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对naim有很深的理解。
转
一个初烧的漫谈
这是我的这第一次发帖
。我对器材的理解并不是很深,电子方面知识贫乏,
所以能描述的感觉也只能是很笼统的commonsense。所以即使有说得不合适的地方,希望各位手下留情轻拍。这个贴基本没有什么重点要研究讨论的话题,只是我的一些发现和介绍一下我所在国家的一些器材,还有我对这些器材的一些认识。
回想起来,已经听了耳机系统超过五年了。但是我想我并不是烧得很重,听过对比过的器材并不多。一共有过3个耳机,三个耳放,而且基本都是看着评测邮购的,
就最后这个耳机是试听后买的。
最近花了很多的时间,来升级了自己的系统。期间这几个月,看尽了不少论坛,中文的英文的,也跟很多音响店的人聊过,也终于是经历了多次试听,最后购买了现在的设备。心里是非常的兴奋,也希望把这几个月自己的感受,一些困扰了我很久的问题最后得到了答案,对器材的一些新的理解,分享一下。
这次买hd800,其实有部分原因是因为k701实在很夹头。刚好当时有朋友来旅游可以退税,就想着买个好些的耳机吧。这是我第一次在店里试听耳机。(耳机在英国实在没有什么市场,所以选择也很少,卖耳机器材的也少,能试听的就更少。)其实当时也不知道自己该听什么,当时是用的LehmannBlack Cube加naim hdx裸机。听起来其实并没有太惊喜,确实比k701佩戴舒适很多,听起来自然一些。结果最后还在商家的介绍下,买了个exdemo的hicap给当时的音源,naimcd5x。这算是我走进对比器材的起点。
顺便就是说说naim这个品牌。英国其实是个很封闭的地方。对欧洲产品很欢迎,大部分欧盟以外来的产品,都很重税。例如grado的耳机,在这里就不及森海的流行,因为grado要涨价超过50%才能在英国销售,性价比就相对低不少了。日本器材也一样。所以在这里,也就是naim和linn,creek,chord这类本土器材最多人用了。Naim是个很有个性的公司。一直不太喜欢随大流,但它独特的声音特性却令很多人着迷,也令很多人厌恶。直至现任的director之前,naim的机器甚至没有rca借口以至naim跟其他牌子器材搭配非常麻烦。Naim坚信自己的器材配搭自己的器材,甚至线材,才能出最好的声音。然而,naim对好声音的定义也与别不同。它追求的是所谓的PRAT,就是pace, rhythm and timing。这是个很主观的素质,是很没有说服力的。它们追求的是系统的音乐性重于hifi素质。所以如naim所说,如果你追求的是音场的宽广,定位准确,高解析度等等,naim不是你想要的机器。反而就是因为这些定位,令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naim的cd5x,作为当初第一次音源升级。
当时用的是系统是k701和graham slee solo的第一代。(这个graham slee solo不是现在的豪华版,是05年时跟dt880一起买的,整体素质是不如后来的solo 2代和超线性的。将当时的一台50镑买的rotel 15年古董机器换成cd5x,对系统的提升老实说不是很大。在解析度,音色准确度等方面是有一丁点提高,整体乐感是好了。在dt880下,提升的程度感觉是略大一些。但现在回想起来,依然感觉这cd机并不是买得很对。升级音源的这些钱,无论是用来升级耳放还是耳机,或者一样一半,提升的程度相信都会大得多。这个我想是我在这里掉进的第一个误区。英国人很强调音源第一。他们总是说源头不搞好,后面出来的也不会好。但我现在的理解是,钱要花得值,系统就需要平衡,不应该有瓶颈。一套系统的素质,就局限在它最弱的部分的素质。而且给我的感觉是,在这个级别,系统的整体特性更多是由耳机和耳放决定。音源可以带来的改变并没有那么大。可能这就是系统瓶颈吧。
