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崇高的管乐”——布鲁克纳交响曲 [复制链接]

查看: 20642|回复: 163
21#

卡拉扬的布鲁克纳很有霸气,但却没有很好的挖掘布鲁克纳音乐中宗教的虔诚感。
TOP
22#

[upload=jpg]Upload/20059719535096044.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5971954017140.jpg[/upload]

老卡在布鲁克纳的交响曲中成就最高的是第7和第8,气势磅礴、构思宏伟,内涵非常丰富,史诗性的作品。
TOP
23#

[upload=jpg]Upload/20059719535096044.jpg[/upload]

卡拉扬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版
这张《第七交响曲》也是作为卡拉扬晚年杰作被收录入《KARAJAN GOLD》系列唱片中的。由于出色的演绎和优秀的音响效果,被企鹅评荐评为三星级。演绎是十分纯正的德奥风格,录音效果也是比较符合作品风格的。再说点心动的,这张唱片,是卡拉扬的最后录音。当然,卡拉扬并不是唯一的布鲁克纳作品权威诠释者,旺德也是的布鲁克纳诠释者。所以如果大家看旺德指挥的布鲁克纳作品还是要留意一下!还有约胡姆才是公认“布鲁克纳专家”
TOP
24#

[upload=jpg]Upload/2005983373772702.jpg[/upload]
TOP
25#

enescu 在 2005-9-7 18:19:58 发表的内容
BRUCKNER才是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牛!!



极其片面的讲法,布鲁克纳只此一家,何如乐圣贝多芬,马勒受众更多,不能接受布鲁克纳并不见得就是浅薄。
TOP
26#

[upload=jpg]Upload/20059721252880261.jpg[/upload]

“彼得大帝”穆拉文斯基的布九,强悍而凌厉,戏剧性对比强烈,完全忽略宗教含义,赋予了布鲁克纳这部未完成的作品以新的生命力。
TOP
27#

布鲁克纳,E大调第七交响曲——修整ZT


布鲁克纳从来都没有写过有标题或附加声乐的交响曲,也没有写过交响诗。布鲁克纳的交响曲,进一步扩大了传统的奏鸣曲形式,庄重而宏伟,独具特色。首曲子又花了布鲁克纳大约两年的时间,于1883年9月间完工。1884年10月30日,在Arthur Nikisch的指挥下,于莱比锡首演。本曲首演并一举成功,使布鲁克纳名闻整个德国,可见本曲是推动这位音乐巨匠的全部交响曲为世人所认识的原动力。就此而言,本曲堪称布鲁克纳的成名之作,也被公认为他所有作品中的地位最高者。


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适度快活地。美丽、宽阔的E大调。利用21小节的长主题引导本曲的出场运。随后呈幻想性质,再现时全乐章达到了高潮。第二主题在舒畅愉快的气氛中呈现。经历明确的布鲁克纳式变形,利用发展部,再现部,以及明亮的完结部。乐章中的全部音乐都如同布鲁克纳的意志一般,充分表现出主题的意义与交响乐的雄浑力度。但布鲁克纳展示的并非波涛汹涌,而是相当平静、抒情,并且稍具快乐导向的。

第二乐章:慢板,严肃庄严,非常慢的。作者指定为“极庄严而徐缓地”,这是本交响曲中最著名的乐章,是全曲的高潮所在。在交响曲式上,也是绝对布鲁克纳式的。音乐饱和而具丰富色彩,整个乐队以光辉的音色奏出主题,并以这个主题为中心,兼含音诗的特点,继续发展。以华格纳式的升C小调开头,具有特异的魅力,带有一种预兆式的气氛,似颂歌,还是。。。。。。第二段极具歌唱性的意图,有一种悲痛式的美丽,还有创新的变化型式。经历了一番的转折,第三段终于进入了最高潮,强大的合声及动态,在三重强音的加强下,到达顶点。末段再转为送葬曲的音调,以和平的极弱奏做终结。本乐章可以说是布鲁克纳交响曲最高境界的表现。

第三乐章:谐谑曲,非常快地。谐谑曲各声部的构成极为丰富,这个乐章同整部作品的庄严性质非常吻合。 以具有生命力的节奏开启的A小调。藉由强有力的小号引导主题,再由竖笛回响,伴随着两部弦乐群的舞步。经由八度音阶转为四,五度音阶,带来一种魔幻的效果。后段,温和稳定的摆动式节奏,年轻的布鲁克纳已经用过了,不过,在精神面与程度上,均更为加强。

第四乐章:终曲,快速地,奏鸣曲,激动的。自然保持着交响曲的基调,但具一搭一唱的奏鸣曲型式。再现部打破常规,三个主题反向轮流出现。壮丽的融合,不只包括前几个乐章,还包含了之前的几首交响曲元素。具有主动的能量,将简化的节奏,赞颂的主题。众赞歌的主题奠定了崭新而崇高的情绪和华丽而充满幻想般的气氛。最后,整个乐队在灿烂辉煌而和谐美丽的齐奏中结束全曲。
TOP
28#

