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克纳,E大调第七交响曲——修整ZT
布鲁克纳从来都没有写过有标题或附加声乐的交响曲,也没有写过交响诗。布鲁克纳的交响曲,进一步扩大了传统的奏鸣曲形式,庄重而宏伟,独具特色。首曲子又花了布鲁克纳大约两年的时间,于1883年9月间完工。1884年10月30日,在Arthur Nikisch的指挥下,于莱比锡首演。本曲首演并一举成功,使布鲁克纳名闻整个德国,可见本曲是推动这位音乐巨匠的全部交响曲为世人所认识的原动力。就此而言,本曲堪称布鲁克纳的成名之作,也被公认为他所有作品中的地位最高者。
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适度快活地。美丽、宽阔的E大调。利用21小节的长主题引导本曲的出场运。随后呈幻想性质,再现时全乐章达到了高潮。第二主题在舒畅愉快的气氛中呈现。经历明确的布鲁克纳式变形,利用发展部,再现部,以及明亮的完结部。乐章中的全部音乐都如同布鲁克纳的意志一般,充分表现出主题的意义与交响乐的雄浑力度。但布鲁克纳展示的并非波涛汹涌,而是相当平静、抒情,并且稍具快乐导向的。
第二乐章:慢板,严肃庄严,非常慢的。作者指定为“极庄严而徐缓地”,这是本交响曲中最著名的乐章,是全曲的高潮所在。在交响曲式上,也是绝对布鲁克纳式的。音乐饱和而具丰富色彩,整个乐队以光辉的音色奏出主题,并以这个主题为中心,兼含音诗的特点,继续发展。以华格纳式的升C小调开头,具有特异的魅力,带有一种预兆式的气氛,似颂歌,还是。。。。。。第二段极具歌唱性的意图,有一种悲痛式的美丽,还有创新的变化型式。经历了一番的转折,第三段终于进入了最高潮,强大的合声及动态,在三重强音的加强下,到达顶点。末段再转为送葬曲的音调,以和平的极弱奏做终结。本乐章可以说是布鲁克纳交响曲最高境界的表现。
第三乐章:谐谑曲,非常快地。谐谑曲各声部的构成极为丰富,这个乐章同整部作品的庄严性质非常吻合。 以具有生命力的节奏开启的A小调。藉由强有力的小号引导主题,再由竖笛回响,伴随着两部弦乐群的舞步。经由八度音阶转为四,五度音阶,带来一种魔幻的效果。后段,温和稳定的摆动式节奏,年轻的布鲁克纳已经用过了,不过,在精神面与程度上,均更为加强。
第四乐章:终曲,快速地,奏鸣曲,激动的。自然保持着交响曲的基调,但具一搭一唱的奏鸣曲型式。再现部打破常规,三个主题反向轮流出现。壮丽的融合,不只包括前几个乐章,还包含了之前的几首交响曲元素。具有主动的能量,将简化的节奏,赞颂的主题。众赞歌的主题奠定了崭新而崇高的情绪和华丽而充满幻想般的气氛。最后,整个乐队在灿烂辉煌而和谐美丽的齐奏中结束全曲。