱盘,没有平衡式输出,没有数字输出,没有HDCD译码,甚至还是十六位/四倍超取样的古董线路,他们老板是不是头壳坏掉了?当然不是,如果做出来的产品没人买,公司早就关门了。Naim的最大市场是在美国,其次是德国,只有在英国与亚洲比较吃不开。英国人并不富有,多数只买得起Arcam、Misson、Marantz、Cambridge等便宜音响;亚洲人都是大金主,像Naim这种价位居中,不豪华不光鲜的东西又很难吊胃口。其实,我认为Naim与Linn是卖给聪明人的,因为他们的东西几乎用不坏,声音也不会因潮流演变而淘汰,他们的固执真的有道理。


图片附件: x200622016040.jpg (2006-5-23 20:59, 4.13 K)



Naim自己不生产LP设备(他们都搭配Linn一起销售),不过他们却一直是模拟音源的拥护者,直到现在,所有Naim的扩大机仍然看不到CD的标示。形势比人强,当新推出的CD/LP软件比例达到数千比一的时候,Naim也不得不投入数字器材制造,他们第一部推出的产品是超高价的CDS,采电源分离式设计,也从这个时候开始,Naim缔造了好几项「固执记录」:

一、坚决反对将转盘与数类转换器分开,即使最高价的CDS也是一台完整的CD唱盘。Naim的数字工程师Roy George认为S/PDIF规格根本就有问题,传输的界面也有问题,与其大家吵来吵去争论ST光纤、AES/EBU与BNC同轴何者为优,干脆就通通不要用。把转盘与DAC装在同一个机箱中,使用同一个震荡器提供的时钟讯号,也没有Jitter的困扰。看到Krell、Mark Levinson、Sonic Frontiers、Theta等几家主要的数字厂商纷纷推出一体式CD唱盘,Naim说不定抱紧棉被哈哈大笑:早告诉你们了嘛!为了避免消费者受不了广告诱惑而移情别恋,Naim连数字输出都不装了,想找一部数类转换器回来争风吃醋?门都没有!

二、绝不采用花俏而不实际的设计。最贵的CDS面板上有六个操控按键,CD2与CD3则只有停止、播放、前一首、后一首四个按键,简单到连幼儿园小朋友都会操作。这样朴实的风格在任何一部Naim机器上都能找到,也没有人抱怨使用不便啊。至于需要聪明的地方,就交给录音卡座/前级/CD通用的遥控器吧,顺带一提,Naim的遥控接收相当灵敏,因此放在墙角书堆中也没关系。机箱也是一样,Naim设计了口字型的机箱给他们的机器使用,零组件就直接套在里面,简单却非常坚固,在上面压个一百公斤都不虞变形。CD3考虑到成本因素,机箱比较简化一些。

三、不盲目赶流行,我们可以从DIN接头与老式的数字线路暸解Naim的独特见解。包括已经被CD2取代而停产的CD1在内,所有Naim的CD唱盘全部都采用十六位/四倍超取样设计,他们认为CD的规格不过才十六位,扣除上下两端的非线性区域,经常使用到的资料不过才十四位-甚至更低。记得十八位芯片刚推出时,就有人说:真正线性的十六位,要比非线性的二十位更实用。的确,Naim使用了Philips特别精选的TDA1541 S1皇冠级芯片,规格显示它在-90dB的低电平处仍有低失真的特性,数字滤波也是Philips SAA7220四倍超取样芯片,它们全被固定在一片悬浮避震的线路板上。老归老,只要提供稳定且干净的电源,十六位芯片也有不错的表现,CD2从400Hz-20KHz频宽内Jitter的RMS值只有55 Picosecond,就是个很好的说明。至于DIN接头,Naim曾对香港、新加坡等地新代理商的抗议提出说明:台湾已经跟我吵了十五年,我还是认为DIN比RCA接头好。不追逐潮流,才是Naim可贵的地方!为了让全世界各地经销商信服,Naim在工厂中摆了两部一模一样的扩大机,一部装DIN头,一部装RCA头,欢迎大家比较声音。结果试过以后,大家都乖乖闭了嘴,DIN无论是稳定性与声音表现都远超过RCA头。5 Pin的DIN头其实只用到三只脚,左右声道各一,另一只脚接地,类似XLR平衡接头。由于接触紧密且面积大,阻抗特性不变,地线又独立(使用中可以直接拔起来而不会有碰的巨响),光从这些方面来看好处就已经不少。CD2或CD3都提供一组英国Chord制造的DIN转RCA头的讯号线,方便其它非Naim扩大机玩家使用。本地代理商也提供DIN头让音响迷换用发烧线,我想说不定把前级也换成DIN头会更好一点。说到不赶流行我还想到一点,早期Naim 1综合扩大机所用的电容,都是超过十年的旧货,不要怕它们,将这些电容换上名牌补品以后声音还真是难听。十六位芯片与DIN接头,是Naim对声音有所坚持的具体表现。

