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naim收集贴 [复制链接]

查看: 20429|回复: 61
51#

为了收藏,顶一个
TOP
52#

原帖由 zunertel 于 2011-11-17 22:18:00 发表
Naim太过保守,设计上没有平衡输出绝对是败笔,市场是在发展的。

所以,Naim这几年的业绩不理想,现在只能被focal收购


尽管业绩不良,可人家的价格却非常坚挺.欧洲人真会做生意,好像奢侈品的买卖决不降价!
TOP
53#

漁樵耕讀 拓樸音響黃智鈺
劉漢盛

與黃智鈺談畢,他說他的需求其實很簡單,就是喜歡音響喜歡音樂。他也不期待能夠賺很多錢,就像古人能夠打打魚、砍砍柴,維持日常生活。晚上則看書度日,這樣的人生就很有意義了。沒錯,人一生如果能夠鍾情於一件事情,盡全力去做好它,也就不枉此生。拓樸音響規模很小,產品也是有一搭沒一搭。但是他家所做出來的東西不是大量生產的產品,而是黃智鈺的作品,那是他智慧與哲學思考匯集而成的個性化作品。
一、請向音響論壇的讀者介紹您以及您的公司
二、當初是什麼理由促使您進入Hi-End音響工業?
這二個問題我一齊回答,因為它們互有關連。我在學生時代就對音響很有興趣,後來會進入「音樂與音響」雜誌也是想開拓視野。記得當時在台北博愛路有一家華府音響,店裡有一件機器引起我的興趣,那就是McIntosh。藍色的表頭,黑色的玻璃面板,非常高雅漂亮。別人可能關心聲音怎麼樣,要多少錢。而當時身為專科學生的我根本買不起,不過因為學的是工程,所以對這種器材到底怎麼做出來的深感興趣,怎麼會有人有這種才華去做出這麼有魅力的器材?也因此心裡一直很嚮往。直到現在,老實說,雖然McIntosh的聲音不一定為某些音響迷所認同,不過我覺得它還是實力派的產品。有如果有機會的話,有一天我還是會買一部來收藏。
畢業後大約半年時間在一家電視製作公司任職(當時製作『綜藝一百』),由於覺得興趣不合,因此就離開了。基於學生時代我就曾以筆名投稿「音樂與音響」,寫Luxkit的文章。離職後就跑到雜誌社求職。在雜誌社遇到梁中鍔,他見到我就說我們正在找你啊,既然要找工作,那麼來上班吧!。就這樣我進入雜誌這一行,那時大概是1984年吧。
當時對雜誌完全沒概念,進去的第一天剛好雜誌社從杭州南路搬到信義路,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搬書。後來從助理輯採訪等工作開始,也幹得很起勁。日後被調到「音響技術」。老實說當時「音響技術」已經遭遇問題了,不是財務問題,而是路線問題,當時的創始人梁清一已經把興趣轉到電腦上。時代逼著你不得不從音響DIY轉到別的方面,開了幾次會後,決定停止「音響技術」而轉成「高傳真視聽」。轉型「高傳真視聽」之後,我任副總編輯。雖然年紀很輕,不過資歷還算完整。大約三、四年後,我又回到「音樂與音響」任總編輯。
在「高傳真」任內,我最自豪的就是「我們要走出去」。當時不比現在,國外廠商來得少,也少有產品發表會。我決定要走出去,不僅是去採訪日本電子展,美國CES,還要去採訪國外廠商。其實,這些動作就是因為好奇:你的東西是怎麼做出來的,你的想法到底如何?不過,老實說大部份廠家都是應付而已,只有少數幾個廠家能夠真正告訴你我的東西是怎麼做的,我的邏輯是什麼。
總結的說,我會進雜誌社,其實就是為了想要製造音響而做準備。為了製造音響這件事,第一天上班我就跟梁清一吵了一架,因為他認為這是最沒有出息的事。多年後我們還談到這件事,他說多年前他到美國,看到電腦能做那麼多事,感到很震撼,他看到電腦業的未來,所以興趣就轉移了。當時還是AppleⅡ之前的時代,音響套件生意還很好。不過也可能因為他與套件廠商都很熟,早已看出音響套件只是典型台灣小手工業,遠景不可期,規模也不大,所以想法才改變的。他的看法絕對是正確的,他是台灣少數從最基礎開始把電腦搞懂的人之一。
想想當時最快樂的事就是進入梁清一的辦公室,看著滿牆那些MJ雜誌、無線電的技術等等書就很滿足。第一天見面,我就跟梁清一借書回家看了。當時梁清一看清音響套件市場而離開,多年後我回頭看這件事,也有一種感想:人一生只要找到一件事情能夠鍾情,好好去做,也就不負此生了。有時候,不是每個人都在乎能賺多少錢。
我的電子知識是自學的,學生時代,我的電子學可能就比系主任還好。那個時代他們留洋所學的已經是電腦了,像類比這麼基礎的東西他們並不在意。可以說我對電子的知識是自學的,但是我對音響的見識卻是在雜誌社裡得到的。
從高傳真回到「音樂與音響」這段歷程可說是救火隊。當初「音樂與音響」會辦得好的原因有二,第一是他開風氣之先,當初就只有音樂與音響,唯一的必然是最好的;第二的原因是憑張先生的才華,辦「音樂與音響」可說大才小用。所以它可以辦得高水準。可惜張繼高先生有更重要的事情在做,可說在中期之後就早已不管社務。「音樂與音響」在沒有領導者之下又走了好多年,編輯風格固定,廣告營還算穩定,但是並不好。最後,還是開始虧損。
當時「音樂與音響」已經累賠了好幾年,可說賠掉了好幾個資本額。而如果要論夠資格接「音樂與音響」總編這個位子的人,台灣在我前面至少也有一千人,我是排不上的。為什麼,因為擔子太沈重了。第一是財務上的,已經賠了這麼多年,還有誰要賠下去呢?第二是文化上的,在張繼高底下,到底誰有資格來接這本雜誌?以張先生的資格來講,他是可以出任文建會,可以出任新聞局的人。所以我接下這個擔子其實是那個時代的扭曲。
總之沒人要接,在最後一次開會時,擺明如果沒有人要接就是要停刊了。最後,我跟董事會說,讓我去找一個人,假如這個人願意接手,財務問題可能暫時可以解決。這個人就是承奇的徐文進先生。當時承奇剛崛起不久,在我與承奇徐文進先生的交往下,我認為他這個人是個人物,而不是普通的商人。徐先生聽了我的提議之後,很爽快的說馬上回去與董事會商量。很快的,在二、三天之後就答應了,OK,接下來。