说回这个hd800和hicap,捧回家后,加入到系统,作了一翻对比。事实上,即使店家不停强调lehmann是配搭hd800极佳的耳放,也是hd800展览的选择,我依然觉得在graham slee solo上的hd800听起来要好听得多,是非常多(只是我的感觉,很多人或者会反对)。Lehmann上的hd800很平淡,有些沉闷和内向,而在solo上就一下全变得热情奔放一些,节奏感很强烈,冲击力要强得多。但我确实发现大部分英国卖hd800的地方都会建议使用lehmann的,这我觉得是跟graham slee的推广工作没做好有关。早在5年前,我就发现外国论坛上只要听过它的人都有很多好评,但是绝大部分人并没有听过它的产品。我在之后升级solo成超线性的时候跟graham的partner John也谈过这个问题,但他的解析是,这样他们才能保持产品的成本低。我觉得这也不无道理。起码造福了喜欢和知道它的这个人群吧哈哈。假如它花更多资源到广告和推广,这耳放估计就不是五六百镑了。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说graham slee这个老头。不得不佩服的是,这么大的年纪了,还能亲自从设计,选材,测试,到售后,收发邮件甚至发货都能自己做。当然他还有两个partners,但以他的产品的质量和数量,这也是很厉害了。虽然用我们的话来讲,他们这就基本是山寨。要是我详细形容一下当时我去升级时看见这些机器是怎样和在什么地方造出来的,看到的人估计有不少都不会考虑他们了。但他的东西我真能感觉到质量好,尤其是对比了同是山寨的rudistor之后。这或许也解析了为什么rudistor在英国没什么市场。英国人那种古板严谨的估计看见rudistor的包装就怕了,都不用开机了。我的rpx300寄到的第二天,音量旋钮就松了,当时心里面确实很难受的。而且graham slee的服务绝对是一等一!从我第一次购买solo到第二次升级,graham slee都是个人邮件给我介绍产品的特点,从测试到机器到发货都有不断的沟通。尤其是升级这一次,他知道我是用k701和hd800之后并询问究竟应该升级成solo二代还是超级线性的时候,他用自己的k701来试听两个机器,边试听边给我讲解两个的优略。给人一种很贴心的体验。
然后说说这个跟hd800一起买的hicap电源。这是naim产品的另一个特色。就是升级选项。一台cd5x裸机就是一台很优秀的机器了。但是,当你资金允许又希望升级的时候,你并不需要把它卖了换一台新的,你只需要买一个升级电源,就能让它变成一台更优秀的机器。升级电源插入后,cd机的模拟部分会和转盘部分分离,由升级电源单独供电。而升级电源的选择又从500多到7000多镑都有,能用于cd机,前级,甚至naim自己的耳放。然而,我觉得最惊讶的是,这个电源带来的改变简直可以用惊人来形容。我完全没有想过一个电源能很根本地改善一台cd机的性能。外国论坛上的描述是,naim系列里面,1600的机器,加上1100镑的电源后,能跟3000多的机器媲美。当然3000多的cd机,可以加上3000的电源,又能让机器提升很大一个级别。从这里我觉得,naim在定价方面也下了很大的功夫。设想一个用1600镑机器的人,如果需要升级到3000镑的级别,他可以选择折价卖掉旧机器,再加钱买3000的机器(这时他还可以选择其他生产商的机器),或者只需要1100镑,就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真是很聪明的策略哦。扯得有点远了,说回这个电源。加了之后,即使在k701和旧款solo这个瓶颈上,都能带来立即明显的改善,更不用说在hd800下了。底噪降低了不少,动态有很大的提升,解析度高了很多,音场宽广了,定位准确了,感觉从原来2维空间一下变成了立体的。基本我知道的形容hifi的词汇都可以用上。
升级成ultra linear的改变也是非常大的,我感觉整体来说音调要暗一些,不如以前明亮,但低音部分改善是最大和令我最满意的。音场也是,比起一代要大多了。声音比旧的有味道一点?不知道是否应该这样形容,但就是听着确实有感情一些,听着也更自然真实。再说说这个超线性的来头。其实当时graham slee是把二代solo借出去给论坛的各位资深大虾们试听了一轮,一个传一个,然后征集大家的意见之后,根据大家认为的不足方面改进而设计出来的。
升级solo后,再用hi cap了的cd5x和老rotel对比,差别就很大了。从解析度,动态音色,都有很大的优势,明显高出了不止一个级别。唯独是音场,我觉得并没有太明显好出多少。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台50镑的古董机,反而很可能是性价比最高的。到了这个级别,我觉得音源的重要性就比较能体现价值了。题外话一句,对hifi素质的追求,用几十倍甚至过百倍的价钱,得到的又是多少倍的回报呢?