四、不大量生产,设计音响是一种哲学,制造音响则当成一种艺术。尊贵的劳斯莱斯汽车,当工人亲手完成水箱栅栏之后会留下签名以示负责;经典的Sonus Faber Guarneri Homage喇叭,老师傅同样会在豪华的说明书内签名来分享创作的喜悦。Naim虽然没有这么啰嗦,但他们不像传统生产线,一部机器经过许多人共同组装完成,Naim工厂内的每一个人,都具有把机器从头到尾装配完成的本领。这么笨的方式费时又费钱,Naim却认为唯有如此才能确保品质一致,久用不坏。

从上述的说明大概可以暸解,什么样的人会购买Naim?不会是打电动玩具长大的新新人类(除非哪天复古风潮吹向音响界),不会是理论至上的科技派人士,也不会是追求名牌时尚爱美族。Naim都卖给了一些不喜欢换机、不喜欢复杂、不喜欢故障、不喜欢刺激的真正音乐爱好者。不会有人拿劳斯莱斯来飚车,同样的不会有人拿Naim去斗机,但要论到宁静舒适与气派,劳斯莱斯当仁不让;要论顺耳耐听与音乐性,Naim也毫不客气。因此以下的文字我不打算替Naim在Hi-End领域找出一个排名,而着重在CD2与CD3两部CD唱盘的差异表现。

结构大同小异,CD3的价值价格比最高从外观看,CD2与CD3几乎一个样,CD3比较薄一点,轻一点,电源线是固定的,除此之外像极了双包胎。事实上两部机器的内容有百分之八十以上也都相同,拆开比较时,直觉印象就是弟弟CD3蛮划算的。两者所用的传动机构都是飞利浦CDM-9,但经过大幅的改装。原本我以为那独特的旋转式抽屉是自动的,弄了老半天才明白需要用手拉开,播放时还得用手推回定位才会动作。最早Naim的CDS使用上掀式设计,厂方很满意,但顾客反应使用不便,所以他们重新开发了此独一无二的抽屉。整个抽屉由金属制成,CDM-9悬吊在里面,加上超轻质量的唱片镇以后,同时拥有了抽屉式与上掀式的优点。由于有抽屉与机箱的双重避震,Naim说麦克风效应干扰比传统方式少了40%。

Naim支持轻质量唱片镇(事实上飞利浦的白皮书也清楚标示唱片镇重量的限制),大而重的唱片镇看来壮观且安全,使用时却会让马达负荷吃紧,使用更多的电源,同时会将震动传到CD片。不过CD2与CD3的唱片镇实在又小又轻,粗心的我有两次就不小心让它们「飞」到机箱里面。两部唱片里面都只有一块线路板,数字部分完全相同,模拟部分才有一些差异。CD2使用PMI OP42来做电流/电压转换,直接交连的模拟输出级每声道也用了两颗OP42串叠工作,左右声道的零件全部配对挑选过。CD3将所有PMI的Op-Amp改为Burr-Brown OPA604,其余大致相同。差异比较大的是电源部分,CD2使用了英国Holden & Fisher的上等环型变压器,各两个10,000与4,700μF的英国BHC滤波电容,TO-220封装的晶体稳压总共有六组。CD3变压器较小,滤波只用了两个10,000μF的电容,稳压也剩下四组。