就這樣舒緩了「音樂與音響」馬上辦不下去的困境。財務問題解決之後,就要解決人的問題。當時我建議由林宜勝先生來接總編輯,因為從各方面的條件資歷來說,他都夠資格,可惜後來還是沒成功。就這樣我接下總編輯這個位子。
接總編輯半年之後,我就知道這樣還是做不下去。為什麼?「音樂與音響」已經與時代有斷層了。你想想看,當時的一些老作者有東海大學的系主任、文化的系主任等等,他們恐怕沒有辦法相信他們是在跟一個三十歲不到的總編輯在談。「音樂與音響」必須改變,這之間我們也嘗試變了二三次,但都沒有成功。我也與張先生商討過,可惜當時他太忙,真的沒有時間來顧這邊。記得當時我們連他的「知音人語」都要派人去站崗才拿得到,因為他在主持民生報的「民生論壇」,它的影響力遠大於「音樂與音響」,你說他怎麼會有精神寫呢?
因此,「音樂與音響」名義上有我這個頭,但事實上卻像沒頭一樣,沒有人拉得動這部老車。那麼大那麼重的車要轉向,前面沒有軌道,到底要怎麼走?而且這還需要心理建設,老實講以黃智鈺要去改變張繼高的東西,這是萬萬無法想像的事,所以它還需要很多年的心理建設。
在我接手的幾年間,還是一直在討論一個問題:總編輯到底要由誰來接?後來有一次張先生告訴徐文進先生說,「音樂與音響」由年輕人來做可能會不行,但是由老人來做萬萬不行。由此可見,張先生也是贊成改革的。可惜這個改革來得太晚了。
後期,雜誌的財務有些改善,但並不是靠著雜誌本業,而是靠賣套件,它在財務上的幫助很大。其實那也就是我開拓樸的前兆,因為那本來就是我的興趣所在。只不過繞了很大圈才實現我的夢想,而且是非常意外的實現。
後來,我實在承受不各種壓力,提出辭呈。我當初提出來的看法是這樣的:第一,張先生過世之後,代表那個時代已經結束,在那個時代的好雜誌許多也停刊了,像文星,像婦女雜誌。這代表著上個時代的雜誌無法以舊有的方式走下去。第二個是體質的問題。在當時那麼多本雜誌中,「音樂與音響」的體質最差,負債最多,包袱最沈重,如果該停,第一個要停的就是「音樂與音響」。而且早在四年前或更早,張先生就認為應該要停刊了。對他而言,停掉「音樂與音響」並不是了不得無法接受的事情。後來雜誌一家家停刊證明我的看法是對的。我辭了之後大約半年,承奇又開始做,後來這些事大家都知道了。
三、在過去那些年,有哪些設計者或產品對您產生強烈的影響?
假如跟這個店有關的,影響最強的應該是Audio Note這個品牌與該公司的Peter這個人。他帶給我的影響包括他第一次介紹「Sound Practice」「美聲實作」這本雜誌給我。當時這本雜誌還是影印的,小本的地下雜誌。當時也恰好是我音響觀上的一個分歧點。這麼說好了,我「貴」為總編輯,可以接觸到世界上最好最貴的器材,但始終覺得有一鼓反省的力量在腦海中:我已經是少數能夠接觸那麼多又貴又好器材的人,但是我對那樣的聲音還是不滿意。如果連我都這樣,那麼其他人怎麼辦呢?印證這十年的經濟情況,可以發現那個時代名不符實的產品太多,大家拼命做貴、做大的器材,但是實質上聲音卻不是那一回事。這讓我在精神上覺得很苦悶。
當時,Peter的觀點也與我一樣,他認為當時的音響科技只是「Bigger Technology」。原來十對功率晶體的,增加為二十對。技術本身並無不同,只是功率增大了。而他提出一個思考,叫做「Different Technology」。他們認為,如果要用來為音樂服務的話,思考方式必須不同。所以我常講Audio工程師不能只是一個電子工程師的道理就在這裡,因為問題不一樣。
從六年前我開始看「Sound Practice」,發現裡面那些人講的話不一樣,看事情的角度不一樣,他們提出的強烈批判與反省風格強烈的吸引我,你知道我這個人有很深的批判性格。剛好那時很意外的有一件事發生,有一天一家國產廠商拿了產品來「音樂與音響」找我,我看了之後不客氣的告訴他這種東西有誰要?很絕的是這個人也不生氣,反而說:總編你認為要怎麼改進?教教我該怎麼做?剛好那時是「音樂與音響」二十週年,我就說東西改成簡簡單單、漂漂亮亮、賣便宜就行。就這樣做出二十週年紀念機種。
就是這麼多湊巧的因素剛好合在一起,使得我開始瞭解真空管,以及知道世界上還有一小撮人他們的想法與別人不一樣,對重播音樂的看法也不一樣。所以...哎,簡單講我的人生就是一堆災難與意外,我辭掉總編時真的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只是知道這本心愛的「美聲實作」(當時附在『音樂與音響』裡面)不能讓它停掉,而且它已經收了二年訂閱費,但是卻還沒出滿。於是我就與承奇徐先生商量,不如這些債我來扛,將「美聲實作」獨立出來。
當時很苦啊,前面三期完全在償債,只有支出沒有收入。「美聲實作」是季刊,一年才出四本,廣告無論怎麼拉也無法平衡,就算一個人做也無法平衡。想想看,我白天在外工作八小時,晚上回來自己做「美聲實作」,還要注定虧本,這真是情何以堪?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就想反正業餘來做也不行,乾脆就開店來做。當時也沒有具體的計畫,只是想既然要用於斯,那就要取於斯。開始就想到既然自己裝需要機箱,那就打打機箱供應給自己裝的人。從這裡取得微薄的收入,只要能挹注讓「美聲實作」繼續出刊就好。
機箱之後,再來就是Audio Note的Kit One。這實在是一件傳奇的產品,外表長得那麼醜,但是聲音表現卻不差,全世界對它都有好評。這是第一個奠定拓樸能夠生存下去的產品。
其他影響我的還有Cello的Tom,他也給我很多啟發,他是很實物層面的人。還有,在觀念上也有很多人給我啟發,假如他們真正願意談的話。我是個兼容並蓄的人,並不堅持要哪一個教派。舉例來說,Goldmund的風格也很強烈,他一再強調的就是速度。人家都是大水塘設計,偏偏他就是小電容。可是他也得到他所想要的,他的想法得到印證,這與別人的理論是矛盾的。
TOP
54#