Rudistor和之后的cds3,发生得很突然。一位好友把耳放连音源连k701一起搬走了。在我只剩下一个hd800的时候,也是我重新从零开始去思考搭配一套新系统的一个机会。以前从来没太在乎的东西,一下子来了很大兴趣。之后就是很漫长的网上搜集资料,研究和学习的过程了。最后选择了rudistor,基本就是在这个论坛上总结出来的。很感谢多位前辈们的引导。虽然也是没有试听就邮购了,但在这里,确实是没有办法试听到rudistor的。所以我也只能close my eyes and jumped了。
这个rudistor一来,接回以前的老rotel,我才发现我之前对耳放的不重视而相信了音源第一是多么大错特错。这个耳放真的是非常好。至于怎么好,我自己不太懂得怎么去形容,但我知道小白的博客里面对rudistor的风格的描写是非常的准确的。
我是完全同意他所描述的rudistor的特点,除了我并没有感觉到这个器材有特别的甜味。我觉得总体来说就是比solo好出很大一个级别,让音乐变得非常动听,又不会像solo那样给你很大的冲击力给你很刺激的感觉,但又能用温和一些的方式去表达动态和气势。回想起来,如果让我再选一次当时升级cd5x,我会宁愿将这些钱来买这个rpx300。
在我选购新音源之前,还有一个小环节。我邮购了几个cardas的rca盖子。套了两个在耳放的rca输入端。这个改善比我想象中大很多。尤其是用这个老rotel的时候,解析度高了很多,对声音的控制力强了不少,尤其是低频,臃肿的地方一下线条感清洗了,动态也强了一些。但同样的盖子套在cd机的输入端,却没有改善声音,反而把低频量减少了很多,动态削弱,听着非常古怪,很不平衡。同样的效果出现在我之后的cds3上。比较奇怪。
对音源的选择,这个我可是费了不少功夫到处去试听了不少器材,最后选择了一代传奇,naim cds3。可能因为英国人对音源第一的信仰,试听音源倒是很轻松的事情。但我只说比较印象深刻和我觉得比较新鲜有趣的几个,分别是Linn Akurate ds,Naim HDX 加 Naim Dac,Naim Unitiserve 加 dac,再加xps电源,和我最后的选择cds3+xps。
说到linn的ds,我想先说说这个ds的概念。Linn是个很前卫的公司,早在去年,linn已经宣布停止所有cd唱机的生产,全系列改为ds。因为他们觉得ds要比cd机的声音优秀得多。所谓ds,就是digital player。它的原理,就是一个streaming机器,需要先将音乐文件储存在一个外置网络硬盘里面,然后用这台ds获取网络硬盘的数字信号,转换后输出到功放。这个外置网络硬盘的设计原来也是有来头的。据说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机器里面的震动,而且让机器里面完全没有活动的零件,也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磁场。我的认识是,这就是未来的hifi。这将是可以完全取代cd格式的一种新发明。黑胶唱片到现在还有它的地位是因为黑胶唱片依然有很多数字音乐不能媲美的特性,但我想不出任何cd唱片里用ds技术不能媲美的特性。依我看来,cd是像录音带一样,将要被完全淘汰了。据多个外国评测,linn的ds跟同价位当年的cd机比较,确实都是完全胜出的。虽然我一向不是linn的fans,但我也觉得linn这次的举动让我眼前一亮。Naim的unitiserve是今年推出的,其实跟ds是接近原理,除了unitiserve多了一个版本,是内置硬盘,可以把音乐储存在内置硬盘里。
我的感觉是如果naim都出这样的产品,就证明这确实是大势所趋了。跟linn截然相反的是,naim在科技上总是落后的,90年代的时候,英国hi end生产商naim也是最后一个开始生产cd机的,今天的digital player,相信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