兄弟阅墙龙争虎斗,还是CD2的表现略胜一筹 试听时大部分使用Sonic Frontiers Line 2前级,因为它才有RCA输入可与Naim配合,后级以Pass Lab Alpha 5为主,喇叭则有Genesis II.5与Sonus Faber Guarneri Homage。由于讯号线无法更换,所以无法报告CD2与CD3在这方面的潜力。倒是电源线部分有一些发现,最近台湾引进天价级的美国NBS蛇王线,最顶级的Statement一条电源线要卖八万多台币,次一级的Professional也要六万多台币,当然只有超级Pro才能染指它们。我试着用一条NBS Professional电源线插在CD2身上,才一转身,发出第一段旋律的剎那间,怎么整个都不一样了?CD2整个长大起来,隐然有Theta的味道,圆润又像Sonic Frontiers,的确太神奇了。我不会推荐大家都这么疯狂,NBS有比较便宜的「Dragon Fly-飞龙」系列线材,国外评论说依然有NBS顶级线材的味道,有兴趣不妨尝试看看。CD3连电源线都不能换,用家就专心听音乐吧。

在不做A/B比较的情况下,CD2与CD3的个性不太容易分辨出来,它们的频率响应都不是拉得很开,低频比较轻,高频比较暗,中频不突出,细节与解析力普通,动态比较温和,节奏感很好。这样的印象来自与Theta GVa等高价数类转换器的比较,如果与其它十万元级的产品放在一起,差距就不会那么大,应该有的音响特性,Naim并没有减损什么。只不过把CD2与CD3拿来竞赛一番,CD2还是明显的要胜出一筹,我猜想OP的影响还是其次,电源才是主要的关键所在。拿着放大镜挑毛病,真正差异并不是那么大 CD2的低音凝聚,线条干净,回放鼓声与低音提琴有更好的冲击力与微动态表现。音场则明显要宽了许多,舞台轻易可以拉到喇叭外侧,连带的CD2听起来比较开阔广大,视线自然通透,堂音的流动明显,更具有Hi-End音响的架式。除了宽度外,CD2的深度也更远了,小提琴协奏曲中独奏者与最后排定音鼓的位置多了一米,因此压迫感消失了,层次与定位不知不觉的浮现出来,简单的说就是画面变立体了。高频段CD3的延伸好一点,虽然规格标示都一样,但CD2的人声气音较少,小提琴高把位较圆滑,钹声与三角铁却是更具实体感。有一点一定要说明,CD2比CD3高明的地方,全在于一份难以形容的自然感,那是由巧妙的高中低音域平衡与轻松流畅所构成的,它会让聆听者觉得:音乐本来就是如此。以个性来讲,CD2趋向斯文端庄,表情细致。 CD3个性比较接近男孩子,大而化之,孔武有力是它给人的第一印象。仔细分析却发现CD3不是真的有力,它的低频段较柔软,量感比较丰富,线条蓬松一点,控制力没那么紧密,但表现弦乐器时反而带来规模更大与演奏者更多的感觉。换上一段注重节奏的Fusion录音,就能知道CD2终究还是哥哥,低频往下的延伸多了一份权威性。低频如此,高频也是一样,CD3的延伸比较受限,中音的上段少了一丝澄清无染的视觉感受,所以透明度也不如CD2,连细节似乎也受了影响。CD2的高频坚实还带着一份重量感,CD3重量感减少,小提琴的板子声不明显,强音时毛边会多一点。再说音场表现,CD3比较趋前,宽度与深度皆不如CD2,管弦乐团的气势相当,对音乐厅空间描绘就比较弱了一点。整体而言,CD3就是缺少CD2那样的自然流畅感。我花了很多时间比较CD2与CD3的差异,好不容易归纳出上述的结果。这里要提醒读者,其实两兄弟的差异并没有那么大,文字里的「比较」常常是吹毛求疵用放大镜来看的。单独只听其中的一部,连我也不容易指出谁是CD2,谁是CD3。这么说来,CD3还是划算一些啰?是的,我一直认为CD3更适合推荐给多数朋友使用,如果你的预算不成问题,CD2甚至CDS则是高段的选择。