我瞭解、交往比較深的可能是Mark Levinson這個人,他是我見過最Smart的人。並不是因為他懂電路才華,他可能不懂電子。最主要的是他有明星架勢,這樣就已經掌握了許多先天優點,只要他一站出來就吸引人。還有他對音樂的品味與對錄音的成就都很強。不過後來我反而發現在設計哲學上他是我負面的教材。台灣剛接觸他應該是從他的 HQD喇叭開始,當時我們以為他所要的聲音就是某種聲音。可是當我到他家聽過之後,才發現我們對他的浪漫憧憬根本就是搞錯方向。他要的是什麼呢?他是真正原音重現基本教義派,他的器材就是疊起來用起來,要真正能夠有「能力」再生出像現場聽「春之祭」這麼震撼的聲音,這聽起來該是多大的聲音。
有件事情很妙,我去Mark Levinson家時,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這個人名動四海,但是終究還是要被他媽媽罵。有一陣子他蠻落魄的,住在他媽媽家,用Double Performance、Four Amati來聽他自己用DAT錄的現場「春之祭」。我們先不管有沒有失真,就音響的能力來講,那真是Powerful到嚇人,那種音量就像你現場坐在音樂廳前排聽般。後來我檢視他的一些設計,才知道他要的是原音重現音響基本教義的東西,而不是浪漫的東西。很多這種例子讓我重新去理解他們腦袋裡的東西,他們要的東西是不一樣的。
自從瞭解Mark Levinson這個人所要的是原音重現音響基本教義派的東西之後,我必須回頭去思索,是不是每個人都需要這樣巨大的聲音?比如說你需要多大的器材,多大的能量,多大的聲音。而他住在美國康乃狄克州,這樣聽都要被他媽媽罵。換回我們在台灣、在香港、甚至在全世界可能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在家裡享受音樂時,顯然不會是這種型態。當一般人不是用這種型態在接近音樂時,設計者就必須思考,你必須把有限的成本用在正確的地方。你只有這些成本,到底要去買電晶體?或是用在別的地方。所以這裡面就產生了截然不同的二條路線,一條是Mark Levinson,一條是Audio Note或Ensemble這樣不同的路。他們要的是音樂浪漫感動人的力量,但是感動人不需要弄得那麼大聲,大聲是要花錢的,那些都是代表著無限的成本。
Mark Levinson這個人給我一個啟發:這個世界上應該允許有另外的選擇,不是只搞原音重現音響的基本教義。我們可以走另一條路線去感動聽者,後來拓樸走的就是這條路線。
我再舉一個例子,Class'e以前二個老的老闆,他們是少數我去他們家聽過,而讓我覺得好聽的音響,那是種能夠享受的聲音。老實說,走過那麼多地方,我發現許多設計者家裡的聲音都弄不好聽,這種不好聽並不是品味的問題,而是根本上就有問題。Class'e就是比較正面的例子。當時他們確定一件事,就是線路上在同樣技術下十年都沒變,但卻一直在做Refinement的工作,每個細節作很多的研究。同樣的作法也發生在英國Mission身上,他們認為音響的基本線路其實已經沒什麼好動的了,幾十年傳承下來,能夠好好動作的就是這些,唯一要做的就是你怎麼去實踐它。所以他們有Mark One、Mark Two等等一系列的產品。
以上這些例子縮短了我的困惑,因為剛出來設計器材,你會迷失在太多的東西裡面。後來我可以把研究設計時間縮短,這可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結果。我們可以確定有些東西是不必再去考慮的,你要花時間的是在Refinement的工作上。
四、在過去十年間,有哪些產品是您樂意給予現階段最高技藝成就(State of the Art)美譽的?
這個問題我想了一個晚上,在這裡要請你原諒。站在非常理性的產品設計者來講,這個世界上其實沒有所謂現階段最高技藝成就的產品。不過這十年來有些東西對我來講有特別注目的,例如3/5a。我要藉這個機會澄清一下,3/5a一則被神話,一則被矮化,這是不怎麼健康的。3/5a幾乎是最小的喇叭之一,在那麼小的體積中,因為智慧的設計,使得它是唯一一對能夠提供一個Hint的小喇叭,也就是說「平衡」,這就是它所有的價值。你也不必去神話它,它沒有什麼飛天鑽地的本事,但它也不是沒什麼勁的東西,幾十年下來印證了它可以存在。
所以我認為3/5a大概是設計史上與金龜車一樣的產品,它的道理可以一直延續下去。
我舉例來講,3/5a後來遇上的對手就是Linn Kan與ProAc Super Tablette,從反面來說3/5a不是最精細,但是平衡性最好。而其他二者在高頻上可以更好,解析力更好,但是平衡性卻不如。所以如果講音樂性,3/5a顯然是一種Smart Design,甚至是一種智慧的設計,它是有用智慧的,而這種智慧顯然是「取捨」的問題。如果你想得到更好的高頻,有許多喇叭可以選擇。但是如果你想用那麼小的喇叭得到一個全景,那就只有3/5a。