逃学威龙 在 2005-9-7 12:04:27 发表的内容
我早已接受了布鲁克纳,但至今仍未完全接受马勒。


哈哈,我们正好相反!
TOP
29#

RR这版的录音虽然“平衡度绝佳”、“音效绝对超级”,但绝对逾越不过DG“画廊”的卡拉扬之项背。
[upload=jpg]Upload/2005972212444789.jpg[/upload]
最后编辑MBL1521
TOP
30#

zelenka 在 2005-9-7 21:31:13 发表的内容
布鲁克纳,E大调第七交响曲——修整ZT


布鲁克纳从来都没有写过有标题或附加声乐的交响曲,也没有写过交响诗。布鲁克纳的交响曲,进一步扩大了传统的奏鸣曲形式,庄重而宏伟,独具特色。首曲子又花了布鲁克纳大约两年的时间,于1883年9月间完工。1884年10月30日,在Arthur Nikisch的指挥下,于莱比锡首演。本曲首演并一举成功,使布鲁克纳名闻整个德国,可见本曲是推动这位音乐巨匠的全部交响曲为世人所认识的原动力。就此而言,本曲堪称布鲁克纳的成名之作,也被公认为他所有作品中的地位最高者。


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适度快活地。美丽、宽阔的E大调。利用21小节的长主题引导本曲的出场运。随后呈幻想性质,再现时全乐章达到了高潮。第二主题在舒畅愉快的气氛中呈现。经历明确的布鲁克纳式变形,利用发展部,再现部,以及明亮的完结部。乐章中的全部音乐都如同布鲁克纳的意志一般,充分表现出主题的意义与交响乐的雄浑力度。但布鲁克纳展示的并非波涛汹涌,而是相当平静、抒情,并且稍具快乐导向的。

第二乐章:慢板,严肃庄严,非常慢的。作者指定为“极庄严而徐缓地”,这是本交响曲中最著名的乐章,是全曲的高潮所在。在交响曲式上,也是绝对布鲁克纳式的。音乐饱和而具丰富色彩,整个乐队以光辉的音色奏出主题,并以这个主题为中心,兼含音诗的特点,继续发展。以华格纳式的升C小调开头,具有特异的魅力,带有一种预兆式的气氛,似颂歌,还是。。。。。。第二段极具歌唱性的意图,有一种悲痛式的美丽,还有创新的变化型式。经历了一番的转折,第三段终于进入了最高潮,强大的合声及动态,在三重强音的加强下,到达顶点。末段再转为送葬曲的音调,以和平的极弱奏做终结。本乐章可以说是布鲁克纳交响曲最高境界的表现。

第三乐章:谐谑曲,非常快地。谐谑曲各声部的构成极为丰富,这个乐章同整部作品的庄严性质非常吻合。 以具有生命力的节奏开启的A小调。藉由强有力的小号引导主题,再由竖笛回响,伴随着两部弦乐群的舞步。经由八度音阶转为四,五度音阶,带来一种魔幻的效果。后段,温和稳定的摆动式节奏,年轻的布鲁克纳已经用过了,不过,在精神面与程度上,均更为加强。

第四乐章:终曲,快速地,奏鸣曲,激动的。自然保持着交响曲的基调,但具一搭一唱的奏鸣曲型式。再现部打破常规,三个主题反向轮流出现。壮丽的融合,不只包括前几个乐章,还包含了之前的几首交响曲元素。具有主动的能量,将简化的节奏,赞颂的主题。众赞歌的主题奠定了崭新而崇高的情绪和华丽而充满幻想般的气氛。最后,整个乐队在灿烂辉煌而和谐美丽的齐奏中结束全曲。




哀乐哀思

鲁克纳是瓦格纳的热烈崇拜者。瓦格纳死于1883年2月13日,就在瓦格纳去世前一个月,布鲁克纳隐约预感到了瓦格纳的死亡。当他正沉浸在忧伤的回忆时,一个哀歌式的主题从心中油然而起,这就是他的《第七交响曲》第二乐章的基本主题。他得知瓦格纳突然去世的消息时,这个乐章已经写完了最后的高潮(C大调部分)。布鲁克纳怀着悲伤的心情创作了这个乐章的最后一段,写得非常悲壮
而哀感动人,他自己称之为“丧葬音乐”。

十三年后,布鲁克纳也以七十二岁的高龄谢世。奥地利指挥家勒威(1865—1925)是指挥布鲁克纳作品的功臣,他在布鲁克纳的葬礼上指挥了《第七交响曲》第二乐章的最后一段。维也纳爱乐乐队的队员们也将这个乐章的主题材料改编成铜管乐器演奏的曲子,在这个葬礼上做了感人肺腑的演出。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