坚持模拟的Naim,连CD唱盘都有LP的味道规格上标示CD2与CD3的高频只到18KHz,你瞧,这又是Naim保守的具体呈现。不过放心,这里的18KHz是±0.1dB的理想线性状态,再往上还是有,只不过开始缓缓下降了。这样够用吗?要知道六○年代录音所用的麦克风与录音座高频响应都很少超过15KHz,有人会指责Mercury或RCA的录音不延伸吗?有人会嫌LP的泛音受限吗?没有错,从规格标示就能知道一家厂商负责的态度,Naim认为这样已经足够把CD里的音乐讯息传递出来,其它的枝微末节就不是那么重要了。再举一个例子来说,利用Genesis大喇叭听音乐,经常都能发现录音里隐藏了许多连录音师都不知道的极低频噪声,有些是器材的辘声,有些是麦克风的回授振动,有些则是空间的共鸣。客人来访时,我偶尔会拿这些唱片吓吓他们,但对欣赏音乐而言,这些极低频噪声并没有任何意义。同样的,Naim不将规格定为0Hz-20KHz±3dB,因为他们知道音乐并等于数字。对Naim来说,音乐就是听起来很平静、舒畅,没有压力的。太多高价数字器材做不到这一点,包括我自己使用的Theta GVa在内!它们也许细节多得房间装不下,音场大得像棒球场,巨幅动态出现时无人可挡,或者高频飘逸回转直上云霄,但要论到轻轻松松,温和柔美,这样的目标反而是越来越远了。MBL 1611、Linn Karik/Numerik都有类似的美感,在它们的世界中,数字与模拟的鸿沟快要看不见了,Naim两部CD唱盘也一样,它们像好鼻师,以灵敏的嗅觉专挑好吃让你享用!
TOP
3#

围观看看学习。。。
CLK发烧信号线!
淘宝: http://shop35466467.taobao.com
TOP
4#

以简御繁,跨进数字新时代 :Naim SuperNait合并功放
发布: 2008-3-10 11:05 来源:影音中国
文/王比利





来自英国的Naim,多年来旗下不管是哪一种产品,外观一律走低调的极简主义路线,甚至连产品的功能,一向也是极度简化,因为在Naim的品牌观念中,能够传递出他们自己也愿意在其中生活的好声音,才是最重要的核心价值,至于其它过于外显的装饰或是功能,都只是其次。除了外观上调性的统一,Naim最著名的坚持,恐怕就属他们对DIN端子的偏爱,多年来他们的产品不管是入门级的Nait还是Reference等级的前后级组合,都只使用愈来愈少见的DIN端子,一直到创办人Julian Vereker在2000年过世之后,这项坚持才被打破。对音乐性的彻底坚持型塑了Naim的品牌形象,也为她自己建立了一群死忠的拥护者,除了独特而浓郁的Naim之声紧紧抓住这一群嗜好音乐的Naim迷之外,Naim在产品线的规划上,也有其独特之处,大多数的扩大机都可以和自家的扩大机或是独立的电源供应器结合升级,因此之前的投资完全不会浪费。


外表简洁 内在万能


虽然Naim依靠自己独特的音乐魅力打下江山,到了二十一世纪却和所有的传统音响厂家一样遇到数字音乐网络化的冲击与挑战,于是我们在Naim新一代的Reference系列综合扩大机SuperNait看到Naim成立以来另一个新的转折。SuperNait基本的设计意念依然维持Naim一贯以简驭繁的概念,但是比起2000年开始顺应时势加装RCA端子,这回可以说是全然张开双臂拥抱网络与数字时代。在简洁的外表下,SuperNait从Naim的顶级扩大机和CD唱盘撷取菁华,一一塞进和一台机基本款标准尺寸CD唱盘般大小的机身内。扩大机里面内含DA转换功能,当然不是新想法,在所有的AV扩大机上面,早就是标准配备,但是在两声道的领域,却比较不常见,毕竟如果品质比不上单一DA转换器,或是唱盘里的DA,不免有画蛇添足之嫌。