3/5a對我的影響就是要用智慧去設計產品,要去想一些不是那麼明顯易懂的東西。後來在我自己的設計裡面,很多東西都是這樣思考的。例如我的300B,本來八瓦的輸出能用的功率就不多,你不必把它放在低頻的再生上,因為世界上能夠再生50Hz以下的喇叭已經不多,你可以把重點放在別的表現上。
第二個讓我注目的產品就是英國Chord擴大機。為什麼我會說Chord擴大機對我的設計具有啟發性?因為它是少數使用Switching Power電源、而聲音又能夠被接受的擴大機。Switching Power並不是新技術,幾十年前就有,SONY也做過,其他許多廠家也做過,但是聲音就從來沒有好聽的,可能當時的技術不夠成熟吧。Chord代表的意義是:第一,它把Switching Power帶到市場,而且能夠被人接受。第二,它是少數先知型的器材。目前電的取得還算便宜,我們還感受不到電的珍貴,所以音響還沒有像汽車發展的歷程。汽車發展是因為石油漲價之後才改變的,今天任何一個3000 CC引擎的能力在以前,連5000 CC的引擎都達不到,因為大家都習慣於浪費便宜的汽油。石油危機以後,加上空氣污染,讓大家去思考要怎麼省油,而且性能還不能差。而音響還沒有發生像石油危機的革命。
也就是因為這樣,如Peter所言,今天的擴大機設計還在Bigger and Bigger。作為一個設計者,我是很反對這種現象的。因為從設計觀點來看,這就好像你用五十噸的水泥去做二公尺的牆。設計是一種經濟學,你用你的知識、所學,去把各種事情安排到實用、安全,這才是設計的最高峰。設計本來就含有經濟學的道理,例如本來二棵樹就可以搭起的橋,你卻要用五十噸水泥去建,後者當然行得通,但是它不是好設計。
現在的音響界由於搭配的選擇較多,就發生了許多怪現象。例如你買了推力奇大的擴大機,但是卻配了一對很好推的喇叭,這意味著擴大機百分之九十的能力都浪費掉了。就算你選的是難推的喇叭與大擴大機,那也只不過是在測試雙方的極限而已。這種路線在我的觀點而言是錯的,而Chord的Switching Power卻能夠把電源效率提高到百分之八、九十,更重要的是聲音卻不糟。
五、身為一位Hi-End的設計者,您認為科技與音樂之間有什麼關連?
它當然有關連,比較簡單的講就是就由科技來服務音樂。如果我們把這種關係弄清楚之後,才會瞭解所面對的事情有多嚴重。你可以做一部磁核共振放大器,那並不難,因為它要的只是精密而已。但你如果要服務的是音樂,一連串事情就來了。例如目前沒有任何的記憶體能夠記憶下馬勒的交響曲,不過這只不過是技術上的問題而已。更重要的事情是音樂是要給人耳來聽的,藉由耳、腦以及它所代表的各種經驗、感情的反應等等產生,這些是目前都無法做到量化的。其實音響的所有基本音響學、心理學在五十年代時就都已經很完備了,沒有什麼新的建樹了。換句話說,音響是個很危險的行業,因為你所研究的東西不知道要服務什麼東西。這也就是目前音響界很亂、發展的方向不定的原因。
音響相關技術想要服務的東西其實是藝術,這個問題很大,它想訴求的東西非常不確定。就好像要你寫程式,但是卻不知這個程式到底要給什麼電腦使用。今天如果設計擴大機時不知道要給什麼喇叭來用,那還談什麼去掌握聆聽者的各種複雜生理心理的反應。
儀器測試有其進程,例如以前測諧波失真、奇次偶次諧波,再後來的暫態反應、瞬間互調失真等等。其實目前的測量方法有點大家都在說謊的感覺,我的意思是如果真要測下去,大家都沒得玩了。儀器所測試出來的結果與我們耳朵所聽到的境界其實還差很遠,所以它最後還是回歸到經驗問題,你很常聽音樂,你的靈魂、經驗裡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感覺告訴你這是對的。九○年代以後,如果你到CES,就會發現某個設計者說我去聽了多少音樂會等等。因為他們發現,除了經驗之外,沒有其他的說服力。唯一的辦法就是接觸真實的音樂,而且還不能很笨的把某個音樂廳當作一個典範,因為每個音樂廳的效果可能會不同。
人類可貴的東西就是你可以從各種現象裡得到一個共識,但是目前的音響發展已經有點背離這種智慧。例如你到許多音樂聽去廳,可以發現它的音色可能是不暗、稍暗或更暗,但絕對沒有「亮」的音樂廳。如果亮就不符合自然,自然界的東西如木頭等等,其高音的耗散永遠比低音快。如果設計者做出亮的聲音,就表示他沒有聽現場音樂的經驗。
如果在設計器材、我面臨要選擇聲音比較亮或比較暗的零件時,我會選擇比較暗的零件,因為它符合自然。其實3/5a也是一樣的道理。所以我認為音響科技還需要很多的研究,而這些研究並不是電子方面的。
六、當您在設計一件產品時,技術測試與聆聽測試哪一項最重要?
