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高频延伸
是不是越来越离谱啊,谈低频扯高频延伸?!
谈低频先谈高频,这是逆向思维的结果。运用逆向思维可以解开很多难题。
汉子是这样看的,只有体验到了极高频,才能感受到极低频。
从山顶往山谷下看,那是深,从山谷往上看,那是高。感觉可能不一样,但有一样是相同的,那就是无论你是站在山顶还是站在谷底,两极之间的落差是一样的。落差越大,就越感觉到深或高。
加强高频延伸,是以高促低,汉子把它叫做“造落差”。
以高促低不是汉子的发明,早有前辈发现了这个现象。常看弹弓杨文章的朋友请注意一个细节,那就是弹弓杨和他的朋友喜欢搞超高,他发现“搞好超高后,很奇怪,连带超低都变好了、、、、、、”。
是什么使低频变好了呢?
好的高频延伸再加上丰富的高频泛音,能或得松化活泛和伸展的音色,使低频具有更好的活生感和现场感。
高频对低频的起头(即前面所说的鼓眼)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声音的起头非常重要。一个说话声甜美温柔到可以熔化你的女孩,她生气时说话的声音就会转为生硬,这是因为她的嗓音在起头时就已生硬。
高频紧,低频的起头就会紧,连带着低频就紧。反之高频松,低频也跟着松(箱体和倒相管对低频的影响不加入讨论)。
当然,我们得在松紧软硬之间找好平衡点,使之软硬适中。好的高频可以让低音变得清晰、富有弹性、有张力、有气势,却又松软柔和。
延伸好且泛音丰富的高频能令中、高频细节大幅度增加,连带着低频的细节和空气感也增加,丰富的信息量有助于宏大低频的生成。
说到高频的延伸,这是个很微妙的问题。
汉子的一位老同学买了一对杰士号角王,汉子慕名前往试听。他用自装300B胆机推,那声音真是异常通透,万里无云啊!高频之伸展好得出奇,拿陈英光常用的话说就是“无远弗届”,拿赵丽蓉老师的话说就是“我的嗓门那个高啊,一连二十几个小二黑楞是接不上!”。低频的清晰度和弹性非常好,下潜度也不错。在汉子表示赞赏之余,老同学却告诉我,说这号角高音的高频到18KHz就已经衰减很多了。
这就叫人困惑了,300B的高频到几十K就滚降了,照理说功放到音箱一降再降,那高频应该是暗无天日才对,为何事实反差如此之大呢?反观一些石机,高频能上到100K甚至数百K,推高频能上到20K的音箱却感到延伸不佳甚至是发暗呢?
仔细想之,有几个因素。第一个还是高频泛音的问题,泛音是润滑剂,能使高频顺畅地往上飙,显得格外的舒展,尽管绝对值并不高。泛音少,高频尽管绝对值高也显得生涩滞重。第二个是能量分布引发的“掩盖效应”的问题,较低的一个频段能量过大,掩盖住了能量较少的极高频段,高频当然会显得发暗。第三个多发生在石机身上,石机的频响曲线是在理想负载下测试,曲线通常平直如尺,但一接动态负载(音箱),曲线就会波动,出现很大的峰谷,换言之是不能平直延伸到高频端(高频段甚至可能是深谷),这又引出了前面所说的第二个因素。许多石机的带负载能力还及不上胆机。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