除了内建最高规格可达96k/24bits的DA译码功能,SuperNait对网络与数字时代最大的靠拢,其实是前面板的3.5mm的讯号输入和耳机输出端子,这种随身机规格向来跟所谓的Hi-end音响圈无缘,然而MP3对于音乐产业兴替所产生的影响,已经让八九成的唱片销售移转到网络,音乐的载体也从光盘转往记忆卡或是硬盘,而这些随身小机器,用的就是3.5mm的端子。尽管大型的RCA、DIN甚至XRL在音质上有其优势,但是3.5mm端子却已经是数字音乐聆听上的大势所趋(纯粹从比例上看),于是一向保守再保守的Naim却在这里充分发挥了英国佬的极端手法,大胆切入新世代的数字回放领域。


老实说,在本刊放满了各式Hi-End器材的视听室看到这两个端子,不禁愕然,但是仔细一想,辛辛苦苦在iTune或是其它MP3软件上面分类编排好的曲序,如今只要透过一条3.5mm的讯号线,就可以将随身听接上家中的主系统聆听,再也不用忍受那些号称造型美音质佳,但是实际上只能发出扭曲声音的MP3组合音响,的确也是美事一件。当然SuperNait的企图不仅于此,从后面板上挤的满满的各式输入输出端子,可以看出Naim想以这部综合扩大机作为立体声聆听系统核心的庞大野心。六组模拟加上五组数字输入,数量相当惊人,Naim甚至还想象有人依然使用录音座,于是也有Rec Out这种现在看来仿佛史前遗迹的输出端子。换句话说,不管你的讯源以及录音工具是传统的录音座,还是MP3,Naim期望SuperNait是音乐回放系统的Hub,一切由此连结、切换。在功能上,SuperNait在Naim家族产品中虽然独树一格,但是依然可以透过后面板的扩充端子,加上外加电源、输出讯号到后级、单独输出低音讯号等等,而这些自然是透过Naim最爱的DIN端子来连结,虽然SuperNait看似一部进可攻,退可首的弹性机器,但是须切记,一切依然还在Naim的圈圈里面打转。


十足用料 力求好声


SuperNait的功能复杂,但是前面板依然维持Naim简洁低调的传统。最左边是音量旋钮,再来是没有刻度的平衡旋钮(这也是传统之一),中间是打开电源之后会发光的logo,右边是上下两排的输出入按钮。SuperNait可以另加遥控组件,因此在控制音量和平衡的Alps可变电阻上都加上精密马达以备驱动。除了由代理商提供的SuperNait,蒲总编辑还特地从家中带来Nait 2作为比较之用,笔者个人在学生时代也曾经长期使用Nait作为聆听的主力,因此对于Naim的传统声底算是十分熟悉。但是隔了十几年之后新推出的SuperNait,早已非昔日节省成本压低售价的小功率综合扩大机,这点在搬动SuperNait的时候,就有深刻的体验。因为这部相对于售价显的十分小巧的综合扩大机可是十分沉重,拆开外壳一看,硕大的特制环形变压器说明了重手的原因,这颗客制的变压器几乎占了机器内部一半的空间,因此在电流驱动力上对于额定的每声道80瓦输出自然游刃有余。除了硕大的变压器引人注目,围绕在旁边的九颗大电容也让人印象十分深刻,四颗大颗的容量高达40000μF,五颗小颗的也高达23500μF,足见Naim为了让SuperNait拥有充裕的推动力下足了本钱。为了让数字转换和放大电路之间的干扰降低,SuperNait的DA独立在主要的线路板之上,在使用模拟讯号时,也会切断数字线路的供电,俾使干扰降至最低。


在试听的过程中,总共搭配过4对喇叭,最后以表现最优异的AE1Classic作为定稿。和AE1搭配虽然不若搭配Naim自家喇叭般有卓然成一家言的完成度,但是不管是简洁低调的外观或是声音的契合度,却都有一种佳偶天成的感受。所用的讯源则最近颇获好评的Esoteric X-01D2,虽然价格超越SuperNait两倍有余,但是纯净的音质正可以作为高标准的参考讯源。