這個答案前面我們也涵蓋到一些。Class'e的老闆曾給我很好的答案。他說:就哲學上來看,我們根本不知道我們要測什麼、該測什麼?怎麼樣才會好聽?在設計產品時,儀器測試一定要做,但是你不要高估或低估它。儀器測試只不過是確定產品的基本品管,但並不代表會「好聲」,目前的儀器測試只能保證產品被好好的生產出來。如果你要做一個好的產品,儀器測試一定要做,但是聲音的表現如何卻會反映在設計者的聆樂經驗上。例如以前的McIntosh走的是大塊山水的路線,它所給你的是一個全景,它不會告訴你形體怎樣解析怎樣等等細節,但卻給你整體渾厚的東西。後來音響界走精細的路線,精細到最深層,連小提琴幾根毛不順都聽得出來。其實這並不是什麼錯,而是反映了設計者對音樂的認識。如果你常聽馬勒,我猜想這類人不太可能走精細的路線,因為這種音樂太長了,你不得不用印象式的方法去理解它。反之如果常聽的是奏鳴曲之類的音樂,它可能傾向分析派的。無論如何,一個設計者的技術能力應該能夠反映出他的音樂觀與音響觀。
在此我再舉一例。大部份的音樂在百分之九十的時候都處在低電平狀態,只有百分之十的高潮,因此低電平的表現能力就顯得很重要。而在我的單端小功率擴大機設計中,我所注重的就是Inner seeking,往內求答案,而不是往外求。也就是說,我們這一派所尋求的,就是在大部份(百分之九十)的時間中擴大機的表現是正確的,而那百分之十就留給幾百瓦的擴大機吧!
至於聆聽測試是否最重要?其實這是與儀器測試相互關連的。例如,我們如果聽到一部擴大機很好聽,我還是會上測試台,測測看到底它的規格有什麼不同。我們會試圖去找出儀器測試與聆聽測試之間的關連。
七、當您在調整空間音響效果時,哪些是您認為必須優先處理的?
我常說空間沒有正確的,只不過要找出問題比較少的空間。空間基本發聲的條件要健康,這在目前已經有許多儀器可以測試,一般人有經驗的話也已經可以掌握到八九不離十。記得以前在剛引進TTF空間測試時,我們就發現你聽起來沒有問題時,量起來大部份也沒有問題,我們都已經訓練有素了。
在處理空間時,我有幾個簡單的原則。一般人比較難改變房間的比例,但是如把喇叭背牆弄成硬的會比較好。因為基本上硬的是全反射,你只要找對座標,問題就比較少。而聆聽位置後面要偏軟,這樣比較好處理。如果喇叭有Bi-Wire功能,可以先把高音與低音分開聽。通常我會先調中低音段,聽聽看它濃不濃?此時二喇叭之間的距離或到側牆之間的距離要先考慮。一定要聲音達到濃纖合度才行。喇叭與側牆距離調好之後,才來調前後距離。前後調完再調向內投射角度。如果能夠依循這三個步驟,而且空間又不會很畸形的話,聲音應該都能夠掌握。
八、當您在為新產品作最後的微調時,您喜歡用哪些CD?
我們選測試CD時,經常用的是分類法。例如我們聽小提琴,就要選幾張不同表現的類型,音色在中間的、稍暗的、更暗的。每次都要用這幾張去聽它。假如你聽到原本列為更暗的聽起來都已經很亮了,這表示該器材的寬容度很低,這肯定是不對的。在開發機器時,除了小提琴之外,大提琴,管弦樂、爵士樂等我們都會聽,每次大概要聽個四十張左右的CD。我們並沒有特別用哪一張效果CD來做準,因為你到了客戶那裡會發現許多意料之外的因素。我們只能取大數,依照這個原則,什麼樣的音樂我們都能對應。
九、您的產品有哪些異於別人的特點?
我把產品定位在以設計為導向,少量生產、商業色彩低、具有強烈個性的產品。它們是一種「作品」,就好像服裝或家具等設計師的作品。如果我的東西是產品,我就變成一個作業員,每天在工作台上很快就會厭倦。事實上,Hi-End音響本來就必須具有設計者本身強烈的個性,這也就是日本Hi-End音響搞不起來的原因之一,因為他們都是集體設計。我要說商業色彩低並不代表不要賺錢,而是產品本身要有設計上的意義存在。例如Pass最近提倡的超對稱設計,這種設計會不會被用在一般擴大機上呢?這就是設計上的意義。
再以我的Voyager為例,其實它本來是被定位在工作平台,可以任由使用者去改機去調整,它是給人玩的。可惜並沒有很多人去動手玩,這其實已經違反了我設計的本意。想買我機器的人要先有心理準備,你買的是一部有個性的「作品」,而不是大量生產的「產品」。
十、請給予我們的讀者一些建議,好讓他們能夠正確選購音響器材。
最重要的是瞭解自己。以買車為例,大部份人在買車之前,已經知道自己要買幾CC的車,什麼顏色,多少預算。然而,很多人在買音響前卻不知道自己要買什麼器材。如果連自己都不知道需要什麼,音響店怎麼可能賣給你正確的器材呢?
還有,要認清自己的預算,以預算為出發點去尋找器材,不要一直改變。以CD唱盤為例,我就傾向買便宜一點的,然後每年換。例如買一部一萬元的CD唱盤,每年再升級換更新科技的。這比第一次就買五萬元級,而用了好幾年還划算,因為數位科技一直在進步。
而在音響店試聽時,要用自己的CD、自己的方法來聽。如果你讓店家用他們的CD以及方式來聽,這就好像你被催眠般。道理很簡單,音響店一定會選擇最適合他們器材的CD來播放,你在不自覺間就被催眠。
最後,你要清楚自己想走的路線是什麼?你是想要大塊山水式的原音重現音響基本教義派音響效果?還是要解剖式精細的浪漫享受?例如老AR走的就是大塊山水的音響效果,而目前許多器材走的是精細解剖的路子。把自己想要的音響效果弄清楚,就不會買錯東西。
《音响论坛》杂志1998年11月,总122期之《專題企劃-十年音響十年情-音響論壇10週年》
刘汉盛采访拓樸音響黃智鈺
TOP
55#