这回试听,笔者从寻常聆听的各式音乐中挑出三张唱片,分别是萧提版的马勒第六号交响曲、美艺三重奏的海顿钢琴三重奏全集第一张,以及EMI Debut系列里一张男低音艺术歌曲选集,由新生代俄罗斯男低音Rodion Pogossov担纲演唱。这三张唱片其实已经包含一般古典乐迷聆听音乐最常遇到大中小三种演出规模,大者如马勒的天崩地裂,温婉如美艺所演奏的海顿钢琴三重奏,必须和谐、亲密,甚至洋溢着高贵的愉悦感,或着低切悲怅如Rodion Pogossov和着Malcolm Martineau所弹奏的琴音,唱着拉赫曼尼诺夫的歌曲「喔,求你别离开!」。如果Super Nait在杂志社不算太大的聆听室内可以将这三种规模的演出适切诠释,那应该就已经轻骑过关。


优异的低频控制力


从马勒第六号交响曲一开头弦乐低音部威猛的齐奏,不过几个小节,即可知道SuperNait对喇叭的控制力十分优异,AE 1的低音单体并不大,因此要挤出大量的中低频,需要颇大的驱动力驱策铝合金单体在失真边缘努力作工。这个组合所诠释出来的马勒,比许多更大型的组合更近似音乐厅中哪种不易捉摸的低频感受,过量的低频虽然令人心底骚动,其实却不是音乐家的本意。而SuperNait在此表现的有节有守,再暴力的乐段,细节都能交代的十分清楚,乐器的质感也能和其形貌同进共退,其实相当不容易。当我们播放起味道截然不同的海顿钢琴三重奏,向来以录音室鉴听喇叭闻名的AE 1突然开始唱起歌来,美艺三重奏数十年合作的默契,将海顿最甜美的讴歌拉奏的无比融洽而动听,飞利浦唱片的室内乐讲究的不是拳拳到肉的细节纤毫毕露,而是乐音中的和谐,或者说是起码坐十五排之后的位置,舞台上的演出已经和前后左右的反射音混合为一体的那种况味。是的,笔者在这里听到了那种况味。至于,如果你想要努力去分辨出大提琴更确切的位置,甚至拉奏大琴提的Greenhouse把位的变化,对不起,飞利浦没打打算透露这些给你,那SuperNait能帮你多窥看一点舞台上的动静,像是钢琴踏板没踏好的杂音?当然也没有,虽然SuperNait能够让AE 1唱歌却不代表她会虚拟,或是刻意去强调音乐中不该突出的细节,而这说明了她的工作线性控制的很棒。


最后阶段的试听,除了俄罗斯声乐家Rodion Pogossov低切歌声,另外搭配蒲总编辑所推荐两张音响性较为浓厚唱片试试SuperNait的HiFi素质。其一是老牌的发烧片Mercury的HI-FI A LA ESPANOLA,其二是日本女高音Norie Suzuki的歌剧选萃「Soave」,前者爆棚场面很多,自然再度考较SuperNait对于复杂场面以及大动态的控制力;后者是收音之后在后制过程中大调味精的流行派歌剧名曲,但是录音是那种纤毫毕露型,要用力挤出SuperNait的吃奶力以及考究其是否具有放大镜般的细节描述能力,这两者应该就是浦总编辑推荐的用意吧!HI-FI A LA ESPANOLA的音乐就像西班牙般热情,录音只是打工性质的罗彻斯特乐团,在指挥Fennell的驱策下也奋力挤出艳阳般热力,三角铁凌空划过,音场的纵深瞬间跟着拉开,很过瘾。而Suzuki小姐在后制拖累下,仿如误入KTV的女高音,声音美则美矣,却不是意大利歌剧真正的味道,那浓重的Echo反而像是在歌舞伎町的一町目窄小的街道当街唱歌,带着俗艳。从SuperNait出来的Suzuki小姐,没有因此变的清丽,依然俗艳不耐久听,这是音乐本身的调性,扩大机只是如实放大送出。


结论


在笔者的心目中,一部好的扩大机应该像是隐形的侠客,只有你刻意需要他的时候,才现身,其它的时刻应该安静工作,伺候喇叭尽情高声歌唱,再严苛点,甚至也不该太过发烫引人注目。SuperNait,虽然冠上了Super之名,应该只是Naim期望能够与目前Nait 5i区隔,其实她还是一部实实在在的传统Naim机器,低调,提供好声,好音乐。即便是想要跨进二十一世纪网络肆虐的数字音乐世界,步伐依然保守稳健,只是轻轻往前踩了一小步。而如果,你就是和Naim一样,一日不可无音乐,却又贪恋iPod的美感与方便,甚至期望iPod也出好声,那SuperNait肯定是你的菜。又或者家中立体声系统历史悠久,无比复杂,既需要整合又想升级声音,那么就是SuperNait了!(ICE)
TOP
5#

欢迎补充
clk大侠
TOP
6#

Naim的cd player設計方向Naim音響公司採用大部與釵h低檔機所用的相同的集成電路,作出了價值高達3000英磅的cd唱機。該公司的創始人Julian Vereker的說法如下,音響工程是最難解決的電子學課題之一,“必須處理15種8度音和100dB的動態范圍”。他的音響獲得這些指標的方法,是以系統來消除薄弱環節的問題。Vereker說,包括大部分數字電路的芯片組並不是薄弱環節。 該公司採用的是菲利浦公司的晶片組,包括解碼器,偵錯電路,數/類(D/A)解碼,伺服驅動器以及雷射讀取晶片,Vereker說“我們假定,菲利浦公司當時在設計這些晶片時,很明白這些晶片將用來做什麼,我們相信他們的設計”。這與其他一些音響公司在努力改進性能時,總是把眼睛盯住所用的器件和技術的來源形成鮮明的對比。雖然有的公司已從器件方面得到了些好處,但另一些公司從中尚無所獲。

然而,Naim公司卻把眼睛盯住整個音響系統,這樣能得到顯著的改進。值得密切注意的一環是D/A轉換器後面的抗擾頻(antialiazing)濾波器。D/A的輸入信號頻率為44.1KHz,位元數為16位。由於音頻帶寬僅僅延伸到20kHz,所以,有人相信,要把數字量化(噪聲)移去,只需要簡單的類比濾波器。

事實上,類比濾波器可完成更多的任務:對付急劇的下降(Steeproll off)的幅頻特性,Naim公司採用了七極點設計的濾波器。這樣做有兩點理由。第一,雖然20kHz以上的頻率,理論上不是音頻,聽不見,但威克爾相信:高頻噪聲對音質有影響。第二,電路的數字部分引入了顯著的相位線性誤差。即使不發生錯誤,也會產生某些奇怪的效應。還有就是要正確感受到聲音的空間立體效應,兩路立體聲通道的相位必須匹配。

該濾波器由標準運算放大器做成。Naim公司的工程師測量了數字晶片的性能以及計算類比相位響應的數據。從中他們開發了一種濾波器,在整個頻率范圍內,可產生接近線性的相位響應以及平坦的頻率響應。Naim公司在cd唱機的開發中,一個起重要作用的因素,是顫噪聲(Microphong)效應的識別。Vereker觀察過去所用的集成電路,除了發現硅器件對振動靈敏外,其他未發現什麼問題。單個晶體管一般無問題,但公司已避免採用運放電路,因為當輸出端噪聲顯著時會出現振動。

cd唱機的設計除了採用集成電路外,又別無選擇,按Vereker的說法,所用的大部份數字芯片都有顫噪聲。解決辦法是把印制電路板用彈簧將它與激光唱機底座在機械上隔離開來。細心設計的三支彈簧將會把產生的振動阻尼掉。

將激光唱機的轉盤隔離也是必要的,因為激光的聚焦情況以及轉速都可能受振動的影響,順便提及,彈簧需要很仔細地選擇,因為最後受阻尼的振動並不一定為伺服驅動器或光拾音器電路時間常數的子諧波(submultiple)