绝妙的黄金组合:评Naim SuperNait合并功放+ProAc Response D Two书架箱搭配
发布: 2008-2-01 12:00 来源:影音中国

■ 文/刘健

Naim(名)和ProAc(英国贵族)都是声名在外的英国老厂,当然也是在各大音展上亮相的常客,笔者之前对这两个品牌的产品虽然也都有过一些接触,但却全部是蜻蜓点水,一直未有机会细听。所以此次是第一次正儿八经将它们摆到试音室里聆听,在笔者的心里同样存在许多未知要留待慢慢发掘。

次世代的合并机?
“次世代”的概念随着蓝光光盘的不断推出和PS3的大量出货而逐渐得到强化,它代表了一种未来产品的发展方向。视频行业的这种趋势已经相当明显,1080p全高清分辨率和HDMI传输方式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在音频行业里,许多先驱者还在不断探索当中。Naim全新推出的SuperNait合并功放应该也算是这方面的一种尝试。SuperNait极为强调多样化的输出功能,你或许难以想象,在它细小的箱体上厂方一口气便设置了多达十一组输入端子。SuperNait的背板后面密密麻麻,拥有6组传统的模拟输入,并加上5组数字输入端子,包括同轴与光纤,输入格式从标准的S/PDIF到24bit/96kHz都可以接收。另外,SuperNait更不甘于仅仅充当一部传统意义上的合并功放,在其内部更是首度置入了数字/模拟转换器。SuperNait所使用的数模转换器,绝大部分是直接从Naim的高阶DAC移植过来,这种改变的意义非凡,这样一来,无论是由CD、LP、收音机等装置所传送的传统模拟讯源,还是由iPod、 PC等装置所传送的其他数字讯源它都可以来者通吃。可以肯定的是,未来欣赏音乐的人群当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比例乃是通过iPod这样随身携带的数字播放机来欣赏音乐,通过提高讯源的适用范围,SuperNait无疑可以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目标人群。不仅如此,在SuperNait的前面板上还特别设置了耳机输出端子。Naim为了获得好声,并且不影响机内主要线路的声音表现,甚至还为耳机放大装置了专用的放大线路,等于多装了一套独立的耳放在里面。如果家中配备了多房间系统,SuperNait也装置了双向RS232连接埠,可以轻松进行联机设定。总的来看,对应未来发展数字家庭的蓝图似乎从其身上可见一斑。

Naim Supernait合并功放
●定价:¥52900元
●总代理:威达(852)24182668
●规格:输出功率:80瓦x2;输入:11组(6组模拟,5组数字);Tape输出:2组;Tape输出电平:75mV, 600 Ohms;输入灵敏度:75mV,     47 kOhms;数字输入:S/PDIF升频至24-bit/96kHz;前级输出电平:0.775mV, <50 Ohms; v>J72RX?*输入过载定额(全频段):40dB;    瞬时能力:400VA;电压增益:+29dB;静止消耗:10VA SW UJIZ|= ;外形尺寸:(H x W x D) g3c1m$  :87 x 432 x 314mm。

当然在外观上SuperNait的设计仍然是Naim一以贯之的黑盒子造型,简单实用。SuperNait的主要操控都集中在前面板上,整齐的按钮让操作一目了然。在箱体内部,SuperNait也继承了所有Naim的传统。不仅在电源供应上采超额设计,采用7组独立绕组的特制环形变压器也是Naim长期以来的好声之秘。在SuperNait之上,Naim也一如既往地宣称不需要用家加装任何电源处理装置,认为凭借着Naim优秀的电源供应线路,不管市电的供应有多糟糕也都可以将之处理得很好。这种信心可真是相当之爆棚啊,一般的厂商几乎没人敢说这种大话。单纯凭借着这种自信,SuperNait的风头便不是一般的盖了。还有更盖的是Naim对DIN端子的一贯支持。相信如果不是资深的老音响玩儿家,对于这种端子的样貌脑子里肯定都是一片模糊。这种端子曾经风行一时,后来受到RCA端子的冲击而走向没落,目前除了Naim以外已经鲜有厂商关注,印象当中好像只有英国的Chord(当然不是我们所熟悉的生产功放的那一家,而是另外一家专门生产线材的厂商,在我们杂志上曾经有过介绍)宣称仍在生产这种线材。虽然新一代的Naim产品,包括Supernait在内,全部都纳入了RCA端子的设计,但是厂方还是强调DIN端子的声音比较好。由于DIN端子并不普及,所以Naim的器材都直接附上原厂制作的DIN线材。这种执着真是不一般。
新形象新意思
ProAc的产品型号大致可以分成Tablette、Studio和Response三大系列,其中Tablette是ProAc的中坚产品系列,历史也最悠久。1979年推出的第一代Tablette成为ProAc的里程碑式作品,在一片巨型化的音箱产品当中凭借着小巧的外形和仅四吋大小的低音单元异军突起,扬名立万。ProAc也多次对其进行了改进,推出了不同的后续版本。现在已经更新到了Tablette Reference8 Signature,使用了新的单元和分音器,但仍延续着古典式的造型,中规中矩。Studio系列也是ProAc较早的产品系列之一,现在有向Response系列靠拢的趋势,算是中间价位的补充。至于Response系列则是ProAc的高级系列,笔者以前在欣赏会上曾听过旗舰型号Response 5的激情演出,记得当时搭配的是丹麦Vitus Audio的功放组合,声势倒是相当惊人,不过其价格也着实让人感到乍舌啊。基本上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没办法亲近。后来在音展上看到陈列的Tri Tower,印象才开始大为改观。

ProAc Response D Two书架箱
●定价:樱桃¥38600元;黑檀¥49000元
●总代理:威达(852)24182668
●规格:阻抗:8欧姆;推荐功率:30-150瓦;频率响应范围:30Hz-30kHz;灵敏度:88.5dB;外形尺寸(高x宽x深):17”(430mm) x 8”(203mm) x 101/4” (260mm);重量:24磅(11公斤)。