Naim公司進一步採用了夾緊的設計,將激光唱片保持固定在轉盤上。釵h廠家採用了牢固地夾緊措施來保証無滑動。但是,這樣卻能很可能把伺服電機的振動傳送到光盤。Naim公司採用光磁夾緊(light magnetic clamp)方法來保持光盤既足夠牢固又能使振動的影響減到最小。Vereker借助於實驗:把機器固定在實驗室的實驗台上,測量激光唱機的輸出頻譜表明,當電路板有彈簧時,噪聲跌落40dB,這是對那些認為把注意放在降低振動上是陳腐的觀點的一種駁斥。

另一種潛在的薄弱環節是電子電路的定時。Vereker說“在類比電路中要處理頻率和幅度,但在數位系統中,處理的是時間”。他估計在cd唱機中的定時要精確到10的負九次方秒。當信號被重復計時時,誤差會導致產生晃動,從而使音頻輸出發生畸變。

時鐘本身是石英晶體,因此沒有問題。但是印制電路板的布局是重要的,因為長的引線或電路走線會引起時延。Naim公司在它的印制電路板布局,減少尺寸以及合理走線方面花了很大精力。射頻設計所用技術和方法都使用了。最值得注意的是採用大量的彎曲走線來減小急劇的阻抗變化。

電源噪聲也是對數字信號有影響的。首先Vereker假定,cd唱機並不需要像類比放大器所需的低噪電源(在類比放大器中,電源噪聲直接成為音頻噪聲)。但是,電源噪聲竄入數字信號將會產生顯著的定時誤差,使音頻輸出發生畸變。要克服這些,歸根到底cd唱機必須要用合適的電源,它在性能上要與最好的類比系統所用的電源等效。

雷射頭是cd唱機中的另一個要求嚴格的器件,盡管菲利浦提供的電路工作得不錯,但考慮到它們集成在系統中,潛在的問題還是有的。cd唱片有一系列的凸起部分,這是在壓制時產生的,它代表了音頻信號。盤的表面是鍍的,所以反射性能很好。

來自紅外線二極管的光經聚焦射在唱片上。當光射中鍍銀表面的平板時,光被反射回去,但是,當光射中凸起部分時,光就被散射,檢測器接收不到紅外光線。於是,當散射光能從雷射轉盤機構的其他部分反射回來時,問題就發生了。這些光大多沒有什麼影響,但是,常有足夠光到檢測器,從而引起誤差。

這種誤差對音頻信號的影響是難以定量表示,但人耳的感覺卻是很清楚的,Vereker把它的作用描述為使聲音像敲“破銅爛鐵”(“brash and clangy”)。解決的辦法是把紅外吸引塗料塗在有問題的地方,因為在正常的機械運轉時,塗料可能被頻繁地碰觸,這樣會降低塗料的吸收性能。

Naim公司把激光唱機作為一個整體來設計,反映了系統設計師有價值的戰略眼光。集中在系統元器的精力是很少的,因為元器件已經工作得不錯,這時從重視其他方面可得到更顯著的收益。Naim在超級Hi-Fi系統方面的聲譽卓著,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很重視注意到一些細節。總之,凡影響音質的每個環節都要進行分析,試驗和評價。

我們需要把系統作為一個整體來理解,凡影響最終性能的每一方面都要進行分析,試驗和評定。對系統設計來說,把眼光隻盯在對性能有最顯著影響的元器件,常常不是最佳的方法。
CLK发烧信号线!
淘宝: http://shop35466467.taobao.com
TOP
7#

这些算不算niam提价的原因?
呵呵
TOP
8#

看看听听想想,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发烧新兵,CD尚未玩好,又开始折腾LP
TOP
9#

坚持并不一定说明是正确的

为什么不能是在 24,192的基础上坚持自已对音乐的理解和调较呢

坚持音乐的理念并不影响科技的进步的

世界也不会因为他的坚持而不进步的

很多英国的人是很固执又蠢的
体会身体内在的天籁之声!这是终极的发烧!
TOP
10#

naim 已经大大改变了,适应新的数码时代!
从2007年的supernait 开始,naim进入了崭新的数码时代!
hdx
ndx
ndac
naimuniti
unitiqute
unitiserve
陆续出来的设备都是数码化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