ProAc Response D Two书架箱是Response系列的新改良型产品。在数字之前加了个“D”字,这个“D”字是代表Dynamic(动态)之含义。Response D Two虽然也是方正的造型,但娇小的身材配上精致的脚架,令之看上去十分的家居,再加上音箱上配上多种高级的原木贴皮,让它看起来简单而又不失典雅。厂方说Response D Two的箱体看起来比较传统,但却是利用先进科技来进行制作,背板上使用了厚度达25mm的桦木板,以获得坚固的特性以及优良的阻尼系数,箱体内壁更涂有厂方秘密配方之特殊阻尼物以有效提高声箱的声效。并且所有箱体都是在位于英格兰Brackley的工厂当中制作完成,不会假手他人。
Response D Two为两路两单元结构,ProAc音箱上所采用的喇叭单元一向都是特别订制的产品,资料显示Response D Two上的中低音单元使用了与Response D15音箱上中低音单元基本相同的技术,直径6.5英寸(165mm),并在单元中央加装了铜制的防尘帽,承受大功率时可帮助线圈散热,主要区别是在所用线圈和磁体方面又进行了一定的修正,高音单元则和其他型号一样采用的都是1英寸丝膜球顶高音,安装位置稍向内倾,以获得更为精准的结像,并且采用了前倒相的方式,将倒相孔放置在中低音单元正下方,增加了音箱摆位的灵活性。Response D Two的背板上提供了双线分音方式,可对应Bi-Wire及Bi-Amp连接。别看这对小音箱个头不大,重量却是相当有份量的,这也表明了它的用料非常实在。
80瓦很剽悍
根据资料显示,在8欧姆负载下,Naim SuperNait合并功放可以提供每声道80瓦的输出功率,这在功放输出功率以大为上,动辄几百瓦多则上千瓦的年代实在是显得有点微不足道,尤其是对于一款高阶的合并功放产品而言更是如此。不过这也算Naim产品的一大特色,Naim产品的标称功率一向不高,即便是高端产品和低端产品之间的输出功率相比也差不了几十瓦,比如入门级的Naim Nait 5i合并功放输出功率就是50瓦。Naim SuperNait上的80瓦输出功率,已相当于NAC202+NAP200前后级功放的推力水平。为什么厂方不提供功率更大的产品,是否厂方太过吝啬?No,试过之后你一定不会再这么想。ProAc Response D Two书架箱88.5dB的效率相比ATC或丹拿那样传统的钉子户要好相与得多,不过好推可谈不上。现场以Musical Fidelity音乐传真A1008 CD播放机作为讯源,以Naim SuperNait合并功放来推动ProAc Response D Two书架箱,前来做客的一位朋友惊呼,这真的是80瓦的推动力么?无他,只因为Naim SuperNait合并功放将ProAc Response D Two书架箱推得太好了,不仅速度轻快、反应迅捷,而且该有的动态、该有的气势、该有的低频延伸样样不缺,尤其是对低频的控制力相当出色,将之推得四平八稳、服服帖帖,完全没有一点脾气,而且大动态下仍然安之若素,似乎还留有一定的余裕。即便是换上一部几百瓦的合并机也很难比Naim的这部SuperNait合并功放做得更好了吧。为了进一步验证,笔者在现场还换上了香港山联音响的“贵族”系列高端型号产品Saboteur落地箱,这对落地箱身材高大魁梧,Power Handling标称是250瓦,一幅功率大食的模样,笔者也想看看Naim SuperNait合并功放在更严苛的要求下还能不能过得了关,结果Naim SuperNait合并功放同样是不负所望,将这对大号的Saboteur落地箱完全置于掌握之下。由此我们也可以作出推断,Naim SuperNait合并功放上的每声道80瓦输出功率真的是实打实的数据,再加上SuperNait还可以单独当作前级或后级使用,未来若想要以Bi-Amp驱动喇叭,或是搭配超低音使用,Supernait也都可以支持搭配,不会浪费既有的投资,灵活性更大。依这种情形来看,用它来应付市面上的绝大多数音箱产品基本上都不会有什么问题。

意想不到的真实
笔者之前对ProAc的产品并不熟悉,所以若不是亲耳细听无论如何也难以相信ProAc Response D Two书架箱竟然能够发出如此高贵且明艳动人的声音。它的声音没有什么特别的取向,就是中性自然,注重真实的还原感,与听者之间没有距离。你刚开始听起来可能没有什么感觉,但是却越听越有味道。笔者也一直都在强调真实的声音最好听,没有浓郁的箱音,没有夸张的延伸,也没有其他的修饰,却可以让音乐与你的灵魂赤裸相见。就好比是一个人的嗓音,不管是沙哑的、清脆的还是别的什么,只要是自然、真实的声音就总会有人欣赏,也最自在安详。过多的修饰意图掩饰反倒是扭捏作态。

全面的表现力
Naim SuperNait合并功放与ProAc Response D Two书架箱的组合并不强调某一频段上的特性,整个频段之间量感均匀,衔接流畅。在它们身上,你还可以感受到纤细刚毅的特质。你没有看错,在它们身上,纤细和刚毅这两个似乎有些矛盾的形容词竟奇妙地得到了完美的统一。笔者专门挑选了一张由Naim自己出品的试音碟《Cheery Naim Sampler》来进行测试,这张碟的选曲很有意思,主要都是一些情感细腻、非常考验器材分析力的曲目。Naim SuperNait合并功放与ProAc Response D Two书架箱的组合表现让人眼前一亮,不论是《Prayer for the Enemy》还是《Asiguzel》,都展现出了极好的高频延展性以及出色的分析力,不仅弦乐的细节超多而且通透清澈,似精雕细琢的无瑕美玉,将乐器的质感突出,纹理一一浮现。Hugh Masekela的一曲《Stimela》一直被当作是声音测试的典范,用Naim SuperNait合并功放与ProAc Response D Two书架箱的组合听来,Hugh Masekela的声音有着醇厚的厚度和清晰的声线,而且这段现场录音分明能够将人带入当时的情境,对比鲜明的动态变化极为衬托器材素质。最后笔者还试了一段由BMG出品的斯特拉汶斯基的管弦乐曲《春之祭》,比较笔者之前所听过的Telarc版本,这个版本那种大鸣大放的粗犷原始气息要少了很多,场面更加精致,但作为高潮部分的“献祭”一段同样高潮迭起,声势硕大。Naim SuperNait合并功放与ProAc Response D Two书架箱的组合营造出了宽阔的音场和充沛结实的低频,该有的厚度和量感一点也不逊色,和之前欣赏弦乐时的表现截然不同,真的是动静皆宜、刚柔并济。其表现力之全面在同价位段上的组合当中绝对名列前茅。
本来由于截稿日期临近、时间太过仓促的关系,笔者原想要推掉这一次的试音,后来在主编的再三要求下才不得已勉而为之,谁知听过之后却差点欲罢不能,也不由得暗自庆幸自己最终没有走宝。在笔者看来,这次的Naim SuperNait合并功放+ProAc Response D Two书架箱组合真的是绝配的黄金搭档,彼此之间的契合度极佳,它们之间似乎有一种魔力,能让人坐在凳子上不想起身。如果你不相信它们之间有这种神奇的火花,那么你真应该好好坐下来听听看。

影音中国特别鸣谢《新音响》杂志友情提供版权
TOP
56#

用上名后,会较少的折腾!
TOP
57#

关注这个牌子 的产品!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TOP
58#

Naim Ovator S-400
£ 3250
5
The S-400s are an impressive achievement. They're unarguably the most rounded Naim speakers we’ve ever heard
Write your own review

    Review
    Your Opinion
    Tech Specs

    For
    Agile and punchy sound; precise midrange; great at communicating rhythms; cohesive and subtle sound; impressive engineering; wide dispersion design
    Against
    Not the last word in treble polish

Naim makes an astonishing array of products for a company of its size.

Its range starts from CD players and streamers, continues with amplifiers and tonearms and ends with speakers. You can also include system essentials such as cables, equipment supports and even music software on that list, too.

But out of this impressive variety of products, we suspect nothing is more divisive than the company's series of speakers.

Over the years these have been loved and loathed in equal measures, due to their single-minded approach to music replay.

Perhaps more than any other Naim component, its speakers have tended to emphasise the structural elements of music such as timing and agility ahead of considerations such as tonal faithfulness, refinement and stereo imaging. It makes for a strong sonic flavour that not all have liked.

Radical driver technology
The Ovator S-400 is a realignment of what a Naim speaker should be. It's an attempt to retain the traditional Naim characteristics while being less fussy about partnering equipment and set-up.

In attitude it's as mainstream a Naim speaker as we've heard, yet technically, the S-400 is arguably the company's most radical offering yet.

The heart of this smart floorstander is a Balanced Mode Radiator unit, more commonly referred to as a BMR driver.

This innovative unit covers everything from 700Hz upwards. The only way to reproduce this frequency band conventionally is to use multiple drivers and integrate their outputs with an electronic crossover of some sort.

The trouble with such an approach – and remember that the vast majority of speakers made employ this kind of design – is that the crossover point invariably falls between 2-3kHz, which is exactly where our hearing is at its most sensitive.

It's broadly in the band where vocals occur, and any distortion – be it of phase, dynamic or detail – is easily heard.

Naim's arrangement avoids this issue, moving the crossover point of its paper-coned bass drivers to a less-sensitive part of the frequency range.

Unusual box design
Other technical highlights include an unusual design for the bass drivers' enclosure: it loads the drivers as a close-box arrangement would, but still allows a small amount of controlled air leakage.

There's also a suspension system between the speaker cabinet and the heavy die-cast plinth. This decoupling arrangement removes some of the movement caused by floor vibrations leading to a more stable platform for the drive units to work from.

It's clear much thought has gone into the design of these speakers. For example, there are little details such as the intentionally loose single-wire speaker terminals, which reduce the amount of vibration feed into and out of the S-400s by the speaker cables.

The relatively complex crossover is mounted in the plinth, too, and is easily removable to allow a switch to active operation. Traditionally this has been the natural way to upgrade Naim's speakers.

The Ovators aren't the most luxurious speakers as far as finish is concerned, but are clearly of high quality. We particularly like the understated design and unobtrusive (fixed) grilles.

Agile, but still weighty
What of sound quality? The S-400s are still recognisably Naim speakers. They're blindingly fast and able to respond to signal changes with a keenness we rarely hear. Sometimes such speed is bought by making the bass leaner or less extended. Not here.

Those twin bass drivers punch extremely hard with the likes of Major Lazer's Pon The Floor. As expected, the speakers time well too, delivering the powerful rhythmic drive from this track with pleasing enthusiasm and a tremendous sense of momentum. These speakers charge along in a deeply impressive manner with music like this.

Large-scale dynamic shifts such as those from a 24-bit/192kHz files of Shostakovich's Symphony No.11 are delivered with convincing force and authority. And if you want excitement, like other Naim speakers before it, the S-400s will deliver in spades.

Make sure you run them in
However, there's a far wider range of talents on offer here. The sweet and delicate vocals from Little Dragon's Ritual Union are delivered in a suitably subtle and intimate manner.

There's an unusual focus and solidity to these thanks to the wide-bandwidth BMR, and it's all seamlessly integrated with that powerful yet controlled bass.

Given a serious amount of running-in – we're talking weeks here, not mere days – the top-end is suitably refined and airy. That said, by the highest standards it's just a little lacking in sparkle and exhibits a slightly monotonal character.

Stereo imaging is decently precise, but it's the Ovators' wide dispersion that impresses more. This trait gives a wider than normal listening sweet spot, which is in stark contrast to many rivals.

The S-400s deliver the kind of presentation that brings the musicians into your listening room rather than transporting you to the recording venue.

Either way, it's more a question of taste than outright quality.

These are ambitious speakers in terms of technology and performance, and on the whole they hit the target brilliantly.

Their presentation is still more about energy and drive than outright tonal faithfulness, but they're good enough all-rounders to be some of the best speakers we've heard at this price level. Job done, we'd say.
TOP
59#

专为Nima用家,重金打造的五针转RCA连线,声音非常非常好.

http://bbs.hifi168.com/showtopic-202391.aspx
有意请电话联系,THANKS!
TOP
60#

对于评论只能是学习,长长见识,终究还是要听听,搭配自己的玩意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电影 音乐 人生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